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陰陽家鄒子

  第328章 陰陽家鄒子

  在諸子百家中,陰陽家的創始人是鄒子。

  陰陽家存在時間雖短,但其學說貫穿整個中華歷史。

  鄒子總結春秋戰國之前的五行說和陰陽說,將二者融合一起,形成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陰陽五行思想。

  漢代以後,陰陽家作為一個學術流派逐漸消失。

  但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卻被儒家與道家進一步發展吸收。

  陰陽五行學說,以如今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自有其糟粕迷信的一面。

  不過,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古代中國人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是戰國時代的超級偶像,列國爭相追捧。」

  「他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目光放眼世界。」

  「鄒衍,戰國末期齊國人。」

  「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為談天衍,又稱鄒子。」

  「鄒衍將前人的經驗總結起來並發揚光大,提倡陰陽五行學說,成為陰陽家學派的創始人。」

  「鄒衍曾遊學稷下學宮,以學問揚名於齊。」

  「到魏國,受到魏惠王出城迎接的尊敬。」

  「到趙國,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

  「到燕國,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執弟子禮。」

  「與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風餐露宿的待遇相比,鄒衍堪稱戰國時代的超級偶像。」

  「而其創立的陰陽家,不僅被司馬遷稱為稷下學派諸子百家之首。」

  「而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談六家要旨》中也把陰陽家放在了首位。」

  「由此可見,陰陽家的地位和影響力。」

  「不僅於此,日本風靡一時的陰陽師也是起源於先秦的陰陽家學派。」

  「日本在唐朝時期向中國派遣遣唐使,將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學習而去,陰陽師開始逐漸流行於日本。」

  「不僅日本百姓從陰陽師那裡獲得艱苦生活的安慰,而日本天皇也從陰陽師那裡獲得精神上的安寧和社稷上的保障。」

  「在日本蒙昧時期,陰陽師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精神支柱。」

  「所以陰陽家不僅在中國,也在日本具有極高的影響力,並流傳至今。」

  「而以鄒衍為首的陰陽家學派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思想核心就是依靠陰陽五行為核心的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

  莊子:巧言善辯並非長久之事,公孫龍就是一個例證,終究是被鄒衍斷了生計。

  巧言善辯能夠逞一時之能,背後卻讓人唾棄和反感。

  那些一味靠巧言善辯為進身之計的人,終究逃脫不了被冷落的命運。

  公孫龍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本來屬於平原君豢養的門客。

  因為公孫龍善於作白馬非馬的辯論考證,平原君尊他為座上賓。

  因此公孫龍自然認為自己要高出他人一頭,於是就開始利用自己巧言善辯來施展自己的才華。

  鄒衍途徑趙國,平原君請他與公孫龍就白馬非馬這一觀點展開辯論。

  這本來也是一個荒謬的辯題,鄒衍立即拒絕與公孫龍辯論,並闡述了自己觀點。

  鄒衍認為,所謂辯論,應該區別不同類型,不相侵害。

  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

  抒發自己的思想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觀點,讓別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辯論的勝者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勝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這樣的辯論是可以進行的。

  如果用繁文縟節來作為憑據,用巧言善辯來互相詆毀,用華麗詞藻來偷換概念,吸引別人使之不得要領,就會妨害學問的根本道理。

  那種糾纏不休,咄咄逼人,總要別人認輸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風度,他鄒衍是絕不參加的。

  鄒衍一席話贏得了在座人齊聲叫好,公孫龍從這以後就被平原君貶退了。

  公孫龍的人品被鄒衍徹底揭穿,他單純倚仗的巧言善辯站不住腳了。

  因為公孫龍的巧言善辯是一種不分是非的辯論,是荒謬的行為,導致別人不願與之為伍,受到冷落也就成為必然了。

  「所謂的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行。」

  「所謂的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

  「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

  「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鄒衍最早把陰陽和五行概念結合起來,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統的陰陽五行生剋學說。」

  「黃帝之時是土德,因為木生土,所以代替黃帝所建的朝代夏朝就是木德。」

  「因為金生木,所以代替夏朝的商朝就是金德。」

  「因為火生金,所以代替商朝的周朝就是火德。」

  「因為水生火,所以代替周朝的秦朝就是水德。」

  「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做解釋。」

  「在那個諸侯相互討伐的戰國時代,鄒衍的這一學說受到各國諸侯的承認和歡迎。」

  「這種歷史觀把歷史看作常變的,把新王朝的興起看作五行相生的必然結果,適應了建立新的統一王朝的政治需要。」

  「後來秦始皇把五德終始說,作為秦王朝吞併諸侯國統一天下的理論依據。」

  「董仲舒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與儒學相結合,開漢代儒學陰陽五行化的先河。」

  「這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且幾乎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而由於其消極負面的影響,陰陽學說助長了迷信思想的盛行,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從此自稱奉天承運皇帝。」

  「甚至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也是含有五行說而形成的中醫體系。」

  嬴政:朕為了禁止異端思想,曾下令焚燒百家書籍,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在其中。

  秦朝以法立國,以法強國,從而一統天下。

  焚燒百家書籍時,然而並不是所有非法家的思想理論都受其排斥。

  有一種非法家的政治理論,就被他採納實踐了。

  這種理論,便是陰陽學派思想家鄒衍創造的五德終始說。

  鄒衍之所以要創造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應合時代發展要求,為新生王朝提供改朝換代的理論支持。

  自周王室東遷後,王權衰落,諸侯崛起。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推行擴張兼併政策,蠶食弱小,不斷壯大。

  如此趨勢發展下去,必然導致周王朝滅亡,催生新王朝。

  周王朝正式被他秦國滅亡,使得中國頓時陷入天下無主的狀態。

  歷史的趨勢非常明顯,未來必將出現一個全新的王朝,取代滅亡了的周王朝統治天下。

  鄒衍的人生,恰巧活動在這個分久必合的時代。

  鄒衍強烈預感到,未來的新生王朝,急需一種新型的理論,用以解釋周王朝的滅亡和自己的興起。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鄒衍糅合了五行知識和陰陽思想,創造發明出五德終始理論。

  實際上,改朝換代的理論,並非鄒衍一派獨有。

  傳統的儒家理論,也支持朝代更替。

  孟子和荀子,將商紂王斥為獨夫,認為他罪當其死。

  這些言論,代表儒家對通過暴力手段改朝換代的認可。

  但儒家的學說暴露出兩個缺點,導致比不上鄒衍的學說。

  一是只解釋了一個時代改朝換代的問題,沒有對有史以來的王朝進行完整解釋,不成體系。

  二是語言太過直白了,會刺痛統治者的心靈。

  今天罵別人獨夫,明天會罵我獨夫。

  周武王伐商勝利後,蹂躪商紂王屍身的血腥場景。

  歷經千年,猶然歷歷在目,令人難以釋懷。

  相較而言,五德終始論展現出它的優勢。

  它不但對有史以來所有王朝的更迭替代做了全面解釋,而且不需用獨夫等激烈語言進行論證,刺激不到統治者的敏感神經。

  五德終始承認了改朝換代是符合天命的,是必須的。

  而且確認了,每個新生王朝都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

  這對於他這樣的統治者而言,具有莫大的誘惑性。

  可能鄒衍創造這個理論的原本意願,並不是為秦朝服務,而是更希望自己的齊國承擔起統一大業的責任。

  但齊國不堪大用,幾番折騰,幾乎導致國家滅亡。

  自此以後,齊國君王就變得胸無大志,安靜等待滅亡命運的降臨。

  隨著秦國統一中原步伐的加速,他招攬五湖四海的士人,鄒衍的弟子們也來到秦國。

  他對百家流派的學說嗤之以鼻,唯獨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論情有獨鍾。

  他發現,它不但認可改朝換代行為的正當性,而且確認秦朝取代周朝統治天下合乎天命規律。

  雖然他迷信武力,但改朝換代畢竟是天崩地裂的大事。

  自己用兵多年,殺人無數,難免落人口實。

  擁有這樣與法家制度並不衝突的完美理論進行粉飾,讓百般挑剔的士人們無可置疑,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他在統一全國的那一年,用五德終始的邏輯向全天下闡釋了改朝換代的事實。

  周朝為火德,水克火。

  所以秦朝為水德,這是天命流轉的必然。

  而周王室東遷時代,秦文公出獵,於渭水之畔捕獲黑龍,被視為預示秦朝必將取代周朝的最重要祥瑞。

  不過較為尷尬的是,他自信秦朝要傳至千秋萬世,與五德終始論存在內在矛盾。

  他只看到五德終始確認了秦朝開始的合理性,沒有看到它也確認秦朝終結的合理性。

  五德相代,沒有一個王朝能永世長存,秦朝也不例外。

  他夢想實現一世、二世直至萬世的統治,最終被現實殘酷擊敗。

  「古人片面認為地球為方形的,我們位於中央,邊緣都是海,分為東南西北四海。」

  「以方位定位東海、南海、西海、北海至全國各地。」

  「不僅可以用來泛指全世界各地,還指四鄰各族的居住區域。」

  「鄒岩卻不這麼認為,他以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

  「由小推大、由近推遠,大膽而創造性的提出了大九州說。」

  「依照鄒衍的大九州說,鄒衍認為的中國其實就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

  「並且是海洋中的一塊陸地,而中國的名稱叫做赤縣神州。」

  「上古時黃帝以土德王,黃帝統轄的區域叫神州,炎帝統轄的區域叫赤縣。」

  「黃帝打敗了炎帝以後,統一起來的土地就稱作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為天下九大州之一,中國之下又分小九州,稱為九州中國。」

  「九州中國也就是大禹勘定的九州,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九州。」

  「鄒衍的大九州說,在戰國時代的確是驚世駭俗的。」

  「鄒衍也是首次提出中國是海洋中的一塊陸地,可以說鄒衍是中國第一位海洋理論家,也是第一位挑戰儒者中國概念的海洋學者。」

  「雖然鄒衍從未走出過中國,也沒有讀過有關國外地理的書籍。」

  「但他的大九州說,卻與如今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基本吻合。」

  「在鄒衍生活的戰國時期,中國僅指戰國七雄及周王室分封的另外一些小諸侯國。」

  「面積大約相當於現在中國的一半,也就是480萬平方公里。」

  「現在的中國占世界陸地面積的十四分之一,而陸地又占地球表面的大約三分之一。」

  「如此推算下來,鄒衍那時的中國面積差不多是地球總面積的八十一分之一。」

  「大九州說之中的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的說法,和七大洲的劃分也是非常相近的。」

  「由於當時歷史所限,鄒衍沒有努力去探索了解中國之外的世界。」

  「但憑藉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他依然無愧於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這一稱號。」

  徐光啟:世人都說我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其實真正的第一人是鄒子。

  鄒衍曾在齊國國都的稷下學宮講學,這裡學術氛圍自由,是當時百家爭鳴的學術中心。

  鄒衍聰明睿智,能言善辯,特別擅長由小及大得出一些不合常理的結論,因此得了談天衍的雅號。

  作為著名士人,鄒衍不僅在齊國受到尊崇,而且周遊列國得到高規格的禮遇。

  鄒衍之所以獲得諸侯們如此的禮遇,憑他的五德終始說與大九州說。

  這樣的學說,與孔子的成仁、孟子的取義大相逕庭。

  成仁取義是好,但儒家的仁政並不適合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所以儒家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雖然仍為諸侯們所認同,卻難為諸侯們所實施。

  反之,鄒衍的學說要麼解釋政治盛衰的自然奧秘,繞來繞去,令人眼花繚亂。

  要麼推論地理空間的廣闊無垠,大話連篇,使人信以為真。

  這樣的學說,對於統治者們當然就特別富有吸引力了。

  關於大九州說,在鄒衍看來,天下是由四圈海陸構成的。

  居中的大陸是第一圈,環繞這塊大陸的裨海是第二圈,裨海與大瀛海之間的八塊大陸是第三圈,最外圍的大瀛海是第四圈。

  按照鄒衍的推法,天下、海內、中國的比例關係是。

  天下九倍於海內,海內九倍於中國,中國分為九州,即儒家的大禹九州。

  大九州說促進了古代帝王的開疆拓土與古人的交通海外,在當時雖然無法進行驗證。

  但畢竟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這激發了古人探索海外的熱情與地理視野的拓展。

  自從鄒衍的大九州說出現以後,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就一直被沿用下來。

  神有不可思議的意思,而州本意為水中可居住的陸地。

  如此,神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神奇的陸地之義。

  赤代表方位,指的是廣義的南方。

  到了戰國時代,鄒衍把五行觀念與陰陽八卦、四季五方以及顏色等連成一體,也就是陰陽五行說。

  在這種學說里,南方為火,顏色為赤。

  簡而言之,赤縣就是南方的縣。

  其次,縣又代表國土,指的是天子直轄的地方。

  因此,赤縣神州的意思就是南方的國土、神奇的陸地。

  從來都自認為位居天地之中的中國,在鄒衍這裡就變成了南方的國土。

  這正是鄒衍大九州說的勇敢之處,是鄒衍對傳統說法的挑戰。

  在鄒衍所構築的宏大世界裡,沒有儒家大禹九州的位置。

  儒家的九州中國,鄒衍也不以為然,而另為中國起了一個赤縣神州的名號。

  從方位上看,鄒衍的赤縣神州位於東南,這就打破了中國居於天地之中的傳統定位。

  也就是說,鄒衍把赤縣神州放在了位於中間的那個大九州的東南,而不置於正中。

  赤縣神州位於東南的客觀定位,充分反映了鄒衍博大開放的地理觀。

  它與儒家狹隘封閉的內陸地理觀——中國位居天地之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也因此產生了強烈的衝突。

  更為難得的是,鄒衍沒有探索中國之外的世界,能提出大九州說屬實了不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