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留給巨頭的時間也不多了

  打發走無聊君,讓他安心好好干,什麼時候油管粉絲破千萬,獎勵三環一套房。

  「滴滴和美團又開始撕逼了?」沈鋒看完調研報告笑道:「這次終於輪到電動車?」

  「哈囉電單車平均日單量約為 400 萬,而滴滴和美團的電單車日單量分別達到 300 萬和 100 萬左右。」

  李南君道:「滴滴美團不用說,反而是哈囉16 年成立,在共享單車之戰從低線城市包抄並壯大,成為最後倖存者,背後是螞蟻金服。」

  「這場戰役它才是是守城者。」

  沈鋒品口茶,曾經騎過市面上的共享電單車,大多為助力設計。外觀和普通共享單車相似,在座墊下方裝有電池。騎行時電機會提供助力,減少騎行阻力。

  記得當年一二線城市不允許這種車?

  「共享電單車原本是小玩家戰場,經過三年多市場更迭,只留下少數倖存者。但隨著政策鬆動,環保綠色出行,這個市場今年真正熱了起來。」

  「畢竟商業邏輯清晰可見,使用高頻且客單價高。相比共享單車,投放共享電單車帶來的收入增長高過成本增長。」

  「我查過行業內部數據,若將生產和運維成本以三年折舊平攤計算,共享電單車成本每年約為共享單車的四倍。」

  「當然使用定價約是單車的兩倍:起步價為 1.5 元/30 分鐘,電單車為 2 元/20 分鐘。如果是月卡差價更大,單車月卡 25 元無限騎行,助力電單車月卡 84.9 元,每天 4 次前 30 分鐘免費。」

  沈鋒看著具體數據,無論製造成本還是運營成本,電單車都是普通的兩倍,的確是一筆更燒錢的生意。

  「由於速度更快、騎行省力,再加上投放規模較少,目前共享電單車的使用頻率遠高於共享單車。」

  李南君分析道:「寧波交通部門的一項數據顯示,去年年底該市共享電單車的使用率是單車的 25 倍多。普通平均每 7.5 日被使用一次,而共享電單車平均每日被使用 3.4 次。」

  沈鋒眼前一亮,難怪連巨頭都蠢蠢欲動。

  按照這個數據預測,共享單車死活都是虧,但電單車真有可能盈利!

  「哈囉內部人士爆料其電單車業務已經盈利,不過這個盈利計算並沒有一次性扣除生產投放新車的成本,而是將採購成本按時間均攤。」

  「16 年共享單車興起之時,領頭的摩拜和 ofo 都稱之為穩賺不賠的好生意。但隨著資本大筆進入,大量投車、大量補貼,兩家公司均背負數十億元債務。」

  「至於現在……」

  沈鋒沒有說話,共享電單車面臨的情況類似。在沒有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它被證明是個可持續的生意。

  但現在更多的玩家、更多的資源已經湧入……

  又是一場燒錢大戰!

  當然三家打法各有差異,哈囉更關注利潤率,強調精細化運營。滴滴美團關注點更多在規模上,只要保持在盈虧平衡線上就可以。

  越是這種行業,越考驗精細化管理。看看摩拜為什麼能活下來,而OFO死了?

  「根據線報這幾個月滴滴的兩輪車是擴招最多的部門,程維的要求是占據 40%的市場份額,三年做到 50%市場規模。」

  「美團老王也彎道要超車,喊出無論多少個城市,全部加大投入。」

  李南君笑道:「雖然共享單車的教訓讓從業者明白燒錢換規模的方式不可持續,但這招對於巨頭快速開拓市場時依然奏效。」

  廢話,千億美金市值還在乎這個?

  巨頭之戰沒有妥協,只有生死!

  打發走李南君,沈鋒饒有興趣研究行業報告,預測看看誰能笑到最後?

  運維側哈囉畢竟是老玩家,去年開始按件數向運維師傅支付薪酬。而滴滴美團都是底薪加提成。

  計件製成本高,好處是能夠充分調動師傅的積極性,提高車輛運營效率。但也會增加工作量、加快運維師傅的流失。

  用戶側肯定還是燒錢各種補貼,美團更狠,直接喊出:百天爭行業第一的口號!

  車型居然大部分是有踏板和大坐墊的?

  篤定未來不會遇見天雷降維打擊?

  也能理解老王的焦慮,對巨頭來說,電單車還有生態完善和戰略上的意義。

  滴滴布局電單車是對兩輪出行平台滲透到四輪的一種防禦,現在網約車與短途兩輪用戶大量交叉,重合度高達九成。

  網約車的需求之所以減少,是因為一部分被兩輪車分流了。

  這是一場不能言敗之戰。

  哈囉從兩輪拓展到四輪是非常自然的邏輯,現在它的整體用戶數和滴滴幾乎在同一量級上,也在通過聚合平台提供打車服務。

  如果兩輪失守,對滴滴網約車業務影響巨大!

  美團要的是流量,從而打造它的超級應用。單車小程序停止運營,只能用美團應用掃碼騎行。

  上個月更是直接強化平台建設,將原 LBS 平台下屬兩輪事業部調整至美團平台,妥妥的戰略大調整。

  最後競爭關鍵還是在於各地政府允許的投入量。

  從三年前的不鼓勵,到去年的放開口子,電單車正式合法化。一二線態度很曖昧,但三線以下可是嗷嗷待哺。

  特別是小城市只能容納一到兩家共享電單車品牌。如果超額,一是政府不允許,二是難以盈利。

  說白了就是一場看誰更快的閃電戰!

  不用說還是老套路:所謂聯營就是在平台不能准入的城市,找有政府資源或資金的企業合作,平台和合作方 2:8 分成。

  加盟是合作方有政府資源但是不想投錢,平台和合作方 3:7 分成。

  只要保護費到位,什麼都可以談。

  想到這裡自己更看好哈囉和滴滴,畢竟是出行老本行,跟交通部門熟門熟路。

  共享電單車幾乎與共享單車同時出現,但二者境遇大不同。共享單車一路受資本關注,很快進入無止盡的燒錢,如同煙花燦爛,瞬間歸於平靜。

  共享電單車沒有資本的加速,行業一直是盈利為先、慢慢滲透,反而有更好的未來。

  所以留給巨頭的時間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