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至聖先師

  第320章 至聖先師

  下午的兩部電影結束之後,沒過多久,晚上的直播時間如期而至。

  各朝各代的老百姓早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就等待著蘇晨的開始。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蘇晨,歡迎大家觀看直播。」

  蘇晨精神飽滿的開通直播,各朝古人的問候語瞬間鋪滿整個直播間。

  過了片刻,見差不多了,蘇晨熱情洋溢的開始了今晚的直播帶貨。

  「主播知道大家等著急了,也就不耽誤大家時間了,直接開始今晚的第一個環節。」

  「在回答孔聖人關於儒家後來的發展問題,主播先給大家簡單講述一下孔聖人的生平事跡。」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數千年,蘇晨有必要重點介紹孔子的光輝事跡。

  孔子作為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世時就被譽為天縱之聖。

  漢武帝施行獨尊儒術政策後,後世統治者就把孔子抬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年,春秋時期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於魯國曲阜。」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孔子是宋國第二代君主微仲的第十四孫。」

  「孔子父親原為宋國貴族,祖上為避戰火從宋國逃亡魯國。」

  「孔子父親的正妻生九女,妾生一男名叫孟皮,但天生跛足。」

  「孔子父親便向顏氏女徵再求婚,後二人結合,生下孔子。」

  「孔子母親顏徵在生孔子前於尼丘山祈禱,而生下後。」

  「孔子頭頂凹陷,故母親將孔子取名為丘。」

  「孔子幼年時便喜歡禮制,常陳禮器以演練禮儀。」

  「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顏徵並沒有告訴孔子父親的墓地。」

  「公元前535年,魯昭公七年,孔子母親去世。」

  「孔子出于謹慎,並沒有急於將母親下葬。」

  「同鄉人挽父的母親告訴孔子父親的陵墓所在,孔子遂將母親與父親合葬。」

  「同年,魯國權貴季氏宴請士人,孔子前去參加。」

  「結果季氏家臣認為孔子沒有資格參加,將孔子斥退。」

  「孔子成年後逐步在魯國的政壇嶄露頭角,母親去世兩年後,孔子娶宋人亓官氏為妻。」

  「長大後的孔子先在季氏的倉庫里做官吏,統計倉庫中的糧食,記帳準確無誤。」

  「又曾做管理牲畜的小吏,在他的管理下,牲畜高產。」

  「由於工作高效,孔子出任司空。」

  「年輕的孔子甚至還受到了其他國家君主的賞識,齊景公和晏子到訪魯國,孔子與他們見面。」

  「齊景公和孔子談論秦穆公能夠稱霸的原因,孔子指出秦穆公任用賢才、志向高遠。」

  「但是其水平僅能當做王而不足以稱霸,孔子的回答令齊景公十分高興。」

  「孔子對於周禮十分嚮往,魯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前往東周,並問禮於老子。」

  「自從周返回魯國後,求教於孔子的弟子開始多了起來。」

  「魯昭公二十五年,魯昭公與季氏發生衝突,兵敗逃亡齊國,孔子也一同前往齊國。」

  「在齊國孔子聽到了韶樂,並用心學習,為此三月不知肉味。」

  「齊國君主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向齊景公闡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思想和節儉理財的政治理念。」

  「齊景公很欣賞孔子,想要賜給他土地。」

  「但晏子認為不能委政於孔子,他認為孔子以禮教改造民俗的理念不適合百姓。」

  「齊國大夫此後想要加害孔子,孔子向齊景公求救。」

  「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並沒有保護孔子的意思,孔子遂離開齊國返回魯國。」

  蘇晨當著各朝古人的面講述孔子的事跡,得到了孔子弟子們的高度讚揚。

  在他們這些弟子眼中,老師孔子就是聖人,甚至強於古代的賢君堯舜。

  不過儘管他們極度推崇老師孔子,但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卻對孔子褒貶不一。

  晏子:孔子的繁文縟節,禮儀制度,百姓窮盡一生都學不完,用這個來移風易俗不切實際,而且有諸多禮節耗費財物,削弱國家財力。

  他對孔子並不感冒,在他看來,孔子恢復禮教以教化人民的政治主張並不適合當前的實際情況。

  墨子:孔子的人品不行,他和弟子懷疑舜和周公,是心術不正的體現。

  孔子鼓動田常作亂,而在危難時猶如飢不擇食一般胡亂選擇君主,他是非常看不上的。

  況且在他看來,孔子為代表的儒生表面上講求仁義,但是實際上鼓勵叛亂危害天下。

  韓非子:孔子固然聖賢,但也並非沒有過錯的地方。

  他是認可孔子是賢明的人才,完全可以和管仲、伍子胥相提並論。

  但他同時認為,孔子一些言論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屬於亡國之言。

  荀子:孔子是集大成的聖人,是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

  他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自然給予孔子高度的評價。

  他對孔子的推崇,完全是發自內心的。

  孔子是當時的大儒,即便住在破舊的房子裡,王公大臣也無法與之爭名。

  老子:孔子是我遇到的最有智慧的賢人。

  他雖然是周王朝的柱下史,不是什麼大官,但他的學問與知識卻廣受人們的稱讚。

  也正因如此,孔子專門前來拜訪他。

  這次拜訪,他和孔子進行了一番對話,並在分離的時候給孔子一些臨別贈言。

  他聽說富貴的人會送錢財給別人,而知仁義的人只送給別人有益的贈言。

  他不是富貴的人,人們都說他是一個仁義之人,所以他從仁義之人的角度送了孔子贈言。

  第一,不要以為自己聰明,就喜歡議論別人。

  第二,不要以為自己知識廣博,又善於辯論,就揭發別人的短處。

  第三,作為父親的兒子,不要只顧著自己的想法,作為國君的大臣,也不要只顧著自己的想法。

  能做到這三條,就不會危害別人,也不會使自己受害。

  除此之外,他還對孔子說了道家關於人生與社會的見解,讓孔子受益匪淺。

  劉徹:在經歷了早期的黃老之術思想統治後,朕採用董仲舒獨尊儒術的主張,將孔子的地位拔高。

  為了加強思想統治,董仲舒將孔子塑造為先知,將其形象神聖化。

  甚至董仲舒將孔子作《春秋》的動機解釋為受命於天,傳達天意,進而將孔子定義為有聖人之實而無帝王之名的素王。

  對於董仲舒的這些做法,他是非常贊成的。

  孔子的社會影響力極大,用來治國理政再好不過。

  秦朝雖然推行以吏為師,以嚴刑峻法治國的理念,但孔子在社會中的地位依舊很高。

  當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扶蘇就說過諸生皆誦法孔子,害怕秦始皇用嚴刑峻法懲罰儒生會導致天下不安。

  由此可見,孔子當時的社會影響力非同凡響。

  「春秋時期權臣掌權,孔子對於這種禮崩樂壞的情況十分憤怒。」

  「魯定公六年,魯國權臣季桓子家臣陽虎執政。」

  「孔子怒斥為陪臣掌控國家,因而退出魯國政壇。」

  「孔子歸家後,編訂詩書禮樂,追隨他的弟子越來越多。」

  「權臣執政又常常導致權力不穩定,而發生內亂。」

  「魯定公八年,陽虎出逃齊國,季桓子的另一位家臣公山不狃趁機背叛自己的主公季氏。」

  「他徵召孔子,想要讓孔子為己所用。」

  「孔子想要去公山不狃那裡任職,但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不高興,孔子最終未能成行。」

  「孔子在魯定公十年終於獲得了被重用的機會,被魯定公任用為中都宰,四方都來效法孔子的行政作為。」

  「這年春天,齊國與魯國會於夾谷。」

  「齊景公想要以武力威脅魯定公,被孔子識破。」

  「孔子斥責了齊景公在宴會上不合禮制的行為,讓齊景公十分羞愧,最終齊景公將侵占魯國的一些土地歸還給了魯國。」

  「一年後孔子升任司空,後又任大司寇。」

  「此後,孔子進一步推行自己的改革計劃。」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削弱威脅魯定公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準備將三家世卿的私人領地拆掉。」

  「孔子的做法遭到了三家勢力的反對,最終孔子的計劃失敗。」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的官職代理國相管理國家。」

  「為整肅政治,孔子懲罰了自己的政敵大夫少正卯。」

  「同時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使魯國路不拾遺。」

  「齊國人感覺孔子如此治理魯國將使魯國稱霸,於是想要阻止孔子繼續當政。」

  「齊國將會歌舞的美女,以及花馬贈與魯國。」

  「魯國權臣季桓子接受了齊國的美女,終日玩樂。」

  「後魯國祭祀,結束後並沒有給孔子送祭祀的祭肉。」

  「孔子對魯國君臣十分失望,便帶領學生離開魯國。」

  李世民:孔子治理魯國其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最能體現孔子治國的本領。

  齊國經過齊桓公和管仲的治理,後又經數世,傳到齊景公時,齊國愈發強盛,稱霸諸侯。

  這個時候,魯國非常弱小,在晉、楚、齊三個強國之間周旋。

  要是依附於楚國,晉國就要發怒。

  要是依附於晉國,楚國又要來討伐。

  要是不防備齊國,齊軍就要入侵。

  魯國沒有什麼地位,生存艱難。

  後來,魯定公任用孔子,把強大的齊國給震懾住了,這足以看出孔子治國的能力之強。

  魯定公任用孔子,只一年,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這個時候,齊國人就有點擔心了,認為魯國重用孔子會對齊國產生威脅。

  齊景公為了消除威脅,決定和魯定公在夾谷相會結盟。

  會盟非常講究是什麼官位就坐什麼位置,兩國的君王臣子要先相互作揖,然後再登壇。

  等到兩國君臣都坐下來了,齊國大夫向齊景公出謀劃策。

  孔子講究禮法,但是膽小,可以讓萊人作樂,乘機抓住魯定公,這樣,魯國就在齊國的掌控之中。

  齊景公就命令萊地樂人打著旌旗,揮舞著羽毛,打著鼓上台表演。

  孔子反應很快,看到萊人,快速又不失禮節地一階一階走上去台去。

  等到了最後一階,孔子就不再上去了。

  因為那是魯定公和齊景公的位置,不能逾越禮儀制度。

  孔子認為兩國國君相會,夷狄的舞樂不應該出現在這裡,應該儘快撤走。

  齊景公覺得計謀被看穿,心有愧疚,揮手示意讓樂人離去,下令讓表演歌舞雜戲的藝人上台表演。

  這時孔子又像上次一樣,登上階梯,認為這些樂人迷惑諸侯,應該斬首。

  於是,就派人把這些樂人全部腰斬。

  齊景公萬分震驚,回到齊國後,不知道該怎麼辦。

  魯國以君子之道招待他,而臣子以小人之道教他,讓他得罪魯定公。

  有臣子就出了個主意,與其像小人一樣用花言巧語來道歉,不如像君子一樣用實際行動道歉。

  於是,齊景公聽完就歸還了侵占的魯國城池。

  後來,孔子治理國政三個月,物價穩定,商人不敢抬價。

  禮儀有序,男女分道而走。

  路不拾遺,盜賊無有。

  四方賓客到了魯國,就好像到了自己家一樣。

  齊景公聽說後就更加恐懼了,擔心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強大了攻打齊國。

  當時就有臣子進言齊景公,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必然成為霸主,還不如現在就割地依附魯國。

  當然,這件事情並沒有實現,有一個大夫出了主意。

  不如先阻止孔子治理魯國,如果不行,再割地。

  齊國人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就用了招美人計。

  選取齊國數十個好看的女子,讓她們穿著華麗的衣服,駕著馬車,去迷惑魯國君臣。

  果然,魯國權臣接受了這些美女,並且和國君一起觀看,不理朝政。

  就這樣,孔子辭官離開了魯國。

  齊國沒有獻地,魯國也沒有稱霸。

  他只能感慨孔子生不逢時,沒有遇到自己的明主,導致孔子一生都沒能實現理想抱負。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在衛國,孔子寄住在弟子子路妻子的兄長家。」

  「衛靈公十分尊敬孔子,以孔子在魯國的俸祿水平優待孔子。」

  「有人向衛靈公進讒言陷害孔子,衛靈公便派人手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

  「孔子感覺到威脅,害怕獲罪於衛靈公,便帶弟子出走去往陳國。」

  「孔子在去陳國的路上,在匡城遇險。」

  「因孔子長相酷似陽虎,與陽虎有仇的匡城人便圍困孔子,孔子被困五日方才脫險。」

  「孔子經過蒲城後一個月,又返回衛國,住在蘧伯玉家中。」

  「衛靈公夫人南子派人告訴孔子,四方君子想要和衛靈公結為兄弟的,就必須先去見南子。」

  「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

  「衛靈公出行,衛靈公和南子乘一輛車,孔子坐在後面的車裡。」

  「孔子嘆息沒有見過有喜歡德行,和喜歡美色一樣的君主。」

  「於是孔子厭惡衛靈公,再次出走衛國。」

  「孔子離開衛國後經過曹國,又去往自己的故鄉宋國。」

  「孔子和弟子們在一棵大樹下學習禮法,宋國的司馬想要殺死孔子,將那棵樹拔起。」

  「孔子不得已,又離開了宋國。」

  「孔子來到陳國居住,但陳國被楚國、晉國、吳國競相攻擊。」

  「國家動盪,孔子因而在魯哀公元年離開陳國。」

  「孔子路過蒲邑,蒲邑人將孔子擋住,孔子弟子公良孺帶著私人戰車幫孔子解圍。」

  「蒲人與孔子定下盟約,不讓孔子去衛國。」

  「孔子離開蒲邑後,立馬去了衛國。」

  「子貢覺得不妥詢問孔子,盟約可以辜負嗎?」

  「孔子認為被要挾約定的盟約,上天是不會認的。」

  「衛靈公親自到郊外迎接孔子,並問孔子能否征伐蒲邑,孔子認為可以。」

  「衛靈公年老怠政,孔子嘆息如果有人能任用他,只需一年就可以施行善政,三年就能很有成效。」

  「趙簡子家臣反叛,並請孔子來自己的縣邑任職。」

  「孔子準備前往,但最終未能成行,孔子又打算去晉國大夫趙簡子那裡。」

  「之後聽說趙簡子殺死自己的家臣竇鳴犢和舜華,不願再去趙簡子那裡。」

  「遂作琴曲哀悼兩位大夫,返回衛國。」

  「魯哀公二年,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行軍打仗的知識。」

  「孔子說自己只知道禮樂之事,不懂行軍打仗。」

  「衛靈公因而疏遠孔子,孔子遂再次離開衛國前往陳國。」

  「魯哀公三年,魯國權臣季桓子病逝。」

  「其子季康子請孔子弟子冉求返魯,並請求冉求做他的家臣。」

  「孔子同意冉求返魯,並且告訴冉求季康子一定會重用他。」

  「魯哀公四年,孔子從陳國去往蔡國。」

  「此後蔡國內亂,楚國趁機攻打蔡國。」

  「魯哀公五年,孔子離開蔡國去往葉縣。」

  「葉公向孔子問政,並向子路詢問孔子為人,子路不語。」

  「魯哀公六年,孔子從葉縣離開,居於陳國和蔡國之間。」

  「楚國討伐陳國,在城父駐紮。」

  「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便請人聘請孔子來楚國。」

  「陳、蔡兩國大夫擔心孔子在楚國被啟用後會不利於自己,便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起來。」

  「孔子和弟子們斷食多日,但孔子仍帶領弟子吟唱詩歌,教授禮法。」

  「孔子在圍困中知道自己弟子們有怨氣,便和他們一個個談話。」

  「後孔子派子貢前往楚國求救,楚昭王遂派兵解救孔子。」

  「孔子被解救後,楚昭王原本想要給孔子封地七百里。」

  「但楚國的大夫認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賢能楚國沒人能比得上,給他們那麼多封地對於楚國來說不是好事,楚王就此作罷。」

  「這年,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孔子離開楚國,再次前往衛國。」

  「孔子的弟子冉求在魯國權臣季康子手下,發揮了自己出色的政治軍事才能。」

  「魯哀公十一年,季康子軍隊在冉求的指揮下擊敗了齊國的軍隊。」

  「季康子在和冉求的談話中了解到孔子的才學和人品,便使人帶上禮物召孔子返回魯國,孔子由此結束了十四年的周遊列國的旅程。」

  「魯哀公和季康子問政於孔子,但並不任用孔子。」

  「孔子也不求出仕,便在家編修六經。」

  「季康子想要施行徵收田賦的政策,孔子表示反對,並且怒斥冉求輔佐季康子謀利的做法。」

  朱棣:孔子周遊列國,可惜沒有一個君主願意重用孔子。

  孔子為了推廣自己的政治主張,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的主要原因是在祖國魯國政壇落敗,難以容身,不得不考慮到其它國家尋找出路。

  因而,孔子希望去其它國家得到重用,以便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效果並不好。

  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到了第一站衛國。

  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了孔子,衛靈公也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優待孔子。

  但是並沒給孔子什麼官職,更沒讓他參與政事。

  後來有人進讒言,於是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監視他的行動。

  衛國顯然呆不下去了,於是孔子帶著弟子們打算去陳國。

  在路上,由於誤會被人圍困。

  逃脫後,孔子就返回衛國,衛靈公親自出城迎接。

  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

  這主要是衛靈公對孔子的態度不穩定,加之孔子也沒有其它去處。

  孔子到了曹國,君主曹伯陽沒接見他。

  到了宋國,宋國司馬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他。

  到了陳國,不料陳國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使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差點餓死。

  路過鄭國時,孔子在都城與弟子失散,就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頹喪的樣子被路人嘲笑為喪家之犬。

  可見,只有衛國君主看得起孔子。

  但是敬而不用,在其它國家都受到冷遇。

  孔子去的都是些小國,之所以不去幾個大國。

  只因為孔子有自知之明,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的時局下難以踐行。

  當時周天子王室衰弱,群雄割據,諸侯爭霸,各國都在為擴充實力而努力。

  而孔子的重視禮教的那套政治主張和思想理念,與當時動盪紛爭的時代難以接軌,當然沒有人接受。

  相反,帝王之術和法家思想倒是很有市場。

  在講求拳頭的時代以及環境裡,去講禮教、仁義禮智信,顯然是雞同鴨講。

  這不能不說是孔子的悲哀,也是時代的遺憾。

  但是,在孔子死後的時代,他儒家思想的價值逐漸被發現,進而被歷朝歷代帝王沿用。

  「孔子返回魯國後,專心編修《詩》《書》《禮》《樂》,並鑽研《易經》,編訂《春秋》。」

  「魯哀公十四年,有人在大野狩獵,打到一隻奇怪的野獸。」

  「孔子前去查看,認為是一隻麒麟。」

  「孔子十分哀傷,他認為這樣的瑞獸被殺十分不祥,並說自己的學說已經山窮水盡了,就此停止了《春秋》的寫作。」

  「同年,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去世。」

  「孔子十分痛心,哀傷地說道這是老天爺要我的命。」

  「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大弟子子路因衛國動亂而死。」

  「孔子非常悲哀,發出了老天爺要斷絕我的哀嚎。」

  「在子弟相繼去世的打擊下,孔子身體每況愈下。」

  「子貢前來看望孔子,孔子悲哀地認為泰山要崩壞了,樑柱要被摧折了,賢人將要凋零了。」

  「並且孔子還告訴子貢,他夢見自己坐在兩個柱子中間祭奠。」

  「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享年73歲。」

  「孔子去世之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長久,其所編訂的六經成為中國古代儒生必學的經典。」

  「其主張的仁、德、禮,被後世奉為士大夫為人處世的準則,同時也是儒家核心思想。」

  「在孔子死後的兩千多年裡,其形象被逐漸神聖化,成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徵與圖騰,被尊為至聖先師。」

  「在數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歷代各帝王和大臣、百姓都會祭祀孔子。」

  「其嫡系後代中的嫡長子被宋仁宗尊為衍聖公,歷代王朝始終沿襲,直到1935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的稱號。」

  很多時代的老百姓對於孔子是非常尊崇的,但近代的老百姓對孔子的看法頗為複雜。

  隨著西方列強用槍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思想也隨之傳入,使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遭到了挑戰。

  甚至於,一些學者開始反思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其思想的價值。

  有的學者將孔子稱為改革制度,乃至創立民主的革新者。

  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孔子保守的觀點導致後世效法他的知識分子變得十分謹慎乃至消沉。

  孔子的觀點只能規範當時人的行為,絕對不能作為千年之後人們的行為準則。

  但是隨著討論的加劇,對於孔子的評價出現了新的轉變,人們漸漸趨於理性。

  對孔子的成就進行了一分為二的評價,指出需要全面看待孔子的作用,承認孔子思想在歷史發展中的進步性。

  孔子的政治設想具有空想性,是不切實際的。

  但是其仁愛的理論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對中國教育發展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對後世影響深遠,孔子的教育方式深刻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教育。

  尤其是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對後人的影響更大,避免了宗教化。

  孔子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實用為教,不談論鬼神之事。

  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使中國文化注重現實政治和世俗生活,而不去追求超越現實的宗教或是神學世界。

  (本章完)

  溫馨提示: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麻煩您動動手指,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