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整肅

  第232章 整肅

  湖口失守,主將李寶被生擒。

  三千魏軍,戰死者八百餘,逃竄者千餘人,還有千餘人被俘。

  甚至人在彭澤坐鎮的曹元靜都沒來得及反應,調集水陸大軍支援。

  在幕阜山和柴桑之間駐兵的李雄和劉長彥倒是調集了大軍,準備救援。但還沒等他們援軍繞行至廬山北麓,戰鬥已經結束了。

  燕軍奪取了魏軍的營帳,俘虜全部驅趕上船運送至江北。

  隨後李元徽帶著幾個將領進入了柴桑,隨行的有二百隻羊,大批的酒水,還有不少補給。

  主帥出現在柴桑,還帶來了大批的犒賞物資,在城中大宴將士。

  燕軍上下在見到李元徽親至之後,整個城都歡呼起來,高呼「大都督」「大都督」。

  李元徽站在城牆上,看著城上城下的將士,大笑道:「諸位將士辛苦了,你們在柴桑堅守半年,我雖然不能跟諸位一同奮戰,但深知諸位之艱辛,今日,這碗酒,跟諸位共飲!幹了!」

  「干!干!干!」

  六千將士山呼海嘯的呼應起來。

  守將周虬更是朗聲道:「大都督不曾忘了我們,我等絕不辜負都督所託,但有所命,莫敢不從。」

  眾將也應聲道:「但有所命,無所不從!」

  柴桑雖然沒有被圍攻,但孤懸大江南岸,既讓魏軍如鯁在喉,同時自身也是處於危險之中。

  魏軍如果能控制江面,就能困死這六千將士。

  此前柴桑糧草充足,足以供應七八個月。所以李元徽之前可以放心大膽的跟東魏耗著。但是這時候選這個時間奪取湖口,除了要把重心放在北面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柴桑守軍的糧食快見底了。

  七個多月過去了。

  而奪取湖口大寨,就能夠跟柴桑城內的守軍互為犄角,在加上大江的控制權,可以確保柴桑跟江北的輸送路線暢通無阻。

  並且相當於把在魏軍的退路上釘上一顆釘子。

  五萬餘魏軍駐紮在柴桑西面,在魏軍沒有長江航段的控制權之後,魏軍就只能通過廬山和幕阜山之間的山谷運送糧草。

  但現在廬山北麓的湖口被燕軍占據之後,就可以隨時出兵,進攻兩山之間的通道。

  一旦兩山之間的通道被切斷,魏軍就要面臨斷糧的境地。

  所以曹元靜即刻下令,李雄和劉長彥率軍從陸路退往海昏,以避免被困在幕阜山以北。

  畢竟現在失去江面控制權,無法從水路策應支援,湖口又被燕軍奪取,李雄和劉長彥的境地相當危險。

  李元徽並沒有在此時跟魏軍來個魚死網破一樣的大戰,於是命令柴桑和湖口兩處嚴密監視,魏軍動向,但不要輕舉妄動。

  完全是沒有出兵的架勢,坐視魏軍通過兩山通道撤到海昏。

  「都督,此時若派軍扼守廬山幕阜山之間,當道下寨,足以擋住魏軍去路,斷其糧道,而我軍隨後掩殺,可或全功.」

  柴桑城上,隨行而來的鷹揚郎將李肅建言道。

  魏軍營壘已經在進行大規模的遷移準備,這一點從城頭上一覽無餘。

  燕軍一眾將領全都躍躍欲試的表情,聽起來這個成功概率很高,可以利用地利優勢將魏軍困在兩山之間,並且斷其糧道。

  不過李元徽卻搖了搖頭,笑言道:「兵法云:窮寇勿迫,歸師勿掩。眼下魏軍五萬餘餘眾,尚有一戰之力,若歸路被我所斷,必效困獸之鬥,且曹元靜率大軍尚在彭澤,近在咫尺,若兩下夾攻,恐有覆軍之憂」

  這一番話之後,眾人聞言覺得甚有道理,也都不在急著請戰。

  等到李元徽先行下城之後,李肅才嘆息道,「李都督用兵謹慎,沉穩如山,雖然沒什麼不妥之處,但卻容易坐失良機啊。」

  同郡喬孝玠道:「李兄莫不以為,都督是覺得勝算不高才沒有同意你的提議嗎?」

  李肅聞言愣了一下,然後道:「那喬兄以為呢?」

  喬孝玠道:「李兄,連我都能看得出,你的謀劃雖然略有不足,但大體可用,即便不用伱的計策,但只要利用好地形,對魏軍勝算絕對有七成以上,而都督卻直接否決了對魏軍繼續用兵,你以為是都督謹慎之故?」

  李肅道:「都督用兵一向謹慎,甚少行險。」

  喬孝玠點了點頭:「李兄所言極是,但這次卻不一樣。我軍奪下湖口之後,沒有進一步動作,其實就是在逼著魏軍退兵,都督應該是不想繼續打下去控怕,將有大事發生。」

  李肅聽後斂容道:「喬兄的意思?」

  「或許是,北面有事啊。」

  喬孝玠有些高深莫測的說道,李肅聽了有些疑惑,然後在想到一眾可能之後,漏出一絲驚愕的表情。

  喬孝玠什麼也沒說,只是輕輕點了點頭。

  湖口戰事結束,同時也代表著對於柴桑的爭奪和較量也結束了。

  雙方隔著大江對峙了大半年,燕軍笑到了最後。

  魏軍從失去沿江制水權之後,就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燕軍步步為營,後發制人,幾乎是一點破綻都沒給魏軍留下。

  魏軍撤出兩山之間後,留下萬餘人左右的軍隊,在當道下寨營壘,用以防備燕軍突襲海昏。想要守住這個戰略通道。

  燕軍冷眼旁觀,任期在當道修築營壘。

  李元徽也在魏軍撤走之後,返回江北,並帶走了大部分的軍隊返回合肥。

  柴桑留下周虬所部三千人駐守,湖口處為校尉李義恭督兩千人。

  尋陽和薪春也分別留下三千人駐守。

  原本在此地的兩萬餘大軍直接抽調了萬餘人北上合肥。

  李元徽在回程的路上,一直在跟李青蓮商討下一部的整軍計劃。

  三郡豪強陸續投奔,讓江淮集團的實力大增,但內部的勢力也變得更為複雜。

  最初設立的十八營,加起來已經有步騎五萬餘人。

  是李元徽的嫡系。

  護軍蕭釋之所督,由降兵構成的歸德軍,已經有八千人了。以及三郡郡兵,刺史部軍,多則七千,少則三千。

  而後是廬江豪強,李肅、周虬、喬孝玠等,擁兵兩萬餘,以廬江太守盧象為護軍督之。

  其次是廣陵豪強。

  與其說是廣陵豪強,不如說是張系。

  江都張家如今是江淮集團之中,除了李家以外實力最強的大族,張五統兵萬餘人,張堅和張鎮惡所轄的廣陵營、江都營合計也有八千眾。

  這些人馬,大部分都是張家部曲。

  包括廬江豪強,他們所統率的也都是自家部曲。

  也就意味著,他們都擁有非常強的獨立性。

  所以李元徽是一定要整軍的。不然江淮集團發展越久,各方勢力就會越割裂,越對立,想要整合就越難。

  前車之鑑就是東吳。

  豪族林立,無論想要做什麼事,都會有人掣肘。

  但又不能簡單的奪取豪強的部曲,送於嫡系十八營。

  這樣會寒人心。

  而且眼下可能即將面臨戰事,所以一些動作都要確保安穩的前提下進行。李元徽跟李青蓮謝巽探討了很久,最後才決定不能對豪強部曲進行大規模的拆分,但要進行一定的限制和整頓。

  各部統一上繳花名冊,明確部職別,然後正式的委任各級官職,整肅和建立正規軍的指揮系統。

  這一點,李元徽打算學一學那支軍隊,雖然做不到雙主官制度,以及支部建在基層。

  但護軍和監軍,卻可以到深入到各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