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較低濃度的罪惡

  第431章 較低濃度的罪惡

  楊樹雨也曾使用過崔勻清的遺憾之力。世間使用遺憾之力的人不計其數,但唯獨崔勻清的遺憾之力戰無不勝,因為她的力量里隱藏著罄竹難書的罪惡。

  楊樹雨按照自己的習慣把崔勻清釋放的罪惡分為七個級別:極低濃度,低濃度,較低濃度,中等濃度,較高濃度,高濃度,極高濃度。

  一般情況下,崔勻清釋放的只是極低濃度的罪惡。正因如此,楊樹雨給慕正光營造的環境也是包含極低濃度罪惡的環境。但是,在第三個遺憾世界中,罪惡的濃度太高了。

  據楊樹雨的觀察,能抵抗「對症下藥」的極低濃度的罪惡的人不超過2%,這個數字遠低於現代者在人群中的占比。至於更高濃度的罪惡,無論是否對症下藥,都不是一般人能抵抗的。

  在這個世界裡,崔勻清釋放的是較低濃度的罪惡,她這麼看得起慕正光嗎?

  以過渡世界裡的慕正光的能力,他應該能抵抗低濃度的罪惡。讓他再成長几年,多從徐那裡學到一些道理、多經歷一些事,比如成家立業、養育子女,他或許能對抗較低濃度的罪惡,但是讓現在的他去面對較低難度的罪惡,他的處境會很艱難。

  楊樹雨決定在慕正光深陷罪惡之前把他帶出來,這樣就能把罪惡對他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之後再從過渡世界裡中轉,徹底消除遺憾之力對他的影響。以後大家再見面,就不會因為這件事而產生矛盾了。

  較低濃度的罪惡幾乎與人類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大多數人對此毫無知覺。

  有極少一部分人能察覺到這類罪惡的存在,但他們不一定會主動抵抗這類罪惡,就算抵抗了,也不一定有效,因為環境如此,身邊的每一個人似乎也都如此。他們在清醒與痛苦中深深體會到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沒法對抗所有人的生活常態。

  「努力了不一定有收穫,但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

  有些話聽起來有道理,仔細思考後也覺得有道理,但是,人們聽了這些話、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並不會生活得更好。

  有些人被這樣的道理坑害,他們對這些話深惡痛絕,但當他們想反駁的時候,卻發現啞口無言。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驚悚的事實:這些話好像是正確的。

  楊樹雨曾經從很多人那裡得到幫助、獲取力量,她能輕而易舉地調動幾千個人的思維,從他們的思維中複製她所需的觀點,用這些觀點反駁那些有害的道理。

  努力,不一定有,不努力,一定沒有,這句話的本意顯然是勸大家要努力,不要做那種不努力且得不到收穫的人。

  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不勞而獲、勞而無獲的例子,久而久之,人們會懷疑這句話的正確性,也會懷疑自己有沒有付出努力。

  懷疑並不是指沒有答案,而是不確定答案是否正確。對一部分人來說,無論他們付出了多少努力,在真正取得收穫之前,或者,在確定了不可能獲得收穫之前,他們都不敢輕下斷言。

  其實,人類有能力對自己的努力下斷言。俗話說,「做了什麼事,自己心裡清楚」,但是,被這句話束縛的人,他們已經不清楚自己做的事到底算是什麼性質了,是自欺欺人的假努力?還是未能引起質變的真努力?如果是真努力,那就繼續保持,可是要保持到什麼時候才能等到結果、等到收穫呢?不知道。

  消極、困惑、迷茫、悲觀,都產生了。但有些人哪怕被這句話干擾,陷入了消極,也無法否認這句話的正確性,甚至他們連否認這句話的勇氣都沒有。

  因為大家都這麼說。

  問爸爸媽媽,他們說這句話是對的,問兄弟姐妹,他們也說這句話是對的,問老師同學,他們也認可這句話,問成功人士,得到肯定的回覆,問失敗人士,得到的也是這個回復。

  更有甚者,在刨根問底的過程中,遇到同病相憐之人,大家都被這句話害得很慘,但又都不敢說這句話是錯的。這就更麻煩了。他們要對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消極,還有別人的消極。

  楊樹雨記得要想反駁這句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否定「一定」和「不一定」。事實上,大多數人選擇的也是這個辦法,但由於前半句話太正確了,導致有些人誤以為後半句話也很正確,喪失了勇氣和信心。

  考慮到這句話的本意是勸人努力,已經很努力的人就太不需要看這句話了,而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正好是對努力的人說的,這半句話不要,即「努力了不一定有收穫」,這半句話不要。沒有前半句話,「但」這個字就無從說起了,也去掉。

  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

  要反駁這句話還有難度嗎?沒有難度。人們在感受到了世態炎涼、命運坎坷之後,就很難說出「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這樣的話了。

  對後半句話有意見的人,遠多於對前半句話有意見的人。把大多數人的意見收集起來,就足以對抗這句話了。

  前半句話和後半句話的含義大不相同,使用範圍也不同。「努力了不一定有收穫」,這話像是在勸解人、寬慰人時用到的。「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這像是在勉勵人、指責人時用到的。倘若確實無力反駁,將這句話一分為二,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部分,人們受到的干擾會減小很多。

  人們聽到一句話、一個觀點,或是贊成,或是反對,不同的態度都需要有理由做支撐,哪怕是一些很荒唐的理由,例如不喜歡這個人,所以討厭他所說的話。

  慕正光不喜歡這句話,繼而討厭說這句話的人。

  用收穫衡量努力,會讓人變得偏執。那些取得收穫的人,就可以用這句話大肆標榜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大肆否認別人的努力。而那些沒有取得收穫的人,只好身不由己地低人一等,仿佛沒有取得收穫是一件很恥辱的事。

  在他們的意識中,已然是把這句話倒過來說了,「沒有收穫一定是因為不努力」。儘管很少有人敢明目張胆地這麼說,但是,在「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的掩飾下,他們想表達的無疑就是倒過來的那種意思。

  即便人們使用這句話時不帶有惡意,不是為了歌頌自己,也不是為了貶低別人,但這句話也不可取。因為,收穫和努力,沒有直接關聯。

  努力了就一定有收穫,這是人們的一廂情願,仿佛這份收穫來之不易,必須得付出點什麼,不然不踏實、不安心,也不甘心。

  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收穫,這也是一廂情願,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不能接受「不勞而獲」的人或事的存在。

  但世間哪有那麼多靠人類的努力才能得來的東西?太陽,月亮,星星,土壤,水源,空氣……努力的人呼吸著空氣,不努力的人也呼吸著空氣。

  與這個龐大的世界相比,人類爭奪的那些利益,微不足道。人類靠努力得來的東西,也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讓人不堪重負。

  「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聽起來很合理,很公平,但人們想像的、想要的這種公平過於狹隘、過於虛偽。

  把公平當做準線,便能區分不公,把正義當做準線,便能區分不義。

  準線出現,勝負已定。

  崔勻清沒有對「努力了不一定有收穫,但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穫」這句話抱太大期望,她使用這句話,主要是因為在這個遺憾世界中沒有漸近線和漸近域。她想知道去掉了這些最顯著的不勞而獲的因素後,慕正光會拿出怎樣的依據反駁這句話。

  崔勻清看到了穆正光的答案。他從本質上徹底否定了這句話,在知道這句話之前,他不會說,在知道之後,他更不會說。因為他不需要、不喜歡,也因為他能看破這句話包含的惡意,並主動拒絕使用惡意。

  「人善被人欺,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受傷。」

  楊樹雨剛聽到這句話,就認為這句話是錯的:「暗」覆蓋全世界,給了人們漸近線和漸近域。最容易受到欺負、受到傷害的人不是力量最弱的人,而是力量弱但野心大的人。從另一個角度看,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沒有得到最強的力量。沒有力量做支撐,他們還怎麼欺負人?

  但是,在第三個遺憾世界裡的慕正光是從第二個過渡世界裡帶過來的,他沒有漸近線和漸近域,他失去了最有力的證據。去掉漸近線和漸近域,他還有辦法反駁嗎?

  楊樹雨的擔心是多餘的。

  慕正光只聽到前五個字,就感到一陣噁心:人善被人欺,這是事實嗎?這個世界上有幾十億人,哪個人不被人欺負?人善被人欺,人惡也被人欺,一個人是否被欺負,與善惡無關。一個人被欺負的概率是高是低,也與善惡無關。

  就好比有些人天天嚷嚷著「把良心丟掉,能賺更多的錢」,其實這也是一廂情願。丟掉良心的人數不勝數,但是真正賺到錢的人不多。他們把自己的良心看得一文不值,隨時準備丟掉,但他們卻指望著用這份根本不存在的良心換取高昂的報酬。這種醜陋的幻想,誕生於醜陋的心!

  「人善被人欺」固然不是醜陋的幻想,但這句話給人帶來的傷害也不容小覷。把自己遭受的痛苦歸咎於善,這種想法已然偏離了善的本質。

  「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受傷」,這句話就更是錯得離譜了,因為它明確指出「善良」和「受傷」的關係。說這句話的人是想引導別人不要做善良的人嗎?難道不善良就不會受傷嗎?不可能!

  而且,在某些特殊的語境下,這句話還有另一層含義:越容易受傷的人越善良。正如同「沒有收穫一定是因為不努力」,通常人們不會直白地說出這句話,但他們想表達的意思、想讓別人領會到的意思,就是如此。

  在楊樹雨看來很難解決的問題,在慕正光那裡,不被視為問題。

  慕正光回想往事,他曾經受到過傷害,甚至曾經因為善良而受到過傷害,但世間所有人都會受傷。為善良受傷,總比為邪惡受傷要好。

  崔勻清也沒有對善與傷抱太大期望:慕正光的家庭不貧窮,他的學習成績不差,他的身高、長相都不錯,在這種環境下,他受到的傷不足以擊垮他對善的嚮往。

  如果說他的成長過程中有什麼缺憾,大概就是沒有父母的陪伴,但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他沒有從他們那裡得到印象深刻的幫助,也沒有從他們那裡得到太明顯的傷害,這就高於平均水平了。

  徐給了慕正光很多印象深刻的幫助,在他的人生中,有太多普通人不敢奢求的美好。

  雖然把普通人放在他所處的環境下,極有可能錯過這些美好,因為初中一年級時的徐很不好相處,若是沒有足夠的耐心與包容,而是與之大打出手,兩人便絕不可能成為朋友。但不管怎麼說,慕正光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得到了超乎尋常的愛。

  那麼,是不是可以把「正確的選擇」當做誘餌,再試探他一下?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在剛開始,在他還沒有「盛開」的時候,雖然徐來到了他身邊、雖然兩人是同桌,兩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很近,但是,他們的心,相距甚遠。直到後來,他表示寬容、釋放善意,他們才成為朋友。

  從朋友到戀人,又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在此期間,有一個尤為關鍵的外在因素在影響著兩人的關係,分數。因為分數夠高,所以才能在一起、才能考上同一所大學。

  事情發展,是因為他付出努力,是因為他「盛開」,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也許這句話能讓他產生一點點驕傲,繼而把所有的功勞全都歸於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