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清代:儒家衰落

  第333章 清代:儒家衰落

  儒家發展的第五階段,則是從清代開始走向衰落。

  其實即便蘇晨不介紹,各朝各代的老百姓心中也有數。

  尤其是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早就意識到這一點。

  他可是清楚地記得,隨著西方列強的大舉入侵,大清王朝徹底轟然倒塌。

  而在大清倒塌之前,也曾想要救亡圖存,廢除了科舉考試。

  要知道,科舉考試考的就是儒家經典。

  科舉制度和儒家是相伴而生的,科舉考試沒了,也就意味著儒家徹底衰落了。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被廣泛地應用於各種社會關係和政治活動中。」

  「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思想基礎,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清朝時期,儒家思想被進一步加強和推廣,成為了政治和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其建立是以清軍入關為標誌的。」

  「清朝時期,社會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戰亂和動盪,明朝後期的內憂外患更是加劇了社會的動盪。」

  「在這種背景下,世人開始重新審視和探討儒家思想,尋求一種能夠穩定社會的思想體系。」

  「清朝時期,由於滿族統治者與漢族文化存在較大差異。」

  「因此在官方思想上推崇的是滿族傳統文化和思想,而儒家思想則被視為漢族文化和思想。」

  「然而,隨著清朝逐漸穩定和統一國家,儒家思想逐漸被重新重視和加強。」

  「通過將儒家思想納入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中,清朝統治者以此來加強儒家思想的地位。」

  「清朝統治者強調傳統禮法,以及儒家思想中的仁愛、人倫、教育等重要原則,並將其作為治理國家的基礎。」

  「例如,清朝政府在各級官員的選拔和考核中,強調文治而非武功,並將儒家思想作為選拔和考核的重要標準。」

  「而且,清朝政府還通過教育制度的改革來加強儒家思想的地位。」

  「清朝時期,政府開始大力推廣儒家經典,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

  「如八股文制度、鄉試、會試、殿試等,以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在這些制度中,儒家經典是必修的科目,通過嚴格的考試和選拔來選拔人才。」

  「清朝政府還建立了許多學校和書院,用以培養儒家經典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儒家思想的傳承。」

  「同時,清朝政府還定期舉辦科舉考試和文化比賽等活動。」

  「以此評選優秀的儒家學者和才子,並提高儒家思想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在清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了社會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了老百姓的思想觀念。」

  「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孝順、尊師、尚賢等傳統價值觀念,鼓勵世人尊重禮法和完善自我。」

  「這些價值觀念不僅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也有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曾國藩:儒家思想在清朝初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可惜到了後期被西方思想衝擊了。

  清朝初期對儒家思想的強化和推廣,對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成為了大清治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廷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愛等傳統價值觀念,並將其作為治理國家和實行政治統治的基礎。

  此外,清廷還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以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這些措施不僅加強了朝廷的統治能力和社會的穩定性,也有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成為了清廷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

  清廷建立了許多書院,用以培養儒家經典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儒家思想的傳承。

  通過這些教育措施,儒家思想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成為了當時社會和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老百姓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道德風尚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對大清文化的發展和演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文化和藝術領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代表作品,如《紅樓夢》。

  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對文化的影響。

  《紅樓夢》中展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等價值觀念,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觀念。

  在社會方面,儒家思想對大清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大清社會出現了許多重要的文化和社會變革。

  如民族意識的覺醒、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女性地位的提高等。

  這些變革不僅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促進了文化領域的繁榮和發展。

  儒家思想不僅是清廷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也是大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發展和影響,深刻影響了大清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大清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儘管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清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消極影響。

  其正面作用主要體現在思想文化傳承和社會道德建設方面,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儘管如此,儒家思想對大清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後世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不過可惜的是,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大清的大門,致使儒家思想也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

  「清朝後期,其內部的僵化及文化的專橫,決定了清代走不出歷史的迷途。」

  「中國在清朝全盛時期,就因文化的桎梏而種下了衰退的種子。」

  「到清末鴉片戰爭時,朝廷基本上成了明朝末年的翻版。」

  「他們不肯放下身段虛心學習洋人的長處,滿朝文武滿腦子都是程朱理學思想,阻撓革新,反對洋務,最終把清朝葬送。」

  「程朱理學有其精華的一面,比如愛民思想、嚴於律己思想,有積極意義。」

  「但是,其作為治國思想體系是封閉落後的,是被實踐證明的禍國殃民思想。」

  「用程朱理學治國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國家蒙難,人民蒙羞,文明蒙塵。」

  「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的思想。」

  「他們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必須要擺脫程朱理學糟粕思想的束縛。」

  「張之洞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

  「他們要打倒的其實不是孔孟,而是程朱理學。」

  「當時的儒學已經需要向西方學習了,故而此時儒學走向滑坡,甚至崩塌。」

  「儒學支撐了華夏文明兩千年的運轉,其所講究的仁、義、禮、智、信直到現在還在對中國人做出影響。」

  「但伴隨西方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新的列強入侵古老中國,隨之而來的資產階級革新喚起了民眾的覺醒。」

  「反觀同時期,清代思想混雜,大門洞開。」

  「雖然有開眼看世界的先進士大夫,但大部分人都被儒學釘住了思想。」

  「所謂中體西用,結果洋務運動失敗。」

  「秉持儒家核心思想的清王朝最終無力支撐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歷了幾千年發展的中國封建主義自此落下帷幕。」

  「西方列強的軍事入侵,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

  「鴉片戰爭失敗後國人把落後挨打歸咎於傳統儒學,部分文人更加激進,想要全盤西化。」

  「再加上袁世凱上書慈禧太后廢除科舉,讀書人不再讀四書五經。」

  「事實證明,這兩條路都行不通。」

  「縱觀兩千年儒學的發展,既有低谷也有涅槃。」

  「當其架構崩塌之時,社會即開始重組。」

  「蔣介石後來雖然致力於恢復儒家的正統地位,比如大力倡導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但最後也失敗了。」

  「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儒學逐漸走向衰落,再無大儒出現。」

  「直到如今,儒學似乎淡出了世人的視野,但其影響力依舊存在。」

  「或許,這個時代,又是一次吸收、創新、再成主流的沉寂期。」

  「畢竟,傳承千年的儒學,很大程度上就是半部中國文化史。」

  袁世凱:儒家思想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有所改變才能拯救中華民族。

  儒家思想乃至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家,從本質上考察,都是著眼於如何維護中華這個天下的長久生存,這是他們能夠被稱為思想家的根本之處。

  不同之處在於,各家思想家立足於不同的時代,立足於不同的側重點,提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

  孔子主張尊崇周禮,是因為面臨禮崩樂壞的春秋現狀。

  孔子認定的最好解決辦法就是恢復周初,以禮治天下的狀態。

  當然這種主張是不切實際的,於實際政治發展並無多大益處。

  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三綱五常。

  也是基於漢武帝時期漢匈對峙形勢、各諸侯國潛在憂患的現狀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只能解一時之急。

  程朱理學產生的時代,兩宋之前的唐末五代軍閥混戰,社會秩序崩塌。

  同時面臨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略,兩宋統治者急需通過洗腦來維護統治的苟延殘喘。

  明朝中央集權日趨成熟,外患也不明顯,當時社會面臨的最大威脅恰恰在於文人官僚集團的集體腐化。

  王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學,呼籲要知行合一,要致良知,其實就是在要求文人官僚集團要自覺做到公心。

  結果枉費了王陽明先生的一片苦心,大明王朝終究亡於文人官僚集團的私心。

  清朝初期的儒家思想,誕生於明末的痛定思痛。

  儒學大家反對理學的空談,開始提倡實學,主張經世致用。

  研究的領域不局限於經學,把研究領域擴張到天文、地理、吏治等領域。

  雖然實學在清初有很大的發展,但是清廷一直壓制,逐漸走向青黃不接。

  直到晚清,鴉片戰爭之後,洋務派逐漸發展起來。

  代表人物曾國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觀念。

  在思想方面,曾國藩謹守中庸之道,對國家的發展持務實平和的態度。

  大清儒家發展規律,在和平時期,儒家都是以理學為主。

  到動盪時期才會逐漸務實,兩者交替發展。

  在自然科學發展上,也偶爾有重視的學者。

  但是由於清廷不提倡,一直重道不重器,使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

  「歷史步入近代之後,儒家的價值體系仍然制約著社會的進程。」

  「在走向近代的艱難跋涉中,儒學一再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回應,並多次重演著挫折與復興的悲劇。」

  「這深刻地展示了儒家價值體系的複雜內涵,同時也為進一步思考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提供了前提。」

  「作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學曾一再受到傳統批判者的抨擊。」

  「五四時期,這種抨擊甚至達到相當激烈的程度。」

  「然而,也正是在近代,出現了以維護儒家道統為己任的新儒家。」

  「這種近乎悖論的歷史現象既表現了對儒學意義的不同理解,也蘊含著對近代化道路的不同選擇。」

  「在近代,儒學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又獲得了新的認同。」

  「儘管歷史的選擇不同,但所圍繞的卻是同一個主題,即儒學與近代的關係。」

  「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儒學是一種無法迴避的傳統。」

  「對儒學的態度固然可以各異,但卻不能無視它的存在。」

  「五四運動以來的批判思潮對儒學作了多方面的清算,並以強化的形式突出了儒家思想對近代化過程帶來的消極影響。」

  「但同時卻忽視了儒學的多重意蘊,並或多或少表現出簡單否定的趨向。」

  「不僅引發了文化認同的危機,而且容易使人們產生對近代化的陌生感。」

  「新儒家較多地將注重之點集中於儒學的正面意義,並由此肯定了近代化過程與傳統的聯繫,從而為緩解近代化與儒學傳統的緊張作了努力。」

  「但由認同儒學,新儒家又導向了儒學本位論,主張由內聖開出新外王。」

  「這一思路往往很難避免內聖壓倒外王的傳統框架,後者的邏輯結果則是抑制現代化的進程。」

  「作為儒家道統的維護者,新儒家反對將否定儒家傳統視為完成近代化的前提。」

  「與儒學批判者強調傳統與近代化之間的緊張不同,新儒家力圖論證傳統與近代化過程的相容性。」

  「總之,儒學的近代命運展現為排拒與認同的二極對峙。」

  「而在這種對峙的背後,則是對近代化方式的不同選擇。」

  「如何超越二極對峙,對儒學傳統與現代化的關係作出更為合理的定位。」

  「當現代化再次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時,這一問題便顯得越益突出了。」

  孔子:把清末時期國家的落後歸咎於儒家思想,這是有失偏頗的。

  他對儒家的衰落不禁感慨萬千,或許這就是物極必反吧!

  儒家思想深刻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年,可末了卻要被後世人橫加指責。

  到了清朝,儒家思想已經不是他所認識的那個模樣了,被歷朝的統治者改得面目全非。

  儒家思想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歷代帝王統治天下臣民的工具,已經不是原本的樣子。

  儒家思想作為歷朝歷代王朝的正統思想,將階級視為社會的基礎,鼓吹封建道德觀,強調通過個人的自我約束,這明顯是不行的。

  現在他已經漸漸明白了,為什麼晚清老百姓會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儒家思想傾向。

  一種認為儒家思想一切都好,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

  一種則是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儒家思想,主張完全拋棄儒家思想而全盤西化。

  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和方法應該是古為今用,批判繼承。

  對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思想,可以毫不保留的繼承,進而發揚光大。

  比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

  對有些內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有用的思想內核,使之成為新時代的思想精神。

  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以民為本的思想,構成了中華數千年歷史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提取有用的思想內核,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

  還有,對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

  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都需要拋棄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