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47章

  陽光斜灑在古老的陶府大門上,金色的光輝與門楣上斑駁的漆色交織出歲月的痕跡,卻掩蓋不了此刻籠罩在府邸上空的沉重陰霾。陶老爺子的雙眼圓睜,仿佛要將這世界的不公盡收眼底,那雙曾經充滿智慧與慈愛的眼眸,此刻只剩下震驚與無盡的悲痛,仿佛連淚水都已乾涸,只剩下一片荒蕪。

  四周的空氣中,除了家人急促的呼吸聲和低泣,便是死一般的沉寂。風,似乎也在此刻停滯,連帶著時間的流轉都變得緩慢而沉重。兒孫們的臉龐上,寫滿了焦急與無助,他們緊緊抓著陶老爺子的衣袖,仿佛這樣就能為他分擔一絲痛苦,但那份力量太過渺小,根本無法觸及他內心深處的絕望深淵。

  陶老爺子的臉色白得透明,宛如冬日初雪覆蓋下的寒石,沒有一絲血色。他的眼神空洞,仿佛靈魂已隨著大兒子的離去而遠去,只留下一具空殼,在這塵世間苦苦掙扎。心中涌動的悲痛如同狂風巨浪,一波接一波地衝擊著他的心防,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撕裂般的疼痛。

  就在這時,劉墉那洪亮而威嚴的聲音如同驚雷般劃破沉寂,他的出現,就像是從另一個世界帶來的審判。他身著華麗的官服,頭戴高冠,每一步都走得沉穩有力,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所有人的心弦上。他的聲音在空氣中迴蕩,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壓力。

  「女王有令,全國的土地皆為國有,違者嚴懲不貸!」劉墉的話語擲地有聲,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在陶家人以及周圍每一個人的心上。他的眼神中,除了輕蔑與不屑,還隱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複雜情緒,似乎是對這世態炎涼的深深感慨。

  石叔遇緊隨其後,他手中的烈血劍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劍尖輕觸地面,發出清脆的聲響,那是對即將到來的風暴的預告。他的話語中帶著挑釁與威脅,卻也不乏一種悲壯的豪邁,仿佛他並非是在執行一項冷酷的任務,而是在捍衛某種他深信不疑的正義。

  面對劉墉的譏諷,陶老爺子虛弱地回應,每一個字都像是從牙縫中擠出,充滿了無奈與悲哀。他試圖辯解,試圖挽回一絲尊嚴,但那些話語在劉墉的憤怒與不屑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而在遙遠的宮殿之中,李清歌靜靜地站立於窗前,望著遠方朦朧的山巒,心中卻是一片清明。她的目光深邃而遙遠,仿佛穿透了重重迷霧,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她知道,自己腳下的這片江山,是用無數人的鮮血與淚水換來的,而維護它的穩定與繁榮,更是她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於陶老爺子等人的所作所為,她早已瞭然於胸。但她並未急於動手,而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現在,時機已到。她讓劉墉去執行這項任務,不僅是為了懲罰那些膽敢挑戰她權威的人,更是為了向所有人展示她的決心與力量。

  隨著劉墉一聲令下,陶府內頓時亂作一團。白馬軍的士兵們如同獵豹般迅速行動,將陶家的人一一制服。他們的動作乾淨利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陶家的人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呆若木雞,他們無法相信,這一切竟然真的發生了。

  在這一刻,陶老爺子的心中充滿了悔恨與絕望。他明白,自己的一時失言,不僅害了自己,更害了整個陶家。他望著那些被綁住的家人,眼中閃過一絲決絕與悲壯。他知道,無論自己如何掙扎,都無法改變眼前的現實。於是,他緩緩閉上了眼睛,任由命運的洪流將他吞噬。

  陶家的人不甘心就這麼被綁走,他們呼喊著家丁奴僕想要反抗。但他們哪裡知道白馬軍的厲害,不一會兒就被打倒在地。白馬軍一邊控制著陶家的人,一邊在院子裡搜刮財物。

  說起抄家的本事,白馬軍可比明朝的錦衣衛、東廠還要厲害。他們訓練有素,動作迅速,不一會兒工夫,陶家就被他們搜颳得乾乾淨淨。陶老爺子看著自己家幾代人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百萬財產就這麼沒了,氣得跟瘋了一樣。

  他的眼睛變得通紅,布滿了血絲,他紅著眼睛大聲罵道:「昏君!狗官!你們都不得好死!」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憤怒與絕望。

  石叔遇一聽這話大怒,他手握烈血劍,想要拔劍相向。但劉墉趕緊攔住了他,笑眯眯地看著陶老爺子說道:「我們家女王仁慈為懷,暗地裡給了我指示。這次收地啊,如果遇到家風嚴謹、與民為善的人家,就只收地不抄家。偏偏你們陶家不長眼,不等女王徹查你們的惡行就先圖謀不軌。現在又敢抗法不遵,那就別怪我們公事公辦了。」

  劉墉的這一番話,如同重錘一般敲擊在陶老爺子的心上。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酒後的一句胡言亂語竟然招來了這麼大的禍患,連幾代人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巨額財產也都沒了。他後悔得腸子都青了!

  陶老爺子一口氣沒緩過來,當場就暈了過去。看到老爺子被氣死,陶家上下哭得撕心裂肺,感覺天都要塌了。他們心中明白,如果只是收地的話,憑著家族的積累,他們還有幾十萬銀錢可以揮霍。但現在得罪了女王,連最後的財產也保不住了。他們以後該怎麼活啊?

  按照封建帝制的規矩,陶老爺子等人酒後胡言亂語可是等同於謀反的大罪啊!應該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再加上陶家多年來為富不仁、欺壓百姓、造孽無數。但李清歌實行的是二元制君主制度,不搞連坐治罪那一套。惡事都是陶老爺子和幾個不孝子乾的,跟家裡的女眷和孩童沒關係。

  所以陶老爺子一死,剩下的罪過就分攤到其他人身上了,最多也就坐個十幾年的牢。女眷和未成年的孫輩當場就被釋放了。

  陶家從明朝到清朝經營了數代,不僅擁有萬畝良田,還積累了驚人的財富。白馬軍搬了幾十車才把他們家的財物全部搬空。一般來說啊,抄家的時候辦事官員難免會順手牽羊撈點兒好處。只要別太過分,上面的領導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但這次奉命抄家的是白馬軍啊,他們對李清歌那是絕對的忠誠,半個銅錢都沒碰!劉墉看在眼裡,心裡不禁感嘆道:「女王治軍有方啊!個個都有原則!難怪能得天下!如果所有的官員都能像他們這樣,那何愁國家不安定、人民不幸福呢?」

  抄完了陶家之後啊,劉墉和石叔遇又馬不停蹄地繼續去收其他地主、士紳的土地了。特別是那些當天跟陶老爺子一起喝酒、談論過竊取王位的人,他們更是重點關照對象。

  就跟李清歌預料的一樣啊,這次行動遭到了所有地主、士紳的瘋狂牴觸。他們聯合起來反抗,想要推翻李清歌的統治,重新選一個符合他們階級利益的君主。

  但他們哪裡知道李清歌的能力和手段啊!李清歌不僅有戰無不勝、以一敵百的白馬軍,還有火槍隊、火炮隊呢!

  在遼闊的大地上,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白馬軍和火槍隊、火炮隊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他們的身影在戰場上穿梭,如同戰神一般,讓敵人聞風喪膽。

  而李清歌則站在宮殿之中,俯瞰著這一切。她的眼神堅定而銳利,心中充滿了自信與決心。她知道,這場戰爭是她必須要面對的,也是她必須要贏得的。只有這樣,她才能真正地坐穩王位,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每當反抗的浪潮如狂風巨浪般洶湧澎湃,席捲著這片古老的土地,白馬軍便如同中流砥柱,深陷於無盡的苦戰之中。火槍與火炮,這兩大殺器,在戰場上輪番上陣,如同怒吼的雷神,為白馬軍助力,也為這亂世增添了幾分悲壯的色彩。

  火槍連連發射,那聲音震耳欲聾,仿佛是天際的雷鳴,迴蕩在四面八方的山谷、河流與田野之間。緊接著,一炮轟鳴,如同天崩地裂,整個世界仿佛都為之寂靜,連空氣中的塵埃都為之顫抖。

  在這片戰亂的土地上,有些狡猾的地主和士紳,他們眼見大勢已去,便如同狡兔三窟,暗中謀劃著名藏匿地契的詭計。他們派人悄悄送往北方,那些他們認為安全的地方,打算等到風波平息後,再出來收租,繼續他們的剝削生活。如果行不通,他們就逃到北方,找那些不懂事的人低價賣掉地契,用得到的錢在北方再買土地,繼續做他們的地主,享受那無上的權勢與富貴。

  白馬軍需要守衛京師,不能離開金陵,以防叛亂發生。於是,李清歌派遣了她的得力幹將李平安,率領著火槍隊,帶上五門火炮,與劉墉一同前往各地執行政策。他們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衝破了地主士紳的層層阻礙。

  欽差衛隊所到之處,無堅不摧,勢如破竹。他們身著鎧甲,手持火槍,眼神堅定而冷酷。地主士紳們雖然極力反抗,但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他們的抵抗都顯得那麼無力,最終都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他們的府邸被查封,財產被沒收,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地主士紳,如今卻如同喪家之犬,四處逃竄。

  然而,也有一些倔強的人,比如陳郡的朱氏。他們面對欽差的威嚴,竟然強硬到底,狂妄無度。朱氏的族長朱崇亮,這位自詡為朱聖人後代的老人,囂張地說:「天子欽差有什麼可怕的?我是朱聖人(朱熹)的後代,誰敢動我?我們家的田產,都是歷代皇帝賞賜的,用來耕讀傳家,沒人能動!」他的聲音高亢而尖銳,仿佛要刺破天際。

  「誰敢沒收我們的土地,就是與全天下的讀書人為敵。他們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淹死你們!」朱崇亮繼續說道,他的臉上露出了不屑與憤怒的神色。自從南宋以來,程朱理學就被歷代統治者奉為儒家主流思想。朱熹作為這種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被尊為聖人,世人稱他為「朱子」或「朱聖人」。而且,朱熹雖然不是孔子的親傳弟子,但卻得以在孔廟中接受祭祀,位列大成殿的十二哲者之一。明清兩朝的皇帝都推崇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因此,陳郡朱氏作為朱熹的後人之一支,雖然沒有高官掌權,但在天下讀書人心中卻是精神聖族。

  劉墉看到他們如此抗命囂張,心中怒火中燒。他緊咬著牙關,仿佛要抑制住呼之欲出的喘息聲。但因為朱崇亮的身份顯赫,他即使憤怒也不敢輕舉妄動。他沉聲說道:「朱老先生,我是奉旨而來。你如此枉顧聖意,如果女王陛下知道了……」

  話還沒說完,就被朱崇亮打斷了:「哼,你少拿這個來嚇我。女王陛下又如何?她治理天下,不還得靠我們這些讀書人?你們這些無恥小人,只知道蠱惑君心、逢迎討好,遲早不會有好下場!」朱崇亮的聲音中充滿了不屑與憤怒,他的眼神如同利劍般刺向劉墉。

  在儒釋道三教中,儒家和道家都對女子掌權持反感態度。他們認為女子掌權會導致天下大亂。所以,一代女皇武則天也需要藉助佛家的《大雲經》來為她登基稱帝提供合法依據。對於李清歌這位女性君主,以朱崇亮為代表的讀書人都非常反感。但因為李清歌掌握著強大的軍權,他們不得不低頭屈服,但內心並不服氣。

  聽到朱崇亮的狂言辱人,劉墉、蘇小梅等人的面色都陰沉下來。李平安更是憤憤不平,他緊握著手槍,手指幾乎要扣動扳機。他掏出手槍想要斃了朱崇亮,但劉墉連忙示意他不要輕舉妄動,以免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這種悖逆之人,為什麼不立刻處決?」李平安惱怒地說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與不甘。

  劉墉喝道:「此人非同小可,是朱夫子的後代。我們不能輕舉妄動。」他的聲音中透露出無奈與沉重。

  蘇小梅說道:「女王陛下對這些欺壓百姓的蛀蟲恨之入骨。出發前已經授權大人全權處理。即使現在殺了他,女王陛下也不會責怪你的。你還有什麼好怕的?」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決絕。

  劉墉沉聲道:「這個老頭的死活無關緊要,但女王陛下的名聲不能有損。如果殺了他,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會抨擊陛下為無道昏君。這是你們願意看到的嗎?」他的聲音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與無奈。

  蘇小梅皺眉道:「那……那該怎麼辦呢?」她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與無助。

  劉墉說:「我立刻寫一封信,八百里加急送到金陵請示女王陛下,再做處理。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得輕舉妄動。」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堅定與決絕,仿佛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說完,他指揮眾人退出朱家。朱崇亮望著劉墉等人離去的背影,不屑地冷笑:「一群小人!憑你們也想抄我朱家?真是不自量力!」他的聲音中充滿了嘲諷與不屑。其他朱家人也紛紛嘲笑他們,仿佛已經看到了他們的失敗與屈辱。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一場可怕的血腥風暴即將來臨。此時,李清歌正在金陵的宮殿內批閱奏摺。新朝初立,百事待興,許多事務都需要她這位女王親自處理。她身著華麗的龍袍,端坐在龍椅之上,面容嚴肅而冷峻。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智慧,仿佛能夠洞察一切。

  望著這一封封奏摺,李清歌面露喜色。這些奏摺中除了少數建議她放棄土地變革和男女平等政策外,其餘都是喜訊。她仿佛看到了新朝的繁榮與昌盛,看到了農民們的歡笑與希望。

  人們常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次土地國有化僅僅沒收地主士紳的私財就高達兩億三千多萬兩。而且還有大半省城鄉的收繳工作尚未完成。如果全部收上來,國庫至少能進帳七億兩白銀!這個數字讓李清歌感到震驚與欣喜。她仿佛看到了新朝的未來,看到了那無盡的財富與權勢。

  七億兩白銀啊!李清歌不禁想起明末的時候。那時候大明風雨飄搖,內有李自成起義,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國庫空虛,崇禎皇帝為了籌措銀兩給遼東士兵發軍餉,不得不放下皇帝的尊嚴,向大臣和親戚們募捐。結果皇親國戚、文武大臣個個都一毛不拔,裝窮賣慘,只捐出幾百、幾千兩,一副無比「肉痛」的模樣。而現在,這些地主士紳卻藏著如此巨大的財富!這些財富本應該屬於國家,屬於人民,卻被他們私自占有。如今,李清歌終於將這些財富收歸國有,為國家的繁榮與昌盛奠定了基礎。

  皇后她爹,周奎,那可是個名震四方的富賈,家中金銀如山,珍珠如土,方圓百里之內,無人不知其大名。崇禎皇帝在國家危難之際,滿心指望他這位老丈人能慷慨解囊,捐個十萬兩銀子以解燃眉之急,幫襯一下風雨飄搖的國家。然而,當崇禎皇帝滿懷期待地看向周奎時,卻只見這老頭兒哭得跟淚人似的,一副肝腸寸斷的模樣,最後才摳摳索索地從手指縫裡擠出一萬兩銀子來應付差事。

  皇后周后,那位溫婉賢淑、心地善良的女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實在不忍心看到父皇如此為難,更不忍心看到國家因為銀兩短缺而陷入更深的困境。於是,她從自己微薄的私房錢里拿出五千兩,讓老爹拿去捐給國家。她本以為這樣就能為父皇分憂,為國家盡一份力,卻沒想到周奎這老頭兒貪心不足,竟然偷偷藏起了兩千,只拿三千出去充數。

  後來,闖王李自成攻進了京城,嚴刑拷打,搜刮民財,一共搜出了七千萬兩銀子。其中,有三百萬就是周奎這老丈人的。想想真是諷刺,他給自己女婿才送了一萬兩,給反賊卻送了百萬。這對比,如同寒冰刺骨,讓人心寒。

  李清歌,這位穿越而來的女子,站在歷史的洪流中,看著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她深知,百姓們饑寒交迫,並不是因為國家窮,而是財富都被這些地主、士紳給颳走了。她想起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前說的那句話:「文臣皆可殺,朕不是亡國之君,你們都是亡國之臣!」那聲音,似乎還在她耳邊迴響,痛心疾首,悲憤交加。

  李清歌想到這裡,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做法。這些貪婪的傢伙,就得用重拳出擊。她手中的七億白銀,比起和珅死後嘉慶抄出的八億家財,還算少的。和珅一個人的財富,就超過了南方各省地主、士紳的總和。乾隆朝的腐敗,由此可見一斑。而她,李清歌,要用這筆錢,來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

  得了這筆巨款,李清歌心裡那個美啊,感覺像是中了頭彩,整個人都變得輕盈起來。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大展拳腳,加速現代化進程的壯麗圖景。人逢喜事精神爽,連朝會都覺得精神煥發,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為她歡呼。

  朝會上,李清歌端坐在龍椅上,那龍椅金碧輝煌,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她身穿華麗的龍袍,頭戴珠冠,整個人顯得威嚴而莊重。她正準備開口說:「有事奏來,無事退朝!」突然,一個身材挺拔、相貌堂堂的侍衛匆匆走進來,手裡還捧著一封密折。那侍衛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步伐穩健,顯然是經過嚴格訓練的。

  「女王陛下,劉中書有急報!」侍衛大聲說道,聲音洪亮,穿透力極強。

  按照以前的規矩,奏報都是由太監轉呈給皇帝的。但李清歌是個現代人穿越過來的,她尊重人權,一早就廢除了太監製度,不讓男童變成閹人。所以,現在近身侍衛就接了太監的活兒,成了傳遞奏報的重要角色。

  李清歌一聽有急報,臉色一變,立刻命令道:「念!」她的聲音冷靜而堅定,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侍衛撕開密封的火漆,那火漆的碎片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像是一場紅色的雨。他開始念起陳郡朱氏怎麼反抗政策、怎麼狂言悖逆的事情來。他的聲音清晰而有力,每一個字都像是錘子一樣敲打在眾人的心上。念完後,中書令劉清平氣得直咬牙,怒罵道:「陳郡朱氏算什麼東西,竟敢違抗聖旨,真是罪該萬死!」

  劉清平當初也質疑過李清歌的女子身份,但後來被她的能力深深折服,成了她的鐵桿粉絲。李清歌登基後,封他為尚書,和劉墉中書令平級,雖然實權稍遜一籌,但在朝堂上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陳郡朱氏的極度憤怒和不滿。

  那些草根出身、追隨李清歌起義的人也紛紛怒斥朱崇亮目無君上,要求嚴懲不貸。但也有一些大臣站出來為朱崇亮說話,他們或是儒家學子,或是朱子門生,自然要為他們的至聖先師朱熹說話,保護他的後人。

  「陛下,陳郡朱氏可是朱子的後代啊,就算他們冒犯了您,也得看在聖人先師的面子上原諒他們。」一位大臣說道,他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懇求。

  「這件事關係重大,如果以違抗聖旨的罪名治他們的罪,豈不是傷了天下人的心?」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

  「陳郡朱氏的土地田產,是用來耕讀傳家的,如果強行收繳,對您的聖德清譽也有損啊。」又一位大臣說道,他的語氣中透露出幾分擔憂。

  「臣建議,陛下應該親自下旨安撫他們,免去陳郡朱家的繳納!」最後一位大臣總結道,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急切。

  這些大臣們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朱熹的崇拜和對陳郡朱氏的庇護之情。他們說完後,又把話題引到了土地政策上,要求李清歌收回成命。那土地政策,是李清歌為了改變國家命運而推行的一項重要舉措,卻遭到了這些大臣們的強烈反對。

  劉清平一聽就火了,大聲駁斥道:「君無戲言,陛下的聖旨一旦發出,怎麼能朝令夕改呢?如果因為陳郡朱氏一家就改變政策,天下人會怎麼看女王陛下?你們這樣做,分明是要讓女王陛下出爾反爾,威信掃地,真是居心叵測!」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對大臣們的強烈不滿和憤怒。

  大臣們一聽這話,紛紛開始攻擊劉清平。他們或是指責他不懂禮數,或是說他狂妄自大,整個朝堂頓時亂成了一鍋粥。李清歌聽得心煩意亂,大喝一聲:「夠了!這裡是金鑾殿,不是菜市場!」她的聲音如同雷鳴一般,震得眾人耳膜生疼,紛紛閉上了嘴巴。

  劉清平趕緊說道:「陛下,政令不能改。如果覺得陳郡朱氏難以處理,不如先收繳他們的土地,再封他們的子孫為官以安撫他們。這樣想來天下讀書人也不會有太多意見。」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理智和冷靜。

  然而,李清歌卻擺手示意不用這麼麻煩。她眼神凌厲地看向眾人,仿佛能洞察人心一般。她冷聲道:「那老東西想找死,我就成全他!」她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絕和冷酷。

  她大聲宣布道:「傳旨!陳郡朱氏違抗聖命,悖逆放肆!聖旨一到,滿門抄斬,一個不留!」她的聲音如同寒冰一般,凍得眾人心裡直發顫。這話一出,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滿門抄斬對於皇帝來說雖然不算稀奇,但李清歌曾經說過要實行人性化的法制,不搞一人犯罪全家治罪的制度。今天怎麼突然要讓陳郡朱氏滿門抄斬呢?

  「陛下萬萬不可啊!陳郡朱氏是聖人之後,不能株連啊!」都御史伍維良急得滿臉通紅地說道。他是從三品官員,雖然級別沒有尚書令、中書令等高,但他負責彈劾百官,位低權重,滿朝文武都忌憚他。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懇求和焦急。

  李清歌冷笑道:「聖人之後?朱熹也算聖人?」她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不屑和嘲諷。她深知朱熹的私德敗壞,對他的聖人身份早就不屑一顧。

  伍維良一愣,沒想到李清歌竟然敢質疑朱熹的聖人身份。他趕緊說道:「朱子是理學之祖啊,他弘揚孔孟之道,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報效國家,當然是聖人了。」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敬仰和崇拜。

  其他官員也紛紛點頭附和,仿佛朱熹就是他們心中的神明一般。然而,李清歌卻嗤笑不已:「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是私德敗壞的人渣,有什麼資格稱聖人?」她的聲音如同利劍一般,刺破了那些官員的虛偽和盲目崇拜。

  在那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金鑾殿內,陽光透過繁複的雕花窗欞,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為這莊嚴的殿堂平添了幾分不真實的夢幻感。然而,此刻的氛圍卻凝重得令人窒息,空氣中瀰漫著火藥般的緊張與對峙。

  李清歌,這位身著繁複華麗龍袍,頭戴璀璨珠翠鳳冠的女王,端坐於高高的龍椅之上,她的身影在光影交錯中更顯孤傲與決絕。她的面容冷峻如霜,眉宇間凝聚著不容侵犯的威嚴,那雙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虛偽與偽善,直抵人心最幽暗的角落。

  她的話語,如同冬日裡的一聲驚雷,瞬間炸響在每個人的耳畔,震得人心神俱顫。「朱熹,那個自詡為儒學先師的人,他的所作所為,當真配得上這二字嗎?」李清歌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在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上,激起層層漣漪。

  她的思緒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些關於朱熹的傳言之中。那些關於他私德敗壞的種種行徑,如同一幅幅畫面在她腦海中閃過,讓她心中的怒火愈發旺盛。她想起那個名叫嚴蕊的妓女,一個本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女子,卻因朱熹的陷害而身陷囹圄,受盡折磨。她的命運,如同這時代中無數無辜者的縮影,讓人心生憐憫與憤慨。

  李清歌的手指,細長而白皙,如同初春枝頭最嫩的芽尖,輕輕敲打著那雕龍畫鳳的扶手,每一次觸碰都似乎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那是她對世間虛偽道德的深刻控訴,也是對不公命運的無聲鞭撻。她的眼眸深邃,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閃爍著決絕而堅定的光芒,那光芒中,既有對正義無盡的渴望,也有對歷史謬誤誓要糾正的堅決。她的面容,在燭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堅毅,仿佛能穿透歲月的塵埃,直視人心最深處的黑暗。

  大殿之內,空氣凝重得幾乎能擰出水來。李清歌的聲音,不高不低,卻如同鋒利的刀刃,精準無誤地切割著那些虛偽與偽善的偽裝,讓它們無所遁形。「我告訴你們,文人之中,我最恨的就是朱熹這個偽君子。他的學說,看似高尚,實則禁錮人心,他的所作所為,比那些明面上的奸臣更令人不齒!」她的聲音,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在大殿中迴蕩,震得人心神俱顫。

  伍維良,這位南方儒士的領軍人物,此刻臉色鐵青,仿佛被李清歌的話語直擊要害,痛得他幾乎無法呼吸。他氣急敗壞地嚷道,聲音中帶著幾分顫抖與不甘:「陛下此言差矣!朱子乃我儒家聖人,其學說博大精深,豈能容你如此羞辱?」他的眼神中,既有對李清歌言論的憤怒,也有對儒家信仰的執著與捍衛。

  周圍的官員們,或驚或怒,或疑或惑,紛紛附和伍維良的言論,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對李清歌的質疑與不滿。然而,李清歌只是冷笑一聲,那笑容中,既有對世態炎涼的嘲諷,也有對自己信念的堅持。她的眼神,如同寒冰般冷冽,穿透了眾人的偽裝,直抵人心最深處的懦弱與虛偽。「哼,朱熹是不是偽君子,不是你們說了算,也不是我一人之言可定。歷史,自會給出公正的評判。」她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已經預見到了未來的真相大白。

  伍維良見狀,心中湧起一股悲壯的情緒。他深知,這一刻,他必須站出來,為了儒家的尊嚴,為了朱子的清白,他願意付出一切代價。他深吸一口氣,挺直了腰板,正色道:「我身為都御史,有責任維護聖人之道。陛下若執意如此,我唯有以死相諫!」他的聲音中,帶著決絕與悲壯,仿佛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其他官員見狀,也紛紛蠢蠢欲動,他們被伍維良的忠誠與勇氣所感染,想要效仿他的行為。他們仿佛看到了自己成為歷史英雄的那一刻,心中充滿了激動與期待。然而,李清歌只是冷冷地看著他們,眼中閃過一絲嘲諷與不屑。「想死諫是嗎?好,我成全你們!」她的聲音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與冷酷,仿佛已經看穿了他們的心思。

  就在這時,一陣風吹過,帶著初秋的涼意,輕輕拂過每個人的臉龐。它捲起大殿內的帷幔,如同海浪般翻湧不息,也吹散了空氣中的緊張與對峙。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大殿之中,為這冰冷的殿堂增添了幾分溫暖與生機。李清歌緩緩站起身來,她的身影在光影交錯中顯得更加高大與威嚴,仿佛一位即將引領時代變革的女神。

  「但是,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死諫並不能解決問題。」她的聲音柔和而堅定,如同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每一個人的心田。「真正的改變,需要我們從內心開始,去審視那些陳舊的觀念與束縛。我們要敢於質疑,敢於挑戰,敢於打破那些束縛我們思想的枷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迎來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時代,一個充滿自由、平等與正義的時代!」

  伍維良等人聞言,紛紛愣住了。他們從未想過,這位年輕的女王竟然會有如此深刻的見解與決心。她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他們心中緊閉的房門,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與觀念,心中湧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敬佩。

  大殿之內,氣氛漸漸緩和下來。李清歌走下高台,一步步走向那些曾經質疑與反對她的官員們。她的步伐堅定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在了眾人的心上。她微笑著,用那雙充滿智慧與溫暖的眼睛,一一掃過他們的臉龐。「我們都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我們的命運緊密相連。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吧!」

  官員們紛紛點頭應和,他們的眼中閃爍著新的希望與決心。他們知道,從這一刻起,他們將不再是彼此的敵人,而是共同奮鬥的夥伴。他們將一起努力,為了這個國家的繁榮與昌盛,為了人民的幸福與安康,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最終,這場激烈的爭執以李清歌的勝利而告終。她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氣,打破了那些陳舊的觀念與束縛,為國家的未來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而那些曾經質疑與反對她的人,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與不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與信仰。他們明白了,只有勇於改變、敢於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從此以後,李清歌的名字響徹了整個國家。她不僅是一位英明的女王,更是一位引領時代變革的先驅者。她的故事激勵著無數人勇往直前、追求真理與正義。而那個曾經充滿虛偽與偽善的時代也逐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自由、平等與正義的新時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