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解鈴人

  第475章 解鈴人

  慕容無忌作為跟李元徽結識很早,又淵源極深的前朝宗室,實際上能夠選擇的機會也根本不多。

  其父前燕高陽王慕容頜是李元徽的舉主,也是媒人。

  這兩層關係是誰都知道的,所以他即便選擇了投靠東宮或者晉王門下也會因為這層關係而被猜忌,或者乾脆被懷疑是齊王府的暗樁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齊王府這邊,慕容無忌又始終游離在外,官職雖然清貴,但實際權力卻不多。

  所以李元徽這句話其實除了誇讚以外還有另一層含義,我記得你的功勞,也知道你的能力。「定策佐命」這無疑是非常高的評價,也只有宰相一級的官員有資格承擔這樣的期許。

  也算是一種許願。

  慕容無忌自然是連聲客套,口稱「難當大王如此褒讚」

  實際上心中是很興奮的,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大抵如此。

  高等級的大才,很多都是生性比較驕傲,所以作為大領導表現出我懂你的價值,知道你的能力,並且願意給你相應的高官厚祿,這才能得人心,並且讓人給你出力甚至是賣命。

  而這種能力和眼界,不單是李元徽自己有。

  此刻東宮和晉王府,全都燈火通明,商議計策。

  東宮的僚屬包括:房喬、杜克明、薛收、薛元敬、蘇勖等。

  晉王府一方有:崔孝同、祖俊彥、姚廉、柳元景、柳遂、楊窨等。

  李三郎在河東數年以及之後在關中治政的這段時間裡,招收了許多關中、河東士族加入自己的晉王府以及天柱上將府,聲勢比起所謂秦王時期就已經成型的「十八學士」也不遑多讓。

  李源也沒閒著,年紀大的人不喜歡熬夜,但白日總是有時間的。

  第二天,裴弘德、裴繼、司馬修業、溫大雅、宇文成業、楊邃、竇茂七人全都被召集到了太極殿,被李源詢問。

  這七人如今全都是宰相。

  楊邃和竇茂是李源在洛陽訂立「金匱之盟」後做出的重要人事任命。竇茂則是太穆皇后的堂弟。楊邃是李源親家,又是弘農楊氏出身。兩人也是這幾年唯二增添的宰相名額。

  楊邃能夠成為宰相完全是因為李源喜歡讓其出謀劃策,竇茂在前朝的時候曾經擔任過郡守,本朝立國後先後擔任過益州刺史、梁州刺史,徵集斐然,加上外戚的身份加持,提升為宰相也在情理之中,而他的上位其實更多為了調和東宮和晉王府的矛盾。

  總的來說,東宮和晉王府的鬥爭其實相對來說很克制,並沒有完全的黨同伐異。

  而宰相們其實更多時候是不介入太子和晉王的爭執,都是等雙方達成了共識之後,負責執行。

  這無疑讓爭端被控制在了一個非常可控的局面上。

  但這次不同,齊王回長安,勢必會讓原本達成微妙平衡的兩方,變成了三方。

  齊王府雖然在關中沒有太多根基,遠不如東宮和晉王府,但在大唐朝堂上對於一統天下以及對外征戰的所有設想和所有行動,都離不開齊王的首肯和支持。

  所以雙方都想要取得齊王府的支持。

  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大唐最有權力的四個人,李源作為名義上的仲裁者,沒有投票權。

  現在老二老三對立,一人一票,李四的手中一票投給誰,誰就贏。

  但如果李四也站出來提出另一種方案呢?那事情可就亂套了。

  李源現在有些擔心事態失控,目前這種平衡狀態如果被打破,那麼接下來的鬥爭會變成什麼樣,誰都無法預料。

  「太子和晉王如今各執一詞,齊王剛回長安,態度又晦暗不明.不知道諸公有何進言?」

  李源頗為憂慮的看著眾人。

  一向行事公允,得太子和晉王敬重的司馬修業道:「如今太子和晉王所爭執的事情,事關天下安危,兩位殿下的方略各有所長,但還是要擇其善者而行之,臣認為此事宜早不宜遲,既然齊王已經回道長安,就不如早日廷議,制定方略。」

  司馬修業的意思再明白不過,這事情不能拖了。在拖下去直接就變成黨爭了。

  說不定會造成更大的撕裂和衝突。事情到了這個程度,必須儘快解決這個問題。儘快的平衡各方需求,不然內耗下去沒完沒了。

  司馬修業的話李源自然是聽懂了,他也是認為是正確的,但如何平息呢?

  溫大雅也出演道:「臣以為,右僕射所言極是,如今朝堂頗有黨同伐異之勢,還請陛下早日廷議,與太子和諸王計議。」

  「司馬公和溫尚書所言,朕也深以為然,然則太子和晉王如今.如之奈何?」

  李源的意思是,我現在什麼也管不了啊,我說話也得這兩人聽我的啊。現在朝堂宰相們雖然還都是李源任命的大臣,但朝野之中的大批官吏和軍中的各級將領全都是太子和晉王的人。

  也就是說不單是李源,宰相們其實也是處於一種隨時被架空的狀態。

  這才是李源失去權力的根源和底層邏輯,沒有龐大的執行者隊伍的支持,上層就是處於一種鏤空的狀態。

  李源的無奈一眾宰相也是差不多也是能夠感受到的,但這種事上他們卻不能隨意張口說話。

  楊邃道:「陛下,臣以為齊王既然已經回到長安,不妨讓齊王去緩和太子和晉王之間的爭議,並且這事也只有齊王能做」

  李源聞言點了頭,的確。叫李元徽回來其實也是李二和李三兩人的意思。

  兩人現在都不願意放棄對戰事的主導權,並且想要以此來擴大自己的名望和勢力。

  但東宮和晉王府現在又差不多是勢均力敵。

  這才焦灼。

  這就需要有一個非常有分量的人,拉著太子和晉王制定一個能夠讓雙方,甚至是三方都滿意的方略。大唐現在能做這件事的也只有齊王。也只有他有這個分量。

  商議一番之後,宰相們陸續告退,不過最後退出去的裴弘德卻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陛下恐怕要開門揖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