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有點意思

  第121章 有點意思

  幾天的功夫,老朱就在自己老家的太平鄉一代,徵召了數百個鄉黨。

  隨後又帶著人整個鐘離跑了個遍,才把八百人招滿了,這時候都眼看到年跟前了。

  跟張堅在江都一呼百應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過這八百人都是他的鄉黨,且都是自幼練過幾下拳腳槍棒的漢子,兵員素質相當不錯。

  人齊了之後,老朱也就在鍾離駐紮下來,整日就是練兵,莊稼漢子想要練成精兵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畢竟後世新兵訓練都得三個月,他這八百兵還都是新兵,就三十個徐州老兵算是懂得些軍中常例,比如操練內容,軍中的規矩,各種旗號的意義,聽到什麼號令要做什麼事,營帳如何搭建,隊列怎麼站,如何行進不然這些東西就連老朱都不懂。

  而這些,還都是最基本的。

  一開始這些規矩讓這些莊稼漢們可是吃盡了苦頭。

  「重八哥,這規矩也太多了,拉屎撒尿都得被管著,一大早就得起來操練,半夜還得巡邏站哨.」

  「是啊重八哥,我昨天夜裡起的急,就在帳篷邊上撒了泡尿,就被巡邏的徐州兵給抓到了,還要打我鞭子呢.」

  「就是,這些徐州來的兵也太多分了,一點面子都不給啊.」

  幾個同村的兄弟圍著老朱嗡嗡的說著,老朱本來看著手裡剛從鍾離縣城買的《春秋》腦袋就嗡嗡作響,被這些人說的更煩了。

  騰的一下站起來,把書往案上一拍。

  「你們還有理了?來之前我是不是跟你們說過,軍中有軍中的規矩?你們怎麼答應我的?這還沒打仗呢就都受不了了?還拉屎撒尿都得管著,不管行嘛?要讓伱們隨意解決,這用不了兩天,整個營里還能待的人?都給老子滾回去,咱告訴你們,徐州的這些老兵,都是跟著李將軍打過仗的,特意派給咱教你們咋當兵的,是給咱幫忙的,你們要是一個個在敢跟人家找事,別怪咱收拾你們!」

  「滾!」

  幾個同村的聽完了,都嚇了一哆嗦,灰溜溜的走了。

  老朱也算是驟得高位,之前連兵都沒當過,現在直接獨領一營,雖然只有八百人,但治軍練兵的本事,他也是邊學邊干。

  另一邊,作為一方豪強的張堅,就要順利的多。

  家中佃戶、奴僕、僱工加起來好幾萬人的張家,想征八百個兵那是手到擒來。

  他又請了駐紮在廣陵的陳瑱幫忙,要來好些個隊正和老兵幫他訓練。想起老朱來,又跟陳瑱提了一嘴。

  陳瑱現在已經被劃入李元徽的平南將軍府聽命,想著老朱那邊雖然不熟悉,也不好拒絕張堅的請求,就讓堂弟陳瓊,帶了一隊人馬,以及幾個文書前往淮南鍾離,幫老朱練兵和處置雜務。

  陳瓊的到來算是解了老朱的燃眉之急。

  這白天幫著老朱練兵,晚上老朱又拿著春秋過來找他。

  陳瓊看著老朱拿著春秋,很是疑惑的問道:「朱兄,這《春秋》你看得懂?」

  陳家在下邳算是大族,祖上更是飽學之士,即便如此,陳瓊自己也不算能把《春秋》讀通。

  老朱很實在的搖了搖頭,「咱就是聽說關雲長夜讀春秋,這不想著學學關門神。」

  陳瓊聞言笑了笑,不過卻認真的跟他解釋道:「這《春秋》啊,是周代魯國的史書,也是儒家經典,微言大義。關雲長夜讀春秋之前,他肯定是先從認字學起,朱兄想要向學自然是好事,可這一上來就讀春秋是有些難了,你應該先從這個《說文解字》和《千字文》這些蒙學學起,做學問也得循序漸進。」

  老朱聽完了撓了撓頭,感覺自己鬧了個笑話,「那」

  陳瓊繼續道:「現在左右無事,我就教你識字。」

  「那就多謝陳兄弟了。」

  當了幾天教書先生,陳瓊就感覺老朱學東西是很快的,認了幾十上百個字了。

  還給自己起了新名字,朱興宗。

  而他麾下這八百淮南兵,也漸漸有了兵樣。朱興宗除了讀書習字,日常操練,指揮隊列,旗號識別等也都學的飛快。

  這讓陳瓊不禁有些佩服起李元徽的識人之明。

  之前他對李元徽委任一個大字都不認識一籮筐的和尚為別部司馬還頗有微詞,覺得老朱不過是個有些匹夫之勇,現在再看,已經能處理日常的軍務和操練。

  並且他在這些淮南兵裡面威信也是與日俱增,聲勢日隆,這些都讓陳瓊驚訝不已。

  老朱等人飛快進步的同時,李元徽在洛陽顯得有些無所事事了。

  劉玄機跟著李神符的兒子李孝紀去長安相親了,估計得年後才能回來。

  聖人慕容英身體不大好,慕容佳音幾乎很少回來,大多數時候都留在宮中。

  李元徽則大多數時候都窩在書房裡讀書,慕容據給他的東西需要時間來消化。

  本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說法,李元徽直接開始抄書了。一邊抄讀,一邊寫心得體會。

  同時還讓伯父大將軍李神符幫他尋幾個幕僚。畢竟都官居三品了,總不能啥事都親力親為吧?

  起草個文書,軍令,總不能都自己寫吧?

  當虎賁郎將的時候還好說,這平南將軍是要正式開府,平常瑣碎事很多,要啥都自己來得累死。

  李神符也沒耽誤事,很快就他物色了兩個待業的士人。

  一個名叫「謝遜」,剛聽到這名的時候,李元徽還想問問他是不是外號叫金毛獅王。

  後來見面一敘名帖才知道其實人叫謝巽,出身陳郡謝氏,在前魏算是一等的世家大族,不過在本朝有些式微。

  其兄謝讓曾經在李神符幕府之中為幕僚,後來在李神符的提攜之下外放為縣令。

  另一個叫張撫,算是寒門出身,在李神符的幕府之中效力過幾年。

  此外,李神符還讓李元徽在去淮南時,多帶幾個族中兄弟,一是提攜,二是照應。

  蜀王慕容昌也舉薦了一個人,前朝宗室,名叫曹策,是曹皇后的堂侄。

  這一聽說李元徽這幕府缺人,又有不少親朋故舊舉薦了一些親屬和門生過來。

  此外還有人自薦上門,拿著自己的行文手卷和注色經歷投獻。

  多是詩文,少有策論,讓李元徽興趣大減。

  對他來說,幕僚會不會做詩都無關緊要,首要還是得會處理各種文書,會數算,最好是熟讀兵法會出謀劃策的。

  而這投獻的數十人之中,還真有一人的策論和詩文讓李元徽覺得眼前一亮。

  詩名《俠客行》

  一看署名和經歷,有意思。

  隴西李氏出身,算是遠親。

  出生在蜀地,後遊歷四方.名叫李青蓮。

  有意思,真是太有意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