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等明年再活捉吧

  第124章 等明年再活捉吧

  葉卡捷琳堡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冶煉中心,俄羅斯第一個冶煉廠就在這裡。

  尼古拉所說的炸彈工廠,並不只是單純的組裝炸彈,而是集冶煉、鑄造、生產於一身的超級工廠,甚至連需要的火藥都是自己生產的。

  這樣一座超級工廠,就因為生產的產品軍方不再需要,居然說廢棄就廢棄了,喬治對俄羅斯帝國的工業又有了新的理解。

  俄羅斯真不是不行,而是太能作,帝國類似的事情到底有多少,誰都說不清。

  喬治還能怎麼辦呢,既然工廠都已經廢棄,那喬治就勉為其難接收過來好了。

  工廠畢竟是帝國財產,也不能白拿。

  尼古拉給財政大臣邦吉打了個招呼,喬治就以1000盧布的價格,得到了這個面積為11.5平方公里的廢棄工廠。

  確切點說,應該是在11.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一共8家工廠。

  這個工廠不僅能生產炸彈,連裝炸彈的木箱都是自己生產的。

  廠區內甚至還有鐵路,通過葉卡捷琳堡接入俄羅斯帝國鐵路網。

  跟炸彈相比,喬治更重視的是冶煉和鑄造。

  如果不是演習還在進行,喬治恨不得肋生雙翼,飛到葉卡捷琳堡組織恢復生產。

  演習也快要進行不下去了。

  清場並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冬天即將來臨,如果不能在入冬之前清場,那麼演習就要等到明年才能繼續。

  近衛軍在清場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來歷不明的人,這個情況引起沙皇的重視,沙皇下令警務督察舍別科對這些人進行調查,如果他們是為外國工作,就將他們全部發配西伯利亞。

  喬治不歡迎貴族軍官去西伯利亞。

  罪犯還是很歡迎的。

  米哈伊爾在遠東的移民工作不太順利,最大的阻力不是來自清帝國,而是來自英國和荷蘭的同行。

  英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同樣大量需要勞動力。

  英國和荷蘭人口較少,無法向殖民地提供足夠的勞動力,於是就將主意同樣打到清帝國身上。

  英國和荷蘭從清國僱傭勞動力的由來已久,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即有記載。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帝國被迫承認華工出國合法化,所以喬治即便不找曾記澤,也能通過正規途徑從清國獲得勞動力。

  途徑雖然是正規的,過程卻慘無人道。

  從清帝國非法僱傭勞動力的暴行,英、荷、美、葡等國均有參與,他們夥同清國的「招工局」,採用綁架、欺騙、威脅等手段擄掠人口,情況之嚴重,連當時的港督包令也不得不承認:為搜羅豬仔苦力並將他們販運出洋而產生的的無法無天的暴行,已達不可想像的地步。

  清國人安土重遷,不使用這些非法手段,就無法從清國得到足夠多的勞動力。

  即便如此,招工局每年「招」到的工人,依然無法滿足殖民地的需求。

  俄羅斯這時候再來分一杯羹,馬上招致英荷等國「商人」的反對。

  米哈伊爾初來乍到,不和英荷葡美商人在東南競爭,而是將海參崴的招工局,設到德國在清國的勢力範圍內。

  俾斯麥再心懷鬼胎,俄羅斯和德國也是名義上的盟友。

  盟友要到德國的勢力範圍內開設招工局,德國人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米哈伊爾通過招工局,每招到一個人,都會向德國殖民當局支付相應報酬。

  這個方式大獲成功,今年海參崴通過這種方式,從清帝國得到了大約3000工人。

  這3000人的年齡都不超過30歲,普遍營養不良,但是沒有嚴重疾病,只要為他們補充足夠的營養,都是健康勞動力。

  米哈伊爾給他們開出的薪水是每天10個戈比。

  10戈比雖然不多,每個月就是3盧布。

  在西伯利亞,贖買土地的價格,一俄畝也就3盧布。

  所以這個薪水對於聖彼得堡的工人來說確實並不多。

  但是對於西伯利亞的工人來說已經很高了。

  關鍵米哈伊爾真給,並不會無故剋扣,更不會想方設法再把工人這點可憐的薪水賺回來。

  英國人在東南亞的種植園,會種植不能寫的植物賣給工人,把工人工資賺回來的同時,使工人產生依賴性,這樣就終身無法離開。

  米哈伊爾還是有底線的,不會做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清國工人在海參崴的生活條件說不上優越,但是和他們在清國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別。

  最起碼肚子能吃得飽。

  除了招工,米哈伊爾今年的工作進展順利。

  一萬俄畝土地已經開墾完畢,明年開春就可以全部耕種。

  華人在耕種上的天賦無人能及,一部分開墾比較早的土地,今年已經有了收成,收穫喜人。

  俄羅斯的耕種水平並不高,即便跟同緯度國家相比,產量也比同緯度國家低一半左右。

  在所有歐洲國家中,俄羅斯土地的小麥收貨量,排名倒數第一。

  丹麥每俄畝小麥可以收穫193.6普特(一普特即16.38公斤),德國127.4,俄羅斯只有42.6——

  海參崴今年耕種的小麥,以俄畝計算,每俄畝可以收穫90普特,這還是在幾乎沒有管理的情況下,因為海參崴的工人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開荒,根本沒時間管理,完全看天吃飯。

  米哈伊爾在統計完今年的糧食產量之後,很高興的告訴喬治,明年海參崴就可以在糧食上面自給自足,不再依賴從歐洲調運。

  喬治對米哈伊爾提出更高要求。

  只有小麥自給自足怎麼能行呢,海參崴的工人也不能只吃小麥,營養必須均衡,重點是要有肉,不說像東歐這邊的農民一樣頓頓有肉,最起碼也得有葷腥。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不難。

  今年招工剛剛起步,人手還不夠多。

  明年會有更多工人抵達,到時候四個集體農莊,就可以開始大規模飼養家禽家畜。

  整個夏天,西伯利亞艦隊的水兵都在伐木,伐木場內的木材堆積如山,用來蓋房子足夠了。

  水兵去年砍伐的木材,經過一年的晾曬已經可以使用,米哈伊爾命人建了一座輪窯,一次可以燒二十萬塊磚,需要15天。

  城市建設對建築材料的需求量極大,磚的作用很多,不僅能用來蓋房子,還能用來鋪路,西伯利亞艦隊對磚的需求更大。

  1871年海參崴建港,港口周邊的炮台和軍營同步開始建設,目前這個工作還在進行中,至少還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在此之前,西伯利亞艦隊修建炮台,用的建築材料都是石頭。

  沒有大型機械的年代,採石是一個很艱難的工作,因此炮台的進度緩慢,達不到軍部的要求。

  有了磚,建築速度就能大大加快。

  最妙的是,燒窯這個工作冬天也能做,受天氣狀況的影響比較小。

  而且輪窯不挑食,不管用什麼材料,只要能燃燒就可以。

  整個夏天西伯利亞艦隊的水兵都在伐木,所以海參崴可以燒的東西多得很,再建十座輪窯也夠用。

  米哈伊爾不用木料燒窯,用煤。

  還不是普通的劣質煤,而是可以供軍艦鍋爐使用的優質無煙煤。

  軍艦鍋爐其實也不挑,什麼煤都能用,但是劣質煤炭由於燃燒不充分,對設備的損害極大,所以軍艦要用最好的無煙煤。

  用無煙煤還有一個好處是不會產生濃重的煙霧,這對於軍艦的生存更有利。

  勘測隊在距離海參崴不到50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出產無煙煤的優質煤礦。

  於是米哈伊爾就用無煙煤燒窯。

  這引發西伯利亞艦隊的極大憤慨。

  西伯利亞艦隊燒的無煙煤,一部分是從清國進口,一部分是從歐洲萬里迢迢運到海參崴。

  清國優質無煙煤的產量不足,除清國自己的海軍之外,日本海軍也大量採購,供日本聯合艦隊使用。

  這裡不得不表揚東方俾斯麥的商業精神。

  甲午清日戰爭爆發前,日本從清帝國訂購3萬噸優質煤炭。

  當時清帝國海軍自用的是劣質煤炭,優質煤炭全部用來出口。

  清日戰爭爆發後,有人建議停止向日本出口這批煤炭。

  李大人認為堂堂我大清豈能失信於人,於是這批煤炭正常出口到日本,供應日本海軍。

  米哈伊爾倒是不至於資敵。

  可是用優質無煙煤燒窯,效率確實是挺好,敗家也是真敗家。

  米哈伊爾在得知無煙煤的重要性之後,馬上停止了這種愚蠢的行為,不僅將無煙煤供應給西伯利亞艦隊,而且將無煙煤出口到日本。

  今年無煙煤給海參崴帶來的利潤只有1.5萬盧布。

  不過這不用擔心,隨著產量的逐步提高,無煙煤帶來的利潤會越來越多。

  喬治是個黑了心的傢伙,在得知海參崴可以生產無煙煤之後,喬治就讓米哈伊爾前往清國採購優質無煙煤,哄抬煤價。

  清國的無煙煤價格上去了,日本就不得不加大在海參崴的採購量,清國和海參崴都有錢賺,日本要維持聯合艦隊,就要付出更大成本。

  喬治這真不是幫清國,而是為了俄羅斯。

  俄羅斯和日本之間也終有一戰。

  舍別科還是很有效率的,調查結果表明,確實有人接受外國人僱傭,觀察羅夫諾演習的具體過程。

  這個情況馬上引起沙皇重視。

  往年羅夫諾演習,都會邀請各國觀察員參加,羅夫諾演習具備一定威懾性質。

  今年羅夫諾演習沒有邀請各國觀察員,於是就有人好奇羅夫諾演習的內容,這很正常。

  沙皇解決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下令將羅夫諾周圍一百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居民全部遷走,這個工作必須在明年羅夫諾演習開始前完成。

  明年羅夫諾演習開始後,參演部隊如果在演習過程中發現閒雜人等,可以直接開槍擊斃。

  9月30號,沙皇在羅夫諾演習的總結會議上,授予喬治一枚「聖安德烈」一級勳章,喬治因此成為俄羅斯歷史上,「聖安德烈」勳章年齡最小的獲得者。

  尼古拉是第二小,他同樣獲得了一枚「聖安德烈」一級勳章。

  布魯西諾夫也有收穫,他獲得了一枚二級「聖喬治」勳章,同時被任命為第3騎兵師師長。

  第3騎兵師是近衛軍,布魯西諾夫也算一步登天,得到沙皇關注。

  喬治本來也有機會成為師長。

  考慮到明年的演習中,喬治是以一個團對抗一個師,喬治還是只能留在橡團。

  尼古拉在羅夫諾演習後離開橡團,喬治正式成為橡團團長。

  同時也是帝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軍團長。

  尼古拉同樣是第二小。

  喬治並沒有隨部隊一起返回聖彼得堡,而是乘坐火車去了葉卡捷琳堡,他要視察自己的產業,理由充分無比。

  葉卡捷琳堡距離羅夫諾2300俄里(一俄里即1.0668公里),坐火車要7天。

  喬治這一次沒有乘坐軍用火車,而是乘坐民用火車。

  民用火車也分等級,喬治單獨包下兩節車廂,一節喬治自用,一節由衛隊成員使用

  這時候喬治才知道,俄羅斯的運輸費用有多高昂。

  喬治一直都知道,俄羅斯的交通狀況落後。

  但是落後到什麼程度,喬治並沒有切身感受。

  喬治之前坐火車,要麼是軍用火車,要麼是和尼古拉一起坐王室專列,一路暢通。

  民用火車就沒有資格搞特殊了,火車走走停停,2300俄里要走7天,這還沒算費用呢。

  俄羅斯的鐵路大多是由私人控制,鐵路收費極為高昂,通過鐵路運輸小麥,每走30俄里,成本就會上漲百分之一,從葉卡捷琳堡運小麥到羅夫諾,小麥的價格,會比葉卡捷琳堡增加76%。

  這也就能解釋,俄羅斯境內的物資流通,為什麼這麼困難了。

  對於喬治來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聖彼得堡距離海參崴一萬公里,鐵路蜿蜒曲折,最終長度肯定在一萬公里以上。

  即便只算一萬公里,按照俄羅斯境內的物資流通成本,從海參崴將物資運到聖彼得堡,成本將增加333%——

  這還做什麼生意啊,海參崴的小麥送到聖彼得堡,比聖彼得堡本地的牛肉賣的都貴,傻瓜才會買。

  要改變這個局面,只有一個辦法,努力使鐵路國有化,將鐵路牢牢控制在帝國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