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自衛與反擊

  第1014章 自衛與反擊

  【自衛與反擊】

  打人一拳,須防人一腿。五代末期,中原強勢崛起而遼國卻日益衰落,此消彼長之下,立志祖國統一的大宋政權在外交領域靈活且強勢,遼國則不得不一味妥協退讓,直到太宗趙光義兵臨幽州城下,面對咄咄逼人的大宋,遼國人退無可退,於是爆發了「高梁河之戰」,拉開了宋遼大戰的序幕。

  遼國人收穫了無計其數的戰利品,好比海洋中的鯊魚聞到了血腥味,喚醒了沉睡多年的遙遠記憶,那是被中原人嗤之為劫掠成性的民族傳統。而且受了欺負挨了打,豈有不還手的道理?

  不出意外,遼國很快就發動了一場自衛反擊戰。

  與戰敗的大宋不同,凱旋的遼國將領們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民眾夾道歡迎,遼景宗耶律賢先是重賞了堅守幽州的韓德讓等三位功臣,隨後對高梁河之戰的英雄們給予褒獎,其中耶律沙等先有敗績,遼景宗先對他們提出口頭批評,然後又以他們在高梁河之戰的出色表現而既往不咎,即便是臨陣退縮的耶律奚底,也只是受到了「以劍背擊之」的小小懲罰。

  遼國將士士氣高漲,磨拳霍霍,對宋報復性軍事打擊已經蓄勢待發。

  9月,遼以燕王韓匡嗣為總司令(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抹只等各率大軍組成東路主力部隊,從今天的河北省南侵,另派偏師出山西作為呼應牽制部隊。

  趙光義在高梁河之戰後安排了精兵悍將防守各處險要,做好了抵禦遼軍深入的部署,所以遼軍的這次南侵併未取得預期效果。

  兩軍在滿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遭遇,史稱「滿城之戰」。

  宋軍主將劉延翰在城西徐河列陣,牽制住了遼軍主力,與此同時,崔彥進率領一支奇兵人銜枚、馬裹蹄,悄悄迂迴到了遼軍背後,附近宋軍在收到消息後也趕來支援,出其不意的夾攻之下,遼軍大敗。

  戰前,趙光義學著哥哥趙匡胤的做法,向主將「秘授方略」,按照趙光義制定的作戰計劃,宋軍應以八陣臨敵。劉延翰按照領導的指示,排開八個方陣,相互之間相隔百步,擺好了挨打的架勢。

  宋軍以步兵為主,洶湧而至的遼軍則以精銳騎兵為主。宋軍將士面面相覷,因為一旦開戰,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場無情的大屠殺,因此士氣低落,軍心動搖。

  部將趙延進向劉延翰陳說利害,說咱這擺出來的分明是挨打受死的姿勢。劉延翰說你以為我看不出來?可這是皇上的命令,誰敢違抗?

  趙延進一拍胸脯,「出了差錯,由我一人承擔!」

  這可是抗旨啊,你說你一個人承擔,皇上願意嗎?劉延翰還是猶豫不決。

  關鍵時刻,監軍李繼隆發話了,「違詔之罪,我來承擔!」

  諸將的話不好使,唯有政委(監軍)的話夠分量。既然有監軍的撐腰,劉延翰終於拋開了趙光義的最高指示,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臨時改變陣型和打法,將分散的步兵陣型集中起來,外圈以車輛為圍牆,長槍大戟、盾牆短斧、強弓勁弩,以陣地戰破解遼軍的騎兵衝鋒優勢,於是就有了滿城之勝。

  此一戰,大宋斃敵過萬,繳獲戰馬萬餘匹,俘虜高級軍官(酋長)三人,俘虜人口三萬餘,繳獲兵甲、車帳、牛羊無計其數。

  遼國敗退,遼景宗耶律賢詔責總司令韓匡嗣五項罪名,然而也只是口頭批評的範疇,「赦之」,同時還表揚了耶律休哥等將領的優秀表現。雖然戰敗,但錯不在我,只怪宋人狡猾狡猾滴。

  這場勝利讓趙光義挽回了些許顏面,於是對收復北漢的將領論功行賞,潘美、劉延翰、曹彬等均加官進爵,不必細表。

  按照《宋史》的記載,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雙方在邊境地區爆發多次衝突。比如當年11月,宋軍在關南斬殺萬餘遼兵,大獲全勝;來年(980年)3月,潘美在雁門關大破遼兵,擊斃大遼駙馬蕭啜里,俘虜都指揮使李重誨。

  「他還敢還手,這不是欺負老實人嗎?」

  在趙光義的耳中,一直迴蕩著幽州的歌聲,「你可知南京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幽州被遼國納入版圖後,就被命名為「南京」,是遼國的五京之一。

  10月,大宋重整旗鼓,再次北伐,在河北鎮州、定州及關南地區屯集重兵。巧了,遼國也有動作,「將南伐,祭旗鼓」。好比街頭兩位壯漢互毆,剛一推搡就被拉開,互相不服氣,高聲問候對方祖宗十八代,然後再次扭打到一起。

  11月,趙光義安頓好內部事務後,再次御駕親征。

  這一次的預設戰場是著名的瓦橋關,這裡是中原與幽州勢力爭鋒的必爭之地,在本書前半部分,只要幽州勢力如「劉窟頭」劉仁恭等搞事情,雙方就要在瓦橋關附近爆發決定性戰役,柴榮「北定三關」後,瓦橋關被中原收復,更名為「雄州」,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雄安新區。

  遼國人還管這裡叫瓦橋關,而宋史則記載為雄州。為了方便敘述和記憶,後文將沿用「瓦橋關」的稱呼,並不代表政治立場。

  其實這一戰仍可視作遼國人的報復性軍事打擊,根據史料記載,遼國更主動一些,如「將南伐,祭旗鼓」,而大宋則是「備契丹也」。遼國大舉南侵,目標是瓦橋關,大宋提前得到了情報,所以重兵屯駐且皇帝御駕親征。

  遼軍占領了瓦橋關外的龍灣堤,宋將荊嗣率領一千勇士發起進攻,與之爭奪,正巧有個監軍宦官出城閱兵添亂,被遼軍重重包圍,荊嗣率部前往營救,殺了個七進七出,斬殺遼國騎兵七百餘人,直殺得廢寢忘食流連忘返,於是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荊嗣失聯了……

  城外是遼軍的地盤,荊嗣只帶領著數百勇士,他們已經激戰一天,極度疲睏,又在黑夜中迷失方向,各個方向全是數不盡的契丹散騎……

  突圍!可是,往哪個方向突圍呢?

  反正是突圍,從哪兒出去不一樣啊?老子就從正面突圍了,老子打得就是精銳!

  荊嗣三擂戰鼓,率部突圍,經過一番鏖戰,終於成功抵達……莫州附近。

  有的突圍也叫逃跑,而有的人——比如荊嗣同志,他的突圍叫進攻,換個戰場而已。在莫州城外,他們看到了遼軍紮下的營盤,

  「這不是巧了嘛這不是,上!」

  荊嗣率領一百多人用斧頭砍翻了遼軍的望樓,也就是大營門口的瞭望樓,「咔嚓」一頓削,斧頭幫搞拆遷,一路火光帶閃電,順手還砍了五十顆契丹人頭。

  遼軍手忙腳亂,退到界河搶修浮橋,準備後撤,哪知道死神代言人荊嗣又追了上來,虎入羊群一般,又是一通亂砍亂殺,俘斬無數。在遼將蕭干、耶律痕德的增援下,荊嗣才撤退。

  遼軍驚魂未定,奏報說遭遇宋軍夜襲……他們不知道,這只是一支迷路的宋軍小分隊本著「來都來了」的精神,順手做的一點兒業餘愛好。

  荊嗣,生卒年均不詳,他的爺爺叫荊延福,荊延福有位親弟弟,叫荊罕儒。

  瓦橋關前線,遼將耶律休哥旗開得勝,大破宋軍;宋軍退至南岸,沿河設防,耶律休哥涉水強攻,再敗宋軍;宋軍退至莫州,耶律休哥緊咬不鬆口,「殺傷甚眾」;宋軍稍加整頓之後發起反擊,結果「宋兵復來,擊之殆盡」,幾乎被耶律休哥全殲……

  於是遼軍鞭敲金蹬響,齊奏凱歌還。12月1日,遼景宗耶律賢拜耶律休哥為「于越」,大賞三軍。

  以上是遼國人記載。而中原這邊的記載就比較精神分裂了:

  「契丹寇雄州……嗣邀擊之,殺獲甚眾……關南言破契丹萬餘眾,斬首三千餘級……雄州言契丹皆遁去……」

  ——《資治通鑑續編》

  如此看來,是宋軍屢戰屢捷,遼軍無功而返。

  「關南與契丹戰,大破之……諸軍與契丹大戰於莫州,敗績。」

  ——《宋史》

  強調己方先勝後敗。

  綜合各方史料來看,遼軍也許是取得了戰術勝利,在戰略層面上卻是失敗的。因為遼國並未達成深入河北的戰略目標,即便將宋軍「擊之殆盡」,也無法前進一步,只能班師回朝。

  其實在戰術層面,遼軍也未見得堪稱大勝,因為他們並非是將宋軍主力全殲,充其量是將先鋒部隊擊潰,因為在遼軍班師後,宋軍仍保持著進攻姿態,趙光義甚至計劃繼續對幽州發動進攻,「上因契丹遁去,遂欲進攻幽州」。

  趙光義分兵兩路,西路總指揮劉遇、監軍田欽祚;東路總指揮曹翰,監軍趙延溥。將發之際,趙光義派宰相詢問翰林學士李昉等人,徵求他們對此次北伐的意見。

  李昉擺事實講道理拍馬屁,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暫時不支持北伐。

  趙光義深以為然,於是打消了進攻幽州的念頭,下詔班師。以曹翰為總包工頭,負責修繕瓦橋關等城池、疏通瓦橋關至莫州的河道。轉攻為守。

  自後周以來,中原就頗為重視水路漕運,無論是「三征淮南」還是「北定三關」,亦或是其他征戰,始終貫穿著「兵馬未動,水利先行」的原則。當時,水路漕運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高鐵,可以快速完成戰略投送,為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提供了寶貴的機動性,王師如虎添翼。比如「北定三關」時,大宋軍隊的快速挺進使得遼軍手足無措,幾乎沒有對宋形成任何有效的阻擊。

  曹翰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派人到遼國境內偷砍森林,「得巨木數萬」,徵調數萬民夫搶修河堤及相應軍事工事,只用了幾十天就宣告完成。

  遼國人怎會容忍宋人如此明目張胆的入境偷野,又怎會坐視宋軍修築軍事工事?這裡就要表揚曹翰同志的智慧了。

  曹翰的思路有兩條,一是提高工程效率,二是巧設疑兵嚇退敵人。

  在提高效率方面,曹翰派出斥候騎兵,攜帶五種顏色的旗幟,在偵查過程中,如果前方有樹林就舉青旗,有煙火則舉紅旗,有敵兵則舉白旗,沼澤舉黑旗,丘陵舉黃旗。相當於給宋軍開了全地圖視野,曹翰可以根據情況提前做出軍事部署,從容應對。

  至於疑兵之計,則是虛設狼煙烽火。此前每當契丹入侵,邊境守軍就點燃狼煙通知後方支援,久而久之,契丹人也知道了根據狼煙來判斷中原軍隊的調動,於是,曹翰就派遣多支小分隊分散在邊境上,不管有沒有敵軍,都四處點燃狼煙,結果契丹兵被嚇到懷疑人生,「我去,怎麼到處都是宋軍的援兵啊?他們是怎麼發現我們的?得了,風緊,扯呼!」

  感謝老朋友「江湖留白」、「楊奎」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