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鏖兵潁川

  第275章 鏖兵潁川

  江淮軍一路勢如破竹北上,原本在葉縣舞陽一帶據守,與荊州軍對峙的鄭果所部只能後撤。

  如果還守在葉縣一帶,那就很有可能會被東燕軍包夾,從而陷入重圍。

  鄭果率所部三萬軍後撤至潁陽和襄城,婁居士麾下的兩萬兵馬則分別屯兵於潁陰和許昌,婁居士還命兒子婁浚駐守在臨潁。準備在潁川治所陽翟之前分兵據守,以保證潁川腹地的安危。

  李元徽命老朱率軍萬餘人為前部,進攻臨潁一線,與潁陰、潁陽形成對峙。雙方在臨潁城下進行了數次交鋒,老朱無法攻破臨潁,只能率軍退到潁水南岸的氵隱強。

  而常雁衡率領騎兵甚至一度突進到長社和許昌一帶,給東燕軍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好在婁居士這個老牌鮮卑豪族算是馬背上過了大半輩子的騎將,並且其所部騎兵也有萬餘騎,立即派遣騎兵出擊,進行反制。常雁衡見狀立即退回到定陵、郾城一帶。

  婁居士見對方果斷後撤,擔心有詐,也沒有深入追擊。

  而李元徽在料理好平輿的各種事務之後,率軍趕到郾城,也就是後來岳飛擊敗金兀朮郾城大捷的郾城。

  並在郾城周邊,勘察立營。

  為此,不少將領都紛紛建議李元徽儘快揮軍北上,因為這裡距離洛陽只有幾百里了,騎兵兩三天的路程。

  而眼下許昌、潁陰一帶只有婁居士的兩萬多兵馬,鄭果的三萬人還被荊州軍壓制無法支援。

  擊敗了婁居士,鄭果所部也自然形成不了什麼阻礙。

  但李青蓮和張鎮惡卻先後提出,婁居士以重兵把守穎陰,短時間內絕難破城。

  洛陽朝廷絕不會坐視潁川這個南大門失守,中軍精銳一定就在路上了,騎兵隨時可能趕到潁川,這時候如果沒能攻破潁陰,而東燕軍的援兵又到了,己方可就進退兩難了。

  李青蓮還提出要在郾城、召陵、定陵一帶建立防線,準備與洛陽方面的中軍精銳交戰。

  「潁川一戰,洛陽方面必求速勝,因為豫州戰事一旦拖久了,西線關中隨時就能出兵崤函道,所以潁川之戰,洛陽方面必定會急於求戰。而他們越是急於求戰,我軍就越要深溝高壑,拖住東軍主力,決不可貿然與其交戰,當固守,以待其銳氣耗盡,再行出兵,必能取勝」

  李青蓮這番話,李元徽是深以為然。

  都打到潁川了,洛陽肯定要反撲。

  而洛陽方面唯一還剩下的牌,就是段義弘統率的中軍精銳,此前一直駐紮在崤函通道的弘農郡之中,威脅關中。

  如今洛陽方面一定會調段義弘率軍南下潁川,對於西燕在豫州發動的攻勢進行反擊。

  因此,勢如破竹的西燕軍在摸到潁陰之後,攻勢停止了,反而是開始整修占領區的城池的城防,以及在重要位置設置營壘,並且要求在城防之外構築防禦工事。

  這一幕就很魔幻了。

  因為江淮軍是要北伐的,應該是處於攻勢的隊伍才對,怎麼就修起營壘了?

  不是應該打造攻城器械?

  對此,東燕軍主將鄭果和婁居士,以及三哥李玄慶在聽說江淮軍立營起城之後的反應,是截然相反的。

  李元徽在趕到郾城,定下接下來的防禦性決策之後,就派出信使約三哥見面。

  隨後帶著數百騎軍前往定陵。

  而李三郎在收到四郎的信件之後,則是安置好昆陽和舞陽的防務,就輕車簡從的前往定陵。

  趕到定陵城外之時,看到城外開始修建羊馬牆,並圍繞這汝水的支流澧河修建了沿河的烽燧。

  看到這一幕之後,李三郎面帶笑意,跟身邊的扈從們說道:「我還來還擔心四郎年輕氣盛,現在看卻是多餘了,這次潁川之戰,我軍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李元徽親自出城幾十里,都快迎到昆陽了,里的老遠看見三哥之後,縱馬前去。

  「三哥。」

  「哈哈哈哈,四郎。」

  李玄慶也驅馬向前,兄弟兩人見面相識大笑。

  「哈哈哈哈。」

  李玄慶也開始蓄鬚了,身高已經將近九尺,依舊是形容魁偉,相貌俊朗。

  匯合之後,兄弟兩人並騎而行,沿著澧河向定陵而去。

  「四郎,我本以為你最多,也就是打到項城,與東軍對峙幾個月,等到秋收就撤回淮南。沒想到你這是一路北上,讓鄭果鄭大將軍不得不退往襄城,這樣一來,咱們這兩路佯攻,可就變成主攻了。」

  李三郎這一席話,也不知道是誇讚還是埋怨。

  李四郎卻是知道三哥言語習慣,大笑解釋道:「這我也沒料到,本來以為項縣是個硬骨頭,我麾下的總管朱德裕,立了軍令狀,說要半個月破城,誰知道這半個月真就給他破城了。我不過是抱著試試心思寫信給慕容德輿,誰知道他竟然真的降了?他降了之後,婁居士居然連平輿都不肯守了,一路退到潁川,這一路北上,也沒用打上幾仗,豫州空虛至此,我也是沒有料到」

  李三郎道:「別說你我,就連洛陽方面,甚至豫州的婁居士和慕容德輿恐怕也沒料到,不過這事卻總歸是好事,但接下的潁川大戰,伱得當心了,洛陽方面肯定要調集段義弘的十萬中軍精銳南下,潁川是洛陽門戶,失則洛陽危,咱們陰差陽錯的,算是捅了馬蜂窩了。」

  李四郎也笑道,「那就勞煩三哥跟我一起赴湯蹈火了。」

  李三郎大笑道:「哈哈哈哈,你我兄弟,還談什麼勞煩?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我們兄弟聯手,即便不能直蹈洛陽,但只要把東燕軍主力拖在潁川,就足以決定大事了。」

  李三看到河邊上修的烽燧,就知道老四的打算了。跟他想的一樣。

  段義弘所統率的十萬中軍,是東燕朝廷最後的精銳,是兩征高句麗,西逐吐谷渾,北伐突厥的大燕鐵騎。

  戰力比起當年那支入主中原的鐵騎,可能也未必遜色多少。

  在豫州這種平原地帶,如果要跟這樣的鐵騎來一場野戰對決,以目前荊州和揚州兩支軍團的軍力來說,贏得可能性非常小。

  所以必須在段義弘到達之前,構築起防禦工事來,跟東燕方面打消耗戰,讓大燕鐵騎的兵鋒,沒有用武之地。

  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正面打不過,就得拼運營。

  好在李家這兄弟倆個,都不是那種氣盛的年輕人,甚至說起來兩人都是那種城府比較深的,在應對思路上直接不謀而合。

  苟就對了。

  做人做事,都得有自知之明。

  打到潁川已經是超額完成任務,主動出擊擊敗段義弘和他麾下的十萬中軍精銳?

  這難度對李四來說,估計也就比趙括打贏長平之戰的難度稍微小那麼一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