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縱橫家鬼谷子

  第326章 縱橫家鬼谷子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縱橫家正是這一思想紛爭下的產物,鬼谷子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縱橫家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巨大,曾經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的影響力。

  縱橫家的活動足以影響到天下的統一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在當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鬼谷子一生並未為哪一個國家效力,未曾參與到政治中。

  但是因為他的教授,他的徒弟們在戰國時期投身到各個國家的政治當中,為各個國家效力。

  他的徒弟們幾乎組成了戰國時期的精彩歷史,出將入相,呼風喚雨,名流千古。

  他們用鬼谷子傳授的道家絕學、兵法韜略和縱橫辯術在各諸侯國攪動風雲,左右著戰國亂世的政局。

  鬼谷子所著的《鬼谷子》一書,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曠世之奇書,是亂世之中產生的哲學。

  作為中國古代外交經驗和技巧的集大成之作,《鬼谷子》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其思想亦深深影響後世。

  「他通曉古今,可以預測未來,與孔子和老子齊名。」

  「他桃李滿門弟子名震列國,堪稱千古第一奇人。」

  「鬼谷子,別名禪,王禪,道號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

  「他是縱橫家的鼻祖,被後世稱為謀聖。」

  「據說其隱居在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他被上天賜予通天徹地的智慧,所以他通曉古今,可以預測未來。」

  「鬼谷子的一生雖然沒有入世,一直隱於山林之中著書立說。」

  「但他的弟子卻是眾多,傳言有五百弟子。」

  「而鬼谷子的五百弟子中,為人熟知的無疑是被稱為鬼谷四友的蘇秦、張儀、龐涓和孫臏。」

  「由此可見,鬼谷子堪稱戰國風雲時代的幕後總策劃師,左右天下局勢。」

  「他一生未曾出山,卻能將戰國攪動得翻天覆地,這一切還要得益於他的弟子們。」

  「他們掛六國相印,毀合縱之盟,迫強秦遷都,滅魏國武卒。」

  「後世更是稱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只要鬼谷弟子一出山,中原局勢就要為之一震。」

  「鬼谷子門下最出名的四位弟子,鬼谷四友。」

  「相愛相殺師兄弟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最出息的門生。」

  「魏國軍隊在龐涓的正確指揮下擊敗了三國聯軍,致使魏國成為戰國時期唯一一個同時擊敗趙、齊、秦的國家,孫臏則是讓齊國成為戰國霸主。」

  「明明師出同門,兩人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劉徹:鬼谷子作為縱橫家的鼻祖,其歷史地位依然可以和孔子、老子相提並論。

  鬼谷子的主要思想都在《鬼谷子》一書中多有體現,他的著作稱得上曠世奇書。

  正因如此,被歷代列為禁書。

  鬼谷子所創立的縱橫家,堪稱戰國時代最耀眼的門派。

  史記中,為先秦諸子列傳,其中縱橫家的比例最大。

  縱橫家是指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可稱為中華歷史上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後世把春秋和戰國作為東周王朝的兩個時代的名稱,前者因為《春秋》,後者則因為《戰國策》一書。

  而《戰國策》恰恰就是突出表現了縱橫家思想,反映了縱橫家的人生觀。

  後世也對縱橫家學派給出了高度的評價,由此可見縱橫家學派的影響力。

  總攬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可以發現,縱橫家的舞台和市場都是很大的,一般攪動風雲的人都出自於縱橫一派。

  由此可見,作為縱橫家鼻祖的鬼谷子被稱為謀聖,絕非浪得虛名。

  以鬼谷子為首的縱橫家學派,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通過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等技巧實現既定的目標。

  簡單理解,就是如何去說服別人來實現自己需求。

  縱橫家是以一個國家切實的政治需求為目標出發,然後在各大勢力之間進行穿梭。

  通過對政治需求的達成來對對手進行迷惑,或者是對自己的國家進行利益收割,這就是縱橫學派對於謀略的體現。

  縱橫家智謀是春秋戰國時期特定的國際形式的產物,其興也快,其衰也速。

  在高祖皇帝建立了大一統的大漢帝國以後,縱橫家智謀就很難再有用武之地了。

  「戰國紛爭,因魏惠王戰事需要廣招天下賢才。」

  「所以龐涓學業未成就拜離了鬼谷子,早早下山大展宏圖去了。」

  「初入魏國,龐涓因治軍有數,加上是鬼谷子門下。」

  「名氣大、聲望高,很快就被委以重任。」

  「隨後在面對趙、韓、秦三國的討伐書時,更是一路高歌。」

  「節節戰退三國聯軍,最後打得三國同時和魏國簽訂結盟條約。」

  「龐涓也因此升至大將軍,統帥全國的兵馬。」

  「不過,龐涓並沒有因此得意忘形,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同門師弟孫臏才是那個讓他瑟瑟發抖的對手。」

  「後來得知孫臏下山的消息後,龐涓名義上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共事,實際上卻是為了監視孫臏的一舉一動。」

  「孫臏來到魏國後,逐漸得到魏王的器重。」

  「龐涓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決定先下手為強。」

  「捏造罪名污衊孫臏,導致孫臏被砍去雙腿,臉上也遭刺字毀容。」

  「不解氣的龐涓甚至為了檢驗孫臏是否裝瘋,逼其吃豬糞。」

  「龐涓之所以不乾脆直接殺了孫臏,是想讓孫臏成為一個活著的廢人,看著自己功成名就。」

  「其次就是想得到《孫子兵法》,受盡折磨的孫臏在齊國使者的暗中幫助下才得以逃亡齊國。」

  「按理說,孫臏和龐涓本是師出同門,可龐涓為何執意要加害於孫臏呢?」

  「孫臏是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人,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其家世要比龐涓高。」

  「《孫子兵法》在當時是天下第一兵書,龐涓下山前懇求師傅將《孫子兵法》傳授給自己,但師傅卻把兵法傳授給了孫臏。」

  「由於出身卑微加上師傅偏心,心生怨恨的龐涓便把這些怒火都發泄在了孫臏身上。」

  「然而,以聖人著稱的鬼谷子真的會偏心嗎?難道不是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和智慧嗎?」

  「相傳鬼谷子給師徒二人出過一道題,問誰有辦法能讓他從屋子裡走出去。」

  「龐涓威逼、水淹、火攻,鬼谷子都不為所動。」

  「而一直沒有說話的孫臏突然開口,我沒有辦法讓老師走出去,卻有辦法讓老師走進來。」

  「鬼谷子下意識站到了屋外,想看看孫臏會用什麼辦法。」

  「而此時孫臏臉上卻露出了笑意,老師你已經站到外面了。」

  「由此可見,孫臏總是能打破常規,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鬼谷子提出這道題時,心裡堅定的設置了牢固的防線。」

  「他們一定會拼命讓我出去,只要我不出去,我就贏了。」

  「然而令他萬萬沒有想到,孫臏將這道題改成了如何讓老師進來。」

  「這一瞬間打破了固有思維,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孫臏與龐涓雖為同門,但是出身地位、目光才智、思維格局都有著天壤之別。」

  「龐娟本是心胸狹隘之人,這也註定了二人相愛相殺的命運。」

  嬴政:鬼谷子告誡龐涓說遇羊而榮、遇馬而瘁,沒想到最後還是應驗了。

  世人最美最快樂的時光,無疑都是在求學時代留下的,那時候的友誼也是最真實的。

  龐涓和孫臏都是在鬼谷門下學習的弟子,兩個人也是這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龐涓心懷大志,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在學習了三年後,想要離開鬼谷子。

  老師看龐涓的心早已飛向了朝堂和疆場,也就不再挽留。

  作為老師也是擔心學生的,就讓龐涓到谷中去采朵花,給他占卜一下。

  龐涓來到谷中,採摘了一朵小花,可心中覺得這小花無法體現自己的氣量,就放在袖子裡面,回去告訴老師谷中沒有花。

  鬼谷子看見龐涓回來,告訴弟子做人不該騙人,騙人的人最後也會被人所欺騙。

  於是龐涓就把袖中的野花拿了出來,鬼谷子也給弟子進行占卜。

  此草花一開十二朵,意味著將來有十二年的榮華富貴,而現在艷陽高照,將許多花都被曬得枯萎了,鬼字旁伴著委,你發跡的地方一定是魏國。

  龐涓心中竊喜,言明將來發達了一定會將老師接來一起享福。

  鬼谷子畢竟是老師,害怕自己的這位學生最後走向歧途。

  讓龐涓記住遇羊而榮、遇馬而瘁這句話,將來就不會有性命之虞。

  龐涓來到魏國之後,在求見魏惠王的時候,恰巧碰見有人給魏王送來烤羊,心中大喜。

  就以這隻烤羊為例,向魏王講解自己的韜略,以及如何率兵征伐其他國家,維護魏國的霸權地位,

  魏王大喜,就任命龐涓做了將軍。

  發達之後的龐涓,邀請自己的師弟孫臏前來一起享福。

  沒想到這一次,龐涓的謊言欺騙了孫臏,也間接造成了自己後半生的悲劇。

  孫臏來到魏國之後,本以為會和自己的師兄一起大展拳腳。

  沒想到龐涓因為自己內心的嫉妒,就將自己師弟給挖走了髕骨,使得孫臏成了一個殘疾。

  孫臏靠著裝瘋,最後逃到了齊國。

  在天下爭霸的時期,敵國之賢是己國之危。

  然而齊國雖然是東方大國,軍事實力並不是魏國的對手,即使有孫臏這樣的兵家也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這個天下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魏國在霸主的位置坐久了,最看不得有人不聽話。

  在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時,龐涓領兵進攻趙國。

  齊國收到趙國的求救信後,就命孫臏和田忌領兵救援。

  孫臏用圍魏救趙的方法,讓龐涓不得不回兵救援魏國的都城大梁。

  結果在回軍追擊的途中,在桂陵山道受到了齊軍的強烈打擊,損兵折將。

  休養幾年後,魏國逐漸恢復了自己的元氣。

  於是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霸權維護戰,這一次受傷的是韓國。

  有爭霸之心的齊國君臣在收到求救信後,再一次派孫臏和田忌出征。

  這一次他們還是沿用了圍魏救趙的計謀,龐涓頂不住魏王的催促,緊急回兵救援。

  這一次謹慎的龐涓,中了孫臏的減灶計策,在馬陵山道中了齊軍的埋伏。

  在一棵擋路的樹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看著身邊倒下的魏國士兵,內心羞愧不已,於是就拔劍自殺了。

  真的應驗了鬼谷子遇羊而榮、遇馬而瘁的讖語,另一方面也驗證了鬼谷子說騙人的人終將為他人所騙的一個預判。

  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可以說是各種軍事家和政治家交相輝映的舞台。

  有人馬到成功,有人身敗名裂。

  龐涓的成功源於他的傲氣和才華,龐涓的失敗源於他的嫉妒和欺騙。

  鬼谷子的話則是告訴世人,想要成功,行的是光明正大的本事。

  憑藉著欺騙和小聰明,也許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但是長久看來還是會失敗的。

  「話說孫臏被救後,他成為了田忌的門客。」

  「在一次齊威王舉辦的跑馬比賽中,孫臏僅僅只是調換了上等馬和下等馬的出場順序,便讓田忌輕鬆贏得了齊威王的千金賭注。」

  「此後,孫臏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而孫臏的復仇之路也由此開始。」

  「公元前354年,趙國因為進攻魏國,迎來魏國的討伐。」

  「龐涓親率八萬大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不敵,於是向齊國求助。」

  「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於外,國內防務空虛,從而也誕生了圍魏救趙的戰術。」

  「眼看著大本營起火,龐涓不得不停止進攻的步伐回防救援,邯鄲之圍也迎刃而解。」

  「這也是二人正式交手的第一戰,孫臏因此名聲大噪,龐涓淪為俘虜。」

  「直到三年後,魏趙兩國結盟,龐涓才被齊國放回魏國。」

  「然而,真正展現了孫臏用兵巔峰的,還屬馬陵一戰。」

  「公元前342年,五次慘敗的韓國向齊國求援,如同當年桂陵之戰一樣的場景。」

  「於是孫臏決定再一次使用圍魏救趙,並加入減灶計誘敵深入。」

  「上當的魏軍一路追擊,最終進入了孫臏的包圍圈,被瓮中捉鱉。」

  「經此一戰,魏國迅速衰敗,逐漸失去了稱雄七國的實力,孫臏也成功讓齊國一躍成為當時的霸主。」

  「此戰後,田忌遭陷害被流放,孫臏也辭官歸隱,並著作了《孫臏兵法》。」

  「與《孫子兵法》不同,《孫臏兵法》更注重於實戰戰術和技巧,而非僅僅軍事理論。」

  「強調了間諜戰和情報收集的重要性,涵蓋了組織編制到兵器裝備的方方面面,突出了因地制宜、因敵制宜的戰術靈活性。」

  「這本著作對後世軍事作戰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延續了兩千多年,孫臏因此成功躋身於兵家四聖的行列。」

  諸葛亮: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孫臏最終還是成功復仇了。

  面對龐涓的不顧同門之情,還用如此狠毒的手段,孫臏又怎會放過他。

  逃到了齊國,孫臏也默默地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

  很巧的是,當時各國實力中,最強的是魏國。

  而齊國就常常遭受魏國的進攻,且敗多勝少。

  因此,魏國可以說是齊國的頭號敵人。

  而於此同時,魏國在壓制秦國的同時,不斷攻打韓國和趙國來試圖統一三晉,恢復晉國當年的強大。

  因此,削弱魏國,阻止其統一三晉,成為了齊國現如今最要緊的事。

  而孫臏的到來,對齊國來說是一大助力。

  孫臏在齊國將軍田忌的推薦下與齊王見面,一番交談後,齊威王非常讚賞孫臏的才華,並且打算重用他。

  獲得了齊王的信任和倚重,這對於孫臏的復仇之路可謂是開了個好頭。

  在魏齊兩國交戰中,孫臏算定龐涓此人驕傲自大。

  且齊國又多次敗給過魏國,所以斷定龐涓肯定會輕視齊軍。

  於是,孫臏想到了減灶之計來迷惑敵人,田忌也認同了孫臏的計謀。

  龐涓率領的魏軍在齊軍之後進入魏國,便一直悄悄跟齊軍身後。

  發現齊軍第一天的爐灶還有十萬,第二日就減為五萬,第三日就只剩三萬了。

  知道此事後,龐涓猜到齊軍肯定是怕了,進入魏國後士兵竟然四散逃跑了。

  龐涓覺得這是個機會,於是決定率領少數精銳快速追擊,直奔馬陵。

  卻不曾想,馬陵地區地形險要,道路狹窄,孫臏早已派人在此布下埋伏。

  孫臏見報仇的機會就要到了,心中激動不已,派人在一顆大樹上刻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

  天色漸暗,龐涓帶領著部隊也到了此地,看到樹上似刻有字樣。

  剛舉著火把走過去,看清楚那句話的同時。

  埋伏的齊兵紛紛舉起弓箭,萬箭齊發。

  龐涓驚恐回頭,身邊的人皆被射殺。

  龐涓知道中計了,已知無力回天,不甘地大喊了一聲遂成豎子之名後,拔劍自刎了。

  馬陵一戰,孫臏最終大仇得報。

  面對往日同窗,卻用計謀害自己的龐涓,孫臏不恨那是不可能的。

  於是,孫臏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知道龐涓非常自負也心胸狹窄。

  當他知道自己被孫臏用計耍了一道,還慘敗後,這樣的恥辱會比直接殺掉他更讓他痛苦。

  孫臏也猜得很準,龐涓中計後,自信心完全被摧毀,最終選擇了自殺。

  「縱橫家張儀,戰國時期魏國人。」

  「如果戰國時期有風雲人物排行榜,那張儀一定位居前列。」

  「他僅憑三寸不爛之舌,把列國玩弄於鼓掌之間。」

  「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

  「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

  「但是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張儀的年齡要比蘇秦大許多。」

  「張儀在秦國擔任宰相之時,蘇秦還未嶄露頭角。」

  「實際上,張儀真正的對手是公孫衍。」

  「此時的天下,分裂與兼併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相繼上演。」

  「張儀先是回老家魏國尋找機會,卻到處碰壁。」

  「之後他來到楚國,結果又被污衊偷了玉璧,白白遭受鞭笞之刑。」

  「公元前333年,張儀傳聞秦國重用客卿。」

  「於是趕往秦國探求時機,沒想到這一去開啟了他的人生。」

  「據史書記載,張儀這次入秦獲得了東周君的幫助。」

  「在秦惠文王面前,他的口才得到肆意發揮,之後被秦惠文王任用為相。」

  「說到合縱連橫,就如圍棋中的黑白二子。」

  「所謂合縱,即合縱弱而攻一強,就是很多弱小的國家聯合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被強國吞併。」

  「所謂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就是由強國聯合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同樣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

  「此時公孫衍的合縱,已經聚攏了一些小國。」

  「張儀便反其道提出連橫策略,拉攏弱國,以攻擊其他弱國。」

  「隨即,秦惠文王派張儀前往各諸侯國遊說。」

  「因在魏國出生,熟悉國情,張儀索性把魏國定為連橫的第一站。」

  「張儀可以說是連哄帶騙,把魏王PUA得精神衰弱,最終答應成為秦國的僕從國。」

  「公元前313年,秦國準備進攻齊國,於是派遣張儀出使楚國。」

  「楚懷王昏庸無道,張儀趁機說服。」

  「大王若是能和齊國斷絕來往,秦王願意獻出六百里土地。」

  「等到楚懷王真的和齊國斷交後,張儀賴帳,狡辯只有六里地,這一舉動也成功引來了楚懷王的十萬大軍。」

  「然而,楚懷王沒有想到的是,秦國早已與齊國結盟。」

  「隨後,楚懷王趁機提出只要交出張儀,就願意將秦中地區奉上。」

  「為了秦國的發展,張儀表示願意深入虎穴。」

  「只是沒多久,張儀通過賄賂楚國寵臣和寵妃成功遊說了楚王。」

  「於是,楚國二輪游的張儀又回到了秦國。」

  「張儀在楚國完成任務後,繼續說服了韓、齊、趙、燕等國與秦國結盟,成功連橫各國,破除了合縱聯盟。」

  「至此,六國聯盟被分數,合縱之術徹底失敗。」

  「但沒想到,在張儀回到咸陽城之前,秦惠文王去世了,秦武王繼位。」

  「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加上朝中大臣紛紛批評不講信用,張儀為求自保只好識趣的離開秦國。」

  「公元前309年,一代縱橫家張儀在魏國去世。」

  「世人都說,張儀狡詐。」

  「因為他在遊說諸侯時,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

  「但三流謀士機警巧辯,二流謀士趨利避害,一流謀士掌控人心。」

  「張儀看似披著三流謀士的外衣,所行之事卻都是一流。」

  「張儀兩為秦相,前後共十一年,為秦國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戰爭損耗。」

  「將秦國國力自商鞅變法之後,再一次推向強盛。」

  「儘管張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也為日後的秦國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李斯:張儀把楚國騙了還敢隻身赴楚,明知是死還敢去的天下沒有幾人。

  張儀忽悠的都是秦國以外的國家,尤其是楚國和魏國。

  對於秦國來說,張儀無疑是大大的功臣。

  在秦惠文王時代,張儀受封為相,他的連橫政策大破東方六國的合縱政策。

  使戰國另外兩大強國楚國和齊國互相大大出手,秦國從中漁利。

  然後,秦國又假意和齊國稱兄道弟,表面上表示願意平分天下,暗地裡卻一個個把其他五國滅掉。

  等齊國反應過來的時候,秦國的大兵已從四面八方兵臨城下了。

  秦國的外交策略無疑是當時最為成功的,張儀在這其中功不可沒。

  但是,對秦國有如此大功的張儀,在秦惠文王駕崩後,卻受到了繼任者秦武王的排擠。

  張儀為了討好秦王,不惜使用一切非常手段。

  在列國間奔走遊說,大搞挑撥離間、兩面三刀之事。

  雖然使秦國得到了不少好處,但張儀的所作所為把自己的名聲搞得很臭,連秦國人都為張儀感到羞恥。

  也正是因為張儀的名聲不好,這才遭到秦武王的不喜。

  秦武王嬴盪還在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

  而當時張儀紅得發紫,是秦惠文王身邊的大紅人兒。

  秦武王嬴盪這個人是一個特別好武的人,不管是當太子還是當秦王的時候,都非常崇尚武力。

  秦武王是用拳頭說話,而張儀則完全靠一張嘴。

  張儀和秦武王的風格完全相反,也難怪秦武王不喜歡張儀了。

  秦武王上任不多久,就發動了對周邊的多場戰爭,甚至還打到了周天子的王都。

  當年楚莊王曾問鼎中原,而秦武王則乾脆把鼎舉起來,想要稱一下它的重量。

  只是有些可惜,這個莽夫最終死在了自己的莽撞之下。

  「蘇秦作為戰國中後期傑出的外交家,他提出六國聯合抗秦的合縱戰略思想。」

  「並憑一人之力說服六國國君,掛六國相印成功組建合縱聯盟,使強大的秦國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關。」

  「但再風光的人也有落魄的時候,蘇秦和當年張儀一樣。」

  「下山的第一站都是回自己母國,準備大展宏圖。」

  「然而周顯王瞧不起蘇秦的出身和背景,並沒有信任他。」

  「而後又去了秦國,結果同樣吃了閉門羹。」

  「當時的秦國剛剛處死了商鞅,十分牴觸外來的遊說之士。」

  「秦惠王就拒絕了蘇秦,而且對他說。」

  「鳥的羽翼還不豐滿,不足以振翅凌空,國的政教還未正軌,不可能兼併天下。」

  「最後蘇秦去到了趙國,這一次連面試的機會都沒給。」

  「和其他幾個師兄弟相比,蘇秦的求職之路是異常坎坷的。」

  「回到家也遭到鄰居的譏笑,但蘇秦並沒有放棄。」

  「他不惜懸樑刺骨,繼續苦讀深造,讀了大量的書。」

  「後來,蘇秦學有所成,再次出關。」

  「這次蘇秦選擇往北前往燕國,向燕文侯說明了燕國所處的困境。」

  「憑藉自己的學識,蘇秦這一次終於贏得了燕文侯的賞識。」

  「而後他又提出燕國應該和趙國結為合縱聯盟,互為一體。」

  「然後再聯絡其他各國一起對抗秦國,燕文侯果然認可。」

  「此後,蘇秦有了地位和資本,前去遊說其他各國,過程也是非常順利。」

  「高超的語言藝術,一波糖衣炮彈加陳述利弊。」

  「各諸侯國紛紛認可了蘇秦的合縱御秦的說法,蘇秦因此開啟了掛六國相印的高光時刻。」

  「史記中更是記載,此後數年,因為六國聯盟的存在,秦國始終都不敢東出函谷關。」

  「蘇秦的豐功偉績不止有促成合縱,他還憑一己之力為燕國奪回十座城池。」

  「後來為了在燕國掌握實權,蘇秦私通燕易王的母親被燕易王察覺。」

  「面對處境,蘇秦提出自己可以去齊國做官,給燕國做間諜,暗中幫助燕國。」

  「於是蘇秦假裝得罪燕王而逃到齊國,蘇秦剛到齊國就得到重用。」

  「由於齊王過於寵信蘇秦,導致齊國大夫們對他心生嫉妒。」

  「於是派刺客刺殺蘇秦,蘇秦也因此身受重傷,奄奄一息。」

  「齊王派人抓刺客,卻始終沒有找到。」

  「就在蘇秦還剩最後一口氣時,他說大王要是想為我報仇,就將我五馬分屍,對外宣稱我是燕國的臥底,到時候刺客就會來邀功領賞,這樣就能為我報仇了。」

  「果然,刺客在蘇秦車裂之後落網。」

  「但不久後,蘇秦的間諜身份也逐漸被齊國發現了。」

  李世民:蘇秦出身於平民,但卻能成就合縱六國的大業,正說明他的才智超過一般的人。

  東周人的風氣以從事工商,賺取利潤,治理產業為正務。

  蘇秦卻是一個異類,他有著與眾不同不同的志向。

  不顧家人到反對,年少時到齊國求學,拜鬼谷子為師。

  遊歷多年,最終一無所成,錢用光了,不得已,落魄回家。

  可回到家,卻備受家人奚落和冷待。

  恐怕那時蘇秦的家人早已對他死心了,沒有一個人再願意去勸慰他,甚至也不願意再斥責他。

  認為他已經不可救藥,活該落到這個地步。

  落入那般窘境,蘇秦儘管非常羞愧,但是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於是閉門不出,頭懸樑錐刺股,刻苦讀書。

  一年之後,自認為已經揣摩透了,繼續從事家人口中的不務正業。

  蘇秦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向別人眾籌資費,又說服了幾個人跟隨。

  開始周遊列國,遊說王侯。

  首先遊說秦國,向秦惠王說以吞併天下的計謀,遭到秦惠王的否定。

  又遊說趙國,仍以失敗告終。

  但蘇秦並不灰心,又到了燕國。

  燕文侯聽了蘇秦合縱之術,非常認可,於是資助他遊說趙國。

  接下來,就一事順百事順,屬於蘇秦的時代到來了。

  蘇秦以一己之力,完成六國結盟,蘇秦則兼任六國宰相。

  那時蘇秦正是得志之時,權傾天下,富貴之極。

  戰國時代,也因蘇秦合縱之策施行,秦兵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關。

  等他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時,家人對他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

  後來秦國用離間計,破壞了合縱。

  六國之盟解約,紛紛責備蘇秦。

  蘇秦奔走不暇,後來因為與燕易王母親的奸事被發現,去齊國做內奸幫助燕國。

  死後在齊國做內奸的事敗露,為天下人所不齒,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蘇秦遊說六國合縱而成名,合縱的成功,使天下暫時安定。

  縱觀蘇秦的一生,他的合縱之說,並非有意謀求天下太平。

  他其實也是為著自身的利益出發,求名求利而已。

  如果他遊說秦惠王成功,使秦國併吞六國,蘇秦也達到了他的目的。

  蘇秦本質上和東周那些從事工商,追逐利益的人是一樣的。

  只不過他的欲望更大,想要的更多,有著更大的夢想。

  他追逐夢想的道路艱辛,卻堅持不懈。

  他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結果,是他應得的,可欽可敬。

  當時從事縱橫之說的人大有人在,只有他成功了,可見他的確有過人之處。

  蘇秦曾說假如當年家裡不是一貧如洗,連可以耕種的兩頃田都沒有,如今怎麼能身兼六國宰相。

  他當時或許真的那麼認為,但是以他的為人和志向,定不會安於兩頃田的豐衣足食。

  他承受著家人的打擊,堅持自己的信念,越挫越勇,永不言棄,最終取得成功。

  無論擱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個人奮鬥的典範。

  雖然他的胸懷比不得那些兼濟天下的聖賢,但在庸庸擾擾的眾人之中也是值得稱道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