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震懾

  第449章 震懾

  洛口倉,位於鞏縣境內,地處丘陵,形勢險要,土層堅硬、乾燥,又有水路運輸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達當時的首都東都洛陽,逆黃河而上可達陝西潼關和當時的西京長安,順水而下可達山東至海口,從曹魏時期就開始修建的重要屯糧倉所,作為國家級別的糧食戰略儲備,最盛時有數千萬石糧食。

  如此重要的地方,其守備也非常完善,有完整的倉城和大批的軍械。

  各路援軍全都集結在鞏縣縣城和洛口倉之間,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方便就食。

  最早一批的援軍其實早就到了,兗州刺史李玄道率三千兵馬早在十餘日之前就趕到了洛陽地區,但李元徽卻命令所有援軍在鞏縣集結,等後續援軍到達再統一行動。

  隨後,北豫州刺史盧象率軍趕至。而距離更近一些的援軍劉元慶部卻走的非常慢,直到遠在青州的慕容三藏部,和鎮守徐州的陳瑱率軍星夜兼程趕到滎陽地區了,劉元慶才加快了行軍速度,跟兩人合兵一處,一同通過虎牢關,行至鞏縣。

  而距離最遠,幾乎是從淮河邊上一路趕來的郭風和則是走潁川北上洛陽的道路,經過伊闕從洛南支援過來,全員步兵的行軍速度比起之前在白馬左威衛劉元慶部還要快上一些。

  通過這個行軍速度,就可以體現很多問題。但李元徽也知道,這個時候就不是追究這個的時候。

  但他還是在眾將前往金墉城拜見的時候,笑著說了句:「元慶最近,何故來遲耶?」

  此時,金鏞縣衙的大堂上,李元徽穿著一身上面還有血跡的甲冑,鬚髮也有些凌亂,坐在主位上笑咪咪的問著劉元慶。

  劉元慶身高八尺有餘,體態雄渾,膂力過人,驍勇善戰,戰陣之上從來都是先登陷陣。是有名的猛將,但此刻面對比他身形消瘦許多的,還面帶笑意的李元徽,卻心下十分惶恐。

  當堂就跪下磕頭道:「回稟大王,末將.末將」

  一時間,面對敵軍千軍萬馬也生不出半分懼色的劉元慶,卻被面帶笑意的李元徽震懾的語焉不詳。

  李元徽見狀,則是從座位上起來,給劉元慶攙扶起來,然後拍著他的肩膀道:「元慶何至於此?孤知道元慶曆來忠勇,不過是擔心北虜從白馬渡河進入兗州罷了,方才不過是戲言爾,不必掛懷此戰,孤還要倚重元慶之勇烈.」

  劉元慶當即抱拳躬身道:「多謝大王體諒,此戰定然奮勇爭先」

  「哈哈哈,好,孤就等著慶功宴上與元慶痛飲,且去入座」

  堂上眾人看著劉元慶這個虎背熊腰的大漢,此刻額頭的汗水都出來了。再看臉上一直帶著笑意的李元徽,心下不由得慶幸自己沒有在路上耽擱。齊王這幾句話真是戲言?

  坐回位置上的劉元慶此刻已經是汗流浹背了,甚至都有些不敢抬頭。在戰前,距離最近的援軍就是身在白馬的左威衛將軍劉元慶部,十個折衝府,約萬餘人。此外白馬還有歸他節制的趙大舊部六千人。

  但劉元慶卻在戰前一開始存了些心思,他想著洛陽累如危卵,就算是齊王殿下也未必能守住,所以存了些保存實力,待價而沽的想法。

  而隨著大戰開啟,李元徽先是率軍擊敗了燕軍,並且唐軍還陣斬北燕十二軍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右領軍將軍婁代文。

  隨後又在金鏞城阻擊敵軍二十日,燕軍死傷逾萬,卻始終無法前進一步,反倒是外圍的唐軍騎隊屢次突襲,還攻入了燕軍的大營,燒毀了數百帳篷和不少軍資。

  這種情況下,劉元慶也不敢耽擱了,只能留下數千人守白馬,隨後又帶著歸他節制的冀州刺史趙大舊部和本部的兵馬跟陳瑱、慕容三藏一道來趕來鞏縣。

  而劉元慶這點小心思,自然也是顯露無疑的。看著陳瑱和慕容三藏的隊伍來的如此快,心中就更是有些惶恐了。

  李元徽這個人是寬厚不假,對待舊部和歸附的人,都非常厚道,有功必賞。

  但同樣,有過必罰。

  你不能指望一個敢親自上陣與敵軍短兵相接,拔刀砍人的將帥是個心慈手軟的傢伙,即便他臉上帶著笑。

  主位左右兩邊,站著的六護軍就跟廟裡佛爺身邊的護法金剛一樣。

  怒目圓睜,面容肅穆莊嚴。

  回到主位上李元徽也收起了笑意,看著眾人朗聲道:「諸位遠道而來,一路行軍辛苦了,但眼下卻不是放鬆的時候.」

  「如今燕軍雖然退兵了,但是仍舊在邙山河橋之間駐屯,比之我軍仍然占據優勢.」

  敲打了一番劉元慶,當即開始討論戰場形勢和接下來的部署。

  雖然唐軍援軍趕到,燕軍也退兵河橋,但其實眼下的兵力對比上,仍舊是燕軍占據優勢。

  援軍方面,兗州刺史李玄道、南豫州刺史郭風和、北豫州刺史盧象所領的隊伍都是州郡兵,加起來不過萬餘人左右,戰力堪憂,這些人李元徽打算讓他們加強洛陽一帶的各個關卡的防禦。

  慕容三藏所部六千餘人,陳瑱所部九千餘,劉元慶所部六千餘,趙大舊部六千餘。

  這些軍力合計近三萬人,加上原本洛陽戰區的隊伍,還能動用的機動兵力萬人左右。

  也就是能夠出動的兵力為四萬人。

  而燕軍經過大戰損耗,現在兵力也就是六萬左右。

  攻城的損失極大,加上婁代文身死軍敗,實際上燕軍的士氣現在已經下降了,遠不如李元徽親自帶隊的唐軍堅韌。

  這時候其實按照戰場形勢來說,燕軍就已經可以退兵了,但現在就好像架在這個地方,在中軍大帳軍議的時候,包括左右都督之內,沒一個人張羅著退兵。

  統攝諸軍的左右都督東方狄和楊侃,東方狄作為領軍大督,自然是沒有臉面首先倡議退兵的。

  楊侃作為後期歸附的,更不會觸這個霉頭,整個邙山之戰期間,楊侃的表現相當的中規中矩,除了親自帶兵截擊阻攔唐軍騎隊之外,幾乎沒做什麼事。指揮攻城也是東方狄在做。

  至於其他一眾將領,也都沒有一個人提及退兵,這就導致了雖然士卒不想打了,但將領們都認為這麼撤了顏面上過不去,咱們可是挾大勝之威來的,就打成這個鳥樣?

  這就走了?怎麼回去見漢王劉太尉?

  這樣一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似乎是在所難免了。

  而唐軍這邊,李元徽在估算過雙方軍力之後,更是非常堅決的出兵。

  劉玄機不在,我還打不過你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