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小試牛刀2
當查文徽躊躇滿志地眺望建州城時,他聽到了三個晴天霹靂:
1,泉、漳、汀三州均已歸附王延政,王延政距離統一全閩只差一個福州城;
2,王延政已經派大將張漢卿率領八千人的部隊趕來阻擊,敵軍還有5秒鐘抵達戰場,請做好準備;
3,查文徽的親信臧循(也是幫助他制定攻閩計劃的得力副手)的部隊已經被團滅,臧循被生擒,押回建州,斬首。
查文徽的囂張氣焰頓時化為烏有,大為恐懼,急忙下令後撤,等待己方援軍。
更令查文徽和李璟意想不到的是,敵人大大的狡猾!正在圍攻福州的將領吳成義得到南唐入侵的消息後,故意張冠李戴,派人告訴福州守軍,說南唐軍隊是建州王延政請來幫忙的,是幫我們攻打福州的。於是,原本頑強抵抗的福州守軍立刻發動兵變,誅殺朱文進、連重遇,把人頭送給王延政,福州宣告歸順建州王延政。
拜南唐的入侵所賜,王延政正式統一閩國。
隨後,王延政調轉槍頭,催動麾下精兵悍將,奮統一祖國之餘威,回戈北上,阻擊查文徽。
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飯,王延政已經統一了全閩,那麼查文徽就應該火速退兵,然後把善後問題交給南唐的外交人員,賠禮道歉,努力經營與王延政的新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
當然,這是從大局出發的考量。這會讓南唐及時止損,減少損失與增加收益是一個道理。但是這樣一來,受損失的就只有查文徽了,他要一個人承擔戰敗的罪責,從此在南唐的政壇上銷聲匿跡,搞不好,連他這個自然人都要灰飛煙滅。
所以,查文徽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上疏李璟,請求增援。
賭徒往往不會願賭服輸,李璟也不服,不甘心剛剛入市就割肉出場,於是選擇了加倉。派何敬洙、祖全恩、姚鳳率領數千大軍,南下增援,以圖翻盤。
在第二次會戰中,閩軍在「楊剝皮」楊思恭的錯誤指揮下,貪功冒進,慘遭失敗,南唐軍隊大獲全勝,打開了通往建州的大門。
王延政大為恐懼,急忙抽調各地精銳,準備「建州保衛戰」。
隨著王延政嫡系力量的抽離,王延政對閩國各地的統治力急劇下降,原福州閩國的降兵降將們紛紛開小差,於是,將領李仁達暗中勾結降兵降將,發動了「福州兵變」,誅殺王延政留在福州的侄子王繼昌和建州將領吳成義,控制福州,並推選一位和尚當傀儡皇帝。
閩國再次分裂。王延政一面要抵禦北部的南唐侵略軍,一面還要繼續南下鎮壓福州叛軍。
2個多月後,李仁達再次發動政變,殺死傀儡皇帝,然後自稱福州威武軍留後,向南唐上疏表示稱臣,為了向南唐獻媚,故意在奏章上使用南唐的年號(保大三年,945年);與此同時,他也向後晉稱臣納貢,表示歸附;還向吳越國派去使節,謀求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活脫一個三姓家奴。
李璟收到李仁達稱臣奏章,十分高興,當即下詔,任命李仁達為福州威武軍節度使、加宰相銜兒(同平章事),為表親近,還給李仁達賜名「李弘義」,編入皇家宗籍。李璟的兒子排「弘」字,等於說李璟把李仁達認作養子,還編入了皇室宗籍,幫李世民又找了一個後代。
在閩國境內的南唐軍與王延政打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這種膠著狀態持續了兩個月,把時間拖到了公元945年的7月份。
南唐將領新秀邊鎬不負眾望,攻克了建州南部的鐔州(原龍津縣)。閩國原本只有五州(福、建、泉、漳、汀),王延政據建州建立「大殷國」時,僅僅控制著建州,他嫌不好聽,於是先將延平鎮升格為龍津縣,後又升格為鐔州,也就是說,雖然叫「州」,實際只是一個小鄉鎮的規模。
即便如此,攻克鐔州也不失為南唐的一大勝利,因為鐔州位於建州以南的建陽溪畔,扼住了建州與福州之間的唯一水路,對建州形成了包圍之勢,既切斷了建州與其餘四州的聯繫,又阻斷了王延政的退路。戰略位置尤為重要。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王延政氣急敗壞、越來越不安,越來越猜忌,對來自福州的八千援軍產生了懷疑,竟然將他們全部屠殺,然後又派人前往吳越國,向吳越國稱臣,請求支援。
而南唐的「主戰派」則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
查文徽成了最炙手可熱的人物,與他狼狽為奸、更相唱和的「四凶」也公開為這次軍事行動站台背書,「五鬼」成了「主戰派」的核心力量,而「主戰派」的幕後大佬,卻是不顯山不露水的皇上——李璟。
李璟要的是土地,查文徽要的是功名,「四凶」要的錢。戰爭,是可以讓某些人發財的,手握實權的「四凶」之所以積極推動這次戰爭,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在這次行動中撈取油水,除了雁過拔毛式的貪污受賄,他們還可以光明正大地橫徵暴斂,向土豪鄉紳、平民百姓攤派名額,從中搜刮錢財,中飽私囊。
據史籍記載,截止到此時,南唐的國庫已經消耗了一半,民間的損失更是根本無法統計。
又經歷了一個月的苦戰,南唐大軍終於啃下了建州這塊兒硬骨頭,建州淪陷,王延政投降,被帶回南唐。
李璟心中是勝利的喜悅和滿滿的自信,我們無數次強調過,「勝利者是寬容的」的表述是不準確的,應該是「自信者是寬容的」。
李璟沒有過多為難亡國之君王延政,相逢一笑泯恩仇,拜王延政為羽林大將軍,其後又任命他為饒州安化軍節度使,降封為鄱陽王,之後又徙封光山王,死後追贈福王,贈諡號「恭懿」。
許多勝利者都會給亡國之君封一些侮辱性封號,如安樂公(劉禪)、重昏侯(宋欽宗)、昏德公(宋徽宗),李璟的兒子李煜在亡國後也被宋太宗封為「違命侯」。可是我們看李璟對王延政的封爵和諡號,顯然絲毫沒有羞辱他的意思。
再者,王延政在南唐生活了近七年,然後壽終正寢,沒有被李璟毒害。
至於王延政最後幾年生活的地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給出答案,《十國春秋》給了一個模糊的說法,說王延政「鎮饒州」,對此,史學界就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認為王延政一直住在南唐的首都昇州,只是「遙領」饒州安化軍節度使,另一種則認為王延政就是住在饒州。而且關於王延政具體的死亡時間和地點,是歷史的一大謎團,今以無從考證。
總之,在對待閩國的亡國之君方面,李璟確實表現出了大國應有的風範。
王延政投降後,汀州許文禛、泉州王繼勛、漳州王繼成紛紛向南唐獻城投降,而福州李仁達則在此之前就已經向南唐稱臣,所以此時此刻,南唐可以自豪地宣布自己完全吞併了閩國。
然而南唐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與王延政當初的情況一樣,甚至比他更糟。
首先,是最棘手的福州李仁達。李仁達雖然名義上向南唐稱臣,但他比三姓家奴還可恨,他同時向南唐、後晉、吳越國求援示好,呂布的乾爹起碼是順次而拜,一次只拜一個,李仁達則是同時拜三個爹。
其次,是三個「搖擺州」的問題。汀、泉、漳三州在閩國內鬥後期朝秦暮楚,見風使舵,在福州與建州兩大陣營之間反覆橫跳,當南唐強勢介入時,又非常識時務地跳到南唐的懷中。南唐需要在這三州上投入大量的成本。
為了方便消化閩地,南唐首先在行政區劃上進行了小小的改動,以建州為治所,設置「永安軍」,調虔州百勝軍節度使王崇文為首任建州永安軍節度使。
王崇文,「紅二代」出身,父親王綰,追隨楊行密白手起家,累功遷海州副將,青州王師範背叛朱溫時,曾在沂州立功,後升為虔州百勝軍節度使,死於任上。
將門之後的王崇文為人忠厚正直,儒雅博文,精通經史子集,儼然一副儒將風範。徐溫謀權的時候,與王綰結成兒女親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崇文,也就是說,王崇文是徐溫的女婿、徐知誥的妹夫、李璟的姑父。
本身能力就很出眾,又有了裙帶關係的加持,王崇文很快就走上了令人艷羨的工作崗位,先後在歙州、吉州擔任刺史。
據說當地人比較蠻橫不講理,特喜歡吵架,動不動就要打官司,而且以往的風俗是誰聲音大、鬧得凶,誰就有理,很難進行調解(尚氣喜訟,以先止為怯,號難治)。王崇文到任後,強調法治大於人治,堅決貫徹依法治國理念,有理不在聲高,很快,刁民潑婦漸漸平息,成功構建起了和諧社會。王崇文也因此政績得以提拔,最終接替了父親的崗位——虔州百勝軍節度使。
王崇文政績出色,百姓有口皆碑,同時又是根紅苗正的「紅二代」,還是李璟的姑父,坐鎮建州,舍他其誰?
王崇文沒有辜負李璟的信任,很快就撫平了建州的戰爭創傷,建州百姓也很快地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生活,以至於忘記了亡國喪家之痛,忘記了這場戰爭(所在安輯,民忘其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