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杜馬的末日

  第678章 杜馬的末日

  喬治沒時間關註失敗者的命運,世界大戰已經進入尾聲,喬治要爭分奪秒,為俄羅斯爭取更多利益。

  瓦西里在收復莫斯科之後,立即掉頭前往白俄羅斯,準備對德國的最後一戰。

  布魯西諾夫狂飆猛進,攻入奧地利之後如入無人之境,9月初將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包圍。

  新皇卡爾這時候才知道情況已經不可逆轉,他再次180度大轉彎,向協約國請求停戰。

  這一次卡爾一世終於不再堅持讓俄軍從奧匈帝國的領土上撤出。

  這並不是因為卡爾一世變得理智了,而是因為奧匈帝國的情況已經徹底惡化,不僅兩元帝國無法維持,卡爾一世自己的皇位也岌岌可危。

  過去四個月內,奧匈帝國損失了110萬人,其中有95萬被俘。

  這個比例是極其驚人的,代表著奧匈軍隊幾乎已經失去鬥志,望風而逃。

  實情也確實是這樣,康拉德已經失去對軍隊的控制,軍隊中的捷克人和馬扎爾人正在成建制的逃離,只有奧地利人組成的部隊還在抵抗。

  所有抵抗都註定是徒勞,首都被俄軍占領的匈牙利宣布成立共和國,脫離奧匈帝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卡爾決定將帝國轉化為聯邦,所有民族都可以成立自己的政府,甚至包括哪些人數非常少的族群。

  這個決定也太晚了,沒有人願意聽卡爾的夢囈,連奧地利都在計劃成立共和國,推翻卡爾的統治。

  這種情況下,繼續維護奧匈帝國的統一已經沒有意義,卡爾現在只求能保住王位,接受所有挺火條件。

  就在奧匈帝國退出戰爭的同時,奧斯曼帝國也退出戰爭。

  楊科夫的病情越來越重,返回君士坦丁堡住院接受治療,小亞細亞半島的戰事,由楊科夫的參謀長負責。

  英軍在小亞細亞半島登陸失敗後,轉而將目標轉移到波斯半島,煽動波斯半島當地居民起義,反抗奧斯曼帝國的暴政。

  這一決定收到奇效,奧斯曼帝國在波斯半島的統治,在極短的時間內徹底崩潰,給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造成致命一擊。

  9月5號,奧斯曼帝國接受俄羅斯的要求,無條件停戰。

  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退出戰爭,極大鼓舞了協約國的信心。

  到9月份,西線協約國部隊增加到600萬人,魯登道夫的兵力只剩下250萬。

  德國人在通過美國和協約國接觸,但是提出的條件讓協約國無法接受。

  德國提出的停戰條件是,比利時要拆毀所有邊境要塞,並將法國的布里埃盆地割讓給德國。

  同時協約國還要同意德軍在不解除武裝的前提下,撤回德國本土。

  這條件比卡爾的還離譜,英法肯定不會同意的。

  喬治同意挺火的前提是,維也納解除武裝,由俄軍對維也納實施軍管。

  卡爾只想保留最後的體面,如果俄軍踏入維也納,奧匈帝國的最後一絲尊嚴也將被俄羅斯狠狠踐踏。

  喬治不跟卡爾廢話,發電報讓布魯西諾夫加大力度。

  9月6號,在重炮和轟炸機的掩護下,第11集團軍在裝甲戰車攻入維也納。

  卡爾沒機會給喬治發電報了,一群奧匈軍官沖入皇宮,逼迫卡爾退位。

  一年半之前發生在聖彼得堡的那一幕,在維也納再次上演。

  卡爾無奈,在退位詔書上簽字,奧匈帝國滅亡。

  9月7號,康拉德以臨時政府名義給布魯西諾夫發電報,宣布維也納為不設防城市,不再進行任何抵抗。

  奧匈帝國的退出,釋放了至少220萬兵力,這讓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德國雪上加霜。

  最多只需一個月,奧匈帝國釋放的兵力,就會出現在俄德邊境。

  9月11號,魯登道夫在柏林,和剛剛成為德國外交大臣的海軍上將保羅·馮·新策見面。

  魯登道夫承認,德國即將戰敗。

  不過魯登道夫並不準備投降,他決定將所有德軍撤回德國本土,在德國本土修築工事,繼續抵抗。

  新策勸說魯登道夫接受現實,不要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魯登道夫情緒極為激動,爭吵過程中一度昏厥,失去意識癱倒在地板上。

  新策不僅想和協約國談判,而且想在德國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對德國進行改革,將德國改造成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對於時下的德國來說,新策的想法是最優解。

  威廉二世卻不同意對德國進行任何改革,也不同意接受協約國的要求,只同意在威爾遜「十四點」的基礎上盡心談判。

  在對德國的問題上,協約國的意見並不統一。

  英國的要求最少,僅要求德國從比利時和法國撤軍,並將阿爾薩斯和洛林還給法國。

  法國要求德國在將阿爾薩斯和洛林還給法國的前提下,並退出萊茵河以東,由法國進行管理。

  俄羅斯的要求是上西里西亞,以及日德蘭半島的一部分。

  除了英國的條件之外,法國和俄羅斯都像德國提出了領土要求。

  英國的仁慈是因為不願意過分削弱德國,這和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有關。

  法國的目的和英國背道而馳,萊茵河以東地區是德國工業的精華地帶,失去這一地區後,德國工業將遭到無可挽回的重創。

  俄羅斯索要日德蘭半島則是因為出海口。

  俄羅斯雖然得到了黑海出海口,但地中海都是歐洲的內湖,俄羅斯的海洋夢想,依然受到英國的鉗制。

  日德蘭半島大部分屬丹麥,一小部分屬德國。

  如果德國將屬於德國的這一地區割讓給俄羅斯,那俄羅斯就將突破波羅的海的封鎖,徹底打破地域限制。

  喬治認為俄羅斯提出的要求很合理。

  卻遭到英國的強烈反對。

  法國也認為自己的要求很合理,同樣遭到英國的反對。

  不僅英法俄內部在這個問題上矛盾重重,就連美國的意見也不統一。

  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被威廉二世當做救命稻草。

  美軍總司令潘興則提出,應該將德國解除武裝,由協約國派軍隊進行管理!

  這要求別說德國人,連喬治都感覺過分。

  基於協約國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德國的談判要求沒有被接受。

  那就接著打。

  9月15號,自收復聖彼得堡後,已經沉寂小半年的彼得,率波羅的海艦隊突襲呂根島,建立前進基地。

  呂根島的位置非常重要,轟炸機從呂根島出發,可以對德國大部分城市進行空襲。

  威廉二世大為驚恐,要求魯登道夫立即將俄軍從德國的領土上逐出。

  上一次俄軍踏入德國領土,還是在1914年。

  威廉二世多慮了,俄軍奪取呂根島不是要轟炸柏林,而是以呂根島為基地,向日德蘭半島發動攻擊。

  俄軍摩拳擦掌的同時,西線盟軍也在不停的向德軍發起攻擊。

  魯登道夫不得不命令德軍撤退至興登堡防線,重新組織防守。

  讓魯登道夫沒想到的是,德軍的撤退演變成大潰敗,除少數德軍依然在抵抗之外,大部分德軍在面對盟軍攻擊的時候,主動向盟軍投降。

  世界大戰打了四年,德國已經油盡燈枯,前線德軍面對疾病和炮彈的雙重折磨,苦不堪言。

  和1914年相比,法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提高了30倍。

  戰爭爆發時,法國擁有的野戰火炮數量只有300門。

  到19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6000門,而且大部分是中型和重型火炮。

  英軍的工業能力同樣令人恐懼,9月28、29這兩天,加拿大軍團為突破興登堡防線,一共使用了92萬發炮彈。

  法國的75小姐更恐怖,每天的炮彈使用量是28萬發。

  工業能力的瘋狂提升,導致前線德軍每時每刻都在忍受炮彈的折磨。

  魯登道夫此時卻給德軍發電報,要求德軍不能放棄任何一寸土地,理由是協約國內部正在爆發瘟疫,只要堅持過這段時間,協約國就將自行崩潰。

  協約國正在爆發瘟疫這個消息,是魯登道夫通過荷蘭媒體的報導得知的。

  魯登道夫自稱,在得知這個消息是,就像撈到一根救命稻草。

  魯登道夫不知道的是,協約國內部爆發的瘟疫,跟德國的感冒是同一種疾病。

  進入9月,這場突如其來的感冒,對君士坦丁堡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死亡人數上升到每天300,醫院人滿為患,院內的草坪上都躺滿了病人。

  君堡杜馬被迫關閉,因為有超過一半的杜馬議員病倒,無法達到召開會議的最低標準。

  病倒的議員們不想放棄自己的權力,君堡因感冒實施的強制措施堅決杜絕人群聚集。

  於是在杜馬關門這段時間,杜馬的工作暫時有伊戈爾和小菲利克斯,以及喬治負責。

  在部分杜馬議員看來,杜馬會議暫停召開,會造成所有工作陷入停滯。

  沒想到杜馬關門後,人們驚訝地發現,杜馬的工作不僅沒有停滯,而且效率奇高無比。

  以前杜馬開會的時候,關於人們要不要戴口罩都能吵一個星期。

  現在喬治和伊戈爾、小菲利克斯三個人開個會,馬上就能達成一致。

  所以杜馬的作用,貌似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

  這才是真正的末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