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最後的稻草

  第902章 最後的稻草

  【最後的稻草】

  劉承鈞要想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就要先擺脫契丹爸爸的控制,而要想擺脫契丹的控制,就要先做到「獨立且自主」。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怪題。

  在劉崇時期,北漢的內政、外交,事無巨細都要貫徹六字方針——早請示、勤匯報,一切盡在契丹的掌控之中,劉崇唯唯聽命而已;按照事前的約定,北漢每年都要向契丹繳納一筆不菲的「保護費」,逢年過節或有其他慶賀,還要另備厚禮,向契丹貢獻……

  政治上的操控、經濟上的盤剝、軍事上的威脅恐嚇……在契丹的控制之下,北漢只能作為大國之間的軍事緩衝帶、外交談判的籌碼、地緣政治的棋子,永遠不可能獲得「獨立」和「自主」,因為這不符合契丹爸爸的利益。

  其實石重貴已經為劉承鈞做了一個示範,給他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經驗教訓,卻並未引起劉承鈞足夠的重視,相反,倒是契丹人認真總結了石重貴背叛的前車之鑑,終於將劉承鈞的反抗扼殺在搖籃里。

  劉承鈞即位以來,有意識地疏遠契丹,不聚集、不扎堆、減少不必要接觸,請示和匯報也逐漸減少,也就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其實劉崇時期雖然是事無巨細地請示、匯報,但契丹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竿子插到底,真正的「細」是不會幹涉的,只要別在「巨」上出問題就行,契丹人只在乎你的態度,大國要面子。

  除了來往頻次上的減少,劉承鈞在書信中的言辭也開始不再那麼卑微,使節的禮數也日趨簡化和敷衍。

  此時的契丹人正處低谷,萎靡動盪,無暇顧及逆子。

  劉承鈞就這樣,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幾年之後,迎來了「澤潞之戰」,劉承鈞將此看做是北漢徹底走向獨立自主、強大富足的轉折點,所以才會徵調全國精銳南下援助李筠。

  然而事與願違,「澤潞之戰」後,北漢更加依賴契丹人的保護,從這一刻起,北漢開始不斷地「遣使如遼」、「以宋侵告遼」……

  「澤潞之戰」也讓契丹人看清了劉承鈞的腦後反骨,這傢伙果然要做石重貴第二。

  雖然對北漢心存不滿,但為了遏制中原勢力,契丹人又不得不派兵幫助北漢。而這又讓劉承鈞產生了戰略誤判,讓他認為契丹一來是沒有看穿他的小心思;二來是在中原勢力的牽制下,契丹不可能放棄北漢,所謂北漢虐遼千百遍,契丹待漢如初戀。

  套用當下時局,劉承鈞就好比澤蓮司機。

  於是,劉承鈞更加大膽地推進內部的改革,大肆打壓、排擠「先帝系」,提拔自己的嫡系。

  我們可以類比後晉,「先帝系」是時代的見證者,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親遼派」,正是由於他們的親遼主張和積極推進,才贏得了遼國的大力支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政權。而石重貴則將他們斥為賣國賊、叛徒、漢奸,從而提拔了一批「反遼派」,於是國家路線被修改。

  劉承鈞同樣是排斥「先帝系」,其核心人物段常更是慘遭滅門。

  這是什麼行為?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就罵娘。吃爺、喝爺,還想反爺?遼國震怒,決定給劉承鈞施壓。

  遼國施壓的方式比較溫和——扣留使節。反攻樂平失敗(963年)後,北漢急於獲得遼國更多的軍事援助,於是接連不斷地「遣使如遼」,搬請救兵。遼國的態度逐漸冷淡,從最開始的有求必應,漸漸地,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告急,遼國才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遇宋軍輒撤兵)。到現在,遼國乾脆不再派兵。

  沒有遼國的軍事援助,北漢滅亡在即,劉承鈞只能厚著臉皮繼續派使節。

  遼國將使節扣留,然後送來一封國書,列舉了北漢的「三大罪」,予以嚴厲譴責。「三大罪」:擅改元、援李筠、殺段常。

  劉承鈞即位之初沿用「乾祐」,直至三年除服,既放棄了象徵後漢正統的「乾祐」,又沒有尊奉天朝上國——遼國的年號「應歷」,而是自創年號「天會」。改年號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這是遼國的紅線。

  在援助李筠方面,遼國人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劉承鈞「有所覬覦」。豐滿自己的羽翼,偷偷摸摸地發展下線,壯大自己的勢力,就你這點小心思,能瞞得過誰?這同樣是遼國的紅線。

  殺段常,是北漢派系鬥爭的高潮代表事件,象徵著劉承鈞對內部「親遼派」的清洗和對國家親遼路線的修改,其目的在於削弱遼國對北漢的影響力,擺脫遼國的操縱,這當然是遼國的紅線。

  劉承鈞在這三件事上全是踩著紅線蹦迪,在作死的路上漸行漸遠。他誤將遼國人的沉默當做愚蠢,把遼國人的大局思維當成束手無策。棋子一旦把自己當成下棋人,就離死期不遠了。

  遼國人受夠了劉承鈞,就像受夠了石重貴一樣。但有了石重貴的前車之鑑,遼國人暫時沒有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的打算,而是採取了折中的辦法:扣留使節、遺書責罵。爹打兒子,只想教訓教訓,不是想打死他。

  劉承鈞做賊心虛,一看這「三大罪」,特別是對援助李筠的四字評價——「有所覬覦」,頓時嚇得魂不附體。他以為自己是上天入地、會七十二變的齊天大聖,卻不曾想到契丹人竟是那如來佛祖,舉著巴掌冷笑暗道:「我就靜靜地看著你裝B。」

  劉承鈞惶恐不安,為了表示誠意,特意派自己的養子——同時也是自己的侄子(劉贇之子)劉繼文訪問遼國,以「父為子隱」為藉口,為劉承鈞辯解,兒子犯了錯,當爹的要多擔待嘛。

  遼國人又將劉繼文扣留,並且不再派遼國使節到北漢,而北漢來遼國的使節一律扣留不遣(自是,契丹使不來,而使往輒見留,群臣悉以使北為懼)。

  漢遼關係跌入冰點,實質性斷交,再往前一步就是宣戰了,這讓趙匡胤嗅到了機會,於是派遣曹彬、李繼勛等對北漢發動了試探性進攻,圍攻石州、遼州,並取得大勝。

  果然,遼國以大局為重,派南院大王耶律撻烈率六萬鐵騎支援北漢,擊退宋軍。

  隨後,趙匡胤便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伐蜀上。

  在這期間,北漢對遼國的依賴有增無減,而遼國對北漢也是愈發反感,兩國關係十分微妙。

  公元968年7月,惶恐交瘁中的劉承鈞終於一病不起。劉承鈞在勤政閣召見心腹重臣郭無為,執其手託孤,隨後病逝,享年43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史籍上對劉承鈞的評價總體還算積極正面的,說他勤於為政、愛民禮士,雖兵戈不息卻能境內粗安。

  劉承鈞一心要擺脫遼國的控制,讓北漢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模式,然而天不遂人願,劉承鈞傾盡國力豪賭李筠,結果輸得一塌糊塗,既損傷了元氣,又得罪了遼國,以致心力交瘁,年僅43歲就與世長辭。

  劉承鈞死後,其養子劉繼恩即位。

  感謝老朋友「江湖留白」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