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他大爺還是他大爺
【他大爺還是他大爺】
李筠在發動叛亂的時候,也曾電話搖人,勾結一切可以勾結的力量,比如境外反中原勢力的急先鋒——北漢,再比如地方藩鎮——揚州李重進、晉州楊廷璋等等。
拜李筠多年的口碑和精心打造的人設所賜,很少有人對他的勾結做出正面的積極回應,其實這個道理相當簡單,且不論與李筠組團能否戰勝趙匡胤,即便真的推翻大宋,那麼最棘手的問題就來了:怎麼分贓?
如果是李筠稱帝的話,那我何苦冒著滅九族的風險幫他火中取栗?
如果李筠承諾說擁立我稱帝的話,那他又是何苦呢?既然能向我稱臣,那為何不向趙匡胤稱臣呢?很明顯是謊言。
但凡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對李筠的勾結做出積極回應。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李重進。
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也是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人之一,當年郭威駕崩前,就特意讓李重進當眾跪拜柴榮,明確君臣之分,以防李重進篡柴榮的權。柴榮登基後,也費盡心思地在李重進和張永德之間走鋼絲,臨終前又將二人外放到地方,解除其禁軍兵權,以防止他們威脅到柴宗訓。
如今,大周江山被趙匡胤篡奪,李重進必然憤憤不平,「講真,篡權也該有個先來後到吧?」
柴宗訓登基後,將李重進移鎮揚州,坐鎮淮南。
趙匡胤稱帝後,對李重進明升暗降。以心腹韓令坤頂替李重進的「侍衛都指揮使」,接管了中央禁軍的侍衛司,而給李重進加「中書令」的榮譽頭銜。
李重進忐忑不安,上表請求入朝覲見,試探朝廷。
一般情況下,地方藩鎮主動入朝覲見,等於「自投羅網」,是向朝廷表忠心的極限操作,如魚脫淵、如獸出林,任由朝廷宰割,可以扣為人質,可以隨意移鎮到其他犄角旮旯。這也是中央朝廷對地方藩鎮的最大奢望。
然而自唐末以來,隨著地方與中央實力的轉變,畫風已經起了微妙的變化,比如李克用、李茂貞、朱溫等梟雄,名為入覲,實為控制朝廷,唐昭宗最害怕的就是地方藩鎮無詔入朝。
一流的強藩強行入朝,挾天子以令諸侯;二流的藩鎮則以入朝投石問路,入朝也罷、辭職退休也罷,都是地方藩鎮用來試探朝廷態度的問路石,假如朝廷一口答應,就說明朝廷猜忌自己,自己就可以公開造反,就像石敬瑭那樣,而如果朝廷「優詔不允」,那麼自己也就可以免去「拒絕入覲」的指控,繼續割據稱雄,作威作福。
總之,李重進上表請求入朝,並非真的要入朝,而是試探趙匡胤對自己的態度。
從「陳橋兵變」已經可以窺見趙匡胤集團的權謀水平,李重進這點兒小心思豈能得逞?
趙匡胤首先是優詔不允,對李重進表示朝廷絕對信任你,你就放心吧,不用來京師入覲,隨後筆鋒一轉,既然李重進同志有這麼高的覺悟,那麼——移鎮青州,加開府儀同三司,號召全國藩鎮向李重進同志學習。
朝廷一招「接、化、發」,把這個問路石回踢給李重進,您要是真的赤誠坦蕩,那就聽話去青州,離開淮南老巢。
李重進弄巧成拙,進退兩難,大為恐懼,於是大肆聚草屯糧、招兵買馬、修繕城防,其用意不言而喻。
趙匡胤於是派遣心腹——六宅使陳思誨,攜帶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前往揚州,向李重進解釋朝廷的寬宏大量,向他保證只要聽從朝廷調遣,絕對不會有事。
李重進糾結了半天,然後準備服軟,開始收拾家當,準備跟隨陳思誨赴鎮青州。然而他的部下卻極力勸阻,說您千萬不能離開揚州老巢,更別相信什麼免死金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講武德,遠了有朱友謙,近了有楊光遠、范延光,誰不是手握免死金牌而慘遭滅門的?再說眼目前的,劉贇,還不是被郭威騙出徐州老巢,在半路遇害的?您糊塗啊!您是周室近親,德高望重,又手握重兵,姓趙的豈能饒了您?據守揚州,廣結外援,這才是生存立足之根本!
李重進恍然大悟,「言之有理!」於是將陳思誨囚禁,隨後便更加明目張胆的修繕甲兵。
揚州監軍安友規,帶領親信強闖關卡,最終翻越城牆,逃出一命,另外幾十名軍官因不肯從賊附逆而被李重進誅殺。
在這敏感時刻,李筠及時出現,「約嗎?」
「約!」
這是大宋王朝自建立以來第一次生存危機,雖然在史書上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但這絕對是一次關乎大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李筠坐鎮潞州西昭義軍,勾結了河東北漢政權,背靠強大的契丹;李重進坐鎮淮南,東南與吳越國相接壤,南部與南唐隔長江而望,西面則是荊南、南楚(原)。
一旦李筠與李重進達成「南北夾攻」共識,拉攏境內外各大反宋勢力,那麼將對新興的大宋王朝形成一股強有力的絞殺力量,這已經不僅僅是潞州與揚州對汴州的南北夾攻,而是國際反中原勢力全方位對中原王朝的戰略合圍。
北面的威脅自然不用說;
南唐:你(中原)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南唐被中原侵占了一半的領土,被逼削去帝號,受到了自楊行密創業以來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完全有理由一雪前恥;
兩湖:無論是荊南高賴子家族還是原南楚餘孽,從唐末至今,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就非常微妙,表面上稱藩,實際則是見利忘義,有奶就是娘;
吳越國:同上。雖然在「三征淮南」時奉中原命令,出兵攻打南唐,但吳越國內部的反對聲音從來沒有消停過,反對派們高呼「唇亡齒寒」,極力主張聯合南唐等南方諸藩抗衡中原,保持唐末以來的均勢;
如果再往南看去,就是盤踞在兩廣一帶的南漢政權,南漢政權早就與中原王朝交惡,在後周時候,兩國關係更是進一步破裂……
所以說在外交上,李筠、李重進集團具備一定的優勢。
而在輿論宣傳上,李重進則更顯可愛。他是郭威的親外甥,是柴榮的表哥,是柴宗訓的大爺。你趙匡胤把我侄子推翻了,我這當大爺的豈有坐視不管的道理?李重進完全可以高舉匡扶周室的正義旗幟,剿除亂臣賊子趙匡胤。
李重進可以公開宣稱等事成之後,仍然讓柴宗訓當皇帝,而他則以「皇伯」的身份監國攝政,等柴宗訓能夠親政了,再還政於柴嘛。
以柴宗訓為擋箭牌,以匡扶周室為旗號,這場戰爭的性質將立刻發生戲劇性變化,原來的叛賊成了英雄,而原來的「王師」趙匡胤集團則成了叛賊。
一旦「揚潞合流」,那麼新興的大宋王朝毫無疑問將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這是趙匡胤最為擔憂的。
後人得知了後續故事的脈絡走向,然後以上帝視角回頭審視這段歷史,不免會對上述觀點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危言聳聽,因為南唐、吳越國等等勢力根本沒有與李重進聯合。
在當時的背景之下,上述觀點絕對不是杞人憂天。南唐也罷、吳越國也罷、兩湖勢力等等,任何一個政治勢力,只要領導人智商在線,考慮問題的角度就是一個字——利益。他們之所以沒有幫助李重進,或者之所以說他們有可能幫助李重進,都是《孫子兵法》高度概括的一個字——勢也。
大家都想抱大腿躺贏。如果「揚潞合流」對大宋形成了足夠大的壓力,那麼南方諸藩的態度就存在一定的變數。
先確定戰略路線,再製造輿論,而不是被輿論左右路線,這是一個政治家的基本素養。所以「尊奉中原」、「尊王攘夷」、「匡扶某某王朝」等等口號,都是服務於本政治集團的最優解。
對於李筠和李重進,趙匡胤最希望的還是以對話的方式和平解決爭端,就像其他藩鎮那樣,在開國之初,對二人加官進爵,降詔撫慰,盡最大可能避免矛盾衝突。
受到李筠的引誘之後,李重進派親信翟守珣抄小路去潞州,與李筠洽談「南北夾攻」事宜。
此時此刻,翟守珣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已經悄然肩負起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使命。上述觀點能否奔現,就看翟守珣的選擇了。
從揚州奔潞州,必然要穿越廣袤的中原領土,這是一趟充滿艱辛與危險的旅程。翟守珣抄小路,不負眾望地出現在了汴州,秘密拜訪了老朋友——樞密承旨李處耘,再由李處耘牽線,翟守珣與趙匡胤進行了秘密接觸。
趙匡胤向翟守珣詢問李重進的虛實,說我賜給他丹書鐵券、免死金牌,效果如何?
翟守珣如實相告,說李重進絕無歸順之意,宜早防備。
趙匡胤重賞了翟守珣,並且交給翟守珣一個光榮而艱巨的潛伏任務——「無令二凶並作」。
李重進謀反,這個情報不值錢,值錢的就是如何阻撓「揚潞合流」,使得趙匡胤有時間和精力各個擊破。這才是翟守珣的價值。
翟守珣回到揚州後,匯報說李筠志大才疏、不堪大用,是名副其實的豬隊友,不宜與之聯合,再說了,與他聯手推翻大宋後,誰來做皇帝呢?是李筠還是北漢劉承鈞,亦或是他們背後的契丹爸爸?不如秣馬厲兵,讓李筠當炮灰,等他與大宋拼個魚死網破,我們揚州坐收漁翁之利,豈不美哉?
李重進深以為然,於是拒絕加入「大契丹共榮圈」,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一心經營自己的地盤。
等到李筠兵敗自焚,「揚潞合流」的危機解除,趙匡胤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揚州李重進了。
李重進磨拳霍霍,「請開始我的表演。」他派人渡江,聯絡南唐,許以各種好處。
如上文所說,李重進已經失去了「揚潞合流」之勢,在取得「澤路戰爭」勝利的大宋王朝面前,李重進已經危如累卵,南唐或其他南方諸藩又怎麼可能站在他的這一邊?
感謝老朋友「江湖留白」的月票和推薦票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