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征淮檄文
【征淮檄文】
955年4月,王朴的滿分作文得到了柴榮的高度評價,其「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中心思想也成為日後祖國統一的戰略指導思想。
半年後,閏9月,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王景傳回黃花谷大捷的好消息,秦、鳳戰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黃花谷大捷),雖然「收復秦、鳳、成、階」的任務尚未完全達成,但勝利已經指日可待。
10月,柴榮「始議南征」。
11月1日,戰爭正式打響。由宰相李轂、許州節度使王彥超為第一梯隊,帶團出征,韓令坤等12位悍將隨團出征。
在大軍行動的同時,柴榮發布了著名的「征淮檄文」,詔諭淮南州縣:
「朕……豈欲興兵動眾,專耀武功!」
——你以為哥是戰爭狂人嗎?為什麼打你,你們聽哥說——
「顧茲昏亂之邦,須舉吊伐之義。」
——你們丫的就是欠揍。
「蠢爾淮甸,敢拒大邦,因唐室之陵遲,接黃寇之紛亂,飛揚跋扈,垂六十年,盜據一方,僣稱偽號。」
——你們這幫淮南鄉巴佬大……(S開頭以B結尾)們,趁唐室衰微、黃巢作亂之際,割據淮南六十年,還敢僭越稱帝,膽子不小啊!其罪一也。
「幸數朝之多事,與北境以交通,厚啟兵端,誘為邊患。」
——五代更替,你們勾結契丹,屢為中原邊患,漢奸的大大的有!挾洋自重,其罪二也。
「晉、漢之代,寰海未寧,而乃招納叛亡,朋助兄慝,李金全之據安陸,李守貞之叛河中,大起師徒,來為應援,攻侵高密,殺掠吏民。」
——自「晉遼大戰」以來,你們屢次招降納叛,資助中原的反動勢力,悍然干涉中原內政,前有安州李金全之叛,後有河中李守貞之叛,你們出兵遙相呼應,在我境內打砸搶燒,無惡不作。招降納叛,趁火打劫,其罪三也。
「迫奪閩、越之封疆,塗炭湘、潭之士庶。」
——吞併閩國、南楚國,擅行兼併,其罪四也。
「以至我朝啟運,東魯不庭,發兵而應接叛臣,觀釁而憑凌徐部。」
——我大周建立後,你們仍然勾結兗州慕容彥超,侵略徐州。助紂為虐,其罪五也。
「沭陽之役,曲直可知,尚示包荒,猶稽問罪。」
——天朝寬宏大量,雖然把你們打出翔,但沒有繼續追究你們的罪責。你們心裡難道沒點兒B數?其罪六也。
「邇後維揚一境,連歲阻飢,我國家念彼災荒,大許糴易。前後擒獲將士,皆遣放還,自來禁戢邊兵,不令侵擾。我無所負,彼實多奸。」
——你們遭遇饑荒,我天朝本著人道主義精神,釋放了你們被俘的將士,還下詔嚴禁邊防軍騷擾你們,並且非常大度地向你們出售平價糧食,以幫助你們渡過糧食危機。可你們又是怎麼回報我們的呢?利用了我們的仁慈,大車裝、大船拉,把我們給饑民的救濟糧用作軍事儲備,作為將來對抗我們的資本。
這屬於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茅房了這就屬於是……白眼狼,其罪七也。
「勾誘契丹至今未已,接連晉寇與我為讎。」
——時至今日,你們也沒有停止與契丹的眉來眼去,現在更是與北漢反革命集團眉目傳情。其罪八也。
「罪惡難名,人神共憤。」
——有此八大罪,你們簡直罪大惡極,罄竹難書,人神共憤,難道不是欠揍?
「今則……征浙右之樓船,下郞陵之戈甲,東西合勢,水陸其攻。」
——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Hello Kitty呢?哥要出手教訓你了。你猜怎麼著?哥還有倆幫手,你東邊的吳越國和你西邊的「南楚」,東西夾攻,水陸齊發,你完犢子了!
註:這裡的「南楚」指的是朗州王逵、潭州周行逢等原「南楚復國主義」分子。王逵、劉言、周行逢等原南楚將領,將南唐軍隊逐出南楚,隨後控制了潭州、朗州等南楚土地,並向後周稱臣。
「吳孫皓之計窮,自當歸命;陳叔寶之數盡,何處偷生!」
——三國時的孫皓,南北朝的陳後主,兩位盤踞淮南的先例,如今就是五代南唐的好榜樣!
「應淮南將士軍人百姓等,久隔朝廷,莫聞聲教,雖從偽俗,應樂華風,必須善擇安危,早圖去就。」
——身陷偽朝廷的淮南人民們,你們是無辜的,受了60年的蠱惑,也許一時間還不能明辨是非,無論如何,現在是你們自己選擇命運的時刻,是福是禍,把握在你們自己手中。咋選呢?哥給你們指條明路——
「如能投戈獻款,舉郡來降,具牛酒以犒師,納圭符而請命,車服玉帛豈吝旌酬,土地山河誠無愛惜。刑賞之令,信若丹青。」
——皇軍托我給您帶個話,只要你能繳槍投降,保證你高官厚祿,一輩子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苟或執迷,寧免後悔。」
——不過醜話也說在前頭,如果執迷不悟,敢與王師對抗,哥保證你們會後悔的。
「王師所至,軍政甚明,不犯秋毫,有如時雨,百姓父老各務安居,剽擄焚燒必令禁止。」
——老鄉們,出來吧,皇軍不搶糧食。
這篇檄文,我給滿分。格式規範,措辭恰當,條理清楚,言簡意賅,通俗明了。
既然是要向敵人宣戰,就要首先搶占道德輿論的制高點,擺事實、講道理,列舉淮南「八大罪」,等於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聲明此次軍事行動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強調我方是興義師,以有道伐無道。
期間偶爾兩句粗口(蠢爾淮甸)也是恰到好處,情不自禁、有感而發,顯得是那麼真情流露,使人酣暢淋漓、如沐春風。
然後是向敵人秀肌肉,誇大我方優勢(東西合勢),彰顯我方堅定的戰鬥意志以及志在必得的鬥爭信仰。
因地制宜地引經據典,用東吳末帝和南陳後主兩個淮南的亡國之君借古諷今,瓦解淮南將士的士氣。
最後則是中規中矩的結尾,照例是「只誅首惡,余皆不問」的政策,強調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對淮南軍民進行政治誘降,爭取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