第104章 有趣的策論(求訂閱)
王府改的臨時貢院,魯錦坐在中堂喝茶,李善長和馮國用兩人在下面瞎轉。
兩人一邊巡視考生的答題內容,一邊低聲聊天。
「大帥這題出的有意思啊。」李善長忍不住笑道。
馮國用也點頭道,「是啊,這題重在限二十條以內,律法條目繁多,亂世急需穩定人心,哪些律法最為重要,從諸生答題側重,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治政水平。」
兩人轉了一圈,果然每人側重都不相同,有人認為亂世該用重典,刑不重不能震懾宵小。
有人認為現在急需撥亂反正,先廢除元律里的賣人合法,高利貸合法,先把這些害人的條款廢除再說。
甚至還有被從元廷衙門趕出來的吏員,寫起來就極為有經驗。
常見的律案一般就那幾種,殺人、盜竊、搶劫、強姦等刑事案件,戶籍稅務案件,財產糾紛,只要把這幾項抓好,就能快速穩定人心,一看就是有辦案經驗的。
魯錦看著手錶,半個時辰後出了第二題。
「第二題,勸農。
「一軍也好,一國也罷,當務之急是足兵足食,我聽聞廬州自古為產糧重地,每逢災荒凶歲,廬州不僅能養活轄內百姓,還能出糧賑濟附近郡縣。
「至宋一朝,廬州又有了雙季稻,元初也曾種雙季稻,而今卻不見了。
「諸生以為該如何勸課農桑,恢復雙季稻種植?或該如何屯田,有何辦法,都可寫出,請諸生試言之。」
這題稍微有點難度,你就算沒親自下過田,也得對種地極為熟悉才行,不然根本答不上來。
不過古代即便是地主,也要關心農業生產的,還沒現代那麼多五穀不分的『城市人口』,對種田多少都有些了解。
有人思索片刻,飛快下筆,有人咬著筆頭,不知該從哪裡下手。
半個時辰後,魯錦又出第三題。
「第三題,武備。
「身為一縣父母長官,不求你上陣殺敵,但敵軍來了你總要帶領全城軍民守城吧?就算城中有武將鎮守,伱身為文官也該配合。
「請問諸生如何配合武將守城,都需注意哪些條目?請諸生試言之。」
第三題一出,李善長和馮國用都不禁感慨道。
「大帥說不考經義,只考實學,果真都是實用之學。」
馮國用點頭道,「的確,穩定治安,恢復生產,敵軍來了有辦法守城,能做到此三條者,一縣定矣!」
連考三個小時,魯錦讓士卒給考生上了茶水,有人想上廁所的可以舉手,讓士卒領著去,其他人不許說話,不許交頭接耳。
休息二十分鐘,魯錦又出第四題。
「第四題,公文寫作,如何報告敵情,災情,民情,請試選其一,寫公文一篇,要求不許用典,簡單明了字數少,不許用生僻字。」
這題更沒難度,與其說是考試,不如說趁機立規矩,以後向上打報告,別他媽給我整個萬言書,囉里吧嗦一大堆,有效信息就幾句話。
魯錦記得大明建國後,朱元璋還揍過這樣一個人,那不如趁現在就定好規矩。
「第五題,算術題。」
算術題一共兩道,一道是糧食有多少,人口多少,每人消耗多少,困守城池,如何精打細算堅持更長時間,度過難關。
這題出的可真實在
第二道是饋糧題,前線需要多少糧食,路程多少,速度多少,時間限制多少天,一輛車的載重,所需人馬數量,人馬自身的消耗,問安排多少車輛和民夫,才能按時送到。
地方長官也是有責任組織民夫,向前線送糧的,這屬於縣令的本職工作。
複合應用題,這題稍微複雜點,但考的更多的是邏輯分析能力,對數學本身的計算難度反而不高。
公文和算數考過之後,天也快黑了,魯錦來到考生中間,這才說道。
「最後一題,策論題,題目是『何為國』?
「上古之時,人們衣獸皮,采野果,捕魚狩獵,茹毛飲血,以氏族聚落為生,並無國家一說,故而百姓無國亦可活,既如此,『國』緣何而來?
「請諸生好生思考,結合當今天下,著文一篇。」
此題一出,一群考生頓時傻了眼,怎麼還有點八股題的意思了,想把這篇文章寫出水平來,你得先找好破題角度才行,還得結合當今天下。
當今天下是什麼情況?那就是暴元無道,天下大亂,國將不國啊!
難道是這個意思?
許多人開始思考破題角度。
李善長和馮國用又對視一眼,大帥這齣題是有點水平的啊,一般武夫他能想的出這種題目?
其實魯錦主要是想塑造一下古人的國家觀念,古代的民族和國家觀念不強,根本沒認識到一個『國家』應該具備的職能是什麼。
也可能是中國統一太久了,看四周都是蠻夷,反倒是城邦林立的歐洲,率先發展出了近代那種民族和國家觀念。
不過有利有弊,他們發展出這玩意,就意味著歐洲再也沒統一的機會了。
國家職能是什麼?最簡單的就是帶領公民抵禦外敵,公民自願放棄一部分權力,交給統治者集權,集中全國的力量,做些一族一縣一郡都做不到的事,比如救災,比如大禹治水。
大禹的兒子啟,就是受到了父親治水的遺澤,建立了夏國,這是一個氏族,一個部落都做不到的事,必須有人統領全天下的氏族部落,才能統籌治理黃河,這就是國家的作用!
反過來說,元朝拿到了這個國家的權柄,卻不履行國家的責任,放任洪水泛濫,淹死那麼多百姓,所以他該死,他就該亡國!
宋朝拿到了國家權柄,卻不能率領軍民抵禦外敵,所以宋朝也該死,也該亡國。
誰能像大禹一樣帶領人民履行這個國家責任,誰就能建立新的國家!
這是給古人塑造國家觀念,也是魯錦造反的依據。
前面那些題,能力不差的都可以答出來,這道題才是成績排名的依據,誰能和魯錦的腦電波對上思路,誰就能名列前茅。
天漸漸黑了下來,魯錦又讓人給他們點上蠟燭和油燈,兩支蠟燭燒完,直接收卷。
魯錦撂下一句『明日巳時初放榜』,便帶著李善長和馮國用回了元帥府。
三個人連夜判卷,總共三百二十多份,並不算多。
「大帥要錄多少人?」李善長一邊看著卷子一邊問道。
魯錦算了算,目前他有六安,廬州,梁縣,和陽,巢縣,含山,無為,馬上還要拿下廬江,舒城,定遠,全椒,滁州,這就是12座城,一個縣令,一個主簿,湊齊了就得24人。
這裡面秦理已經占了六安縣令的坑,李善長的兄長李勖,本來就是定遠的縣丞,又有獻城之功,給他個縣令也行。
包毓也有功勞,但魯錦不打算讓他當縣令,留在身邊搞情報更好。
這樣一來,暫時最少得錄10個縣令,12個主簿。
魯錦這才說道,「十個縣令,十二個主簿,再留一些人到元帥府做事,先挑四十個吧,其餘沒選上的,也可先做吏員,等打下新的地盤,就能給他們轉成品官。」
李善長點了點頭,馮國用又問道,「那大帥要錄多少軍中文吏?」
魯錦又想了想說道,「每連200人一個訓導官,一個團就要20人左右,十個團就要二百人。」
「這,豈不是這次的考生全都能錄上?」馮國用吃驚道。
「那也不一定,明天先考了看看水平再說,挑幾十個先用著,再從軍中選拔一些,沒有真才實學,也不能強拉去湊數,寧缺毋濫。」魯錦頓時說道。
「那便好。」馮國用點了點頭。
李善長則是有些不解,「大帥設的這個訓導官,究竟有何作用,若是負責軍法,軍需,並不需設那麼低,每個營官配上一個就夠了,二百人配一個,似乎過多了。」
魯錦卻非常堅持,「不多,訓導官要做的多了,要教士卒識字算術,要幫士卒讀寫家書,要教士卒學習軍規、軍報,還要教他們唱軍歌,總之一切能夠提振士氣的事,都要讓他們來做!」
李善長和馮國用對視一眼,似乎都有些不解,從沒聽說過軍隊裡還有設置這種職位的。
魯錦見他們的反應,當即解釋道。
「自古言兵者,或曰愛兵如子,或曰情同手足,然士卒違反軍規,動則非打即殺,試問,這是對待兄弟子侄的態度嗎?
「你們兄弟兒子犯了錯,你也將他直接打殺了嗎?
「軍法固然嚴苛,但我以為,重在教育,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你兄弟兒子犯了錯,那說明你這個當父兄的沒有教好。
「文人多鄙視武夫,認為他們不學無術,既如此,為何不主動去教他們呢?
「就像士兵搶劫百姓,擄掠婦女一樣,為何不教他們,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自家姐妹娘親被人擄走,那就別去擄別人家的女眷,道理是很簡單的啊,為什麼不教他們呢?
「一個士卒被動的遵守軍規,和自己理解,主動遵守維護軍規,那士氣絕對是不一樣的,我們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的王師,王師就要有王師的氣象,軍中教育尤為重要!」
李善長並不以軍事才能著稱,對魯錦這種操作,他是從沒見過的,不過魯錦堅持要設這個訓導官,那就由著他唄,反正一個團也就二十人。
馮國用想了想,也沒反對,他倒是讀過不少兵書,以往將軍帶兵,都是將軍自己去收買人心,什麼給傷兵吮膿啊,什麼同甘共苦啊,霍去病還把皇帝御賜的酒,倒進泉水裡跟士卒一起喝呢。
魯錦這種玩法,他也沒見過。
那種傳統的帶兵方式,士卒大多對將軍比較忠心,但是對朝廷,對皇帝嗎,那就不好說了。
簡單說,將軍的影響大於朝廷,容易變成私兵。
而插政委就不一樣了,這是培養士卒的公心,就算不是為皇帝而戰,那也是為國而戰,為家而戰,為自己而戰,一是能提高士氣,二是不容易把士卒變成將領私兵。
這用處可大了,只不過兩人都不懂,沒見過而已。
三人開始閱卷,沒多久,胡惟庸的名字就出現在魯錦手中。
「艹,這貨什麼時候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