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神算子劉伯溫
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說法,說的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被世人比作諸葛孔明。
可想而知劉伯溫對大明王朝的重要性,甚至於朱元璋把劉伯溫比作自己的張良。
劉伯溫除了是大明第一謀士,更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
劉伯溫具有比較系統的文學思想,在明初文壇上占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從儒家詩教思想出發,強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
既可以對下移風易俗,也可以對上諷諭勸諫。
其次,劉伯溫貶斥元朝文壇的纖弱之風,力主恢復漢唐時期的文學傳統,對明初文風由纖麗轉向質樸起了重要作用。
「劉伯溫為浙江人,從小便聰穎出眾,熱愛讀書,學習能力極強,老師十分欣賞他。」
「十二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十四歲的劉伯溫入府學讀書,跟隨老師學習春秋經。」
「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
「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照本宣科誦讀,不解其意。」
「劉伯溫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
「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表一些見解,說一些前人沒有說過的見解。」
「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伯溫都能準確說明含義。」
「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劉伯溫是一個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
「一部春秋經,劉伯溫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劉伯溫十七歲時離開府學,師從名士鄭復初學習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
「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伯溫的父親讚揚,劉伯溫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劉家的門楣。」
「劉伯溫的祖父劉庭魂,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擔任元朝太學上舍。」
「由於受到祖父的影響,劉伯溫博學精通經書史書,還精通占星術。」
「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
「二十三歲的劉伯溫赴元朝京城大都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
「由於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劉伯溫在家閒居三年。」
「直到三年後,劉伯溫才被元朝朝廷授為江西高安縣丞,協助縣令處理政務。」
「劉伯溫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
「劉伯溫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
「劉伯溫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
「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
「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
「劉伯溫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
朱棣:劉伯溫在輔助太祖皇帝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明王朝得以建立,劉伯溫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要說對大明哪一個開國元勛最為欽佩,他毫不猶豫的會選擇劉伯溫,其個人成就令他敬佩。
劉伯溫的個人成就有很多,其中的政治思想主要圍繞仁義、民本、人才、法治、教育五個方面展開。
以建國為中軸,將社會公德、民本思想、重用賢才、依法治國、發展教育貫穿進入建設國家的各個方面,核心是儒家的仁義道德。
劉伯溫不是只抱書本教條的腐儒,更是主張學以致用,極具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對明朝的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
劉伯溫有志於建功立業,對時運事變之大勢最為關注,故而更關注程朱理學中關於理與氣的關係話題。
劉伯溫關於理、氣含義及相互關係的闡釋,既是對天下構成要素與變化原因的理解,也是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的理論基礎。
劉伯溫力主諷諭之說,提倡理、氣並重,強調文學的時代風格,重視文學對社會的能動作用。
劉伯溫的文學作品蘊含著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徵,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尚。
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掃蕩元朝文壇纖弱之風,為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伯溫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計謀大獲成功。
北伐中原,成功幫助太祖皇帝完成帝業。
劉伯溫在草創《大明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其法治思想和《大明律》法治宗旨幾乎一致,對《大明律》的譜寫打下了思想基礎。
《大明律》在法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繼承了明代以前的中華法律制定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明代以前各個朝代法典文獻編纂的歷史總結。
如此重重,全都是劉伯溫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不已。
「在劉伯溫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
「對於百姓告發,劉伯溫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
「但因為劉伯溫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
「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劉伯溫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辭官後,劉伯溫返回青田。」
「隨後朝廷徵召劉伯溫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
「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
「劉伯溫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公元1346年,劉伯溫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
「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
「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一些好友時常往來。」
「劉伯溫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後,再度投入人群。」
「劉伯溫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
「在杭州的四年當中,劉伯溫和一些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一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往來。」
「幾年後,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伯溫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
「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
「朝廷起用劉伯溫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官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大元左丞欲招安方國珍,劉伯溫認為方氏兄弟為首犯,不誅無以懲後。」
「方國珍賄賂官府,終被招安,並授以官職,反而譴責劉伯溫作威作福。」
「劉伯溫一怒之下辭官回鄉,以表對元朝腐敗昏聵的不滿。」
康熙:劉伯溫一生中斬了九十八條龍脈,幸好遺漏了屬於我大清的龍脈,這才讓我大清有入主中原的機會。
傳說每個朝代都有專屬的龍脈,帝王會將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龍脈這個風水寶地上,以佑子孫後代的繁榮。
傳言有一天,朱元璋做了個怪夢,夢裡有條金龍直衝他而來。
驚醒後,朱元璋趕緊叫劉伯溫來算算,這夢是凶是吉。
劉伯溫掐指算了算,告訴朱元璋此夢不祥,表示有人會覬覦大明的江山。
好在此人現在還不成氣候,只需要早日除掉,便可保江山無恙。
朱元璋問此人怎麼除,劉伯溫說斷斷龍脈即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劉伯溫作為屠龍使者,前去尋找該禍患的龍脈。
一定要將朱家以外的龍脈全部斬乾淨,不能讓它們威脅到朱家的氣數。
據劉伯溫推算,天下有九十九條龍脈。
劉伯溫奉旨出發,尋遍全國各地,用各種方法破壞了這些龍脈。
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劉伯溫破壞了九十八條龍脈,卻漏了一條,那就是長白山的龍脈。
而長白山這條龍脈,就是他們滿清的龍脈。
劉伯溫是真的百密一疏遺漏了,還是故意放過的,不得而知。
斬龍脈本就是逆天而行,罪大惡極的行為,破了那麼多的風水龍脈。
也許劉伯溫是怕遭到反噬,為了老劉家的後世安穩,故意留了一手。
在他看來,明朝之所以能夠反覆經歷多個皇帝的中興,一次又一次從危難中脫困,繼續走下去。
就是因為劉伯溫的人為干預,否則明朝早就過不下去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如今這天下是他大清的天下,而他們皇家早已經派重兵嚴密把守長白山這條龍脈。
「1359年,朱元璋攻下金華,平定括蒼山,聽說劉伯溫和宋濂等人的名聲。」
「朱元璋便反覆邀約劉伯溫上任,劉伯溫才出來效力,同時獻上了《時務十八策》。」
「朱元璋十分高興,特意修建禮賢館用來安頓劉伯溫等人,十分寵幸他。」
「一年後,劉伯溫被朱元璋請至應天府,任命他為謀臣,向他請教征討攻取的計策。」
「劉伯溫認為張士誠執於防守,無需擔心,應首先謀劃攻擊陳友諒。」
「陳友諒滅亡後,張士誠勢力孤單,出兵就可平定。」
「然後向北方中原進兵,大業便可達成,朱元璋聽完十分高興。」
「正巧這時陳友諒攻下太平,並且沿江東下,聲勢十分囂張。」
「將領們有的提議投降,有的建議逃跑去占據鐘山。」
「劉伯溫都不贊同,認為不應逃跑,應坐等敵軍深入,然後一網打盡。」
「朱元璋採用劉伯溫的計策,引誘陳友諒前來,大破陳軍。」
「朱元璋用克敵制勝的獎賞來賞賜劉伯溫,被劉伯溫推辭掉了。」
「之後,陳友諒的軍隊又攻陷了安慶,朱元璋這次打算親自帶領部隊討伐。」
「對此劉伯溫極力贊成,於是立即出兵進攻安慶,全軍西上。」
「陳友諒出於意料之外,大敗朱元璋。」
「在戰爭期間,劉伯溫母親去世,劉伯溫直到到戰爭結束後才請求回家安葬。」
「又正值鎮守金華的苗軍反叛,劉伯溫來到衢州,替守將告示安撫各下屬縣,又謀劃收復處州,這才平定了動亂。」
「方國珍一向害怕劉伯溫,寫信來弔唁。」
「劉伯溫回信以宣示朱元璋的威勢德望,方國珍於是前來進貢。」
「不久,劉伯溫回到南京,此時朱元璋正準備親自支援安豐。」
「但劉伯溫認為還不可以出兵,朱元璋沒有聽取劉伯溫的意見。」
「陳友諒乘機包圍洪都,朱元璋十分後悔。」
「於是劉伯溫親自率軍救援洪都,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
「朱元璋坐著胡床督戰,劉伯溫在側旁侍候,忽然跳起大叫,催促朱元璋換船。」
「朱元璋倉卒地轉移到別的船上,還沒坐定,飛炮擊中原來乘坐的船,立刻粉碎,朱元璋躲過一劫。」
「陳友諒以為朱元璋被謀殺成功,十分高興。」
「可是朱元璋的船又在前進,讓漢軍將士都大驚失色。」
「劉伯溫請求轉移軍隊到湖口,扼守要道。」
「並且按五行相生克的關係算出金克木的日子,並決定在那天決出勝負。」
「戰後,陳友諒逃跑而死。」
「其後,朱元璋攻取張士誠,北伐中原。」
「1367年,朱元璋終於完成帝業,基本與劉伯溫所謀劃的一樣。」
張居正:劉伯溫能夠神機妙算,他的一生有七個預言,最後個個都說中了。
劉伯溫預言,明朝的氣數差不多到頭了。
太祖皇帝曾經詢問劉伯溫,朱家的天下能不能一直傳下去?
劉伯溫回答,朱家會傳萬子萬孫,不用擔心。
這就是說話的智慧,最後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自殺,明朝滅亡。
劉伯溫預言,太監亂政是明滅亡的內因。
太祖皇帝登基後,將二十多個兒子都封了封地,能夠抵禦外敵。
但是劉伯溫覺得會引起戰爭,沒想到確實如此,成祖皇帝取得皇位。
後來又設立了東廠和西廠,導致太監干政。
劉伯溫預言,希望太祖皇帝處理冤案。
當時乾旱嚴重,劉伯溫觀天象,預測會有禍亂發生,希望太祖皇帝處理冤案。
在劉伯溫替太祖皇帝解決這件事情之後,瓢潑大雨降下來了。
劉伯溫預言,要令法紀更加嚴明。
於是,太祖皇帝建立了洪武之治,名流千古。
劉伯溫預言,在八年之內元朝會滅亡。
四十九歲時,太祖皇帝請到了劉伯溫出馬,做了第一謀士。
太祖皇帝問元朝什麼時候滅亡,劉伯溫預言八年之內。
果不其然,八年後,太祖皇帝建立了大明朝。
劉伯溫預言,不要多線作戰,要集中兵力去解決。
當時,太祖皇帝得到的疆土並不多,四面都是敵人。
劉伯溫建議太祖皇帝集中兵力攻打一處,各個擊破,但是太祖皇帝擔心會有敵人背後偷襲。
劉伯溫給了定心丸,說他們都以為自己是老大,不可能聯合到一起。
果然,太祖皇帝攻打別人的時候,其他人都在看熱鬧,誰知道下一個輪到自己了。
劉伯溫預言,不能擺脫小明王的稱呼。
所謂小明王就是義軍的老大,下面都是各有各的權力。
而劉伯溫預言到,如果擺脫了小明王,這個人有可能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劉伯溫的預言個個都應驗了,並不是真的能掐會算。
而是很有智慧,通過精湛的學識去分析問題,眼光看的很長遠罷了。
「1367年,朱元璋任命劉伯溫為太史令,劉伯溫獻上了《戊申大統歷》。」
「劉伯溫觀測日月星象,看到火星走到心宿的位置不動,於是請求朱元璋下達責備自己的詔令。」
「天下大旱,劉伯溫又請求判決積壓的案子,朱元璋就命令他平反冤案。」
「劉伯溫還請求制定法律制度,制止濫殺,推行法制,並以此阻止了朱元璋殺人。」
「三天後海寧投降,朱元璋很高興,將囚犯全都釋放。」
「不久,朱元璋任命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
「劉伯溫上書請求建立軍衛法,在指定各地稅收標準時。」
「各地稅收均小有增長,唯獨家鄉青田縣不增,因而在家鄉留下美名。」
「朱元璋去汴梁,劉伯溫和左丞相李善長留守南京。」
「劉伯溫說要從宋元的寬容放縱中吸取經驗教訓,應該整肅紀綱。」
「同時命令御史糾察彈劾不要有所顧忌,凡是罪犯,不論身份,都要依法處置。」
「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污放縱治罪,李善長平時總是親近李彬,故向劉伯溫請求寬緩李彬的案子。」
「劉伯溫不予採納,並立即斬殺李彬。」
「劉伯溫也因此事與李善長不合,那些怨恨劉伯溫的人也交相詆毀他。」
「正巧這時因天旱求人進言,劉伯溫上奏諫言,讓投降的敵軍納入軍籍,以避免傷和氣,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
「正巧這時劉伯溫的妻子逝世,於是他便請求告老回鄉。」
「這年冬天,朱元璋親筆詔書表彰劉伯溫的功勳,召劉伯溫赴京,賞賜很豐厚,追贈劉伯溫的祖父和父親為永嘉郡公。」
「朱元璋多次打算晉升劉伯溫的爵位,劉伯溫堅決不接受。」
「當初,朱元璋因事斥責丞相李善長。」
「劉伯溫卻為他開脫,說他是有功之人。」
「朱元璋聽了,便讓劉伯溫做丞相。」
「到了李善長罷相時,朱元璋打算讓楊憲當丞相,楊憲一直與劉伯溫相處很好。」
「但劉伯溫卻公私分明,直言丞相一職需要公平公正的品格,楊憲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胡惟庸怎麼樣。」
「劉伯溫毫不畏懼,直言道兩人均不行。」
「朱元璋仍然認為劉伯溫才是丞相之唯一人選,但劉伯溫卻只是告訴朱元璋要明心尋找,婉拒丞相之位。」
「在此後,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被朱元璋誅殺掉了。」
雍正: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元勛,要不是劉伯溫機靈,恐怕也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
為了加強皇權,朱元璋不惜背上誅殺功臣的罵名。
連朱元璋主動邀請為官的劉伯溫,都沒打算放過一馬。
朱元璋三番幾次,對劉伯溫動殺心,都被劉伯溫巧妙躲過。
有一回,朱元璋終於下了決心要殺劉伯溫。
劉伯溫突然大喊自己有個字不會寫,又讓朱元璋不得不放過他,最終保住了一命。
朱元璋晚年時期疑心病越來越重,殺身之禍也降臨到了劉伯溫身上。
劉伯溫聰明過人,不僅朱元璋怕他功高蓋主,朝中其他大臣也忌憚他。
宰相胡惟庸,就是那個最忌恨劉伯溫的人。
因為朱元璋曾問過劉伯溫宰相人選的事情,劉伯溫第一個說胡惟庸不合適。
於是在胡惟庸整日的煽風點火下,朱元璋把劉伯溫叫去興師問罪。
不巧的是,朱元璋在氣頭上,而劉伯溫還遲到了。
當時的情況是胡惟庸找人誣陷劉伯溫,在家賦閒期間到處屯田,大興巫術意圖謀反,搞得朱元璋只想殺之而後快。
當劉伯溫來到朱元璋跟前時,朱元璋詢問這些日子都在家幹什麼。
劉伯溫不慌不忙地回答,他在家琢磨一個字。
這不按常理出牌的答案,擾亂了朱元璋的思維,順著劉伯溫的話,詢問琢磨的是什麼字。
劉伯溫告知是一個赦字,朱元璋只覺得好笑。
這麼有學問的人,竟然會不知道赦字怎麼寫,便提起筆在紙上寫了個赦字。
劉伯溫見狀趕緊跪下磕頭,高呼謝皇上恩典。
朱元璋這下才反應過來,原來劉伯溫是在給他下套。
但君無戲言,何況白底黑字,朱元璋不能不認。
於是劉伯溫撿回一命,趕緊跑回老家,從此再不過問政事。
相比於大明其他開國功臣被誅殺的下場,劉伯溫的結局無疑於算是最好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任命劉伯溫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封爵為誠意伯,俸祿為二百四十石。」
「次年,劉伯溫被准許告老還鄉。」
「劉伯溫性情剛直,嫉惡如仇,與許多人不和。」
「劉伯溫回到山林隱居,只能獨自喝酒下棋,從不提及自己的功勳。」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了風寒。」
「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
「御醫開了藥方,劉伯溫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朱元璋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
「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劉伯溫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伯溫相當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
「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伯溫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劉璉和劉璟交代後事。」
「最後於農曆四月十六病逝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
「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追贈劉伯溫為太師,賜予諡號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通過刑部郎中建議和大臣的討論。」
「大家一致認為劉伯溫所設計帷幄中策劃的奇謀、奪取中原的大計,功勳之大,理應配享在高皇帝的神廟裡。」
「後來嘉靖親自下詔書同意了這件事,並讓劉伯溫的九世孫劉瑜應承襲伯爵爵位。」
朱元璋:伯溫不愧是咱的子房,能夠預料到咱在誅殺胡惟庸之後詢問他的臨終遺言。
劉伯溫病逝後,其大兒子劉璉立刻馬不停蹄的將一本天文書呈上來。
他詢問後得知這是劉伯溫生前的安排,並且知道了劉家子孫從此以後不會學習這門學問。
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畢竟如今天下已經太平,他也不再希望有人學習這本天文書。
後來胡惟庸被誅殺,他突然想起劉伯溫可能會有臨終遺言,詢問劉璉果真如此。
劉伯溫在臨終之前,留下了如何治理天下的遺言。
想要天下安定,永保太平,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
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儘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儘量簡要。
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
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
而法律若能儘量簡要,讓老百姓容易懂也容易遵守。
便可以避免百姓動輒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朝廷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
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大明朝永世太平。
要是原先的歷史軌跡,他必須確保大明江山順利傳承,肯定不會採納劉伯溫的臨終遺言。
但現在既然標兒可以順利繼承皇位,那他就可以聽取劉伯溫的臨終遺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