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湖口之戰

  第231章 湖口之戰

  快到了年末,天氣漸寒。

  終於,在葉縣跟燕軍鏖戰大半年的曹烜退兵了。

  慕容德輿可算是能鬆了一口氣。曹烜退兵之後,西魏大司馬丁景珍也把大軍撤回了荊州,只留下數千士卒據守義陽。

  荊豫戰場的罷兵休戰,讓洛陽朝廷長出了一口氣。

  不過聽到這個消息的李元徽,卻倍感壓力。

  豫州方向,目前有婁居士所領的萬餘兗州軍,中軍兩萬餘,幽冀二州的義勇天雄軍天武軍,合計兩萬餘。

  瓦崗軍徐懋功部三萬餘人,慕容德輿部外軍六萬餘。

  也就是目前淮河以北的豫州有十五萬大軍,甚至可能更多。

  這麼多人,跟荊州停戰之後,會不會對江淮動心思?

  李元徽覺得不得不防。尤其現在這種情況下。所以他想到了收縮戰線,放棄江南全力據守江北,然後把更多的兵力解放出來調集在淮河一線。

  但跟幕僚們討論過之後,柴桑還是不能放棄。

  因為這個地方非常險要。有柴桑和尋陽在手,就能控制長江中游的航段。

  但他本人必須回到合肥壽春一線坐鎮,畢竟尋陽距離淮河一線好幾百里,有什麼突發事件,在尋陽根本來不及反應。

  於是李元徽決定在走之前,搞把大的。

  把柴桑西面的湖口處,也就是廬山以北到大江這個地方,給拿下來。這樣一來,就能跟柴桑形成犄角之勢,也能對魏軍形成威脅。

  這裡駐守的是東魏軍的三千人,原本為了控扼大江選擇臨江下寨。

  但水戰失利之後,臨江水寨經常遭遇燕軍水師的襲擊。

  魏軍不堪襲擾,只能撤到距離江面五里之處紮營。這樣一來燕軍水師宰相發動突襲,就要上岸走上一段路,難度大大增加了。

  不過燕軍若是想要登岸作戰,魏軍則無法立即進行反登陸。總的來說是有利有弊。

  十一月初,燕軍在李元徽親自指揮下,發起了奪取湖口的戰役。

  作戰計劃是水路並進,呂欽率領水師主力,負責封鎖湖口,防止魏軍水師出鄱陽湖,干擾燕軍的登陸作戰。

  鷹揚郎將李肅與校尉周敖率四千步卒負責登岸作戰。

  在商議如何奪取湖口之時,但李元徽讓他們不要急著進攻魏軍營壘,先在岸上立足之後,如果魏軍主動出擊,就立即架設拒馬鹿角,做好跟對方持續消耗的準備。

  李肅和周敖率步卒乘坐大小船隻,迅速登上湖口,隨後開始列陣,並用船隻把鹿角運來上了。

  魏軍一看這情況,原本還以為又是襲擾,主將李寶命令士卒把守營壘,注意警戒,調集了弓弩手準備驅趕。

  結果這一登岸,李寶就發現出不對勁了。

  以往進行突襲的燕軍,都是水師戰兵,輕裝上陣,絕不糾纏。

  但眼下這支登岸的燕軍,看起來卻是像是重裝步軍,身披明晃晃的鐵甲,手持長槍和大盾.還把鹿角也搬上來了?

  李寶如果在燕軍步卒登岸之初,就立即率軍進行反擊,發起逆沖,那麼燕軍很難順利登岸。

  即便能成功登岸,也要付出大量的傷亡。

  但也就是一個判斷失誤,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

  燕軍最少有數百甲兵在登岸之後架起長槍豎起大盾,結成了方陣。

  那可是重甲步兵啊!

  燕軍的披甲率比起魏軍來,還是要高出不少的。

  特別是鐵甲的數量。

  江淮燕軍約十萬人,披甲率是四成左右。

  當然這四成不是全部鐵甲,實際上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是鐵甲。其餘大部分都是皮甲。

  這一點上,魏軍就要差很多了。甚至連衣服都沒有統一。

  李寶這三千人,鐵甲、皮甲全算上,披甲的一共還不到一百人呢,連衣服都沒統一制式,穿著都是五花八門。

  這點上,登岸的燕軍雖然都是豪強部曲出身,但穿著上相對比較整齊。

  且頂在最前面的六百人可都是甲士。

  這是李元徽在廬江豪傑率眾歸附之後調撥給他們的鐵甲,還有因為登岸作戰需要,臨時從中軍營、武衛營調來的四百副甲冑。

  這六百甲士頂在前面,可以說對魏軍的心裡衝擊力極大。

  不過衝擊力再大,李寶也得硬著頭皮跟對方打一仗,不然就這麼讓對方全都上了岸,在湖口站住腳,回頭他怎麼跟皇帝曹元靜,以及叔父前將軍李雄交代?

  於是乎,李寶集結部眾,出兵逆擊。

  原本應該處於守勢的魏軍,現在卻成了主動進攻一方。李寶按照長槍,刀盾,弓弩的順序,指揮部隊列好陣型,向著燕軍發動了進攻。

  在弓弩手相互拋射覆蓋之後,雙方終於進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之中。

  這時候燕軍的裝備優勢開始展現出來。

  魏軍本來的軍械就不怎麼樣,想要破甲很吃力,但燕軍的長槍弓弩面對幾乎沒有防護裝備的魏軍,可就是致命打擊了。

  戰場形勢很快就進入一邊倒的狀態,刀盾長槍相互配合,燕軍如牆而進,魏軍被打的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李元徽在岸邊的樓船之上觀戰,面對眼前的情景,長出一口氣,按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勝負已分。

  看著頂在最前面的甲士,奮勇向前,披甲的作用盡顯無疑。那麼如何讓麾下的十萬將士,擁有更多的甲冑?

  雖然現在都說江淮帶甲十萬,但有沒有十萬李元徽自己能心裡沒數嘛?

  這就是唬人說的,哪來的十萬鐵甲?那鐵甲的造價可是非常高的。

  李元徽近來都開始嘗試製造木甲和竹甲、藤甲,用以裝備部隊。

  畢竟這些玩意兒的造價相對來說低很多,也有一定的防禦功能,能夠在遠距離防禦箭矢,並減少致命傷。

  至於會不會被火燒,這個其實不必有太多顧慮。火攻的條件其實對於戰場環境的要求,那不是一般的高。

  任何一場成功的,能夠載入史冊的火攻,都需要很多條件疊加才有可能成功。

  季節、濕度、溫度、風向、地形等等,都需要考慮進去。

  就算是什麼甲都沒有的,再不濟也得給人準備個木盾或者藤牌,總不能讓人就穿著號衣,完全沒有任何防護裝備打仗。

  哪怕比別人多穿一身衣服,可能都會讓軍隊的士氣無形之中得到增強

  對了,綿甲。

  李元徽猛然想起了明清時候流行的綿甲。好像以現在的水平來說不難製造,而且防護能力也不差。

  扎甲這東西防護能力雖然很不錯,但造價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綿甲在寒冷地區作戰效果極好,兼具保暖和防護能力,好像製造方法比起扎甲還要簡單一些,看起來好像就是把鐵片子貼進衣服里,還有那種釘扣的東西

  這邊李元徽想著技術革新的問題,戰場的上形勢已經漸漸形成了一邊倒。

  雙方交戰不到半個時辰,勝負已分,魏軍已經敗逃了,潰不成軍。

  燕軍沒有一窩蜂的追擊,因為頂在前面的是重甲步兵,讓他們披著鐵甲追殺輕步兵那無疑是開玩笑,沒跑幾步就得自己先累癱了,人家轉身就給你來個趁你病要你命。

  所以在局勢發生變化之後,負責追擊的首先是騎兵,沒有騎兵的情況下,就是沒有披甲的輕步兵和弓弩手。

  弓弩手除了弓弩,也都會攜帶副武器的,有橫刀,是骨朵、木棒等鈍器。

  在這種敵方陣型已經被潰散,士卒開始敗逃之後,輕步兵們就是追擊的主力。

  痛打落水狗。

  李寶一邊派人去求援,一邊逃如營中,還想借著營壘的防備對抗燕軍。

  但他低估了燕軍的追擊速度和自家敗兵的衝擊力,燕軍驅趕著魏軍潰兵直接衝進了對方大營,讓魏軍的營壘完全失去了防禦作用。

  一時,降者如雲。

  從發起到結束,整個戰役只用了兩個時辰。

  甚至燕軍水師都沒等到魏軍水師來援,截擊了個寂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