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更喜歡哪個老頭子

  「娘娘,奴才倒是有個主意……」

  鮑公公眸子裡掠過一抹算計的精芒:「奴才以為,想要魚婕妤失寵,不一定要從小公主身上入手。」

  「小公主不好招惹,魚婕妤卻是個痴傻的。」

  「不是要在冷宮種青蒿麼?小公主又不常在玲瓏居呆著。」

  鮑公公欲言又止,淑妃的眸子裡染了笑意,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他這才得意道:「奴才聽說,魚婕妤愛養小動物……」

  ――

  李絲絮一連去了幾天罔極寺,姚崇的病好多了。

  一開始她還只是跟著孫醫正或王梓青給姚大人問診,看姚崇一日比一日精神,她也會坐在姚奕搬來的椅子上,與姚大人閒聊幾句。

  姚崇以為,小公主沒有握針,沒有涉及關於醫術時,很是天真浪漫。

  與他熟絡了後,小公主說話時還偶爾會撒撒嬌,像個鄰家的小孫女,十分招人喜歡。

  雖說天氣已然入秋,小公主甜笑時,屋裡沉悶的氣息一下沒了,仿佛回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

  一老一小因此相聊甚歡,很是投契。

  得了一場瘧疾後,元氣大傷,姚崇已經痊癒得差不多,孫醫正給換了補虛益氣的方子,親自去灶房教姚奕熬藥。

  等藥熬好了姚奕端著走到屋外,聽到裡邊傳來陣陣歡笑聲。

  姚奕一臉動容:「父親病重這段時日,多虧了有小公主,父親與小公主很是投契,他好久沒這麼笑過了。」

  孫醫正心裡酸得不行。

  那個小騙子,盡會騙他們這些老頭子。

  杜老頭兒這幾天跟太醫署的人一起出宮調查瘧疾起病的緣由,發現正如小公主和宋清所觀察的那樣,瘧疾發病真有可能跟明渠里滋生的大量蚊蠅有關,就一直對小騙子讚不絕口。

  念叨什麼醫者講究望聞問切,小公主有身為醫者的觀察入微,還問他小騙子有沒有開始修習杜氏診脈術。

  一個王梓青已經念叨得他耳朵快起繭子了,如今還多了一個煩人的杜老頭兒,孫醫正苦不堪言。

  雖說被念叨得耳朵起繭子吧,一聽姚奕說姚大人好久沒這麼笑過,孫醫正有些擔心小騙子是不是會更喜歡姚老頭兒。

  畢竟這些天出宮的馬車上,她時不時迸出幾句姚大人是千古賢臣,絲絲能為姚大人診病,治好姚大人,真是與有榮焉。

  治好了姚大人,是為大唐百姓謀福啊,諸如類此的話。

  孫醫正還想著姚崇病情痊癒得差不多了,打算告訴姚家父子明日不來罔極寺。

  姚崇見孫醫正入屋,溫和的開口:「太醫正來得正好,老夫剛才跟小公主說,明日不必出宮來罔極寺了!」

  孫醫正以為自己那點小心思,被姚崇識破了。

  他忙道:「大人的病雖痊癒了,但這次患病元氣耗損得厲害,還須每日診平安脈,好好補虛益氣。」

  「自從患病後,小公主為了老臣每日出宮來罔極寺,更是勞煩源大人和陛下派來的人來回奔波,噓寒問暖,老夫再不上朝,要耽擱不少朝堂政事。」

  姚大人真是時時心系朝政,心繫天下百姓!

  身子剛剛痊癒,正要好好將養,就急著去上朝,還生怕為別人添麻煩。

  或許正是因為他大公無私,身上有這種利他的精神,才會得到百姓愛戴,讓父皇對其敬重不已,命源大人每日來罔極寺探病,遇到朝政大事都要過問他的意見。

  李絲絮深深的動容了。

  欽佩不已!

  從她父皇要姚大人搬入四方館,他執意不受,李絲絮就知道姚崇一旦決定的事情勸也沒用,見他身子剛好一些非要去上朝,她很無奈。

  李絲絮跟他商量:「若是姚大人執意要去上朝,那等每日姚大人下朝,或進御書房跟父皇議事時,太醫院再派人給大人號平安脈,可好?」

  「如此甚好!」

  姚崇對李絲絮的提議很滿意:「還是小公主思慮周全。」

  姚崇病好痊癒上朝後,李絲絮不用再出宮往罔極寺跑,清閒下來,就開始著手研究制瘧疾藥一事。

  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個季節雖說沒有夏季草木茂盛,但青蒿是菊科植物,倒也適合初秋的季節生長,並不難尋。

  研製瘧疾藥的關鍵,是那些琉璃器皿,李絲絮因此讓王梓青幫著跑了一趟首富府上,問王元寶琉璃器的事情進行得如何了。

  只有抱緊小公主這棵大樹,才有可能攀上當今陛下。

  李絲絮要辦的事情,王元寶自然不敢怠慢。

  王梓青拿著一個燒好的琉璃器進宮,呈給李絲絮看:「師妹要透光的琉璃,王元寶找遍了京城的琉璃匠,只燒成了這副樣子。」

  「師妹看看能不能用來研製治瘧疾的藥?」

  王元寶要她師兄捎進宮來的琉璃器,透光是有點透光,但琉璃也太渾濁些,顏色還偏黃。

  上次李臨淮從波斯商人手上得的琉璃鏡,光可鑑人,李絲絮聽王梓青說王元寶找遍了京城的琉璃匠,只燒成這個樣子。

  她小聲嘀咕道:「左衛侍郎大人找來的琉璃鏡,不是這個樣子。」

  「那是波斯商人販來長安的貨物,聽說域外有些地方制琉璃的工藝,要比大唐更先進,但琉璃價高,因此掌控了琉璃工藝製作的王族,一定會捂緊了他們手上的秘方。」

  制不成師妹要的琉璃器,就無法著手進行瘧疾藥的研究,王梓青有些犯愁。

  「師妹想要域外流進長安那種高品相的琉璃,王元寶找的琉璃匠燒制不出來,找波斯商人訂製頗費波折,不說能不能燒制出師妹圖紙上要的尺寸,域外往來長安數千里……」

  王梓青的意思是說,域外往來長安數千里之遙,甚至萬里之遙,要得到高品相的琉璃,還是按李絲絮所繪圖紙上要的高品相琉璃,怕是一年半載都不一定能得到。

  李絲絮知道上次的琉璃鏡,是波斯商人帶來長安的,但她卻不知道,原來只有域外才掌握有透光琉璃的燒制方法。

  她以為大唐是天府之國,四方來朝,必定什麼工藝都是最先進的。

  原來她還是高估了這個時代燒制琉璃的工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