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待宰羔羊(下)

  第803章 待宰羔羊(下)

  4,草澤石俑

  4.1草澤上疏

  953年閏正月,有位叫邵棠的普通百姓向李璟上疏,稱「北朝恭儉修德,恐其南征,宜為備」。

  後周柴榮溫良恭儉讓,修齊治平,那李璟呢?李璟的統治雖然不敢說政治開明,但也不至於無可救藥,因為他還允許「草澤上言」。

  布衣未有朝命者,謂之草澤。這位邵棠同志,只是南唐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竟然可以給南唐皇帝直接私信,這在封建時期是極為罕見的。

  自南唐失去南楚後,淮南民間就盛傳後周要南侵的小道消息。前文說過,這些小道消息很大一部分是由南唐的壽州清淮軍節度使劉彥貞所為。

  劉彥貞在壽州橫徵暴斂、徇私枉法,為了防止朝廷移鎮、徵調,而故意散播「後周即將從壽州入侵南唐」的謠言,無中生有地製造邊境緊張局勢,同時重金賄賂「四凶五鬼」,以鞏固自己在壽州的權益。

  史籍並未記載邵棠同志的籍貫等信息,我們也無從得知邵棠是否受到了劉彥貞的指使。

  4.2石俑人言

  在幾乎在同一時期,人們在淮河裡挖出一個石人,據說有一天,這個石人突然開口說話,說周人就要侵淮了。

  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了李璟的耳朵里,李璟「聞而惡之,命斷其首」。將這個妖言惑眾的石人斬首。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再到後來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包括這個「石俑人言」,都是有人故弄玄機。石人開口說話的把戲,是否或多或少也有劉彥貞導演的參與呢?我們同樣不得而知。

  劉彥貞在壽州作威作福多年,直到955年4月,才終於被徵召入朝,明升暗降,安置到了禁軍序列,而命劉仁瞻繼任壽州節度使。

  李璟為何終於痛下決心,拿掉劉彥貞?這就跟一位太醫有關。

  5,良醫壞長城

  吳廷紹,又作吳廷裕,原本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太醫,早先侍奉徐知誥。

  一次,徐知誥吃軟糖吃多了,一不小心噎住了(因食飴,喉中噎),所有的太醫都遺憾地表示醫治無效……這時候,年輕的小實習生吳廷紹淡定地說道:「當用楮實湯。」

  眾人本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態度,進一服楮實湯,果然藥到病除,徐知誥滿血滿BUFF原地復活。從此,吳廷紹一夜成名。

  後來,徐知誥因服用保健品而病危,眼看就要過早地離開我們了,妙手回春的吳廷紹做了一件事,為他奠定了一生的榮光。吳廷紹派親信密召李璟入宮侍寢,史籍記載:「庚午,疾亟。太醫吳廷紹遣信召齊王璟,馳入侍疾……是夕殂……」

  前文我們詳細介紹過,李璟的登基之路充滿坎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徐知誥是真不願意把皇位傳給他,當時次子景遷雖亡,但三子景遂、四子景達均在,花落誰家還是一個未知數。

  而老皇帝病危,則是最為關鍵的時刻,有道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首先,來晚了肯定不行,競爭對手先到先得,手慢則無;而若來得過早,比如李從榮,李嗣源還未斷氣,他就迫不及待地來了,也不行。

  所以在這個時候,老皇帝的貼身宦官、侍女、太醫等人,就會成為各方勢力爭相拉攏的對象,要從他們口中得到最及時、最準確的內部消息,以便在老皇帝駕崩後第一時間控制局面。

  吳廷紹不愧名醫,早不召、晚不召,就在徐知誥斷氣的當天,緊急通知李璟,讓他「馳入」。也正是有了吳廷紹的幫助,李璟才能順利即位,所以李璟稱帝後,就把吳廷紹當成了自己的心腹,頗為信任。

  後來,權臣馮延巳連續幾日害頭痛,眾醫束手無策,只等待官宣醫治無效,這時候,吳廷紹私下向大廚詢問馮延巳最近的飲食情況。大廚如實告知,說他最近吃了不少山雞和鷓鴣。

  吳廷紹微微一笑,說:「妥了,給他喝兩碗甘豆湯。」

  一碗湯下去,立竿見影,藥到病除。

  眾人欽佩不已,同行們則偷偷把這兩個方子記下來,偷藝。當遇到病人頭痛時,就用此方,卻根本不見效果,於是只能虛心求教吳廷紹,同樣的症狀、同樣的方子,怎麼您用著就藥到病除,我們用著就藥到病人除呢?

  吳廷紹解釋道:「噎因甘起,故以楮實湯治之;山雞鷓鴣,皆食烏頭半夏,故以甘豆湯解其毒耳。」

  我不通醫藥學,所以上面這句話不敢亂翻譯,更不敢調侃,只得照搬《十國春秋》原文記載。

  不光我不敢貿然翻譯,明朝的《醫方考》將「楮實湯」收錄其中,引用了這段記載,並明確指出「其方今不可考」,不過《醫方考》引用了《黃帝內經》,給出了自己的合理推測:「《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奈何不做嗌乎?又曰:酸勝甘,則治法思過半矣。」

  意思是說甜的東西吃的過多,容易使中氣上升,繼而引發胸悶、噎膈等症狀,而在《黃帝內經》「五味與五行」的理論中,「酸勝甘」,酸味可以抑制甜味,所以可以治療由過食甘而引發的噎膈症狀。

  時至今日,醫學界還在研究用「酸勝甘」、「苦生甘」的方法來治療糖尿病。

  「半夏」是一種植物,是一種中草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半夏具有神經毒性,生半夏微服即可中毒。而野生的山雞和鷓鴣會在野外吃半夏苗,馮延巳這個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自然接盤了全部的半夏毒素,神經毒素導致頭痛,便可以理解了。

  清朝《本草求真》中,就記載說鷓鴣「但有小毒,食之者須防咽喉頭腦腫痛,犯此宜用生薑甘草解之」。

  在此,我也勸告諸君勿食野味。我們不知它們在野外的食譜,如果它們食用了有毒的東西,那麼按照生物富集作用,這些難以分解的毒素會被積累在它們體內,然後由食物鏈頂端的接盤俠照單全收,並在體內積累,最終引起中毒症狀,比如馮延巳同志。況且還可能接盤花樣百出的寄生蟲,總之,拒絕野味。

  吳廷紹幫李璟完成了登基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因此深受李璟的感激和信任,又以出色的醫術治好了「四凶五鬼」的骨幹馮延巳,再加上他原本就有「太醫」的加持,所以吳廷紹迅速成為了李璟身邊的心腹大紅人。

  作為皇帝的心腹,一般情況下,入朝則為供奉官、出則為地方監軍。吳廷紹就被李璟任命為壽州清淮軍監軍。

  吳廷紹到了壽州之後,就拆穿了劉彥貞「狼來了」的把戲,於是就有了上文劉彥貞被召回朝廷的故事。然而吳廷紹矯枉過正,竟然奏請裁撤「緣淮把淺兵」。

  淮河是淮南勢力的一大天然屏障,然而淮河卻並非公認的「天險」,因為每到旱季,淮河水位都會大幅下降,淺水區甚至可以涉水而過;而到了冬季,又有冰凍的情況,北方軍隊可以踏冰而過。

  所以每年冬季及大旱時節,淮南人都會在河水較淺的區域布置重兵,以防備來自北方的偷襲,美其名曰「把淺」。

  吳廷紹對當前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他認為後周與北漢、契丹剛剛打了「高平之戰」,有北顧之憂,且新近又對後蜀用兵,打了「秦、鳳之戰」,雖然後周在兩場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但畢竟沒有徹底消滅任何一個敵人,北漢、契丹、後蜀,仍然存在,且已經在對付後周問題上達成共識,組成了鬆散的「反周聯盟」,在這種情況下,後周應該不會再貿然得罪淮南大國——南唐。

  既然沒有軍事威脅,「緣淮把淺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當時南唐連年鬧饑荒,「把淺」也確實給南唐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讓南唐雪上加霜。所以,吳廷紹奏請罷免。

  吳廷紹的確是一名妙手回春的名醫,但他對於政治和軍事卻是一竅不通。客觀的講,吳廷紹應該為南唐高層的戰略誤判負一定的責任,而這種誤判直接導致南唐在戰爭之初就陷入了極大的被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