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擱置(求推薦票,月票)

  第71章 擱置(求推薦票,月票)

  蘇照閱覽罷,點了點頭,道:「甚好,御史大夫和兩位中丞人選,諸卿可有推薦人選?」

  敬弘道躍班出列,拱手道:「少宰梁師古,持身以正,溫厚寬宏,官聲斐然,可為御史大夫。」

  而就在敬弘道身後,正有一個年紀四十歲出頭的官員,清顴面容上現出一抹難掩的激動之色。

  蘇照面色如常,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敬弘道,他知道他的這位老師是鐵了心,阻攔晏昌進入朝堂了。

  司寇陳韶道:「御史大夫肅綱正紀,擔朝廷司察百官重任,用事者何人,臣無權置喙,唯君侯乾綱獨斷,至於貳中丞,臣舉薦少司寇常邈,其人明晰律令,耿介方直,清廉謹身,可當監察之任。」

  蘇照眉頭舒展,沉吟片刻,凝聲道:「孤聽說,常邈為少司寇時,常和陳卿爭執,而今,陳卿竟以御史中丞相薦,實在讓人意外吶。」

  不同於出身陳國公卿的陳韶,常邈並非是外來氏人,少年家貧,習刑名法術之學,其人性情嚴苛、古板,清廉自守,素來主張以嚴刑峻法參治刑獄,和司寇陳韶屢屢有著爭執,

  陳韶拱手道:「若為公事,縱有爭執,也屬平常。」

  蘇照點了點頭,問著陳韶身後不遠處的常邈,問道:「常卿,孤若以御史中丞之職托於卿,卿當何以處之?」

  常邈是個四十出頭的中年官員,頭戴獬豸冠,臉型削長,眉骨聳挺,雙眸沉靜,此刻似乎還有些意外陳韶的舉薦,但迎著少年君侯的目光審視,躍班出列,正色道:「唯秉持公心,依律而行耳。」

  「秉持公心,依律而行。」蘇照朗聲道:「希望,常卿不負今日之言。」

  「擬命:以常邈為御史中丞,進中大夫,佐御史大夫署理台諫之事。」

  「謝君上。」常邈深施一禮,朗聲說道。

  蘇照道:「御史中丞制定二人,而今還缺額一人,諸卿可還有其他人推薦?」

  下方一時無話,有推薦資格的也就只有六官,此刻司徒孟季常剛剛受了震懾,訥訥不敢言,司空范延序從來都是如泥雕木塑,至於宗伯蘇茂,還在思索著如何在豐樂郡的善後事宜。

  敬弘道眉頭皺了皺,心頭嘆了一口氣,再次,躬身,拱手道:「君上,梁師古可為御史中丞。」

  「准。」蘇照神色淡淡,看了一眼敬弘道,只是吐出了一個字。

  見到這一幕,眾卿無不凜然,尤其是七郡郡守,以及下面的縣令,都是暗道溫邑真是波譎雲詭,如何有在縣中做百里侯痛快。

  等到梁師古上前謝恩之後,蘇照點了點頭,安撫了幾句,既而看著下方還跪著的一群郡縣之長,道:「地上涼,諸卿都起來吧。」

  「謝君上。」

  五六十人陸續起身,恭謹侍立。

  蘇照沉吟半晌,道:「御史大夫,孤心中已有心儀人選,今日先擱置不議。」

  而後,又開始議樞密院之制,算是回歸到正常的議事軌道,相比於方才的暗流涌動,典軍國之事的樞密國尉,就幾乎沒有太多爭論,一方面是因為袁彬之事影響,另一方面,軍政之事事關重大,只能蘇照這位君侯親自來拿主意。

  倒是兩位樞密副使,算是波瀾不驚地議了議。

  一個是淳于朔,一個是馮匡。

  前者倒是一點都沒有出乎在場公卿的想法,淳于朔善練甲兵,向有功勳,前日又率兵剿滅匪盜,而今晉為樞密副尉,掌管蘇國軍卒的作訓事宜,也是應有之義。

  倒是馮匡,不僅是出乎溫邑公卿的意料,也令馮匡本人頗為意外。

  「臣才智微薄,何德何能當軍國之任?」馮匡拱手深施一禮,面色如常。

  「馮卿,將略出眾,久鎮邊郡,浸淫軍務多年,由馮卿坐鎮溫邑中樞,為孤籌畫軍機,參贊軍政,卻是再也合適不過了。」蘇照其實也是方才臨時起意,他並未私下接觸過馮匡,只是方才意識到一個問題,馮匡為臨陽郡守,已然快十年了。

  這不是猜疑,而是施恩,從地方至中樞,對於一位未滿四十的將領,確是提拔重用。

  而且馮匡不論是資歷,還是功勞,都已足夠壓服人心。

  馮匡深吸一口氣,道:「謝君上厚愛,只是臨陽郡北防晉國,還請君上善委其人。」

  蘇照點了點頭,問道:「馮卿可有推薦人選?」

  其實,他早已屬意禁軍統制蔡曠接任,而今蔡安主事天聽司,再由蔡曠執掌禁軍,就有些不合適了。

  當然,現在問馮匡的意見,一來是表示信重之意,二來則是看看能不能發掘一下新的人才。

  而今蘇國上下,暮氣沉沉,也的確需要一些年輕人帶來一些清新空氣了。

  馮匡思索了一下,沉聲道:「郡尉尚遷驍勇恪勉,有典事之才,郡主簿岑休,能謀善斷,長於軍略,臣在邊郡時,多依仗其才智。」

  蘇照點了點頭,將這二人名字記下,尚遷作為郡尉一級的軍官,他倒是有印象,岑休作為郡守副貳佐吏,他倒是不怎麼有印象,只是……為何隱隱聽過這個名字?

  蘇照神色微頓,暗暗記下,道:「此二人,孤會善用其才。」

  馮匡也不再多言,恭謹而退,平復著心頭的激動,顯然升任樞密副使並非像表面的平靜。

  兩位樞密副使確定之後,算是框定了主要的人事架構,至於五司僉事,就不在朝廷上商議,而是由蘇照和兩位樞密副使商議。

  國尉人選,和御史大夫人選一樣,同樣擱置。

  然後,就是尚書台,這個不僅被敬弘道理解為施恩,中元殿內一些年邁的公卿,也基本作如此想。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任君侯也該儲備一些人才了,也好讓公卿之家,再傳富貴。

  只是一些公卿,猛然想起一事,君侯年少,再過一年就出了國喪之期,正好年紀十六,應是到了選秀納妃的年紀……

  敬弘道拱手,拜道:「臣蓋聞人主,治平天下,不能無文華英才輔弼左右……請君上擇三百石以上官吏之家,工於詩書、文采錦繡者,經勘核適才,錄尚書事,然鄉野遺賢,君上可同時發布求賢令,建弘文館,廣集賢士,為國儲英。」

  如果不是未出國喪,此刻就有一些公卿,將這番話改頭換面,就可改成,「君侯適逢華歲,適值妃嬪……請君上擇三百石以上官吏之家……廣選秀女,以實六宮。」

  但聽著聽著,有一些公卿就是大皺其眉,「求賢令,弘文館?」

  不過,配合著尚書台籌建一併提出,這些公卿也不知該如何反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