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 諸王就蕃
在回到御書房後,李言卻暗贊不已,他不用上手探脈,就知道侯君集是裝的。他可是知道,這老小子身子有多健壯,原劇中這幾年他正在打高昌,戰必勝,攻必克。
還霸占了高昌的幾個西域胡姬,連孩子都生出了來,這能像是有事兒的樣子嗎?
若不是後來跟著李承乾造反,滿朝文武逼得他自盡,估計他比長孫無忌活的時候還要長。
尤其是在得知,侯君集正是在李象從自己這裡回去後不久出事的,李言更是淡淡的搖了搖頭,看來這傢伙已經猜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並做出了配合的應對。
在心裡默默的誇了一下這個老傢伙,李言也沒放在上心,而是處理起自己的事情了。
隨後一段時間,朝庭不斷以各種理由調派官員和軍隊往西方而去。
李恪也做好了各項準備,帶領親弟弟署王李愔和將作監的隊伍離開了長安城。李言輕裝出城,在城西的金光門外,親自送別了這位史上最像李世民的三弟離開。
在返回宮城,路過西市的時候,看到有一處人山人海,得到恆連回報才知道,前段時間的楚衡被判處死刑,於今日在西市處斬。
還有侮辱高陽公主的辨機和尚,也被腰斬棄市。
坐在馬車中的李言嘆了口氣,一個和尚和公主搞在一起,結局就是註定的,辨機的命運和歷史上沒什麼不同。朝庭有人說辨機這樣的惡賊,應該千刀萬剮,以敬效尤。
李言給否了,說到底,他和高陽只是私情,這其中更是高陽在主動,判個腰斬,來個痛快,也算應得的懲罰了。但願她們倆的悲慘結局,能警醒更多的人安分守已。
挽救更多痴男怨女,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而陷入萬劫不復。
更不要打著追尋愛情,以自由的名義任意妄為,就算是愛情自由,也與有夫之婦和寺廟裡的和尚無關。
唐朝的自由開放,也不能什麼都不在乎。
接下來,朝庭有人上奏說分封諸王,就是為了守御邊疆,皇家子弟有封國的,當在成年後就前往就藩,為國戍邊。不應久留京師,遊手好閒,惹事生非。
這本就是李世民定下的策略,世族們現在也開始經營藩地,功臣勛戚們慢慢也動了起來,皇族子弟也該前往。在朝庭文武百官都贊同的情況下,李言的那些弟弟們,也不情不願的答應下來。
陸陸續續的前往雪域高原。
雖然有不少人吐槽這裡空氣稀薄,環境惡劣,不適宜生存,而且常年積雪,一年有半年都無法與外界相通。可李言卻知道,李世民把李氏皇族分封到這裡是用心良苦的。
西南雪域,做為天下海拔最高的地方,自古就是不受人待見,正是因為這裡土地貧瘠環境差,所以才沒人看得上。中原天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根本影響不到這裡來。
在大唐國力強盛的時候,這些皇族子弟們只要在這裡站住了腳根,繁衍生息。確保此地不落入他人之手,威脅到中原就可以了。
此地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隨隨便便經營幾百年都不成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有朝一日,大唐都沒了,他們的統治還會在。
若是系統讓李言經營這裡,別說五代十國了,就算是撐到成吉思汗時期都沒什麼問題。
就因為大家都看不上,環境又差,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適應這裡的氣侯和生態,那些乍起聚落的勢力才會棄如蔽履。就算大唐以後不在了,換了宋元明清。
哪怕是到了近現代,只要附庸中樞朝庭,就能安安穩穩的在這裡做土皇帝。即受強大的中樞朝庭保護,又不受外界的傾軋,所有人對這裡都沒有任何期待。
大家對它的定位就是,你給我老老實實的,不指望你做貢獻,只要你不給我找事拖後腿就行了。就算南北極冰川融化,海水上漲,這裡也是全世界最後一個被淹沒的地方,
這裡才是真正的萬世基業,就連李言也挑了幾塊地方,準備留給以後的子孫!
永福坊,李恪的府邸所在街道的另一端,一座規模不下於吳王府的宅邸。
高大瑰麗、威儀森森的王府樓牌後面,重重庭院深處的大堂里,一個比李言小不了多少歲的青年男子,正暴跳如雷、面色猙獰的摔打著擺設的瓷器。
精緻豪華的羊毛地毯,也保護不了攜帶著沛然力道落下的花瓶。
「嘭」的一聲燜響,瓷瓶猛然碎碎,不規則的碎片受到青石地磚的反彈之力,四散飛濺。
其中一小片稜角銳利的瓷片划過正堂中持劍跪立的一名中年男子臉龐,鮮細瞬間流出,留著絡腮鬍子的漢子,臉色陰鬱了不少,不過他還是不動如山的跪立著。
等待著面前的青年發泄完畢。
又過了一刻鐘,青年男子氣喘噓噓的攤坐在太師椅上,猶自不平的罵道:「瑪的,都是龍子鳳孫,憑什麼你就可以高居九重,據有父皇留下的萬里河山。」
「老子就要離開錦繡繁華的中原,去那人跡罕至的雪山上守邊。」
「什麼諸侯國,不過是把我們打發到邊疆,不礙你的事兒罷了。自古中原之患,可以來自北方,也可以來自西域,什麼時候雪域高原能威脅到中原了。」
「.」
青年罵罵咧咧的發泄了一通,跪地的中年漢子見翻來覆去的,也沒什麼新花樣後,這才出聲道:「王爺,當今皇帝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你看他對高陽的狠辣手段。」
「就知道他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王的角色。」
「吳王應該也是看到這點兒,為了避其鋒芒,這才請命西去的,只是他這一去,讓我等沒了摭風擋雨的大樹,只能面對皇帝的處置了。」
「哼,以前我還覺得李恪是個人物,現在看來,也是個孬種。」
李佑臉龐扭曲,眼神兇狠的說道:「我早就勸過他,集我們兄弟之力,拼死一博,勝負尤未可知。可他就是不敢,瞻前顧後、畏首畏尾的,這下好了。」
「李承乾先下手為強,也不知道開出了什麼條件,讓他選擇了退卻。」
「本王這兩天查過了,包括柴哲威在內,他的那些親信武將,還有幾個文臣,都調去西域了。他連自己的親弟弟都帶都走了,還帶了兩個兒子,看來他是不打算回來了。」
這裡是齊王李佑的府邸,面前的絡腮漢子,正是齊王麾下第一高手和親信紇干承基。
這也是李佑當年在山東鎮守齊地時收下的強者,因為這個世界的李承乾在貞觀三年底就離開長安去了草原,李佑原本打算安排入東宮玩無間道的紇干承基也沒送出去。
後來李佑試了下推薦給其他兄弟,只是無論魏王李泰,還是吳王李恪,都對他防備甚深,這臥底也就沒有送出去,一直留在了自己身邊。
除了保護李佑的安全,就是替他暗中蓄養死士,以備不時之需,是以李佑的心思一直都沒有隱瞞過紇干承基。
在山東的時候,李佑剛剛懂事就露出勃勃的野心,暗暗為以後造反,重演玄武門之變做著準備。
只是後來李世民聽了李言收西域之地以封諸子的先進理念後,就借著突厥之戰後,威望急聚上升,天下趨於穩定,把一些封出去的諸王都召了回來。
後來更是找藉口把這些王爺留在了長安,並對藩王所在地進行了裁撤。
唐朝的諸侯王,本身就沒有軍政皆管的權力,在開國時期為了鎮守地方,也只是讓他們坐鎮地方,擔任一些文職官員。監督地方官吏和探查民心輿情,諸王手中並沒有多少實權。
就連江夏王李道宗,河間王李孝恭這等宗室親王,都曾經短暫的鎮守過地方。
這和漢初、晉初的那些掌握軍政的實權藩王們,有著本質的區別。
原劇中齊王李佑鎮守山東,苦心經營了十多年,在李世民年老體衰時,借著朝中廢太子起兵造反。朝庭只是派了李績和劉德威兩員大將,輕而易舉的就平息了叛亂。
而在現實中,因為李言的影響,李世民東征西伐,滅國無數,威望奇高,威嚴甚重。李佑更是不敢有絲毫悖逆之心,這才沒有造反,活到了李承乾時代。
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野心,而是一直處心積慮的算計著。可沒想到,李承乾輕易說服了李恪,兵不血仞的解決了諸皇子中最大的隱患,讓他坐山觀虎鬥的謀算落了空。
李恪才剛離去,朝庭就迫不及待的催促諸王就藩,讓李佑一點兒準備都沒有,只能待在府里發發脾氣,於現實絲毫也無益處。
紇干承基也不甘心,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跟著李佑,忠心耿耿的保護了這個廢物一輩子,為的是建功立業、封妻蔭子。不是真的為了所謂的忠誠,就把自己一身所學和大好年華,白白浪費掉的。
他可是打聽了,雪域儘是連綿不絕的高山,空氣稀薄,終年積雪,溫度極低,就算動物也很少,更何況是人。真到了那裡,不是比發配黔地還要悽慘嗎?
他已經下定了決心,若是李佑就藩,他就找機會離開,絕不離開生養他的故土中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