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漢賊不兩立1「就TM你叫北漢啊」

  第1005章 漢賊不兩立1「就TM你叫北漢啊」

  【漢賊不兩立1「就TM你叫北漢啊」】

  早在後周柴榮時候,謀士王朴就提出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柴榮和趙匡胤也基本予以遵循,但都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略有偏差,即在南方未完成實質統一前就對北面的北漢和契丹發動軍事行動。直到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才堅定地執行了王朴同志的「隆中對」,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南方,隨著泉州陳洪進和吳越國錢弘俶的先後納土,大宋完成了對南方的實質性統一,距離祖國統一隻有兩步之遙:晉(北漢)、幽(幽雲十六州)。

  「十國」之一的北漢政權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比如它是唯一一個建立在北方的割據政權,而它真正的特殊之處則在於它對正統的強宣稱。「十國」之中,只有北漢可以底氣十足地宣稱自己才是中原正統,而後周、宋皆漢賊也。

  站在北漢的角度來看,後周郭威謀逆篡漢,法統不正,而大宋趙匡胤又是謀逆篡周,所以趙宋集團是逆賊的逆賊,扒了茅房蓋樓房——打根兒上就是臭的。北漢的開國君主是後漢的「劉皇叔」,根紅苗正,雖寓居太原,卻是中原唯一合法政權(後漢)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所以無論綜合實力如何懸殊,北漢政權也從未與中原王朝達成任何和解,在中原王朝南征期間,北漢一刻不停地出兵擾襲中原後背,甚至違背契丹爸爸的旨意,執意螳臂當車向中原尋釁。

  有人說北漢窮兵黷武,不切實際。

  說這話的人肯定不懂政治。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三國時,綜合實力最弱的蜀漢為何屢屢主動挑戰實力最強的曹魏?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難道諸葛亮、姜維也是不切實際?

  無論是蜀漢伐魏,還是北漢討周伐宋,都是出於政治需要,是核心價值觀、政治正確的體現和宣示。諸葛亮在他的《後出師表》中明確地將這種需要濃縮為十個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翻譯一下,就是「重要的不是打贏,而是打」。

  只有不斷地出兵討伐中原,才能證明此中原不是彼中原,而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偏安一隅不要緊,關鍵是得整天高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北漢才是中華之正統。

  而且持續不斷地對外戰爭也能夠轉移國內尖銳的矛盾,這算是買一送一的贈品。

  在柴榮、趙匡胤對「十國」割據政權風捲殘雲期間,北漢沒少搞小動作,前文基本一筆帶過或連這一筆都省了。總之,北漢從未間斷對後周、大宋的襲擾,只不過北漢與中原王朝的作戰就是劉備摸電門——輸(叔)麻了。偶爾能趁中原經略南方時趁火打劫,騷擾一下北部邊境,但很快就會遭到報復性入侵,比如悍將荊罕儒同志,有時候中原邊境將領甚至能追殺到太原城附近,給予北漢深刻的教訓。

  當中原王朝騰出手來的時候,也會認認真真地教訓一下這位不聽話的小朋友,比如柴榮和趙匡胤,都曾差點兒把北漢滅了,只不過北漢運氣爆棚,每次都在最關鍵的時候受到命運的眷顧,極限逃生。

  北漢就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土地和人口越打越少,經濟越打越爛,唯有對契丹爸爸的依賴和債務越打越多……但它還是會站在邊境線上,「來呀,你打我呀」。中原王朝不勝其煩。

  現在,南方已定,大宋終於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了。

  「就TM你叫北漢啊?」

  【漢賊不兩立2戰略大欺騙】

  本書提到了兩個中原人民的老朋友,一個是南詔,另一個就是契丹或者說遼。只不過南詔曇花一現,很快就與氣數已盡的大唐比翼齊飛了,而契丹卻對中原不離不棄,從唐末開始,貫穿整個五代十國,甚至送走了北宋。

  有人說,「不對!遼亡於北宋之前,應該是北宋送走了遼。中原漢人終於還是熬死了這位老朋友。」

  這麼說有些不準確,因為契丹並沒有被女真人完全地亡國滅種,在契丹貴族耶律大石(耶律阿保機八世孫)的帶領下,二百多契丹鐵騎在復國信念的加持下,逃至可敦城(今蒙古國境內),聯合南宋、西夏繼續反抗金國,並建立「西遼」政權,最終立足於今天的中亞地區。西遼政權又存續了約百年之久,而在它之後,又有契丹貴族在波斯境內建立政權,史稱「後西遼」政權。

  拋開種種爭議,我們大可以粗略地說這位老朋友矢志不渝,堅定地陪我們走完了整個「五代十國」。

  截止到後周,契丹一直都是不容忽視一股外在力量,契丹的態度對中原時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比如扶持了傀儡政權後晉,又親手殺死了這個政權。至少整整一代中原人對契丹是談虎色變的。

  當契丹占據了幽雲十六州之後,更是如虎添翼,在戰略上對中原形成收放自如的態勢。然而當五代進入尾聲時,這位曾經的巨人卻突然成了路人甲,不僅對中原在南方的統一行動熟視無睹,甚至在面對中原王朝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時也顯得力不從心。

  造成契丹「癱瘓」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其自身內部的問題,也就是「橫渡之約」、「火神淀之亂」的後遺症;而另一個則是中原王朝的史詩級戰略大欺騙。

  關於契丹自身問題,我們在後文還會以專題形式詳述,在此則重點講述中原王朝在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對契丹的戰略大欺騙。

  雖然被我稱之為欺騙,但千萬不要被這個稱呼所誤導,以為中原人憑藉唇舌之力就將契丹人忽悠瘸了。

  外交是基於實力,而實力則體現在戰場上。所謂弱國無外交,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休想在談判桌上得到。

  柴榮的「北定三關」,擊碎了契丹不可戰勝的神話,將契丹的外強中乾暴露無遺,中原人重新挺直了腰杆,恢復了喪失已久的自信,而更重要的是,契丹人竟然開始畏懼起中原人來。

  雖然柴榮同志不幸中途染病駕崩,王師匆匆南返,但中原人帶給契丹人的恐懼卻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契丹人心底的恐懼,為大宋的對遼外交開啟了順風局。

  趙匡胤在柴榮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化改革,綜合國力有增無減,又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勢戡平內亂,還深入北漢腹地打砸搶燒,種種跡象表明新興的大宋王朝比柴榮的後周有過之而無不及,是個更可怕的存在。

  於是就接上了前文的一個重要節點:974年3月,遼、宋和解。在北漢強烈的反對抗議聲中,遼宋兩國握手言和,表示願意就北漢、幽雲十六州等敏感問題暫時擱置爭議,合作共贏。兩國邦交正常化,進入到了短暫的蜜月期。

  次年(975)正月初一,大宋向遼國遣使賀正旦,新年快樂;4月,遼使回訪大宋;976年正月初一,大宋再遣使賀正旦,7月又遣使祝遼景宗生日快樂……就在這年11月,大宋再次派來使節,向遼國通報了一個不幸的消息:趙匡胤同志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遼國立即派遣高官到大宋弔唁、慰問,又派高官賀太宗即位。趙光義與遼國使節進行了親切的會晤,表示願意將兩國來之不易的友誼保持下去。和平的大大的好,戰爭的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