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涇國公,千年衛大將軍

  第565章 涇國公,千年衛大將軍

  唐朝的衛府制,就是以衛統府。

  十六衛,既是衛戍京師的禁兵,又是統領天下府兵的領導機構。

  唐朝十六衛遙領天下六七百個地方折衝軍府,居中御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

  但最重要的是,十六衛大將軍對天下軍府只是遙領,並不具備真正的戰時指揮權。

  戰時,由皇帝臨時派行軍大元帥為最高指揮官。

  軍府、地方州縣長官、十六衛和行軍大元帥互相制約,沒有人能夠單獨控制軍隊。這樣一來,雖然天下府兵駐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夠直接控制的朝庭軍隊!

  唐朝禁衛軍有南衙,北衙之分。

  用通俗的觀點來說,南衙諸衛是朝庭的軍隊,接受皇帝和宰相府的共同領導,是整個大唐的,因宰相辦公處設在皇宮南面,故稱南衙。

  而北衙禁軍,由皇帝供養和指揮,是皇帝的私人軍隊,禁軍總部設在皇宮北面,故稱北衙。

  南衙禁軍分為十六衛,其中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

  合稱南衙十六衛。

  各衛最高統帥均為正三品的大將軍,下設將軍,中郎將,長史,參軍等大小將校。

  其中前十二衛分別統領天下近七百個地方折衝外府兵及部份中央內府,其中左右衛最為重要,每衛都統領著親衛,勛衛,翊衛等中央的三衛五府,一府就是近五千人,最高統領是正四品下的中郎將。

  所謂的府,其實和亮劍中的團差不多,只是地方折衝府,分上中下三個層級,一府人數在八百到一千二百人左右,而中央的內府更像李雲龍的加強團,一府人數滿額都在近五千人。

  而十六衛的各衛大將軍,就像那個戴眼鏡的師長,統領著眾多像李雲龍、丁偉、孔捷這樣的中郎將們。

  其他十衛只有翊衛府(簡稱翊府),沒有親衛府和勛衛府。這些供衛京師的中央內府軍卒是固定的,不用像外府兵一樣地方中央輪流跑。

  最後四衛,左右監門衛掌長安城諸門門禁,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的御刀宿衛侍從、儀衛。

  掌執御刀宿衛侍從,就是皇帝的貼身侍從護衛,大概相當於後世的朝庭中樞警衛團。

  既然是警衛團,那麼人員的挑選自然非常嚴格,除了政治過硬,個人武藝,軍事素養自然也是從天下各地軍中挑選的頂尖高手。

  不過由於從事的是警衛任務,註定了千牛衛的人數並不會太多,也不固定,而目前大約一衛在兩三千人左右。左右千牛衛大將軍就相當於警衛一團、二團團長,千牛衛的職責決定了千牛衛大將軍必然是皇帝親信之人,帶兵不多,職責重大。

  權力不大,地位很高。

  但是,在千牛衛大將軍前如果加上「檢校」兩個字,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那就是相當於代理,很多宗室功臣,皇帝為表章其功,都會加上這麼一個名頭。

  檢校千牛衛大將軍,相當於享受一種高等級別的待遇,並不實際掌警衛團。

  爵位、散官、宅邸什麼的,大家都不在乎,可皇上直接實封了楊岌十六衛的大將軍,還是非常重要的護衛御駕的千牛衛大將軍,要知道這個職位可是貼身護衛皇上曉行夜宿的,非親信不可為之。

  想那羅藝原來麾下統領著五萬涇州軍,但那是在地方上,到了長安城的地面上,也只能帶少量的貼身護衛,到了宮中覲見皇上,更是一個人都帶不了。

  而右衛大將軍尉遲敬德做為高級武將職位,在朝堂中也名列朝班,同樣可以對朝政發表意見,參與國事。

  尉遲敬德的右衛大將軍不但統領著數量不菲的番上外府兵,還有近兩萬五的固定中央內府軍鎮守京畿,平時就駐紮在城南的大營中,但沒有皇帝的旨意卻不敢將一兵一卒開至長安城。

  原劇中左屯衛兵譁變,安康公主擅自調動城外的十六衛軍進城平亂救駕,又沒有聖旨的情況下,其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劇中,若不是安康是皇上十分寵愛的公主,又是個女姓。

  這事別說放在李恪李泰身上,就是李承乾身上,基本上也是後患無窮的。

  不然為什麼李承乾自己選擇帶著東宮六率的人去護駕,而不是以太子之尊去城外搬兵;若真的李承乾去,一定是一個兵都調不動,而且領兵大將們也不敢聽命,不然太子和將領們都完蛋了,哪怕是救駕,是出於好意。

  所以李世民神色極為嚴肅,第一個反應就是詢問十六衛軍的將領,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真的稍有政治頭腦的人就知道,影視劇想表達的根本不是那個意思。

  其實李世民言外之意是,誰讓你們來的,你們好大的狗膽,沒有朕的聖旨,伱們竟然敢將幾萬兵馬開進長安城?

  今日聽著公主幾句話,你們就敢擅自調大軍進城,那以後還會不會聽著某個皇子的蠱惑,以救駕的名義來刺駕,甚至於領兵大將一聲令下就能調動三軍?這決對是比左屯衛軍譁變更加嚴重的事情。

  大軍調動,朝庭有制度,由其還是開進長安城,決計要有皇上的聖旨,兵符,甚至還有要宰相府里的政令,多道手續配合。而且軍中還要有一整套的程序來驗證,多個部門的將領一致同意,每道程序符合,才能調動。

  不是哪一個人發句話,就能搞定的。

  漢武帝在甘泉宮休養,衛青得知匈奴從山中小道偷襲,急切之下帶領大軍無令去救駕,就是犯了君王大忌,哪怕是好意,是忠心,也被劉徹卸了兵權,就是這個道理。

  京城的禁軍,護衛京畿,不奉聖旨決不能動,更不用說進城了,哪怕長安城亂成一團,眼睜睜看著化為一團灰燼,也不能擅動一兵一卒。

  至於你說你好心救駕,你認為皇上有需要?

  不好意思,皇上的處境是否危急,是否需要援助,要不要調兵,調多少,這個判斷在皇上,決不能在其他人手中。

  不然,就是天大的災難。

  皇帝是從承慶殿裡得知消息趕到左屯衛軍的,如果需要調兵入城平亂,他自成不會調啊?寫封聖旨,派馬宣良出城,難道會比安康自己去,在效率上要低很多嗎?

  所以,此事過後,十六衛軍高層決計要進行大清洗,同意調軍,領兵入城的一連串的高層將領們要跟著倒霉,基本上未來是不會再有領兵的機會,皇上仁意一些的,調為文職,或者邊地,削職為民都有可能。

  心狠一些的,殺機敬猴,無數人頭落地,以維護皇帝權威,也是等閒。

  現在能想到安康多坑人了吧?

  坑了十六衛軍不說,還指著慕一寬對皇上說:『他還帶兒臣賺開城門』,你是嫌他死得不夠快了嗎?

  估計李世民當時心裡都要瘋了,你在左屯衛軍譁變的時候,當著皇帝的面,在皇帝不知道的情況下,將保護他鎮實京畿的十六衛軍調到了城裡,並且告訴他,他的城門被一個商人賺開了?

  這皇帝能活到今天,也是幸運,太沒有安全感了吧

  由此可以想見,統率手下兩三千人在皇帝身邊轉悠的左千牛衛大將軍是何等的重要,幾乎可以掌握皇帝的性命,一個帝國的心臟在他的守衛之下。

  可以這麼說,右衛大將軍對於國家來說重要,而千牛衛大將軍對皇帝來說重要,要說誰更重要一些,他們的區別在於國家和皇帝的區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你可以說國家更說重,但也有人說皇帝更重要。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如此重要,所以居這個職位的將領要三個條件齊備才可以。

  首先,皇帝的絕對信任自然是最基礎的。

  其次,此職位只干一件事兒,就是保護皇上,不參與御前議政,更不能像尉遲恭、侯君集那樣堂而遑之的站在朝堂中參與朝政,發表意見。

  第三,不能與朝堂中任何政治派別的勢力有關係,親王們就更是得敬而遠之了。

  以保證這個職位的將領除了皇帝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立場和傾向,更不能涉及到任何權力之爭當中,確保其超然的地位,以免捲入權力爭鬥當中,患得患失,最後危脅到皇帝的安全。

  通俗來說,就是居高位、掌重權、拿厚祿,卻不用做事,即然不用做事,當然也不會犯錯。

  不會犯錯,自然不會出現亂七八糟的想法。

  不得不說,在交通、信息、武器、科技都十分落後的古代,將權力運行給發揮到了極致,各種制約平衡的方式都考慮到了。古代沒有高科技,只能靠人心來統治,上層對於人心和形勢的揣摩和運用,真不是蓋的。

  科技武器看現代,但要論到對人心人性的了解和運用,還是古代稱雄。

  實際上這類的職位,也就是給那些皇上信任,但又能力不高的人,一般都是皇親國戚之類的親信,也算是一種寵幸,代表了皇帝對其的恩遇,依仗的也不是個人才能。

  反而才能越高,志向越高的人,越是幹不了這個位置。

  其實這個職位很適合楊岌這種忠誠耿耿,但又沒什麼出色領軍之材的廢物,而且相當於皇帝的私人職位,並不影響到朝中的權力格局,所以在弘文殿的諸位重臣們也不會有什麼異議的。

  事實上和普通百姓想的不一樣的是,在古代,不管任何勢力的上層,大到一個朝庭,小到一個地方豪強力量,都擁有大量依朝庭律法設置,由制度保證的很多適合各種各樣情況的位置,不一定都是必須要為百姓服務,治國理政能力出類拔萃的人才。

  依血緣、關係、忠誠等領域上位的人,大有人在,歷朝歷代,域內域內各方勢力,皆是如此。

  當然了,這個比例要掌握合適,為朝庭出力的人才是主流,還是占了大部份,正是因為這部份人對朝庭的付出,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才能保證另外一些『閒散人士』安然享受高等待遇。

  若是比例失衡,朝庭就會陷入冗員庸腫的狀態,影響到朝庭的健康運轉,要是多到占據大部份的職位,結果可想而知了。

  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封建社會的朝代就是如此,按理來說,皇帝的皇后和妃子們,憑什麼可以住在皇宮,享受超然地位和朝庭財富上的供養;皇帝的兒女們憑什麼可以當王爺公主,起居八坐,前呼後擁的,侍女僕人一大堆的,所以才叫家天下。

  甚至朝庭上的臣子們,身邊也圍攏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人物,甚至有很多在李言看來,除了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外,一無是處的小人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