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澤潞餘波

  第859章 澤潞餘波

  【澤、潞餘波】

  這次「澤、潞戰爭」非常短暫,前後不到兩個月,戰場主要在澤州、潞州一帶,即西昭義地區,但是這次戰爭依然對時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對比柴榮的「高平之戰」,簡述各方影響。

  一,宋

  1,滿意的答卷

  毫無疑問,一場大勝仗,使趙匡胤個人威望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進一步提升。

  趙匡胤依靠中央禁軍的支持,秒篡上位,文官集團和地方藩鎮勢力對趙匡胤的態度究竟如何,還有待考驗。

  比如中書舍人趙行逢,就是典型反面案例。在趙匡胤親征時,趙行逢畏懼不前,詐稱扭傷了腳,在懷州逗留,逃避扈從,首鼠兩端;當趙匡胤凱旋後,趙行逢又裝病在家,請求居家辦公。

  趙匡胤大怒,交給有關部門(御史府)嚴肅處理,最終將趙行逢貶為房州司戶參軍。

  在這場危機中,趙匡胤雷厲風行、殺伐果斷,而朝中文武群臣也緊密團結在以趙匡胤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體系中,意見高度統一,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成功挫敗了潞州反革命集團的陰謀,交上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雖然支持「澤、潞速戰論」觀點並被明確載入史冊的,只有趙普、向訓、吳延祚、馬全義、張永德這幾人,但看他們所涵蓋的勢力集團,就知道古人以點帶面的智慧了。這幾人正好代表了文官集團、武將集團、勛舊貴族、地方藩鎮等勢力,完美覆蓋了各大政治集團,婉轉地表達了趙匡胤的權威受到了廣泛肯定。

  當然,「廣泛」的意思並不等同於百分之百,趙匡胤對此十分清醒,並且十分敏感。

  鎮州郭崇

  當趙匡胤稱帝的消息傳到鎮州時,鎮州成德軍節度使郭崇(原名郭崇威,避諱故)也痛哭流涕,追憶周室厚恩,哭太祖郭威、哭世宗柴榮,監軍陳思誨就將此情形密奏趙匡胤,並附上了自己的意見,說鎮州是宋遼的邊境重鎮,請務必對郭崇早有準備,以免發生不測。

  趙匡胤笑了笑,說我很了解他,他是個老實人,有感而發而已,不用多想,我們都曾受到周室厚恩,說實在的,要不是你們非強逼我,我也不會……對吧,你們懂的。

  話雖如此,趙匡胤仍然在郭崇身邊安置了眼線,郭崇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記錄下來,然後匯報到汴州。

  被監視的郭崇憤懣不已。他的首席幕僚(觀察判官)辛仲甫勸他不要衝動,先說他「首效誠節」,後勸他要「率循常度」,該幹啥幹啥,別干出格的事兒,朝廷也就不會動他,朝廷督察組來的時候,要率領百官郊迎,畢恭畢敬,以示自己毫無反意,如此就可免災。

  郭崇深以為然,依計行事,朝廷督察組果然沒有抓住他的小辮子,回奏趙匡胤,說郭崇確實沒有謀反之意。

  前文我們已經講過這個小故事,那時的重點是辛仲甫口中的「首效誠節」,在鎮州製造「契丹南寇」的假軍情。

  現在,這個小故事則反應了這次「摸底考試」中趙匡胤的處境。郭崇的身份比較微妙,他既是趙匡胤集團成員之一,「陳橋兵變」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地方藩鎮勢力的代表。

  聽說後周正式滅亡的消息後,郭崇與李筠一樣,也是痛哭流涕,「追憶周室恩遇」,徘徊在作死的邊緣。

  趙匡胤嘴上說完全信任他,但還是派出了眼線,對他密切監視。

  晉州楊廷璋

  楊廷璋是郭威的大舅哥,他的妹妹就是郭威的楊淑妃,目前是晉州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潞州、太原,呈三角形,正所謂犄角之勢,對黃河中上游形成巨大的壓力。所以李筠在謀反時,也向晉州楊廷璋發出密信,相約聯合反宋。

  趙匡胤也擔心楊廷璋會有異志,於是緊急調派鄭州防禦使荊罕儒為晉州兵馬鈐轄,節制晉州武裝力量,並牢牢監視楊廷璋。

  荊罕儒,就是招募頂尖殺手,深入南唐首都昇州,在國宴上暗殺遼國特使,並將遼使的人頭偷走的那位硬核狠人。

  據野史傳聞,「荊罕儒」並非其真實姓名,而是人們將其譽為當世荊軻,故而以訛傳訛,認為他也姓「荊」。一說一樂的事兒。

  這位荊罕儒還真是生於河北燕趙之地,河北冀州人,自幼就是流氓無賴,稍微長大後,參與了有組織犯罪集團(與趙鳳、張輦為群盜),後晉時,主動投奔到趙延壽手下,因其勇武過人,被趙延壽編入親軍。

  起初,荊罕儒跟著「頭號漢奸」趙延壽也撈了不少好處,被契丹爸爸一路提拔為密州刺史,後漢時又改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

  他為人耿直,雖然是武將,卻是難得的清官,不會橫徵暴斂,只會關心百姓疾苦。因為是清官,就拿不出重金來賄賂當朝權貴,再加上他「漢奸僕從」、「契丹鬼子狗腿子的狗腿子」的身份,使他在後漢、後周的仕途非常坎坷,幾乎被歷史埋沒。

  直至「高平之戰」後,柴榮招募勇敢死士,一個叫李延傑的通事舍人向柴榮推薦了荊罕儒,經過面試後,柴榮對他非常滿意,直接將其提拔為都指揮使級別的禁軍將領。

  「三征淮南」中累功升團練使,受過柴榮的特殊嘉獎。宋初改鄭州防禦使,如今則被調往晉州。

  這位荊罕儒明白主子的用意,監視?就是對姓楊的不放心嘍,那麼……只有死人才能保證讓主子安心。荊罕儒殺氣騰騰,暗藏兇器,時刻準備伺機行刺,「每見,必懷刃」。

  楊廷璋則向荊罕儒表現出了寬大的胸懷和順從,待之以至誠。

  荊罕儒雖然兇悍,但不是喪心病狂的殺人狂,見楊廷璋確實沒有異志,且待人恭順,也不好發作。不久之後,朝廷徵召楊廷璋入朝覲見,楊廷璋立刻單車就道,隨後被移鎮為邠州靜難軍節度使。

  事實證明,楊廷璋是君子坦蕩蕩,從他在接到徵召詔書的當天就「單車就道」可以看出,他沒有異志,且對朝廷唯命是從,是個乖寶寶。

  反觀趙匡胤,先是派荊罕儒提刀握槍地監視,繼而徵召楊廷璋入覲。想一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荊罕儒在他身邊的時候,征他入覲?顯然,如果趙匡胤與荊罕儒之間沒有密約的話,那也是君臣間的默契,倘若楊廷璋稍有遲疑推脫,那麼荊罕儒將會採取有力行動,為朝廷剷除不安定因素。

  也就是說,趙匡胤對楊廷璋也是沒有足夠的信心的。

  潞州李筠被平定後,地方藩鎮勢力明顯乖多了,來自地方上的威脅明顯少了許多,為趙匡胤日後的持續削藩,以至徹底剷除藩鎮割據毒瘤奠定了基礎。

  2,趁熱打鐵

  在「澤、潞戰爭」結束後,在趙普的指點下,趙匡胤繼續「削藩」。趙匡胤下詔,殿前司、侍衛司要全面檢閱本部將士,驍勇者升為「上軍」,命諸州把士兵送到京師,以供中央選拔;將體格健壯的士兵挑選出來,送到地方進行強化訓練,一旦練成,就送回中央禁軍。

  如此一來,天下精銳盡在中央禁軍(由是獷悍之士皆隸禁籍矣)。

  隨後,趙匡胤又進行了一項重大改革——更戍法。讓中央禁軍輪換入駐地方。頻繁的調動不僅鍛鍊了部隊,更重要的是達到了一種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效果,使得地方部隊不再是藩鎮軍閥的私人武裝,最大程度地限制了藩鎮割據的出現。

  利用「澤、潞戰爭」封賞的機會,趙匡胤頒布了大規模的移鎮詔令。

  其中,楊承信(楊光遠之子)移鎮河中。有人進獻讒言,說楊承信密謀造反。趙匡胤便派心腹去河中以賜給楊承信生日禮物為由,近距離偵查。經查驗,楊承信並無謀反之意。

  陝州保義軍節度使袁彥,也遭人告發,說他「聞帝自立,日夜繕甲治兵」。趙匡胤派心腹潘美前往陝州做監軍。潘美到達後,口宣皇帝諭旨,讓他入朝覲見,袁彥立刻單車就道,乖乖入朝。

  趙匡胤對袁彥很滿意,對潘美更是滿意,說「潘美不殺袁彥,成吾志矣」,這句話同樣殊堪玩味,趙匡胤是否對潘美下了什麼密令?為什麼潛意識裡會認為潘美要殺袁彥?細思極恐。

  河中楊承信、陝州袁彥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三個道理:趙匡胤確實缺乏自信;地方藩鎮密布中央眼線;地方藩鎮勢力輕易不敢有非分之想。

  總之,大宋的中央集權在「澤、潞戰爭」後,獲得了極大的鞏固,趙匡胤也逐漸自信起來。

  二,北漢

  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北漢給了我們似曾相識的溫馨感覺。

  劉崇趁柴榮新登基,勾結契丹,挑起「高平之戰」,被打得是王八啃西瓜——滾的滾,爬的爬;

  有其父必有其子,劉承鈞趁趙匡胤新登基,同樣是勾結了契丹,戰場同樣是潞州一帶,結局同樣是屁滾尿流。

  趙匡胤充分吸取了柴榮在「高平之戰」中的經驗教訓,在平定澤、潞之後,主力部隊就此班師,沒有乘勝逼近太原,而只是留地方武裝反野。

  比如府州折德扆,這隻西北孤狼持續對北漢騷擾、牽制;

  比如新上任的潞州西昭義節度使李繼勛,更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偷襲北漢境內的平遙縣,對平遙縣進行了系統性破壞,好一通打砸搶燒;

  再比如剛剛提到的荊罕儒。晉州楊廷璋移鎮後,荊罕儒率領晉州兵徹底放飛了自我,去北漢境內偷野成為他們的日常。

  荊罕儒恃勇輕敵,時常深入北漢腹地,打砸搶燒,虜獲甚多,而北漢軍隊則畏懼荊罕儒之驍勇,總是緊閉城門,不敢迎戰。於是荊罕儒的步子越邁越大,把觸角伸到了汾州,燒毀汾州草市,然後緩緩退去,這一次,北漢不慣著他了,派遣大將郝貴超率領萬餘大軍追殺。

  次日黎明,郝貴超追上荊罕儒。荊罕儒派都監閻彥分兵抵禦,很快,閻彥因寡不敵眾而敗退。

  荊罕儒正坐在馬紮上吃羊腿,聽說閻彥敗退,立刻飛身上馬,率軍徑直衝向敵陣。北漢兵相聚在一起,用長槍大戈攢成槍陣,圍而戳之。即使這樣,荊罕儒仍然手刃十幾人,才倒在血泊中,壯烈犧牲。

  北漢劉承鈞對荊罕儒非常敬畏,很想活捉荊罕儒,讓他轉而為自己效力,早有「我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之訓誡,聽說荊罕儒被擊斃後,大怒不已,找出了擊殺荊罕儒的士兵,下令處死。

  荊罕儒犧牲的消息傳回汴州,趙匡胤同樣痛惜不已,照例提拔了他的兒子做官,然後將閻彥等「不效力者」貶官,又將其29名部將斬首。

  總之,「澤、潞戰爭」後,北漢就淪為了大宋的提款機。

  除此之外,在戰爭中,北漢損失了兩位高級官員——宰相衛融、宣徽使盧贊,這種損失是難以估量的。劉承鈞也親口承認這是北漢的最大戰損。

  然而劉承鈞卻說自己「幸全師以歸」,這就罔顧事實了,在澤州外圍的遭遇戰中,北漢士兵僅投降的就有數千人,而宋軍為了趕時間,對這些降兵採取了最簡單有效的處理辦法——殺。

  劉承鈞說自己「幸全師以歸」如果不是為了烘托後半句「但恨失衛融、盧贊耳」的話,那就太沒心沒肺了。

  淪為中原提款機、偷野打卡聖地後的北漢,連自救都困難,不得不向契丹爸爸求援,契丹派大將蕭思溫等入援協防。在契丹爸爸的大力幫扶下,北漢勉強苟延殘喘,至於國際威望、政治地位啥的就不用多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感謝「書友20201124061213868」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