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三鎮連叛8
滑州——黎陽之戰,使得石敬瑭看出了魏州叛軍的不堪一擊,他認為楊光遠肯定會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一舉擒下范延光,那樣自己就沒必要操心費力了,直接殺了完事。而且這樣還能起到對其他藩鎮的震懾作用,否則一叛變就升官加爵,是何榜樣?
然而楊光遠的軍事才能和齷齪的心魔,卻給石敬瑭澆了一盆冷水。在石帛的極言苦諫下,石敬瑭不得不重新權衡利弊。
最後,石敬瑭認為接受范延光的投降,成本相對較小一些。於是決定採用政治誘降的手段,和平解決魏州叛亂。派宦官朱憲進城溝通,傳達石敬瑭的意思,只要范延光願意繳械投降,石敬瑭將保證他的人身財產安全,並且承諾給他調換一個同等規模的軍鎮,繼續讓他當節度使。
這個條件是范延光做夢也不敢想的,折騰出了這麼大的動靜,居然只是移鎮而已,這難道不是痴人說夢嗎?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
石敬瑭:騙你是小狗!
史籍記載,石敬瑭對范延光先是說了一大堆掏心窩子的話,都是大道理,大意是反正你現在也是彈盡糧絕,危在旦夕了,如果不投降,那就是死路一條,我是念在老同事、老朋友的情分上,決定給你留條生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兒改之,善莫大焉,知錯能改就是好同志。
最後,石敬瑭更是發下毒誓:
「如降而殺之,何以享國?明明白日,可質是言!」——《舊五代史》
「若降而殺汝,白日在上,吾無以享國。」——《資治通鑑》
我對天上的太陽發誓——我日啊,如果我在你投降之後殺了你,那就讓我喪失掉這個江山社稷!
范延光抬頭看向天上的太陽,「我日……我還是不信。」
石敬瑭於是賜給范延光丹書鐵券、免死金牌,改封其為東平郡王,任命為鄆州天平軍節度使。並告訴范延光,他可以不必來京師覲見,直接從魏州去鄆州赴任即可。
「怎麼樣,這下總該信我了吧?」
范延光接受了。不能說是半信半疑吧,起碼也是別無他選。
范延光對節度副使李式說道:「咱們的主上是最講信用的,他說不殺我,就一定不會殺我。」於是撤去了外層防禦工事,但仍心存疑慮。
他的疑慮不無道理,石敬瑭確實會信守承諾,直至破壞它之前。他在食言之前絕不食言。
石敬瑭派宣徽南院使劉處讓再入城撫慰。范延光見到劉處讓之後,才最終下定決心,安心投降。
劉處讓何許人也,為何會有這麼大的面子?
劉處讓祖籍滄州,原本在滄州服役,是張萬進的部下。
張萬進則是劉守光的部下,劉守光囚父奪權之後,又奪取了兄弟劉守文坐鎮的滄州,並讓自己的兒子劉繼威做滄州義昌軍節度使,因劉繼威年幼無知,不能獨當一面,特意安排張萬進留在滄州,輔佐兒子劉繼威。
劉繼威雖然在治理軍政方面年幼無知,卻在其他方面是個老司機,據說是把張萬進的妻女強行不可描述,於是張萬進發動兵變,誅殺劉繼威,接管滄州,隨後便向後梁、河東李存勖同時表示歸附。
後梁悍將楊師厚及時而霸氣地率領大軍前來接管,張萬進懼而獻城,被楊師厚表奏為青州節度使,後移鎮兗州。
後來,張萬進據城而叛,向河東李存勖歸附,後梁派大將劉鄩征討,張萬進閉城堅守,並派劉處讓到河東搬請救兵。
當時李存勖正與後梁激戰,爆發了著名的「胡柳陂之戰」,河東名將周德威陣亡,李存勖以慘痛的代價進軍德勝渡,分身乏術,無力支援兗州,於是對劉處讓表示愛莫能助,請張萬進同志自求多福吧。
劉處讓就在李存勖的大帳外,割下自己的耳朵,以自殘的方式懇請李存勖出兵相助,大聲疾呼道:「我家主公張萬進之所以被大軍圍困,是因為要歸附明公您,而您卻要不管不顧,陷他於水火。如果您不願出兵,請先殺了我!」
隨後,渾身是血的劉處讓轉過身子,面沖兗州方向嚎啕大哭,「主公,我對不起你,也沒臉回去見你了,就讓我在這裡以死謝罪吧!」
河東軍士聞之動容。李存勖也被他的忠義之氣所感動,在「胡柳陂之戰」的緊張局勢下,愣是從牙縫裡擠出數千兵馬,馳援兗州。然而未等他們趕到,劉鄩就攻克了兗州,張萬進被殺。於是,劉處讓就留在河東。
李存勖以劉處讓為「客省使」,相當於外交官。劉處讓「截耳訴軍門」的故事廣為流傳,人們都敬佩他是當世義士,自帶英雄光環,外交工作也開展地極為順利。因此多年來一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在外交體系內屢屢升遷。
李從珂時期,魏州劉延皓遭遇兵變,被亂軍驅逐,李從珂派范延光前去平叛,而派劉處讓為河北轉運使,此時的劉處讓就與范延光有了更進一步的交集,二人搭夥共同平定了魏州軍亂。
事成之後,范延光就被任命為魏州節度使,而劉處讓則升為宣徽南院使,繼續回到中央。
范延光叛亂後,石敬瑭派楊光遠掛帥,劉處讓為參謀,二人搭夥再平魏州。期間,因洛陽張從賓叛亂,石敬瑭安排劉處讓分兵去汜水關助戰。張從賓被平定後,劉處讓再回魏州前線。
如今,范延光在投降問題上舉棋不定,石敬瑭便安排劉處讓做最後的努力。
「無耳義士」劉處讓是忠義的化身,他代表著誠實守信,其實無所謂他說什麼,只要他出現,就代表著石敬瑭的誠意。而且劉處讓還曾與范延光親密共事,於公於私,劉處讓都是石敬瑭最後的王牌。
果然,劉處讓起到了作用。
范延光終於下定決心投降,先派兩個兒子范守圖、范守英前往楊光遠大營,被轉送到汴州扣為人質,隨後派親信將領攜帶「歸命請罪表」到汴州覲見,表示願意接受組織上的處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