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明亡真正的黑手

  如果翻開歷史,不難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記住本站域名任何王朝都非常短命,那麼強如兩漢,或者隋唐,都沒有超過三百年,哪怕再如何積弱,比如南宋和東晉,人家也依舊有一百多年的命數。無論哪個朝代,無論貧窮還是積弱,在開國時期,都是一樣殺氣騰騰,積極進取。

  民不聊生的真正原因,是天災嗎?

  天災的原因其實也有,但是大明之大,雖然像北直隸,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會受到小冰河天氣的影響,可湖南、湖北以及江浙、雲貴等地,受到的氣候影響卻非常有限。

  劉明遇拿著手指沾了一下茶杯里的水,在桌面上劃了一個方塊,接著道:「這就好比是一塊地,就一百畝,剛剛開始的時候,一家兩口人種這一百畝地,日子可以過得相當愜意。」

  茅元儀隱隱約約明白了劉明遇的想法。

  劉明遇沒有理會茅元儀,直接用手指一划:「人總是要生孩子的,一對夫妻生六個孩子不多吧?三兒三女,這就是三個獨立的家庭,將來,這一百畝地一分為三,每個兒子就是三十三畝!」

  茅元儀解釋道:「侯爺尋常百姓之家,生六個孩子,能孕育三個長大成人就是祖宗保佑了!」

  劉明遇點點頭道:「好吧,就算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兩個兒子再結婚生子,這一百畝地被分成了四份,每戶二十五畝,雖然少了點,但對於他們來說仍然有富餘。再過十幾年,這四戶人家的孩子也長大了,也要分田地了,他們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再次進行劃分看,現在土地剛好夠用,每人都有一塊,不會有浪費,而土地的產出交完稅後還足以讓他們過上溫飽的生活,所以,這個時代被稱為盛世。是的,一個從亂世走過來的國家,只要不出大亂子,哪怕國君再怎麼無能,經過三四代人的努力,也能迎來一個盛世。」

  茅元儀心中默默計算著,明朝從立國到達到國力的頂峰,剛好用了三代人!再往上推,宋朝從開國到富甲天下,也剛好用了五六十年,正好是三代人的時間,再往上推別推了,哪個朝代都是一樣,雖然寒風刺骨,茅元儀的額頭布滿了冷汗。

  劉明遇接著道:「歷朝歷代都經歷著開國時期貧窮,三代進入盛世,然後盛極而衰弱,最終遍地烽火,強大一時的帝國轟然倒塌。漢初,劉邦出行,連五匹白馬都湊不齊,只能乘牛車出行,到文、景兩帝,大漢進入盛世。」

  接著唐朝也是一樣,李世民雖然文治武功,戰功赫赫,可真正讓大唐進入鼎盛時期的恰恰是各方面都不優秀的李治,他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擴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中部,維持了三十二年。

  明朝其實也是一樣,成祖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萬國來朝,國力強盛一時。

  茅元儀在腦袋裡轉了一圈,驚訝的問道:「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很簡單!」

  劉明遇笑道:「所有的歷史問題,其實都是數學問題,比如說,漢高祖立國當時才多少人口?」

  「一千三百萬!」

  「同樣,唐朝立國,當時多少人口?」

  「武德初年,全國二百九十萬戶,不到九百萬人。貞觀十三年,全國三百零五萬戶,口約一千三萬零五萬人!」

  「本朝呢?」

  「本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兩京十三省有總戶口數一千零六十五萬兩千八百七十戶,總計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人!」

  「文字記錄的史料,都是虛的!」

  劉明遇撇撇嘴笑道:「秦二世荒淫、隋煬帝荒淫、歷朝歷代的末代皇帝荒淫,這個假象誤導到很多人,用數字來那就比較直觀了,就是我們大明為例,洪武二十六年統計戶籍,總計六千萬口,當時有多少地?」

  按照萬曆時期統計的耕地面積,當時大明有十一億六千萬畝地,比後世略低,主要是當時大對於雲貴、湖南、兩廣的開發遠不如後世。

  「你現在明白了嗎?」

  「為什麼會這樣?」

  茅元儀望著劉明遇惶急的問道:「為什麼會這樣?」

  「盛世一大壞處就是物產豐饒,國泰民安,老百姓可以放心的繁衍後代,所以人口飛快的增長。可人口是需要土地作支撐的,而一個國家的土地又有限,有限的人口供養無限增長的人口,誰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呢,當人口數量超過了土地所能容納的極限之後,盛世也就化作過眼雲煙了,隨之而來的,是亂世。越來越多的人口為了爭奪越來越少的土地明爭暗鬥,想不亂都不行,如果這個時候再來幾場大規模天災或者戰爭,可以說,這個國家死定了。」

  聽著劉明遇風淡雲輕的話,茅元儀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

  事實上,崇禎三年既將過去,距離崇禎十七年還有不過十三年多一點的時間。然而除了劉明遇兩世為人,天下間誰敢相信,大明就這麼長的壽命了?其實,現在的大明,就是一個虛弱的胖子,看上去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可問題是,大明已經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劉明遇沒有理會茅元儀,而是認真的道:「這還是最理想的狀態,事實上,這種狀態是不可能發生的。土地不可能無限的分割,直到無法再供養那麼多人口。富人會大肆置辦地產,失去土地的人要麼成為農奴,要麼流離失所,越往后土地兼併就越厲害。比如說,萬曆新政!」

  萬曆元年(1573年),張居正成為首輔,同時開始頒布「考成法」經過萬曆新政,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

  可以說,大明有了張居正,財政危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階級矛盾也得到了緩解,只是非常可惜,隨著小日子開始入侵朝鮮,作為大明的小弟,大明自然不能不管,經過先後兩次戰爭,大明出兵前其四萬,後期八萬人馬,最終打敗了小日子。

  可問題是,大明好不容易積攢的家底,一下子耗盡了。

  其實大明的財政危機,從萬曆後期已經開始出現了,隨著建奴的崛起,朝廷花在遼東的軍費越來越多,而最最最要命的是,滿朝士紳是不用交稅的,但國家沒有稅收無法運行,怎麼辦?

  只好往那些農民身上收稅了。他們的土地越來越少,賦稅卻越來越沉重,最後,他們也失去了土地,那些土地要麼拋荒了,要麼被像士紳大戶大戶給兼併了,不管是哪種情況,國家都永遠地失去了這份稅收。

  劉明遇苦笑道:「隨著土地兼併,國家的稅源日益枯萎,財政入不敷出,但要做的事情卻一件都沒有少,長此以往,這個國家必定完蛋。伴隨帝國崩潰的,永遠是血流成河的戰爭,而戰爭必將吞噬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大家瘋了似的殺啊殺,殺啊殺,一直殺到千里無人煙,一直殺到人口減少到這片土地可以承受的甚至還有大量荒地的地步,戰爭結束了。」

  茅元儀的臉色越來越慘白,他的身子狠狠一顫,聲音沙啞道:「然後再過三四代人,盛世就開始了?」

  「對。」

  茅元儀神情驚駭,手微微發抖道:「接著,由於國泰民安,物資充裕,人口飛速增加,一直遞增到土地無法容納的地步,然後,亂世來臨了?」

  「你現在終於明白了!」

  劉明遇拍了拍茅元儀的肩膀道:「所謂的盛世,不過是人口數量與土地承受能力達到均衡的一個時期而已,與君王賢明與否無關。只要人口增長的速度不超過土地承受能力的極限,就算是一頭豬,也能開創一個盛世王朝。反過來,一旦人口數量超過了土地承受能力的極限,有限的土地再也養不活那麼多人了,就只好來一場人為的大滅絕,將人口數量強行削減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相當於系統清零,重新來過。幾千年來,全世界都在重複著這個過程,不同的是我們大亂之後總是能大治,而有的地方大亂之後就是沒完沒了的亂,持續上千年都不消停而已。」

  有句話說得,在雪崩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劉明遇不像其他人,會把明亡的原因按在把士紳階層的頭上,把儒家和士紳一棍子打死,任何一個階層都是屬於時代的產物,存在必定有存在的價值。

  比如說,在門閥政治時期,門閥的作用,其實是為了對抗占據北方的鮮卑。那個時侯,漢人的命不如狗,大家需要抱團取暖。

  於是,太原王氏、清河崔氏以及趙郡李氏、范陽盧氏等一大批門閥趁亂世而起,他們掌握著兵權、財富、土地和人物,只有在那種情況下,才能與拓跋氏對等談條件。後來,五代十國亂世,血流漂杵,天下所有人都意識到,武夫當權,肆無忌憚的濫殺無辜。

  在那種情況下,以文御武的觀點逐漸成型,大宋是士大夫與天子共天下,而不是門閥政治時期的王與司馬共天下。當門閥消亡之後,士紳趁勢而起。

  在恢復舊河山,重建秩序方面,士紳其實是起到促進作用,那個時代的士紳做的事情,就像現在的劉明遇做的一樣,他有錢,有工具,可以帶著百姓在廢墟上建立新家園。

  到了明朝中後期以後,特別是東林黨的成立,士紳階層就遇到了資本主義的資本衝擊。有人認為東林黨代表江南士紳。

  士紳是什麼?他們掌握著國家權力,難道不會像宋朝一樣,宋朝才多大點地方,一年可以收上來多少稅?

  一億多貫,為什麼大明一旦徵收商稅就是與民爭利?

  什麼時候,民變成了資本家的代表?答案是東林黨成立,東林黨表面上代表的是江南士紳,其實還不如說是代表著江南資本家。

  如果真是士紳,徵收商稅的政策肯定會成功實施,大明也不至於商稅收入不過三十多萬兩銀子。

  東林黨只是工具,明末江南資本家的一件工具。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