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當日賜予草民五十兩白銀,言明為俸祿,草民自當為殿下效犬馬之勞。」袁旺直言不諱,誠懇答道。
「那不過是吾一時戲言……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正好與我同往一地。」魏陽一邊說,一邊引領袁旺前往校場。
面對百名執劍侍衛訓練的場景,袁旺面露詫異之色,「殿下是在親自訓練士卒嗎?」
「非尋常士卒可比,他們乃是我的親兵執劍侍衛,新近開始的訓練,有何感想?」魏陽詢問道。
「數日內,殿下能將這些凡夫俗子鍛造成此等規模,實屬難能可貴;而那三十二人劍陣,更顯精湛絕倫!」袁旺連聲稱讚,眼中滿是讚賞。
「這全仗張統領之功,走,讓我為你引見。」魏陽隨即引領袁旺至張之洞身側。
「張統領,這位便是前日所提的老兵馬袁旺,曾是幽州邊軍鐵甲營的百夫長。」魏陽介紹道。
「聞名已久,京都禁衛軍副統領張之洞,幸會。」張之洞以禮相迎,態度溫和。
袁旺聞得張之洞乃是從三品的禁衛副統領,當即單膝跪地,鄭重行禮:「老兵馬袁旺,參見副統領!」
「快快起身,此地非軍營,無需大禮。」張之洞以手輕輕一揮,一股內力輕巧托起袁旺。
「在軍中便聞張統領內功修為登峰造極,於宮中武功卓絕,今日得見,草民眼界大開!」袁旺驚嘆不已。
「區區小術耳,真正的功夫在於沙場的生死搏殺。」張之洞語調平靜,不掩冷冽。
魏陽察言觀色,知道張之洞對袁旺心存敬意,否則,以他的性格,絕不會多言。
「張統領,讓袁旺來此,實則有意請他做你的副手。袁旺昔日本就身經百戰,協助你訓練這百人自是遊刃有餘。」魏陽笑道。
袁旺聞言,略顯惶恐:「統領親訓之兵,袁旺何德何能承此重任……」
張之洞卻僅以二字作答:「甚好。」
「袁旺,休再謙虛,張統領已然認可於你。自此日起,你便是寧德縣的教頭了。」魏陽輕拍其肩,笑容溫暖。
「袁旺遵命!」老兵馬袁旺感激涕零,雖未能立即重返戰場,魏陽卻賦予了他新的榮耀與責任。
安置好袁旺後,魏陽正欲返回縣衙享受片刻午憩。
孰料,恰於此時,西南天際驀然響起一陣轟鳴,伴隨著地面的微微震顫,將魏陽的困意瞬間驅散無蹤。
"莫非是地震不成?"魏陽驚呼出口,周遭民眾亦漸顯焦躁不安之態。
他即刻召集縣衙內所有差役,一同奔向那巨響來源之處。
未及抵達,滾滾塵埃已撲面而來,四周人聲鼎沸,一片混亂。
"大人,似乎是松鶴樓塌了……"前方探查的差役已初步查明情況,急忙回報。
"松鶴樓?"魏陽震驚之餘脫口而出。
松鶴樓矗立於寧德縣城心臟地帶,不僅是城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亦承載著寧德最為悠久的歷史,其五層之高,足令登頂者盡覽全城風光。
魏陽揣測,松鶴樓之崩塌,恐與年久失修不無關聯,畢竟它已歷經三百春秋風霜。
塵土飛揚間,民眾呼聲四起,魏陽率眾差役火速趕至現場,當即調度人力,展開救援與清理工作。
幸甚,經仔細核查,松鶴樓傾圮之時,周邊並無民眾逗留,因此未釀成人命傷亡。
然而,此事件卻在民眾心中投下陰影,許多人視之為不祥之兆,憂慮松鶴樓的坍塌預示著更大的災禍。
於寧德百姓而言,松鶴樓不僅是一座地標,更是寧德歷史的見證,象徵著這片土地上人民堅韌不拔的信念……
目睹民眾議論紛紛,魏陽心生一計——不僅要重建松鶴樓,更要將其建得比原先更為壯觀!
新松鶴樓不僅要成為寧德的新標誌,更需成為一座歷史的豐碑,讓民眾得以展望更為遼闊的未來。
但欲築高樓,需得鋼筋水泥,此二者乃維持十層以上建築穩固之必需,而鋼筋可用鐵暫替,至於水泥,則需探索製造之法。
再者,工匠們對現代建築理念和技術一無所知,此為另一難題。
魏陽早有籌謀,自穿越至此,便思量著如何運用前世所學改造這個時代。
他欲融合現代建築學識與古老營造技藝,撰寫一部符合時代需求的工匠手冊,使工匠們掌握更高層次的技術,並將之普及於平民百姓之間。
歷史上,有朝全民皆兵,有朝倡行全民耕織,更有推崇全民商貿的時代。
而魏陽則欲提出前所未有的理念——全民皆工匠!
自泰安木匠村歸來的路上,這一構想已在其心中生根發芽,他希冀讓所有無所事事之人都投身於工匠技藝的學習!
魏陽分析,寧德的貧困,固然與賈友德的貪婪盤剝及頻繁戰事有關,更深層原因在於大量民眾慵懶成習,不事生產,終致社會風氣萎靡。
因此,他計劃集結那些既不能務農、經商,也無法從軍的閒置人口,教他們學習木工、泥瓦之術。
此舉既能加速寧德的重建,也為這些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使他們有能力成家立業,進而推動經濟與人口雙增長。
數日巡視,魏陽感慨萬千,他認為寧德的現狀正是幽州境遇的縮影——地廣人稀,民生凋敝。
人口稀缺導致生產力下滑,交通閉塞,寶貴資源白白浪費。
若想擺脫貧困,首要便是暢通道路。農村若無路,富裕之路難尋。
便捷的交通是致富的關鍵,同時也能促進各行業蓬勃發展。
假使能讓所有閒置之人都成為工匠,那麼大規模的建設、水利、道路與橋樑工程即可遍地開花!
然而,若無滔滔人流湧向寧靜的寧德,一切宏偉藍圖終歸鏡花水月。魏陽只能先行布局,靜待時機,徐圖實施。
首要之急,乃是完成那工匠指南,以備將來詳細籌劃時,能邀集寧德各路高手共商大計。魏陽邊構思邊漫步,不覺間已至寧德南城門下。
此門銜接奉德府咽喉要道,成為遊子歸鄉與異鄉流民踏入寧德的必經之路。魏陽心念一動,欲探人口流動實況,遂尋至城門守衛處查閱登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