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換賽道的詩仙依舊生猛

  第122章 換賽道的詩仙依舊生猛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元徽看這詩文,直接笑出聲來,你魏宣大帝果然還是漏抄詩了。

  這可是千古名篇《俠客行》啊,作者名叫李青蓮,這不明擺著是詩仙?

  一個已經有李二、趙大、老朱等人的時代,再出現什麼人物都不用奇怪。

  「快,請這位李青蓮先生,過府一敘。」

  正在洛陽城南市一間酒肆飲酒的李青蓮,得知平南將軍、鄴侯李元徽要見他。

  立刻興奮不已,立馬整理了一下裝束跟著去了李宅。

  李青蓮長相清雅俊朗,大概二十多歲的年紀,但整個人看起了並沒有那些李元徽預想之中的不羈和灑脫,很像一柄劍,卻鋒芒內斂。

  「見過李將軍。」

  「青蓮兄不必多禮,來,請入座。」

  抬起頭來,李青蓮才仔細打量了一樣面前的少年權貴,生的俊秀如錦,玉樹臨風,坐在那裡一點也不像是十幾歲的少年。

  少年人的英氣勃勃和中年人的穩重周密,在眼前這位只有十五歲的平南將軍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謝將軍。」

  李元徽在打量李青蓮之外,還有些驚訝,這人的詩文很狂。但就從他進屋之後的表現來看,並未有任何的失禮之處,反而是執禮甚恭。

  這是能寫出「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那位詩仙?

  不夠狂,不夠傲啊。

  印象之中,感覺這人應該拎著酒囊,晃晃悠悠的走進來,往榻上一臥,然後頤氣指使的道:來,給爺脫靴。

  不是天子呼來不上船嘛?這我叫一遍就來了?

  人設崩塌了啊

  很快回過神來的李元徽問道:「這首《俠客行》可是閣下所作?」

  李青蓮道:「這是在下前段時間遊歷四方所作。其實本不想讓此拙作露外,只是聽聞這洛陽投獻皆以詩文為貴,不得已才將詩文附上。其實李某不善詩文,倒是讓將軍見笑了。」

  李元徽聽了更是有些詫異,策論他看了,很有見地。

  跟前段時間,馬邑郡丞李藥師所上的平邊策,有很多相同的見地。

  但以目前李青蓮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接觸到李藥師的奏表,所以說大概率是英雄所見略同了。

  這就讓李四更加詫異了。

  難道說是那些好詩都被抄的差不多了,換賽道了?

  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李兄的策論我看過,很有見地,奈何我現在是平南將軍,這番針對高句麗的平邊策論卻是遠水難解近渴,我年後當前往淮南,不知道李兄可有良策助我?」

  李元徽決定,還是考校一下,聽聽到底有幾兩乾貨。

  李青蓮並沒有急著說話,而是沉吟了片刻,才開口道:「請問將軍,是打算經略淮南,以為根基,還是以淮南為梯,暫居數載。」

  李元徽聞言臉色凝重,「請細言之。」

  李青蓮繼續道:「若只是暫居淮南,以將軍之能,只需率軍剿滅賊寇,刑之以威,那麼賊寇不敢停留於將軍治下,數年之內,積功便可升遷。若是想要以淮南為根基.」

  「但說無妨。」

  「淮南處四戰之地,接通南北,向南可窺江東,向北可驅潁陰,本不能為基業之所,但天下喪亂在即,將軍在淮南。未必不能建功立業。」

  「淮南富庶,田畝良多,不過因為朝廷弊政,所以流民四起,盜賊叢生,剿滅不盡.」

  「將軍督三郡兵事,總攬江淮,當以安民為要務,當效魏武,招募流民屯田」

  「一可軍資足用,二可使流民安居,三可藏兵於民以防不測。」

  說道這裡的時候,李青蓮的眼神直直望向對面的李元徽。

  李元徽的臉上則是沒有任何表情,只是略帶微笑,而雙目之間,深邃難明。

  半晌,李青蓮才低頭道:「李某失禮了,請將軍海涵。」

  李元徽則非常嚴肅的問道,「李先生為何覺得,天下喪亂在即?」

  李青蓮道:「聖人無故易儲,又讓諸皇子為州牧,必生禍亂。且天下黎庶早已苦不堪言,聖人以舊日威德尚且勉強鎮壓,若天下必亂。」

  李元徽沒想到,兩人第一次見面,就直接開門見山到這種程度。

  這不寫詩了,換了賽道的詩仙,居然能有這番見地,不說是一流的戰略眼光,但最起碼也算是難得的人才。

  「先生是隴西李氏,哪一房?」

  「姑藏房。」

  「哦?想不到我與先生居然同宗同族」

  兩人一敘宗譜,居然是同出姑藏房,還是同一遠祖。

  「我幕府之中,尚缺一記室參軍,不知青蓮兄可否屈尊暫任?」

  「多謝將軍賞識,李某不勝感激,原為將軍驅馳。」

  一番考校之後,李元徽也是大著膽子將這李青蓮收入幕府之中為記室參軍。

  也就是他當初給慕容頜乾的活。

  其實這風險還是很大的,畢竟李青蓮這些話,已經有些不臣之意了。

  但這些想法,跟李元徽還真就不謀而合。

  李四原本的打算是回到淮南之後,首先做的就是剿滅流寇,而後廣修塢堡,編戶齊民,分兵駐紮。

  並且修建完整的烽燧系統,以統一應對流寇,並且安撫流民屯田。

  現在江淮一帶撂荒的土地多的是,有的地方甚至上百里都沒有人煙。百姓因為交不起稅賦和躲避沉重的徭役而四處流散。

  作為平南將軍完全可以把這些荒地直接用作軍屯,而後招募流民耕種,搞屯田。

  屯田制的本來是為了解決軍糧問題,在西漢時期首開。

  漢文帝時的晁錯建議「徙民實邊」,漢武帝時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其本質是為了解決邊境地區軍糧運輸不易,使邊軍可以自行解決一部分或大部分軍糧問題,從而達到減少國家財政壓力。

  但應該注意到的是直至東漢末年為止,屯田制都不作為一種基本制度存在。

  在曹操迎奉漢獻帝之後,羽林監棗祗諫言曹操採取屯田制。

  棗祗建議採取屯田制的原因是當時漢末各路軍閥都是忙於征戰,帶兵打仗或許頗有能力,但在經濟和農業管理上則都是一塌糊塗。

  加之東漢末年多有天災兵禍,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經濟活動皆以停頓,軍糧不足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各路軍閥。

  比如作用冀州的袁紹因缺糧,其麾下軍隊只能吃桑葚,控制淮南的袁術只能讓軍隊去吃河蚌,要知道這兩個地方,在漢末乃至於現在的大燕,都是富庶之地。

  富庶之地都這樣,那窮地方咋辦的?

  涼拌是不行了,風乾唄

  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打仗打什麼,打資源,打糧食唄。

  沒什麼比讓人吃上飯,更重要的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