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藩籬

  第224章 藩籬

  李元徽聽完這一席話,神色漸漸的變得嚴肅起來。

  揚州都督府目前也算是人才濟濟。

  其中長史郭風和,可使統籌全局,井井有條。

  軍師祭酒李青蓮,長於軍略奇謀,屢有獻計。

  參軍謝巽,執掌軍法庶務,素無遺漏。

  主簿張撫。主管糧餉倉儲,可使輸計無憂。

  武將方面,雖然看起來缺乏獨擋一面的大將,但實際上李元徽可是很清楚的知道,手下這幫牛人的成長屬性絕對是拉滿的。

  就不說朱、徐、常這幾個超級潛力股了,就護軍蕭釋之和鷹揚郎將陳瑱這兩個李元徽聯想不到任何歷史名人的將領,實際上都是通曉兵法,長於治軍的大才。

  甚至李元徽感覺未來成就上,只要一視同仁的給他們機會,這兩人還真不一定就比徐常遜色。

  這還不算張家那倆個大舅子,督水軍的樓船將軍呂欽,周本,殷拱,何貴等人。

  但如同眼前這位,自稱鍾離野人的李百室,從他麾下還真找不到。

  剛才這一番對策,李百室等於是給李元徽提了三條建議。

  這三條,其中有兩條跟李元徽本人所做的計劃,都分毫不差,而待父兄東出崤函,自率軍北上中原這一條,更是非常的大膽。

  對江東和荊州,李元徽和幕僚們也的確意識到,暫時沒有能力把這兩家全都滅了。

  局勢上三家有點三足鼎立的意思,而江淮自身的戰爭潛力也不足夠支持發動一場滅國的大戰。

  消滅江東政權的這道大題,可是有很多前輩的高分答卷可以抄。

  在這個時空里,有曹魏滅東吳,大燕滅南魏,至於李元徽本人腦海之中的作業就更多了。

  大同小異。

  大多數都是整合了北方的資源,形成對江東壓倒性的戰略優勢,然後幾路齊發。

  這兩個前人經驗之中,都有一個重點,那就是占據了長江上游。所謂:「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王濬和楊素都是率領船隊順流而下,憑藉兵力優勢地理優勢一舉擊敗南國水師。

  益州雖然在老李家手裡,但荊州沒在啊。

  所以憑藉江淮三郡,想要拿下江東,基本上就得靠運氣和玄學了,這也是為什麼李元徽會把老朱自己放在歷陽。

  因為這個是為數不多的沒有整合北方,先行整合南方在向北一通天下的例子。

  如果李元徽沒有老爹和老哥在西北打出一片天,那他肯定要走這條路的,不管不顧的先把江東砸下來。

  但關中眼看著就落入李家之手了,李元徽這邊也就沒必要冒著被夾擊的風險去襲取江東。

  反而是要準備出兵中原,以策應父兄。

  李家占據關中之後,毫無疑問,下一部就是東出崤函,窺視中原。

  所以李元徽死磕江東是沒有意義的,中原才是王業,李家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從兩面發力奪取中原。

  所以在有限的信息之下,還能提出李元徽目前最為合適的進取方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李百室這人水平肯定不在李青蓮和郭風和之下了。

  於是李元徽立即起身道:「李先生足智多謀,今日一席話,猶如醍醐灌頂,使我受益良多,我願以先生為都督府記室,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李百室起身一稽,「李某才疏學淺,寸功為立,不敢擔此重任,蒙都督信重,李某願往譙郡,順說劉元慶來投將軍,以為藩籬。」

  李元徽笑道:「若如此,就拜託先生了。士襄,你帶一隊騎兵,護送李先生去見劉元慶。」

  羅士襄拱手道:「末將遵命。」

  李百室拱手道:「都督,那李某就跟羅將軍北上,請都督靜候佳音。」

  李元徽也拱手道:「那就拜託先生了。」

  李百室在羅士襄的護送之下,一路北上前往沛郡治所相縣。

  此時,相縣以及周邊的太丘、建平、費亭,以及梁郡治下的碭縣,都落入了徐州義軍之手。

  但自稱是漢高帝之後的劉元慶,卻是個要臉的。

  打進沛郡之前,就頒布了嚴苛的軍令,說這是他老祖宗的鄉梓,嚴禁劫掠和侵擾百姓。所以徐州義軍還真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劫掠,只是搶占了郡縣的府庫。

  以府庫和常平倉的糧食,來供給麾下的十餘萬眾。

  而他統轄的這十多萬眾,其實不全都是壯丁,更多是舉家跟隨。

  這也是為什麼他打不過瓦崗軍的緣由。

  真正的壯丁也就三四萬人,其餘全都是老弱婦孺,怎麼打?

  而眼下擺在劉元慶面前的問題也非常棘手,怎麼養活這十多萬口子人?

  原本他想的是打下徐州,開倉放糧,撫慰百姓。然後跟江東的曹元靜遙相呼應,在跟瓦崗軍建立攻守同盟。

  但沒想到瓦崗這邊的人不講武德,直接派大軍把他的後路都抄了。

  現在他起事之處的東海、琅琊,以及後來攻取的下邳,現在全都落入了瓦崗軍之手,不少義軍將士都因為家眷落在瓦崗之手,而脫離徐州義軍去投奔瓦崗。

  無奈之下,劉元慶只能帶著剩餘的部眾西進,暫居沛郡棲身。

  隨後瓦崗連續數次派遣使者,一是安撫,二是敲打。

  劉元慶氣的恨不得把這幾個使者扔進鼎里烹了,不過盧恂和孫靈秀全都勸他,不要意氣用事。

  「瓦崗昔年號稱是反燕義士之首,如今卻成了燕廷走狗,與我等為難,言而無信不說,還視我等為守戶之犬,真是氣煞我也」

  瓦崗使者走了之後,劉元慶立即就發作了,氣站起身來的摔了杯子,恨不得追出去拔刀把那個使者給砍了。

  瓦崗的使者帶來的兩句話,第一句是等到麥子熟了以後,沛郡這邊要給瓦崗軍撥出一些,不然下邳等地的糧食不夠吃。

  第二句是,沛郡這邊要好生盯緊了江淮的李元徽,等到秋收之後出兵搶淮南一把,作為試探。

  盧恂和孫靈秀點頭答應之後,瓦崗的使者得意洋洋的走了。

  劉元慶快氣炸了。

  盧恂是涿郡人,出身名門范陽盧氏,但家族枝繁葉茂,有顯貴的自然就有落寞的。他這一支就算是比較沒落的,還是拖了家中同族的關係,給他某了個郯縣縣丞的職務。

  琅琊人孫靈秀則是道士出身,在東海和琅琊一帶都有很有聲望。

  劉元慶是彭城人,性豪邁,少任俠,早年應役跟隨大軍東征高句麗,第一次東征九死一生,逃了一條性命。

  第二次徵召又有他,直接帶著同鄉的人上山落草了。就在尼山和蒙山一帶。

  隨著他在山裡名氣越來越大,也慢慢結識了盧恂和孫靈秀等人。

  後來朝廷對徐州的稅賦勞役越來越重,百姓民怨沸騰,天下又各處都是戰亂,這讓幾人看到了時機。

  於是聚眾而反。

  當時劉元慶就覺得瓦崗軍之前反燕先鋒,天下義士之望,雖然被招安了,但一定不會對同為義士的徐州義軍下手。

  盧恂和孫靈秀都勸他,瓦崗這幫人野心很大,跟他們合作等於是與虎謀皮,需要防備。

  結果就是還真讓盧恂和孫靈秀說准了。

  裴敏之和崔威送出求援書信,瓦崗得到了出兵的理由之後,那句一個動作迅猛。

  根本不給徐州義軍的反應。

  還在彭城圍城的劉元慶是義憤填膺,而後無可奈何只能西進沛郡。

  不過瓦崗這時候又來了精神,說什麼瓦崗也是義軍出身,大家本是同根生,不要相煎何太急,你們徐州義軍就只沛郡待著吧,我們就不過去打你了.

  這次又來要秋糧。給劉元慶氣的火冒三丈。

  「元慶,小不忍則亂大謀啊,跟隨我們起事的義軍,大部分都因為家眷在彼,而投奔瓦崗,現在沛郡之地雖然不大,但足夠我們安身的,瓦崗為了順理成章徐州,也不會貿然來攻打沛郡,我們正好接著這個機會整肅人馬,以待將來.」

  盧恂和孫靈秀好說歹說,才把劉元慶給按住了沒讓他暴起。

  不過他倆很快就覺得,上面那番話算是白說了。

  江淮來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