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攘外必先安內

  第337章 攘外必先安內

  就慕容胄這號的毛頭小子,即便是有些勇力,也還沒到李元徽能對他另眼相看的地步,有常雁衡、張鎮惡、尉遲敬德、羅士襄這些強人在,等閒的武夫可入不了他的眼。

  不過他父親慕容序現在可是衛尉卿,九卿之一,管著長安的武庫,算是要職。

  這種人物,就很值得拉攏了。

  但你要是明著去拉攏慕容序,那肯定是要犯忌諱,畢竟慕容序是李源的人,還是跟著李源很早那批元從系的功臣。

  李元徽不會去杵這個眉頭,但可以通過慕容胄建立一些聯繫。

  不需要慕容序替他說話,只需要給他傳遞一些信息就夠了。而且他相信慕容序會明白自己的意思。

  至於慕容無忌,李元徽直接上表,舉薦他為中書舍人。

  作為齊王舉薦的第一個官員,還不是位置特別高的官職,只是這個官職比較清貴,能夠隨時了解宮中和朝中的動向。

  這個推薦,李源在思量之後,就應允了。因為老四的顧慮,他也意識到了。

  不過慕容無忌的任命剛確定,還沒發往洛陽徵召他入朝呢,老四的舉薦書又來了。

  舉薦盧象為尚書右丞,舉薦高智興為門下侍郎。

  尚書左右丞位在左右僕射之下,是尚書省的高官,能夠參與機要,以及策略制定實施。

  門下侍郎的位置同樣很重要,位在侍中之下。

  侍中目前是李元徽兼任,所以門下侍郎就成了實際負責人,

  而李元徽還給出了舉薦這兩人的理由,他們都是河北人士。

  高智興渤海高氏,冀州人。

  盧象范陽盧氏,幽州人。

  李源立即就明白了李元徽的意思,這是對北燕的攻心之策。

  雖然皇帝還沒換,還是慕容鞅,但從洛陽搬到了薊縣,原本的「東燕」,也就變成了「北燕」。

  因為政權主體發生變化,目前的北燕朝堂上下都是河北士族。

  頭號權臣,諸道大行台、都督中外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太尉、錄尚書事、漢公劉玄機,幽州涿郡人。

  尚書左僕射盧欽之,范陽盧氏,幽州人。

  中書令崔利用,清河崔氏,冀州人。

  當然,除了攻心之策,這同樣也是在夾帶私貨。但沒辦法,李源還是同意了。

  因為諾大的朝堂,難道還容不下幾個齊王舉薦的人呢?

  要是這點面子都不給,還指望齊王手下的江淮勁旅給大唐賣命?

  另外就是這兩人也很適合用來當門面,資歷合適,能力也沒的說。

  李元徽接下來也沒在得寸進尺,他的根基始終沒在朝堂,硬爭這個也沒意義。反而是會引起李源和二哥排斥,沒必要。

  這一來一去的,時間也就來到武德元年的年底了。

  慕容無忌也從洛陽出發,前往長安就任,李元徽親自送行。慕容無忌也知道李元徽舉薦他的意義何在,因此態度十分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齊王但有所命,無敢不從」

  臨近年關,各處的用兵本都該偃旗息鼓。但隆冬臘月,有些人是不過年的。

  在漠北一場大雪,凍死了無數的牛羊,突厥人這個冬天不好過了。於是他們就把注意打到南面了。

  突厥人兵分五路,發動了數十萬大軍入寇中原。

  分別進攻幽州、并州、以及隴右和關中。

  劉玄機帶著麾下鐵騎迅速從冀州趕回了幽州,在漁陽連續跟突厥人打了好幾仗,皆勝之。

  長安這邊,李源讓李二和李三分別負責隴右以及關中防務。

  因為缺少戰馬的緣故,在整體上,大唐只能在是處於戰略防禦狀態。但在戰術和局部戰場,唐軍精銳騎兵卻是不斷利用裝備優勢驅逐突厥騎兵,在以大軍屯駐在戰略要道和險要關隘。

  而突厥人在無利可圖,並且還有中原軍隊強烈反擊下,只能無功而返。

  但在初期,還是給大唐治下的隴右和關中北部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萬餘名百姓被突厥人擄掠北上,不過好在晉王李玄慶及時出兵,解救了被突厥人擄走的百姓和牲畜。

  突厥人被驅逐之後,秦王回到長安,立即就在朝會之中提議,收復朔方,也就是河套地區。

  朔方和雲中等郡是當初梁庶人慕容盞造反作亂,跟突厥人簽訂盟約割讓出去的。

  而朔方也就是河套地區正好處在關中的北方,若是能在河套建立軍鎮抵禦突厥人,沒那麼關中的安全性就會極大增加。

  而秦王的倡議,也引發了比較大的爭議。

  長安朝堂上大體是分作兩種意見,一種是朔方從漢朝時候就已經是中原國土,肯定要奪回來的,但卻不能急於一時,畢竟現在天下還沒統一,河北幽冀二州和并州的優先級更高一些。

  另一種意見是應該立刻馬上,在武德二年就出兵奪回朔方。朔方回來以後,關中就穩固了,關中穩固自然更有利於天下一統。

  兩個意見也說不清是誰對誰錯,但李源卻擔心,此時對朔方用兵會引起跟突厥的大戰。

  特別是目前,大唐初立,還沒完成對天下的一統,關中也因為連年的大戰疲敝不堪。

  並且想要奪回朔方,需要調用的資源也必然是非常大的。如果因此耗費國力,會不會被河北的劉玄機趁虛而入?

  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而引發的這場爭議的秦王卻並沒有極力的推動對朔方用兵,好像在倡議之後,就悄無聲息了。

  最後,李源還是直接出面否決了此時出兵朔方的建議。並且提出了年後要親征河北的決議。

  並且說北燕乃是心腹之患,必須要先行根除,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武德二年正月,還沒到十五,李源就派遣使者先行趕到了洛陽,算是打前站,也是代表皇帝來諮詢李元徽對河北用兵的意見。

  對此,李元徽也算是有所準備,因為他早就跟幕僚們商量好了軍略,直接以上表的行事讓使者帶回長安。

  這份戰略之中,大概的思路就是先取并州,然後憑藉并州的地理位置對河北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時間上,三年到五年,拿下并州,八年之內拿下河北,稱得上循序漸進。再用幾年的時間休養生息,積蓄糧草,而後分三路出兵,也就是南陽、巴蜀、江淮齊發,攻滅荊州的曹烜。

  得到荊州之後,在上游廣治水軍,順大江而下,一舉滅亡東魏,

  整個統一天下的戰略,需要的時間大概是十幾年,基本上順序就是先北後南,先難後易。

  單純的戰略可行性來說,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李源很明顯不太滿意。

  因為他的年紀不小了,已經是接近六旬的人,還能活多少年,誰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