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26古城環境和航路斷裂

  第256章 26.古城環境和航路斷裂

  科考船在大海上乘風破浪,在太平洋一刻不停,只用一天半就再次躍遷,正式進入無盡航路東航路,朝東方筆直航行。

  因為迷霧海遮擋視線,船上的人連大陸都沒看到,唯一證明他們經過了地球的證據,只有空中的海鷗和海中的海豚。

  這些聰慧生物會追隨人類,沿著最繁忙的航線,跟著來往的貨輪找薯條恰。

  接下來就是長達半個月的枯燥旅程,經過地球後,茫茫大海再無吸引人的地方,鄭雲等人只能在房間看看電視,或者是去甲板上喂喂海鷗,和來旅遊似得。

  出海第七天。

  科考船進入E-02。

  鄭雲等人和張教授吃了頓飯,和他們閒的沒事幹不同,科考船上的教授們都非常忙碌,幾乎每天都在開會進行研究。

  據張教授所言,南澤古城遺蹟的生物群系非常特殊,沼澤地存在大量未知生物,同時現代人類沒有太多研究記錄。

  沼澤區對人類幾乎沒有經濟價值,哪怕有金礦都難以開採,而經濟價值會影響研究價值,選這個領域的學者數量稀少。

  一無所知談不上。

  但確實是知道的不多。

  南澤古城遺蹟在E-07西南大陸,距離北方海岸很近,可以算作港口古城。

  但古城南方就是面積極其龐大的沼澤區,遺蹟所在的區域,沼澤深度可能接近百米,且越往南就越深,在距離南澤古城數百公里的南方,沼澤深度達到千米。

  幾乎和大海一樣深。

  大小也堪稱是個沼澤海。

  考古隊通過獲得的數據推測,在南澤古城建立初期,沼澤海的位置在古城南方遠處,是後來才慢慢把南澤古城給淹了。

  或許這個理由可以解釋,為什麼南澤古城會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因為沼澤要淹城,古城逼於無奈只能遷移百姓。

  但無法解釋歷史記載的空白。

  現如今,整個古城遺址全都被沼澤淹沒,只有旱季沼澤水位下降時,古城遺址才會露出泥沼,出現探險者進入的通道。

  但即便是旱季,泥沼深度也超過三十米,古城遺蹟埋在泥沼里,探索環境非常惡劣,稍有不慎就會陷入泥沼難以脫困。

  生態環境也非常複雜。

  許多沼澤生物極其危險,它們藏匿在沼澤里,億萬年的進化讓它們的體溫和泥沼完全相同,熱成像根本無法進行探測。

  人類幾乎沒能力找出它們。

  但它們對人類卻是致命威脅。

  張教授展示了幾張照片,沼澤區有長達幾十米的類蛇形生物,通過聲波進行捕食,被纏住腳踝拖入沼澤就必死無疑。

  根據這種生物的習性,張教授認為聲音是沼澤區的核心關鍵,考古隊要用聲波設備進行探測,也要儘量不製造聲音。

  「無盡航路搭建了跨越星球的通道,除了人類之外,生物也在億萬年間跨越迷霧海,通過自然遷徙進入相鄰星球。」

  「但E-07距離地球太遠,這裡的生態環境和地球完全不同,而沼澤生態是半孤立生態,會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東西。」

  張教授不斷展示照片。

  上面的生物一比一個詭異。

  南澤遺蹟的畫風也很罕見,它在一片熱帶雨林深處,古城牆被埋在渾濁不堪的泥沼里,只露出城牆上的石制塔樓尖端。

  從照片上看。

  南澤古城有一種微妙的致命感,複雜環境製造的神秘和危險氛圍撲面而來。

  「有這麼大的蛇怎麼可能不製造傷亡?」胡銳華一看圖片就發愁至極。

  身為老救援隊。

  他深知沼澤區的危險。

  「沒有探測手段嗎?」劉銘追問。

  「這種蛇形生物不是蛇,它沒有視覺器官,可以鑽入沼澤深處,同時行動沒有聲音,很難探測。」趙教授搖搖頭。

  「確實危險。」

  鄭雲也憂心忡忡。

  環境惡劣成這樣,想達到零傷亡的目標實在是困難。好在不是所有區域都被沼澤淹沒,南澤古城在泥沼里舖過石柱路。

  「大明為什麼要在這種地方建城?其實這片大陸有更好的港口。」張教授看向鄭雲詢問,同時展示西方小國的照片。

  遺蹟西邊就有個城市,那邊有非常豐富的金礦和天然氣沼氣資源,原本是英國殖民地,後來獨立成小國並現代化。

  「不清楚。」

  鄭雲搖搖頭。

  張教授這問題問得,好像自己什麼都知道似得,這事他也得讓紀道去翻書。

  這七天他們也做了些準備工作,鄭雲讓紀道回天宮找古籍,從那本海衛建城年錄鑒籍里,找出了南澤古城的建造圖紙。

  天宮連紅霧古城的圖紙都有,找出南澤古城的圖紙也順理成章,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發現,是當代監仙司的最大優勢。

  這份圖紙非常詳細,保存也非常完好,沒有被老鼠蚊蟲叮咬,複雜程度比紅霧古城稍次,但也是厚厚的整整一本。

  泛黃紙張較為脆弱。

  紀道用攝像機全拍了下來,此刻就在鄭雲的手機和平板里,隨時都能查看。

  只要鄭雲等人從沼澤鑽進古城遺蹟內部,就能憑藉這份圖紙,一路直達遺蹟核心,比如南澤古城的都指揮府司府。

  但問題關鍵是,圖紙只是建造圖紙,內部結構詳細清晰,卻終究不是地圖。

  有古城圖紙。

  卻不知道古城在哪。

  和考古隊提供的信息略有出入,他們只找到了一份古城圖紙,上面根本沒有分成三個古城區,而是只有唯一一座城。

  這座城比紅霧要小。

  難以容納百萬人居住。

  所以鄭雲懷疑,南澤古城遺址在歷史上有過非正式的擴建,沒有記錄在案,他們手中的圖紙,只是其中主城區的圖紙。

  也可能是另一種情況。

  其他古城區根本不是城區,而是其他的某種建築,比如神鬼古建或海衛遺址。

  古城年錄鑒籍只記城。

  它不記海衛造的神鬼古建。

  以他們此前見識過的諸多神鬼古建來說,海衛建造神鬼建築也是大手筆,同時也能和『沒有任何歷史記錄』對照上。

  如果真和鄭雲猜測的一樣,那南澤古城遺蹟里可能有個大型神鬼古建,而且不知道裡面有什麼,讓這次探索更加危險。

  以往他們在西航路活動,多數神鬼險地都能在長生仙府圖上找到些許信息,仙府圖的出場次數不多,但次次都是關鍵。

  在拉緬因鎮能找到冥府閣。

  在極寒山脈能知曉寒仙洞。

  在囚仙島也能知道八淵窟。

  受限於仙府圖的繪製年代或是某些原因,仙府圖沒有記錄後世海衛對寒仙洞和八淵窟的改造,但它最起碼記了個源頭。

  源頭非常關鍵。

  大家都是監仙司,腦迴路基本都差不多,通過源頭就能推測海衛目的,鎖禦寒仙和深海垃圾桶,再離譜都能大致猜出。

  但這次沒有。

  鄭雲從養父地下室翻出來的長生仙府圖是個殘卷,上面只記了西航路的東西,從W-06開始,可能記到了W-15左右。

  養父留下的腰牌上寫著,西境都司指揮使,而西境都司管轄西航路諸域,所以西境都司手頭只有仙府圖的西航路部分。

  如果不出意外。

  長生仙府圖還有兩部分殘卷,一卷是從E-05到W-05,一卷是從E-06往東。

  從西航路仙府圖的位置推測,其他仙府圖可能分別在地球和東航路的某都司。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信息。

  尼婭等人口中的『城門鑰匙』。

  他們直接找到了古城圖紙,卻找不到什麼地方,是需要『鑰匙』才能打開的。

  延續此前的猜測。

  這把鑰匙可能是仙門。

  他們著重研究南澤古城的地下水道,試圖找到與福賜博物館和紅霧古城相同的結構,找到疑似有仙門存在的位置。

  有仙門的可能性非常高。

  秘境的左手有五個黑玉門,分別通往福恩福賜等地,右手邊也有五個黑玉門,一定通往東航路沿途的某五個地方。

  大明在E-07建城的數量不多,南澤古城又面積碩大,或許南澤真有仙門。

  仙門都在地下水道里。

  逼得他們次次都只能往裡鑽。

  南澤古城遺蹟也有下水道,因為古城的特殊環境,這個下水系統非常複雜,大小也遠超其他古城,堪稱一座地下城池。

  鄭雲不怕複雜。

  有圖紙還怕這些。

  但關鍵是,南澤被沼澤給淹了,下水道在古城最深處,肯定也被沼澤埋了。

  如果想找仙門,他們可能還是得穿上封閉式潛水服,背上氧氣瓶鑽進沼澤。

  沼澤和深海完全不一樣,可視距離完全是零,壓力也比深海大得多,再加張教授剛才說的沼澤巨蛇,讓人頭皮發麻。

  實在是發愁。

  目前還沒到南澤,鄭雲只能大致定下計劃,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尋找仙門。

  先通過手頭古建圖紙,從三個古城區里找到圖紙上的主城,然後想辦法進去看看,如果找到仙門就找到了一個傳送點。

  如果有必要的話。

  鄭雲會分享圖紙給考古隊。

  這份圖紙只繪主城,應該不涉及神鬼險地,他們可以在探險過程中『意外發現』這份圖紙,交給西境考古隊徐禹。

  此舉有多個好處。

  一是還了徐禹的人情,發現南澤古城圖紙在探索初期一定是最關鍵的重大考古發現,可以讓徐禹拔得頭籌漲漲臉面。

  二是一旦有了這份圖紙,四支考古隊的探索核心,應該都會偏向朝主城區,遠離另外幾個神鬼古建,降低探索危險性。

  考古隊可以少死幾個人。

  儘量完成零傷亡的壯舉。

  讓文物局探索主城區,把裡面的文物都保護性帶走,鄭雲也毫無異議,他只要神鬼法器和神鬼之物,其他都是沒用的。

  「不知道就難說了。」張教授聽到鄭雲不知道海衛建城的目的,深深嘆了口氣:「考古隊也說不清海衛的目的。」

  「歷史上沒有記載?」

  鄭雲試探著詢問,想知道考古隊對南澤古城的了解程度,看看文物局掌握了什麼信息,或許他們知道的比自己更多。

  其實考古隊開會他也能旁聽。

  但這段時間紀道每天都要回天宮,鄭雲得在房間守著,另外他也不想出風頭,一旦他去開會,所有人都得多看他幾眼。

  「東航路的入口在太平洋東方,一路朝東就能躍遷,和西航路要掉頭折返的情況略有不同,從邏輯上更象徵著遠方。」

  「從秦朝那個年代開始,東方有仙的傳聞也流傳更廣,於是從十五到十七世紀,東航路是大明最主要的探索方向,以海衛為主的舟師,朝東而去求仙問道。」

  「從地球到E-09,到處都是大明疆域,幾乎是大明私地,一度禁止外人進去,直到十七八世紀才有西方船進入,根本沒人知道大明在東航路做了些什麼。」

  張教授也搖搖頭。

  這就是考古隊的說法,海衛沒有留下這些記載,誰也不知道東航路有什麼。

  「的確如此。」鄭雲大致瞭然。

  尼婭此前說過,皇家博物館判斷南澤古城的建造年代,是有西方航海家在十七世紀末期,發現了已經被遺棄的古城。

  那位航海家算是第一批進入E-07的航海家,將沿途所有景觀全部記錄。

  地球距離E-07不過一萬四千多公里,相較於地球赤道的四萬公里,前往E-07的難度不高,即便是距離地球一萬八千公里的E-09,難度也高不了多少。

  實際上以人類的能力,如果不是遇到海況極其惡劣的幾個天塹星球,肉身前往八萬四千公里外的W-42C也不算難。

  無非是繞地球兩圈。

  古代都有船隊能做到。

  這其實是一個探索理由和動力的問題,對於古代的任何遠洋船隊而言,相較於西航路,東航路的進入難度更大些。

  最起碼在美洲和澳洲被開發之前,古人只能沿著亞洲從東瀛群島進入西航路,海衛藉助地理優勢控制航路也非常簡單,西航路隨便去,東航路則不容許進。

  大明管控迫使西方開發美澳。

  等美澳兩洲被開發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西方前往東航路變得更加簡單,海衛也守不住長達兩三千公里的迷霧海。

  這裡的關鍵疑問是,從地球到E-09少有天塹星球,連W-08的極寒冰海都不存在,古人可以暢通無阻抵達E-09。

  但根本沒人知道,東航路一直都是斷裂狀態,還是在某個時刻才剛剛斷裂。

  無盡航路在東航路的E-09斷裂,E-09的迷霧海不是倒V,而是只有一條\,進入之後只能返回,再無其他出口。

  相較於西航路即將跨越銀河懸臂的W-42C,東航路的斷裂顯得非常詭異。

  不僅是東方海衛沒有記載。

  整個西方也沒有相關記錄。

  最早發現E-09斷裂的歷史記載,是西方人在十八世紀初才發現的,就是尼婭說的這位航海家,他的名字非常著名。

  但按理來說,海衛應該早就去過E-09,甚至在十六世紀就去過,因為E-07的南澤古城,就是建造於十六世紀。

  準確說是1572年。

  海衛都在南澤建城了,怎麼可能沒去過E-09?但斷裂卻被西方人先發現,這一定是有問題的,可能海衛刻意隱瞞了。

  在十八世紀之前。

  E-09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E-09的另一邊是遺落地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