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潼關路

  第143章 潼關路

  慕容盞率軍圍城之後,立即開始砍伐樹木打造攻城器械,徵召民夫,修築營壘,隨後正是打響攻城戰。

  而崤函道中,婁居士率領八萬燕軍精銳兵一路疾馳,卻受阻於潼關天險。

  戰國時候秦國曾經憑藉函谷關,扼守崤函道,獨擋六國百萬雄師,為後面的一統天下提供了地理優勢。

  但是後來楚漢爭雄之際,函谷關西面的黃河河灘有一段露出水面,這樣就使得走河灘能夠繞過函谷關關城,於是到了東漢末年,魏武帝曹操在函谷關西面七十里處麟趾塬上修建了潼關。

  塬是因為流水沖刷,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周圍陡峭。建關塬上,等於多了一道天然城牆。

  潼關北望黃河,俯視風陵渡口。沒錯,就是一見楊過誤終身那個風陵渡口。

  西枕渭河,南臨華山,坐落在崤函故道的盡頭,拱衛關中平原。成為了崤函道新的鎖鑰,接替函谷關的作用。

  現在的潼關就是漢朝時候曹操主持修建的那座漢關,而讓這座關城名動天下,也正是因為建造他的主人曹操曹老闆差點在關外被馬超軍射死,這也是潼關大名首次登上歷史舞台。

  三十多年前,大燕初代魏王,太祖幼弟慕容凜曾經率二十萬大軍,晝夜不舍連續攻打了兩個多月,才從魏軍手中奪取了潼關。

  這主要是因為這座潼關並非是一座簡單的關城,而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潼關的所在麟趾塬前後各有一道深溝,分別是禁溝和遠望溝。兩條溝的溝壁如刀削,深達百米,形成了潼關外圍的天然城牆。禁溝外側有一條河流,就是潼水,潼關也因此得名。

  而在潼水和禁溝之間,還有十二坐烽火台,又名「十二連城」,在十二連城南面,還有十幾座子關,作用是協同預警,防止潼關被從身後偷襲。

  而通往潼關的路只有一條,名為黃巷板。這小路極為狹窄,南依高原,北臨絕澗,東西走向,長約十五里。

  燕軍好不容易通過非常狹窄的小路之後,又遇到一座關城,金陡關。

  這座關的是潼關的前哨,意思是金子在荷包里也得陡出來,故名金陡關。

  在連續攻城三日之後,折損軍士、民夫兩千餘後,燕軍成功攻下金陡關。

  隨後直驅潼關本關。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進關時,沿著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隻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著關中的東大門,以威嚴雄險著稱。

  得益於叛軍的兵少,所以只能圍繞主關城進行防守,這讓燕軍在攻打的時候省去了很多的麻煩。

  但就是這座主關城仍舊是讓燕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望著前赴後繼去攀城的燕軍精銳,觀戰台上的大將軍婁居士面沉如水,心中卻是焦急萬分。

  對燕軍來說,潼關這座關城被叛軍占據之後的結果是非常致命的。

  長安雖然是雄城,但孤立無援之下能堅持多久,是個問題。

  一旦關中落在慕容盞之後,叛軍甚至可以跟洛陽的朝廷分庭抗禮。

  「而等可有破城良策?」

  婁居士依舊望著前方的潼關,看著燕軍將士通過雲梯攀城,不過因為地形,只能擠在那狹長的坡地上衝鋒,城上的叛軍用弓箭、滾石、擂木等投擲武器大量殺傷燕軍士卒。

  殺聲、擂鼓聲、嘯叫聲、呼喊聲此起彼伏,不覺於耳。

  身後站著的諸將之中,不乏沙場宿將,不乏智謀之士,更不乏勇猛善戰之輩,卻都不搭話,因為眼下這種正面攻城的戰鬥註定是要人命堆的。

  沒有什麼可取巧的。

  不然,潼關也不被稱為天險。

  半晌之後,驍果軍虎賁郎將韋孝矩道:「大將軍,我大軍被阻擋在潼關之外,若無久戰絕難破關,崤函道地線無法讓大軍全部展開,以末將之見不如分一支精兵前往陝縣,北渡并州,翻過中條山就是河東的安邑、解良,叛軍西入關中,所耗費糧草必定數量眾多,一定要通過河東轉運,只要斷了他們的糧道,叛軍雖有十萬眾卻難以維持,必自生亂。」

  婁居士聞言未置可否,似乎在思索其中的可行性。

  另一位虎賁郎將段武臣卻道:「若是只要破關,不如派遣數千精銳上牛頭塬,直插麟趾塬和關城南面的諸多子關,敵軍本就是偷襲潼關得手,兵力肯定不足以覆蓋潼關所有子關城,不然金陡關如此險峻之地,居然只有二百人,說明叛軍兵力必然不多,至多三千人。若是順利就可以繞道關城後面。此處兵力空虛,若得手則潼關不足為慮。」

  事實上潼關的防禦,並不是簡單的依靠一座關城,而是圍繞潼關打造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和天然險阻。

  所以要守潼關,就需要大量的兵力。

  哥舒翰就是用了二十萬大軍據守潼關,只不過後來被逼出戰,搞得一地雞毛。

  所以段武臣的策略,其實可行性是很高的,畢竟駐守潼關的現在都奔襲而來的并州叛軍,對周邊的地形未必比燕軍清楚

  不管是疏於防衛,還是兵力不足,南面的那些子關都成了破綻。在關城很難正面突破的下,只能另闢蹊徑。

  婁居士略微思索之後就下令:「好,段郎將你既然獻計,這次偏師就有你部擔任。能否早日奪城破關,馳援長安,就都看你了。」

  段武臣聞言立即應聲道:「末將領命。」

  正面攻城依舊在持續,受制於地形因素,潼關這邊肯定不方便動用大型攻城器械,如井闌雲梯等。

  因此傷亡不小。如果能繞道成功,那麼對於燕軍的老說絕對是重大利好。

  不過在段武臣離開準備繞道,其他各位將領也各自散去之後,韋孝矩又被宣召了過去。

  「拜見大將軍。」

  「剛才伱所言,返回弘農軍陝縣,北渡大河翻越中條山截斷敵軍糧道,然此去前途未卜,河東軍情我等現在一概不知,你可敢率軍前往嘛?」

  韋孝矩拱手抱拳道:「為國效力,末將有何不敢?」

  婁居士點點頭,「很好,我會讓參軍柳慎隨你一同前往,他是河東人,熟悉當地風土,又熟讀兵法,可與你共同參與軍機。」

  韋孝矩道:「多謝大將軍。」

  「渡河之後,如何行事都有你自為之,切不可貪功冒進。另外要小心突厥騎兵。」

  「是,多謝大將軍提醒。」

  看著韋孝矩離去的身影,婁居士眼中卻是擔憂不已。

  因為這即將北上的年輕人,是他孫女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