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盧象升想開發北直隸

  給錢的人,永遠都是爺。Google搜索

  從萬曆四十六年開始,每畝加派3厘5毫,共增加賦銀200多萬兩。到萬曆四十八年止,平均每畝土地加征銀九厘,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

  天啟時,並征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崇禎四年(1631),又把田課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銀六百六十七萬餘兩,除兵荒蠲免,實征銀五百二十二萬餘兩。如果計算到崇禎十七年,那麼遼餉共收了萬曆朝三年,共計九百二十萬兩銀子,天啟元年到崇禎四年,每畝九厘,共徵收十二年,共計八千零四萬兩,崇禎朝共計六千二百六十四萬兩,累計共計一億五千一百八十八萬兩銀子。

  然而這些一大筆錢,還沒有出國庫,直到漂沒三成,到了遼西,再減少兩成,也就意味著不算遼西將門向文臣集團送禮的賄賂,文臣集團用成例的方式,就卡掉了足足七千餘萬兩銀子。

  要知道關寧軍在遼西戰場上的表現只能用「窩囊」來形容,既不能戰,也不能守,每次建奴發動大規模進攻,他們都只有抱住腦袋挨揍的份。然而,就是這麼一支魚腩部隊,朝廷卻不敢動。為什麼不動呢?因為一旦動了這支軍隊,那麼文臣集團就少了一個可以貪污的理由。

  除了劉明遇之外,現在大明的資本家,也只有瓷器和茶葉、紡織業進入了規模產業化時代,從成本上來說,儘管劉明遇用高福利高薪水,卻因為生產成本更低,生產效率更高,一旦劉氏集團生產的紡織品也好、木器家俱也罷,北直隸境內的所有手工業,根本就沒有竟爭優勢。

  現在的劉明遇僅僅用了一萬四千多名工匠,就創造了大明百萬鋼鐵工廠十分之一的產能,生產效率提高了十幾倍,用不足大明鋼鐵產業工人百分之一的工人,生產出了十分之一的產能,成本自然是一目了然。

  現在劉明遇擁有著絕對的成本優勢,一旦向北直隸傾銷商品,自然會培養出一批買辦階層,也就是官僚資本主義,他們才不會管民族產業的死活,也不會管治下百姓的死活,他們追求的只有利潤。

  劉明遇與盧象升私交雖然不錯,可事實上,在很多時候,盧象升也無法在北直隸做到一言九鼎,別說在北直隸,就算是大名府,一樣有人敢跟盧象升對著幹。所以,劉明遇要想快速發展,只能採取鈔能力。

  崇禎三年十一月下旬,寬河又下了一場暴雪,地面平均積雪厚約五分公分,寒風如刀,只要將皮膚裸露在空氣中,最多一刻鐘,就會變成麻木。好在寬河城內只有幾千套老舊房屋,在入冬以來,進行了加固,其他的房間都是新房,而且用料紮實,倒也沒有出現意外事故。

  按說在如此寒冷的天氣中,人們應該貓在家裡躲冬,然而,劉家軍治下的工人和農民,都在揮舞著鐵杴、清理屋頂的積雪,或者是把城內的積雪,清理出去。

  眾人幹活得非常起勁,甚至連孩子也過來幫忙。

  盧象升望著這一幕,有些感慨:「要是天下處處都是如此該多好啊!」

  可以說,大明任何一座城池,都不可能像寬河一樣,幾乎九成九的房屋都是新建的,而且全部都紅磚紅瓦的新磚瓦房,面對如此巨大的暴雪,居然沒有出現大量凍死人的意外。

  「盧大人,這就是我給你所說過的經濟問題!」

  劉明遇指著寬河城忙碌的百姓道:「盧大人可知,這寬河城裡的百姓,人均收入多少錢?」

  盧象升仔細觀察著寬河城的百姓,這些百姓也大都穿破舊的衣服,可是無論如何破舊,但是卻非常乾淨,人人臉上都露出紅光,也就意味著這些百姓營養可以跟得上。

  「一兩銀子?」

  「差不多!」

  劉明遇指著外面的百姓道:「你看,他們在農忙的時候,忙著種地,一旦完成秋收,其他時間就可以進入工作做工,一個月賺一兩多銀子,一年可以打工八到九個月,工廠包吃,也就意味著他們一年可以多賺八九兩銀子。」

  「什麼?」

  盧象升驚訝的道:「他們一個月一兩銀子?」

  「其實不止,在寬河是按照工種和勞動強度來賺錢,一名熟練的木匠工人一天可以賺五厘銀子,一個月如果不休息,就可以賺一兩五錢銀子。一名熟練的紡織工人的工錢略低,他們每天可以三厘四毫銀子,一個月可以拿一兩銀子。」

  說到這裡,劉明遇指著一名身上穿著湛藍色葛布工作服的鋼鐵工人道:「鋼鐵工人的工資最高,由於工作中伴隨著大量的風險,所以他們每天可以賺八厘銀子,一個月可以賺二兩四錢銀子。」

  「我以為……」

  「盧大人莫非以為他們一年才能賺一兩銀子?」

  盧象升點點頭:「關內的農民一年要是可以賺一兩銀子,加上野菜和粗糧,也不至於餓死!」

  劉家軍將士的軍餉,在寬河其實不算高,普通新兵訓練合格,屬於戰兵,每個月只有一兩兩錢銀子,相當於每天四厘銀子,甚至不如熟練的木工。只不過軍人的隱形福利多,比如說分房子,雖然同屬五間的小戶型院子。

  軍人和軍屬每戶有六分宅基地可以空著,留著以後使用,而所有工人和農民,則沒有這個福利,他們的院子只有占地面積。其實是在劉家軍軍務局的福利體系中,無論是分配糧食、肉、或其他副食品,軍人和軍屬是最高等級,次者才是收入最高的鋼鐵產業工人,其次是木器產業工人,最後才是紡織工人。

  要說大明百姓的人均收入水平,各行各業的收入其實都不算太差,在歷朝歷代,年收入十一萬元左右,而官員的收入卻是歷朝歷代中最低的,沒有可比性。

  比如說唐朝,一品官員,唐代時一品月俸八千文。按照當時的物價,可以購買一千六百斗糧食,也就是一百六十石,另有職田,一品為六十頃,既六千畝。又有世俸錢,一品為二百萬(二千貫)。

  宋朝官員的俸祿,其實比唐朝更高,比如說包清天包拯,如果折算人民幣,包拯的年薪是兩千四百萬元,而大明朝的官員,哪怕是一品官,只有八十七石月俸祿,才就是一千零四十四石糧食。可是由於成祖時期濫發寶鈔,造成寶鈔貶值,幾乎如同廢紙,大明的官員事實上拿不到這麼多糧食。

  一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鈔;三四品米鈔各半;五六品米六鈔四;七八品米八鈔二。也就說,一名一品官員,只能拿到四百一十七石糧食。

  這個糧食只相當於唐朝一品官員俸祿的四分之一,當然,人家唐朝官員還有六千畝地的職田,這個福利大明可是沒有的。

  從數字上來看,就可以看出大明朝為什麼不得讀書人之心了,工資低,而且又沒有假期,大明的官員,一年休息天只有十七天,而且更讓人無語的是,七品縣令一個月薪俸折合現在大約3255元,養家餬口勉強可以,再養一批縣吏,文員,衙役等,那是不可能的。

  這麼低的工資,甚至不如一個馬夫,這怎麼能讓十年寒窗苦讀,只想升官發財的大明官員不憤怒?

  盧象升這次來到寬河,除了想結清之前的欠款,隨便給劉明遇下一批馬車的訂單,主要是劉明遇對盧象升的幫助太大了。

  當初劉明遇告訴盧象升,衛所既然已經打不了仗,那種讓衛所專門搞生產,用軍田的產出供養軍隊。

  盧象升上次一離開寬河,返回保定之後,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寫了一份奏摺上奏朝廷,要求將保定府、真定府、大名府等除了歸新衛諸衛所之外的軍戶和軍田通通調撥給自己管轄。

  此時北直隸的衛所已經爛得不成樣子了,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軍戶大量破產,非但沒有能力再向朝廷納糧,還得朝廷調撥大量糧餉供養他們,有人願意接手這個爛攤子,朝廷簡直就是求之不得。沒過多久,朝廷就回話了,提出一個條件。

  如果盧象升願意承擔真定、廣平、大名、順德十三衛十八個千戶所的軍餉,朝廷可以將十三衛下轄的軍戶和軍田全部調撥給他,這些軍田的產出由他自由支配。

  對於朝廷而言。這是非常划算的,一來甩掉了一個負擔,二來,也可以以此為藉口削減一部份天雄軍的軍餉,都給了你們這麼多軍田,還好意思找我們要錢?

  真是一舉兩得,盧象升想也沒想就同意了。這一大事是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的,對於明末的官僚而言,簡直就是光速了。

  以光速拿到這些軍田之後,盧象升同樣以光速整頓這個爛攤子,將那些欺壓軍戶的百戶、千戶通通拿下,扔進了監獄,同時上門拜訪侵占軍田的縉紳,讓他們把軍田還回來。

  他是保定巡撫,北直隸的第二最高長官,又是頗有官聲的文官,為了那點田產去駁他的面子實在不划算,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大部份被侵占的軍田都被拿了回來。

  接下來盧象升大力鼓勵破產的農民入軍籍,入軍籍者可以無償獲得三十畝軍田,不必再上戰場打仗,只管種好田就行了。

  對於那些破產的農民而言,這是一個難以抗拒的誘惑:軍戶是不必納稅的。在短短几個月裡,便有近萬破產農民入了軍籍,重新將已經名存實亡的北直隸六府十三衛給補滿了。

  人頭有了,要想獲得發展,還需要劉明遇的支持,至少要從劉明遇這裡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打制農具,建造水車,打灌井,鋪木渠,帶領軍戶們開墾荒地。

  「盧大人,要人真是沒有!」

  劉明遇聽到了盧象升的真正來意,趕緊搖搖頭道:「你也不看看,我這邊哪裡還有人抽給你!」

  盧象升耍起了賴皮:「不給人,本督就不走了!」

  「不走了就不走了,每天三頓飯,餐餐都有肉!」

  劉明遇笑道:「供盧大人吃一年半載這點錢,我還有!」

  「拱辰你不能見死不救!」

  「盧大人,其實你不必找我!」

  「那還能找誰?」

  「商賈啊!」

  劉明遇道:「做任何生意,那就需要投資,你現在不光缺技術,還缺啟動資金,就算我把人給你也沒用。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