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三羅之一羅隱

  晚唐詩人羅隱長相醜陋,他曾在自己的詩里說未能慚面黑,只是恨頭方。

  臉黑也就算了,頭居然是方的,這長相的確夠奇形怪狀。

  羅隱雖然長得醜,但才華出眾,他的詩語言清麗唯美。

  唐朝詩人格外推崇牡丹花,從武則天開始,再到劉禹錫、徐凝以及後來的魚玄機,都有吟詠,各有所長。

  羅隱年輕時也寫過一首七律《牡丹花》,詩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任是無情也動人,這句詩廣為流傳,成為了千古佳句。

  「羅隱,本名橫,字昭諫。」

  「唐文宗太和七年生於浙江新城,祖父羅知微曾官至福州福唐縣令。」

  「父親羅修古曾應開元禮試,擔任過秋浦縣尉,羅隱少年即有過人的文學才華。」

  「他與另外兩個同族才子被合稱為三羅,即羅隱、羅虬、羅鄴。」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羅隱由江西南康進京赴舉。」

  「途經江陵時拜謁丞相白敏中、經隨州時拜謁隨州李刺史尋求薦引,均無所獲。」

  「次年初,羅隱應進士試,落第後北游同州、夏州等地。」

  「咸通二年前後,遊歷至河中府時。」

  「羅隱拜謁前丞相、河中節度使令狐綯,得其賞識,但引薦無果。」

  「羅隱繼續北行,至晉州、河北臨漳等地。」

  「唐懿宗咸通三年,羅隱困留長安,作詩《投所思》。」

  「咸通五年,羅隱落第東歸,經大梁時拜謁宣武節度使鄭處誨。」

  「作有《投宣武鄭尚書二十韻》《辭宣武鄭尚書啟》,未獲賞識。」

  「咸通七年,羅隱在京應試仍落第,再次困居長安,寒餓相接。」

  「此時,羅隱往返於科考已是第十個年頭,仍是榜上無名。」

  「羅隱在悲忿中立言,編輯自己所寫的雜文為《讒書》五卷。」

  「咸通九年,三十六歲的羅隱應進士試再次落第,東歸。」

  「本年秋,又因龐勛兵亂留滯蘇州,未能進京赴第二年春試。」

  「咸通十一年,因為本年停舉,加之家境困窘。」

  「羅隱不再去長安,其經新安、鍾陵至長沙另謀出路。」

  「在路過鍾陵時,羅隱巧遇故人鍾陵歌妓雲英,雲英頗感意外。」

  蘇軾: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是羅隱詩里有名的佳句。

  羅隱仕途之坎坷,被人戲稱科考釘子戶,史稱十上不第。

  但是科舉之路走得如此艱難的也不止羅隱一個,詩聖杜甫也是一個。

  歸根究底,裡面包含了運氣和政治還有自身的性格原因。

  杜甫出身不低,不說家世顯赫,但祖上也是世代為官。

  而他又出生在盛唐,盛唐經濟繁榮,詩歌文化也是空前的鼎盛。

  但朝廷有口腹蜜劍奸相李林甫當道,他的第一次科舉之路就被李林甫給一棍子打死。

  第二次科舉之路還是被李林甫把路給堵死,奸人當道這屬政治原因。

  杜甫對朝廷的腐敗很失望,用他詩朝廷如市井,衣冠多盜賊。

  羅隱史稱十上不第,羅隱一直科舉參加了十次都沒有考過。

  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更多的是羅隱自身的原因。

  古代選拔科舉人才,不但要看才華還要觀其長相。

  羅隱很有才華,但是恃才傲物,常常口不擇言。

  動不動出言諷刺,諷刺朝廷,諷刺新貴。

  無形之中給自己樹立了很多敵人,讓自己的科舉之路越走越難。

  再加上他長相不好,曾嚇跑過仰慕他的宰相之女。

  不過羅隱的詩寫的確實不錯,雖不能和大詩人相比,但詩壇仍有他的一席之地。

  寫景,寫人,都是信手拈來,寫景詩《杏花》即為一首。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

  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

  此詩不難懂,幾近白話,暖氣指春天裡的氣流,寒氣過,暖氣來。

  暖氣一到,春暖花開,萬物復甦。

  潛催二字,用字巧妙,有悄悄之意。

  隆冬過,暖氣生,春天的生機,綠草,樹葉新。

  花開都好像發生在一夜之間,悄悄綻放。

  梅花已謝杏花新此處將時間和季節的過度,詩人巧妙的用梅花和杏花接替,自有新意。

  半開半落閒園裡,何異榮枯世上人這兩句略帶傷感,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

  人無百日紅,富貴榮華都是過眼雲煙,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羅隱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路過鍾陵縣。

  認識過一位叫雲英的樂妓,二人性情相投,互相賞識。

  後來羅隱離開長安,再次聚首已是十年之後,故人重逢,羅隱感慨的寫了此詩。

  開篇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掌上身形容雲英體態窈窕美妙,典出《飛燕外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為掌上舞。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後面兩句偕是調侃,我沒有成名,你沒有嫁。

  咱倆都是半斤八兩,誰也別笑話誰,我們都不如別人。

  羅隱久困科場,雲英久困樂籍,兩人一見面常常取笑對方。

  十年之後,久別重逢。

  故人相見,關心的問題依然,羅隱科舉又與雲英不期而遇。

  見她仍未脫離樂籍,遠離風塵,羅隱不勝感慨。

  卻沒想到雲英一見面卻驚詫,於是羅隱寫詩贈她。

  「咸通十年冬,吏部員外郎於環出任湖南觀察使。」

  「因為於環曾為羅隱的進士考試廣為延譽,窘迫中的羅隱於是寫《投書湖南於常侍啟》,請求於環奏授一官或推薦他參加吏部的書判拔萃考試。」

  「至咸通十二年,羅隱任衡陽縣主簿,因性格不容。」

  「年末離職東歸,在途中將湖南所作文書編為三卷《湖南應用集》。」

  「咸通十三年,羅隱經江夏歸鄉,拜謁湖州刺史裴德符。」

  「次年春,羅隱再到湖南謀職,但於環此時已被貶袁州刺史。」

  「羅隱拜謁繼任湖南觀察使兼潭州刺史王凝,作《投湖南王大夫啟》,求職不得。」

  「而再東下至揚州,謁淮南節度使李蔚,求得入其幕府中為吏。」

  「因恃才傲世,僅幾月又棄職而去,流落於揚州街頭。」

  「乾符元年,羅隱為求職再西下江州、鄂州等地。」

  「拜謁江州刺史陳輦,作《上江州陳員外》。」

  「謁鄂州刺史韋蟾,其作有《上鄂州韋尚書》詩,求職均不得回復。」

  「乾符二年,爆發黃巢農民起義,羅隱在無路可投的境況下,來到了池州,投奔其父。」

  「乾符四年,經池州以等第之舉,羅隱再次赴京師長安,以參加第二年的進士會試。」

  「因未得薦舉,羅隱再次落榜,於悲憤之下作《偶興》詩。」

  「自大中十三年初去長安應試,到乾符四年的二十年,在應試屢遭黜落後。」

  「羅隱自言命薄地卑,無人援引,遂放棄從科舉入仕途之路。」

  「羅隱居池州梅根浦期間,得到池州刺史竇潏的照顧,池州因受黃巢之亂無屋宇城壁。」

  辛棄疾:半生漂泊潦倒的羅隱,寫過一首曠達的詩,後兩句家喻戶曉。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有朝一日金榜題名,抵達夢想成真的輝煌時刻,但是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

  唐代有個文人名叫羅橫,從少年到中年,他不斷地參加科舉考試。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考了十多次,結果全盤皆輸。

  從此淡出江湖,改名為羅隱。

  羅隱前半生漂泊潦倒,時運不佳,與仕途無緣,難展心中宏願。

  其實他富有才華,寫了不少的詩文,不乏名篇佳作。

  這份非凡的才情,使得他在民間還是蠻受歡迎的。

  當朝宰相令狐綯的兒子考中進士,羅隱寫了詩文以表示祝賀。

  兒子考中進士本是值得高興的人生大事,然而宰相卻漫不經心,得到羅隱的詩文手跡卻大為欣喜。

  真有些匪夷所思,但是也足以證明羅隱的作品有很大的魅力。

  有位才女對於羅隱的詩文相當喜歡,常常在她的父親面前吟誦。

  當有一天,有緣見識這位偶像時,結果出乎意料。

  因為羅隱其貌不揚,甚至有些醜陋。

  才女大失所望,從此絕口不念羅隱的詩。

  對於羅隱有無妻室,很難搜集到相關的資料。

  古代才子放浪形骸,流連於煙花枊巷,倒也見怪不怪了。

  歌妓雲英是羅隱的舊日相好,不知當時倆人是否有過海誓山盟。

  光陰流逝,十年之後羅隱故地重遊,再度邂逅雲英,兩人舊情復燃。

  雲英風姿猶在,紅顏未逝,觸動了羅隱的內心隱痛。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這兩句有著惺惺相惜的意思,也有著人生失意,辛酸無奈,五味雜陳之感。

  末一句反問,問得好!難道真的是我們都不如別人嗎?誰知道呢?

  現實世態如此,哪是個人命運能左右得了?

  身不逢時,事不由人,陰差陽錯,種種蘭因絮果。

  羅隱寫過一首詠物詩《蜂》,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它有著諷喻的意味。

  既讚美了那些終日勤勞,不畏艱難,造福於民的人,又諷刺了那些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不勞而獲的人。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輾轉江湖數十載,看透世態人情,也嘗遍酸甜苦辣,他的作品有著現實主義的意義。

  他敢於以詩筆抗爭社會的黑暗,反映民生疾苦,抒寫個人的坎坷際遇。

  他的詩風流麗,筆力恣意,感情沉鬱蒼涼,言淺意深。

  雖不算十分完美,然而終是晩唐一代名家風範。

  羅隱寫過一首曠達的詩,後兩句家喻戶曉。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人生得意須盡歡,不妨高歌一曲,人生失意也就罷了,無需過多在意。

  愁也好,恨也好,都要樂悠悠。

  今天有酒,就盡情地喝,不妨酩酊大醉。

  明日憂愁來了,就等到明天再去愁。

  它本身就已經是意思淺白,沒有任何典故。

  但是意味深長,餘韻悠悠,值得活學活用。

  「竇潏特為之建築了園林房舍以安居,池州百姓在生計上也對羅隱予以幫助。」

  「羅隱在隱居池州約六七年時間裡,寫了大量貴池一帶風光及關心國計民生的詩歌。」

  「中和三年,羅隱離開池州,游鄭州等地。」

  「次年,投鎮海節度使周寶,在鎮江周寶幕中達兩年之久。」

  「同年,羅隱在潤州期間,與僧處默交遊,送王蘊任蘇州刺史。」

  「光啟三年,五十五歲的羅隱輾轉返歸家鄉杭州,投奔時任杭州刺使的錢繆,受到器重。」

  「錢繆初任其為錢塘縣令,拜著作佐郎。」

  「唐昭宗龍紀元年,昭宗改御名曰曄,羅隱作賀表,當時京師稱為第一。」

  「景福二年錢繆被任為鎮海節度使,羅隱代錢繆草謝表,被授為鎮海軍掌書記。」

  「乾寧四年,代武肅王錢繆草謝賜鐵券表。」

  「此後十年間,又相繼授羅隱觀察判官、司勛郎中、鎮海節度判官等職。」

  「梁太祖朱溫篡唐後,羅隱慕道之意愈深,朱溫以右諫議大夫召羅隱入朝。」

  「但他卻累征不至,且力勸錢謬討伐朱溫,錢謬不允。」

  「後梁開平二年,錢繆被封為吳王,錢繆表薦羅隱為給事中,此年前後羅隱與羅袞唱和。」

  「羅隱入錢繆幕府二十餘年,賓主遇合,凡邦土之大事記、錢繆的文告、奏表多出於羅隱之手,其才華得以施展。」

  「梁太祖開平三年,羅隱寢疾,五月,遷授鹽鐵發運使。」

  「十二月,羅隱逝世,享年七十七歲,歸靈杭州錢塘縣定山鄉居山里。」

  「葬於徐村之穴,鎮海軍節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撰墓誌。」

  文天祥:晚唐時政壇黑暗腐敗,國家如大廈將傾,內有宦官之憂、外有藩鎮割據。

  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權貴視百姓如草芥,肆意魚肉。

  諸多亂象,令人無奈嘆息。

  黃巢起義爆發,唐昭宗逃難,隨駕的伎藝人只有一個耍猴的。

  這猴子馴養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隨朝站班。

  唐昭宗很高興,便賞賜耍猴的五品官職,身穿紅袍,就是賜朱紱,並給予稱號叫孫供奉。

  孫不是這個人的姓,而是猢猻的猻字諧音,意謂以馴猴供奉御用的官。

  羅隱有感此事而創作了這首《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

  十二三年我困於考場歷盡艱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問聞。

  還不如去購買一隻小猴子耍弄,逗得君王開心一笑就緋袍加身。

  羅隱這首詩,用作者自己和孫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鮮明對比。

  以自我諷嘲的方式發感慨,泄憤懣,揭露抨擊皇帝的昏庸荒誕。

  首句十二三年就試期,詩人慨嘆自己十多年寒窗苦讀的艱辛。

  次句五湖煙月奈相違,詩人回憶自己離鄉的孤苦。

  這兩句都是為後兩句作的鋪墊,十二三年不是確指,是十多年的意思。

  五湖一般是指洞庭、鄱陽、太湖、巢湖、洪澤五湖,這裡是代指江南。

  江南河流縱橫,蒙蒙煙霧溶和著淡淡的月色,景色很美。

  羅隱是餘杭人,家鄉就在江南。

  他對自己過去一次次地離開家鄉,著迷於考試,不禁感到十分悔恨。

  三句詩人自嘲不如耍猴人,看似羨慕,實則是對君主的辛辣諷刺,其中蘊含著詩人巨大的悲憤。

  結句既痛刺唐昭宗的癥結,也刺痛自己的心事。

  昏君不可救藥,國亡無可挽回,其中蘊含著詩人對李唐江山每況愈下的隱憂。

  官吏所穿的公服,根據品階高低區分為不同顏色。

  紅顏色的公服,五品以上的官才能穿。

  羅隱十年寒窗刻苦讀書,卻做不了官,耍猴人一日之內便可飛黃騰達,這是一個多麼鮮明的對照。

  這是首諷刺詩,羅隱不僅抒發了自己的憤慨,而且嘲諷了皇帝。

  唐朝末年國家就要滅亡了,但唐昭宗不急於求人才,拯救國家。

  仍然沉溺於遊樂享受,賞玩猴戲,實在是一個糊塗昏庸的皇帝。

  此詩看似自嘲,實則是發泄內心的憤懣,把自己的辛酸當作笑料,將皇帝的荒誕當作正經。

  以放肆嘻笑的態度進行諷刺,抨擊皇帝的的昏庸荒誕。

  嬉笑怒罵間,寫出晚唐整個時代的荒唐可笑!(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