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音樂】的總部。
盧西恩-格蘭奇看著羅傑拿出的計劃,驚訝地瞪大了眼睛:「這……真的要這麼做?你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嗎?!」
在盧西恩-格蘭奇看來,羅傑拿出的這份計劃,確實可以極大的打擊包括環球音樂集團在內的,其它唱片業巨頭。
但是,對自身的損失只會更大!
可以說,羅傑拿出的這個計劃,完全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還沒有傷到敵人,首先就捅自己一刀。
如果僅僅只是比失血能力也就罷了,只要【量子音樂】自己穩得住,拖到競爭對手承受不住失血的損失,壟斷了大半個唱片業之後,自然有無數種辦法把錢再賺回來。
但是,羅傑拿出的這份計劃,最關鍵的問題卻不是在傷敵傷己,而是在破壞整個唱片業,數十年以來形成的遊戲規則!
可以說,若是這個計劃順利推廣開來,整個唱片業的生態環境都會被改寫!
至於是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往壞的方向變化,以盧西恩-格蘭奇的目光,也無法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羅傑沒有正面回答盧西恩-格蘭奇的問題,反而是說起了一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數據:「隨著現在媒體行業,以及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接受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
「這件事對整個世界有什麼影響咱們暫且不提,只看對唱片業的影響。」
羅傑指了指盧西恩-格蘭奇的電腦,說道:「你隨便打開一個數據網站,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唱片業的消費者數量,在過去三十年裡一直在穩定地增加。但是,作為主要『內容製造』者的明星,數量增加的更快。五十年前,是十個明星爭奪一千萬個消費者。而現在,消費者的數量增長到了一億,但同一時期內活躍的明星數量卻達到了一千以上!」
「也就是說,競爭更加激烈了。」
盧西恩-格蘭奇點點頭,說道:「而且,根據公司市場部門的預測,在未來幾年中,明星之間的『分類領域』將會更加的細緻化,這也是為了順應市場做出的調整。」
這個變化,若是在短暫的三五年之內,可能體現得還不太明顯。
但若是將時間線拉長到十年、二十年,乃至於五十年,哪怕是一個外行,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來變化。
在五十年前,一個貓王,就可以滿足整個北美所有歌迷的「追星」需求。
但到了現在,雖然不會再出現貓王這樣,能夠吸引整個北美所有人目光的超級巨星,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數十、上百,乃至於數量更多的二三線明星。
這些明星,或許每一個明星的粉絲數量,和貓王之類的超級巨星根本沒得比,但總數相加,卻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市場更大了,但同時,競爭也更激烈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淺顯,但卻讓人不得不重視的結論。
「我認為,未來的幾十年內,這種趨勢只會更加的明顯。」
羅傑攤開手,說道:「所以,【量子音樂】需要的很簡單,為消費者們提供更多的『偶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更多的明星,以及更大規模的造星計劃。後者是你的工作,至於前者……」
羅傑伸出手,在辦公桌上的文件封皮上點了點,道:「這就是我的解決方式。」
盧西恩-格蘭奇沒有說話,而是拿起文件,重新看了一遍。
羅傑給出的計劃,實際上只是一個梗概,具體的細節還需要由【量子音樂】的管理層去完善,甚至為此做出大量的市場調研、尋找理論依據等等。
任何一個涉及公司未來數十年發展方向的重大決策,都不可能拍腦門就做出決定。
羅傑的這份計劃,嚴格來講,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通過降低抽成比例等方式,大規模吸引明星加入,與其它發行公司在「內容產出」方面展開渠道大戰。
按照如今唱片業的主流模式,像【量子音樂】這樣,集製作、推廣、發行為一體的大型唱片公司,簽下明星的時候,往往會抽取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甚至可能達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抽成,還會附帶有版權方面的分割條款。
當然,這是製作廠牌和發行抽成相加之後的數字。
並且,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抽成,只會針對沒有任何根基的純新人,但凡有一點成績和資本的明星,都有重新談判的資本。
若是達到二線頂尖,甚至一線的程度,自己成立製作團隊,甚至是製作廠牌,只與【量子音樂】進行發行方面合作的,也是有不少的,這就能省下很大一部分「製作廠牌抽成」,而且版權也完全歸自己所有。
雖然說製作專輯的資金需要自己來出,這是一筆不小的成本,但總體來說,對大多數明星而言,還是很划算的。
若是某些招牌支柱類的巨星,甚至還可以享受到「特殊待遇」。
比如,泰勒-斯威夫特與【量子音樂】的最新一份唱片合約,發行方抽成的比例就降低到了最高百分之三十、最低百分之十五的比例,具體根據渠道來決定,例如實體唱片的抽成比例就是最高的百分之三十,而巡迴演出的收入則是扣去成本之後的百分之十五。
這也是除了羅傑的【Darkness】樂隊以外,整個【量子音樂】里,待遇最為優渥的發行合約。
而根據羅傑最新提出的計劃,確切地說,是一個設想:要將旗下所有明星的發行方抽成比例降低至「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之間」,且在版權分割方面做出較大的讓步。
至於製作廠牌的投入和產出方面,因為涉及的計算內容比較複雜,羅傑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的計劃,但卻也提出,要給予簽約明星更多的選擇機會。
沒錢的,可以讓【量子音樂】的製作廠牌墊付製作成本,在分成的時候扣除,或者直接提高分成比例。
不願意分出更多利益的,只要能夠確保專輯的質量,也完全可以自己組建製作團隊,或者乾脆自己出錢,委託【量子音樂】旗下的製作廠牌來完成自己的項目。
具體的數字,自然是要仔細地進行先期調查,以及評估核算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只要這個方案通過了基本的可行性論證,在未來,簽約到【量子音樂】旗下的明星、歌手、樂隊們,各種渠道抽成的比例都會有極大幅度的下降,分割出去的版權也會更少。
簡而言之,就是「屬於自己的版權」更多了,收入也更多了。
這對於明星,以及夢想著成為明星的新人們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但對於唱片公司來說,卻是未必了。
按照舊的模式,這些唱片公司完全可以說是躺著賺錢。
只要手上有一批質量不錯的「明星」,一個周期內推出幾張專輯,開辦幾場巡迴演唱會,在高昂的抽成比例之下,唱片公司就會有大把的資金入帳。
事實上,對於唱片業來講,站在產業鏈頂端的發行公司,利潤率一向是很高的。
在各個巨頭的默契之下,發行公司作為整個食物鏈最上游的霸主,對底層,尤其是「內容產出」的明星,進行全方位、大幅度的壓榨,從而獲取了海量的利潤。
為什麼,從來沒有一家唱片業巨頭選擇上市?而好萊塢巨頭幾乎每一家都是上市公司?
因為在高額的利潤率之下,唱片業巨頭根本不需要通過上市的方式來融資,自身的資金就足以完成擴張的需要。
如果不是幾大巨頭之間內耗過於嚴重的話,以唱片業的市場規模和盈利能力,早就可以誕生出一家市值相當於好萊塢六大之和的超級巨頭。
(註:未經驗證的小道消息,有八卦小報提到,索尼的某位高層曾經在私下場合說過,索尼唱片每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來打擊競爭對手,所以才擴張緩慢。再次強調,未經證實,切勿當真。)
但是,若是羅傑的這個計劃順利推行開來,唱片業的生態鏈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或許發行公司依然可以保持在整個產業鏈中最上游的位置,但卻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成為一個超然的存在。
而處於底層被剝削狀態的明星們,地位卻是會開始大幅度的提升。
雖然不至於反客為主,但是,一旦這樣的格局穩定下來,唱片公司再想要像過去那樣,對明星階層肆意壓榨,卻是根本不可能再發生了。
當然,首先要【量子音樂】能夠頂得住壓力,穩定住這樣的生態鏈。
「唱片業的消費者數量只會越來越多,按照以往的模式,廣撒網,試圖培養出一兩個超級巨星,以爭奪市場份額。這樣的思路,或許還行得通,但一定不是最優解。」
羅傑見盧西恩-格蘭奇似乎有些不解,立刻解釋道:「在我看來,以後我們要追求的,不是明星的質量,而是數量。頂尖大牌方面,有一兩個就足夠,反而需要吸引數量更多的小明星,去爭搶細化領域的市場。咖位不需要太高,二三線都無所謂,但數量一定要多,涉及的細化領域一定要齊全。」
羅傑所設想的這一套體系,多少借鑑了一些太平洋對岸,未來幾年會流行起來的流量明星的體系。
但是本質上卻有所不同。
畢竟,流量明星那一套,也就僅僅只適合太平洋對岸的特殊環境。
這套體系能夠火熱起來,背後的原因極為的複雜,換一個環境,必然會直接暴斃。
羅傑的想法是這樣的,大體上,依然沿用過去的金字塔式階梯,由幾個頂尖的巨星撐起【量子音樂】的招牌。
但在這幾個頂尖巨星之下,卻不再是數量較少的一線、二線頂尖明星,而是數量眾多的小明星。
這裡的數量眾多,指的可不是幾個,幾十個,而是以百為單位。
隨著數位音樂和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流行樂壇有了更多的潛在消費者。
但同樣因為這兩個行業的發展,消費者也會變得越來越苛刻,或者說,越來越挑剔。
在過去,一個貓王就可以滿足全北美所有歌迷的審美,哪怕不喜歡這種類型的歌迷,因為選擇範圍太少,也只能選擇聽或者不聽,而無法對唱片公司提出要求:你必須得給我弄一個我喜歡的作品出來。
而現在,隨著「內容產出」的基數大規模增加,流行樂壇也明顯出現了領域細化的傾向。
站在歌迷的角度來講,就更是如此。
例如說,喜歡搖滾樂的,就分為金屬樂、另類搖滾和原型搖滾。
不僅僅如此,例如金屬樂搖滾內,還要再細分為重金屬、力量金屬、激流金屬等等。
而每一個分支類別,又要再分為英語搖滾、島國搖滾、華語搖滾等等。
按照這樣細分下來,單單只是一個金屬樂搖滾,若是每一個最末端的細分領域都有且只有一支樂隊,需要的樂隊總數至少也得上百。
所有音樂類型相加,少說也要以千為單位。
正是因為出現了這樣的趨勢,羅傑才產生了一種想法:通過吸引更多的明星,乃至於主動「製造」更多明星的方式,以數量來搶占市場。
這種思路是否可行,羅傑也沒有十足的信心,否則拿出來的就不會是一個計劃的梗概,讓【量子音樂】的高層去完善,而是直接在做完所有前期工作之後,拿出正式執行版本的計劃書來。
在羅傑的前世,一直到羅傑重生之前,唱片業的主流,依然是沿用過去那一套。
不得不說,雖然歌迷的審美一直在變得越來越挑剔,但若是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歌迷,還是屬於那種「餵啥吃啥」的類型。
但羅傑想要做的,卻是主動來改變這一點,讓歌迷們「想吃啥就吃啥」。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改變的,是整個唱片業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