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一場烏龍引發的政變

  第245章 一場烏龍引發的政變

  雖然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了,但各朝不少讀書人卻從中發現到了一個疑點。

  可以說戊戌變法之所以匆匆落幕,關鍵一點在於康有為發動的政變失敗了。

  所以各朝的讀書人對於戊戌政變萬分疑惑,不明白光緒為什麼會指使康有為行此大逆不道之舉。

  要知道在名義上,慈禧太后是光緒皇帝的母親。

  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一個兒子想要發動政變除掉自己的母親,這簡直是喪心病狂。

  哪怕光緒發動政變成功除掉了慈禧,滿朝文武大臣也不可能讓一個弒母的皇帝繼續坐穩皇位。

  深受儒家薰陶的文武大臣不會接受一個大不孝的皇帝,光緒最後的結局也只能被趕下台。

  各朝的讀書人向主播詢問關於戊戌政變的疑惑,蘇晨看到之後這才發現大家誤會了。

  「其實戊戌政變和光緒沒什麼關係,純粹是一場烏龍事件,主播可以給大家講講這場烏龍的來龍去脈。」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大清看到了自己與西方的差距。」

  「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把首都都給丟了。」

  「在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後,大家都明白,要再不改革,大清就得玩完。」

  「於是在慈禧和恭親王的主持下,大清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宗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意思是說只學西方的技術,制度還得用老祖宗的。」

  「但是經歷了甲午的慘敗後,人們才發現老祖宗的制度也不管用了。」

  「英法打不過情有可原,畢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

  「但小小的日本都打不過,這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大清搞洋務運動的時候,日本還處在德川幕府時代。」

  「那會的日本跟大清差不多,也是閉關鎖國,完全沒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

  「但明治天皇上台結束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後,日本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運動。」

  「毫無疑問,明治維新是成功的。」

  「日本由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對比中日,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一個只會仿造而沒有創新與造血功能的國家。」

  「除了向列強買軍艦,送訂單外,別無其他選擇。」

  光緒:朕對戊戌政變完全不知情,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感謝主播為朕正名。

  慈禧莫名其妙的把他軟禁在瀛台,他是有冤無處伸。

  他都已經明確告訴了慈禧,自己對政變完全不知情。

  可無奈慈禧不相信他,非得認為政變是他指使康有為乾的。

  他簡直是欲哭無淚,都快恨死康有為了,害得他被軟禁起來,失去了自由。

  那場政變完全就是康有為擅自做主策劃的,他是一點都不知情,完全被蒙在鼓裡。

  他要是知道康有為會圍園殺後,肯定會阻止康有為行此大逆不道的謀逆之舉。

  他雖然對慈禧又敬又怕,但從未想過發動政變除掉慈禧。

  畢竟不管是從法理上來說,還是從養育之恩上來說,慈禧對他有大恩大德。

  他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幹出這等離經叛道的罪行,別說是自己,全天下人都不可能饒恕自己。

  「縱觀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清政府對待西方的態度是既懼之制度,又厭之文化。」

  「實行的是有距離的接觸政策,只涉及器物不學習制度,只知皮毛不知根本。」

  「這與日本當時實行明治維新,主動追隨融入西方的脫亞入歐戰略迥然不同。」

  「改革層次不同,導致中日兩國的發展速度和最終效果差異巨大。」

  「既然洋務運動不行,日本的明治維新可行。」

  「那很自然的,當甲午戰爭結束後,上到慈禧光緒,下到販夫走卒,大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

  「大清還得改革,就照著日本改,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不然就只能亡國。」

  「於是到了1898年,在光緒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開始了戊戌變法。」

  「現在一說戊戌變法,我們後世人往往有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慈禧太后代表著貪戀權力的老頑固,是扼殺變法、殺戮維新派人士的老妖婆。」

  「光緒皇帝是一位發憤圖強的有為君主,但卻有名無權,什麼都說了不算,倒霉蛋一個。」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則是救國救民的大英雄,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

  「可戊戌變法的歷史真相併非是這樣的,總的來說戊戌政變就是一起烏龍所引發的慘劇。」

  慈禧:我是支持皇上變法的,可奈何皇上不爭氣,我只能出來穩定局勢。

  說她貪戀權力,她無可辯駁。

  可要說她反對變法,還大罵她是老妖婆,她是完全不認的。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國就一直被歐洲列強欺負,以至於到了現在還要被昔日看不起的日本欺負。

  為了大清國不亡國,她深深的明白必須變法了。

  所以皇上任用維新派人士變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只要皇上不違反祖制,想要怎麼變法,她都不會阻攔。

  可事實證明,皇上只會把局勢越搞越糟,引得眾多大臣強烈不滿。

  要是再這樣下去,大清國還沒有被列強瓜分完,滿清王朝自己就要崩潰了。

  出現這樣動盪的局面,她只能出來收拾皇上留下的爛攤子,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她扼殺變法一說。

  「在說戊戌政變之前,主播先給大家說說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慈禧這個人,可以說她既是幸運的,同時又是不幸的。」

  「說她幸運,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執掌大清將近半個世紀,享盡了榮華富貴,最終還能得以善終。」

  「說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早年喪父,18歲的時候就死了爹。」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作為家中的大姐,年紀輕輕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中年喪夫,26歲的時候老公咸豐死了,而26歲在當時來說也算是中年了。」

  「最後是晚年喪子,等到她40歲,好不容易把兒子同治培養出來,等到兒子親政了,自己就可以退休享清福了。」

  「卻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

  「當人生三大不幸同時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時,大部分人的心態都會是崩潰的。」

  「若是心理素質差,40歲的慈禧估計就抑鬱而終了。」

  「不過慈禧靠著強大的心理素質還是挺了過來,她把4歲的光緒抱到宮中,從頭開始培養。」

  慈禧:我的內心要是不強大,我也走不到如今的地步。

  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不容易,她不禁唏噓不已,感慨良多。

  從小時候父親去世,她就知道自己沒有依靠,只能靠自己。

  好不容易有咸豐皇帝當作依靠,結果還沒享幾年福,咸豐皇帝就去了,留下了他們孤兒寡母。

  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她獨自一人應對朝堂的政局,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大,她也可以享享清福了。

  可萬萬沒想到,厄運再次降臨到自己的頭上,讓她白髮人送黑髮人。

  接連遭受打擊,要是一般人,可能就抑鬱而終了。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大清王朝。

  現如今的大清帝國危機四伏,隨時都有可能滅亡。

  她要是不能振作起來,那大清帝國將群龍無首,滅亡得更加迅速。

  「慈禧之所以選擇光緒作為大清帝國的繼承者,主要是因為光緒是慈禧的親妹妹婉貞所生。」

  「而慈禧平生與婉貞的關係最為要好,能好到什麼程度呢?」

  「據記載婉貞死的時候,慈禧親自去看望,覺得婉貞陪葬的規格太低,當場暴怒。」

  「然後親自帶著太監把他們家裡里外外搜了一遍,把所有的好東西全給妹妹陪葬。」

  「在這個過程中,慈禧幾度情緒失控。」

  「慈禧如此在意自己的妹妹,對光緒自然差不到哪裡去,而這只是光緒與慈禧在娘家這一層上的關係。」

  「而以夫家的關係來說,光緒的父親是慈禧老公咸豐的弟弟,光緒就是慈禧的侄子。」

  「所以無論從娘家的角度還是從夫家的角度來說,光緒都是慈禧最親的人。」

  「她不跟光緒親,還能跟誰親呢?」

  「她不扶持光緒當皇帝,還能扶持誰來當皇帝呢?」

  「所以在培養光緒這件事上,慈禧是格外用心的。」

  「據史載,光緒進宮後身體不好,肚臍眼經常是濕的,慈禧便天天用紗布給光緒不停的擦。」

  「光緒怕打雷,慈禧就天天抱著他睡覺。」

  「一旦光緒被雷聲驚醒,慈禧便會緊緊抱著光緒,不使他受到驚嚇。」

  「慈禧當時對光緒的照顧細微到了每頓吃什麼,每天穿什麼,慈禧都要親自過問。」

  「後來等到光緒長大些,開始讀書習字了,慈禧也是手把手的教光緒寫字。」

  李世民:還以為慈禧和光緒一直勢同水火,沒想到還有這麼一段溫情的故事。

  之前為了變法,慈禧和光緒一直鬧得很韁。

  可如今看來,慈禧和光緒兩人的關係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惡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實意的對待過光緒的。

  不管是用紗布擦拭肚臍眼,還是抱著怕打雷的光緒睡覺,都足以說明慈禧對光緒的愛絲毫不弱於親生母親。

  看到兩人的感情一開始那麼深厚,可後來卻鬧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搖了搖頭。

  兩人之所以有今天,說到底也是為了權力之爭。

  只能說在權力面前,親情都要靠邊站。

  不過從政治能力方面來說,權力在慈禧手中要比光緒好得多。

  他已經見識到了光緒的無能,要是光緒掌權變法維新,對天下老百姓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經過十多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到了1887年,光緒16歲的時候。」

  「慈禧也做出了重要決定,為光緒舉行親政典禮,並宣布歸政光緒。」

  「按照正常程序,慈禧應該在光緒18歲大婚後再宣布歸政。」

  「所以當慈禧提出這個想法後,大臣們都十分緊張。」

  「當時的大清風雨飄搖,沒有一個老練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國家怎麼往前走?」

  「把國家交給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這顯然不合適。」

  「面對大臣們的極力挽留,慈禧只好又訓政了兩年。」

  「但到了1889年,當光緒年滿18歲的時候。」

  「慈禧堅決交出了大權,跑到頤和園養老去了。」

  「只是在養老的同時,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會親自為光緒把關。」

  「等到光緒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託付給光緒了。」

  「由此看來,至少在那個時候,慈禧並不貪戀權力。」

  「當然大家可能會認為慈禧當時是迫不得已才交權,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場,就能發現慈禧做這個決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當時的慈禧已經54歲了,為大清操勞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紀。」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權柄交給光緒,自己去養老,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決定。」

  「站在常人的角度來說,慈禧對光緒的撫育之情並不比親生母親差。」

  「而慈禧也認為光緒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把權柄交給兒子很放心。」

  「如果劇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慈禧就會成為第二個孝莊,前後培養了大清的兩代君王,最後功成身退。」

  「只可惜孝莊培養的是順治和康熙,而慈禧培養的卻是短命的同治和胡鬧的光緒。」

  呂后:作為一個母親,我非常理解慈禧的想法。

  慈禧把光緒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在光緒大婚後選擇把權力交還給光緒。

  在她看來,慈禧的這個決定再正常不過了。

  畢竟把權力還給兒子,自己去安享晚年,這是每一個太后最為淳樸的想法。

  慈禧如此,她也同樣如此。

  自己的盈兒登基後,她的選擇和慈禧一樣,也想著安享晚年。

  她原本想著一步一步把權力歸還給兒子,畢竟大漢還需要靠她維持穩定,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權力還給兒子。

  等兒子慢慢熟悉政務後,可以很好的駕馭朝堂,她再把剩下的權力陸續還給兒子。

  她的這一選擇和慈禧的一樣,從來沒有想過一直把持著權力不放手。

  可無奈的是,她的盈兒和光緒一樣不爭氣,根本就不能穩住朝堂。

  所以自始至終,她都理解慈禧的想法,可以說是感同身受。

  「光緒的生平可以用八個字來總結,熱血青年,志大才疏。」

  「甲午開戰之前,光緒堅決主戰。」

  「但光緒並不知道中日之間戰力的差距,也不知道當時的清軍大多疏於操練,戰力與完成近代化改造的日軍早就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開戰以後,光緒幾乎每天都翻看《聖武記》,希望從中能找到打仗的靈感。」

  「而《聖武記》主要記述的是康熙乾隆時代的戰爭,以康熙乾隆時期的軍事思想來指導一場近代化戰爭,這哪有不敗的道理?」

  「甲午戰敗後,光緒才算是清醒了一些,認識到大清原有體制的不足,便萌生了變法的打算。」

  「對此,慈禧是支持的,並沒有過多的阻攔。」

  「實際上,如果沒有慈禧的同意和支持,戊戌變法根本就無法進行。」

  「可是光緒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後,他糟糕的政治水平以及無法掌控大局的能力很快又顯露了出來。」

  「比如說光緒當時打算精簡機構,任用新人、裁剪綠營、廢八股、興西學。」

  「但光緒又急功盡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舊體制全部打碎,讓大清馬上實行新法,舊貌換新顏,這完全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光緒在搞不定既得利益階層的情況下,要裁撤近萬人,還選擇信任楊銳、譚嗣同、康有為等維新派新人。」

  「這就等於把自己架在火上烤,成了眾矢之地。」

  「所以新政實施沒幾天,各種不滿和反對的聲音便鋪天蓋地。」

  「守舊派不能容忍變法運動的開展,紛紛上書慈禧要求殺了康有為,慶親王跑到頤和園跪請慈禧垂簾聽政。」

  「見政局被搞得一團糟,慈禧為了穩定,只得連下三諭,要求光緒交出一二品大員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

  「這時候光緒慫了,他又像甲午戰爭時那樣,事前信心滿滿,稍遇挫折後很快就泄氣,不知該如何是好。」

  「作為一個改革者,光緒缺少改革家的堅韌氣質,更缺少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武則天:這就怪不得慈禧了,兒子能力不行,也就只能依靠慈禧住持大局了。

  她最清楚不過,想要變法改革,必然會遇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阻擾。

  這個時候就非常考驗統治者的政治能力,該怎麼通過打壓拉攏大臣來推進變法,這需要極強的政治手段。

  可顯然,光緒並不具備這種執政能力,反而弄得一團糟。

  這個時候為了大局的穩定,就必須讓政治能力成熟老練的慈禧出來穩定局面了。

  說來說去,也不能怪慈禧抓著權力不放,實在是光緒不爭氣啊!

  就正如她的幾個兒子,哪怕扶持上了皇位,也沒有能力解決朝政問題,她也是不得不出來住持局面。

  她也想把權力交還給李唐王朝,可無奈幾個兒子不爭氣,沒有當皇上的能力。

  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老百姓,她也就只能自己上了。

  「見光緒沒了雄心壯志,南海聖人康有為便粉末登場了。」

  「戊戌變法之初,康有為鼓動維新派排斥李鴻章。」

  「直立總督榮祿擔心這樣會增加變法阻力,便旁敲側擊的勸光緒謹慎行事。」

  「康有為聽說後跑去跟榮祿說,推行變法其實很簡單,殺幾個朝廷大員就搞成了。」

  「原本支持變法的朝廷大員就不多,康有為如此囂張的行事作風和言論,把本來還支持光緒的幾個大臣也得罪了。」

  「由此看來,康有為只是一個急於求成但是毫無政治智慧的政治投機者而已。」

  「如此素質,光緒顯然不可能重用康有為。」

  「康有為當時的官職僅為總理衙門章京,僅僅只是一個六品小官而已。」

  「而維新變法這麼大的事,至少也應該是李鴻章這樣的一品大員來主持。」

  「康有為一個六品小官,怎麼可能主持變法這種大事呢?」

  「主播這裡額外插一句,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流亡海外時,時常拿出自己與光緒的合影來證明光緒對他很看重。」

  「但實際上這張照片是PS的,光緒與康有為根本不熟,兩人只是見過一次面而已。」

  「由於康有為與光緒不熟,作為一個鄉下士紳,他也就不能理解慈禧與光緒的感情了。」

  「所以當作為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出於擔心光緒瞎搞,把大清搞沒了,數落了光緒一番後。」

  「康有為頓時就認為慈禧要廢了光緒,另立新君。」

  「然而慈禧要叫停變法,根本就用不著廢黜光緒。」

  「並且不到萬不得已,慈禧也不可能廢除光緒。」

  「因為從法理上來說,慈禧是作為皇帝的母親才享有的權利,才有太后的權威。」

  「如果慈禧一點準備不做,直接廢的光緒,就等於是廢掉了自己的權利基礎。」

  「什麼叫垂簾聽政?皇帝坐在前面,太后坐在後面,太后借著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這叫垂簾聽政。」

  「沒有皇帝了,慈禧還怎麼垂簾聽政?」

  「這個簡單的道理,康有為貌似不懂。」

  康有為:原來一切都是我誤會了,慈禧沒有想要廢黜皇上,悔之晚矣啊!

  慈禧和光緒關係不好,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慈禧一直把持著權力架空光緒,在他看來,慈禧分明就是把光緒當作傀儡罷了。

  所以傳出慈禧把光緒數落一頓後,他這才覺得慈禧想要廢黜光緒。

  他為了自己的前程,為了中華民族,積極推動光緒變法維新。

  要是光緒被慈禧廢黜了,那他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會化為泡影,什麼都完了。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他這才想著發動政變圍園殺後。

  可如今看來,一切都是他誤會了,慈禧並沒有打算廢黜光緒。

  想到這裡,他不禁有些後悔,害了維新派人士,也害了光緒皇帝。

  「1898年9月17日,光緒下了一道諭旨,大概意思就是讓康有為去上海辦報紙。」

  「這其實是一道很普通的諭旨,光緒不想與慈禧翻臉,只好把康有為打發到外地。」

  「但康有為接旨後,卻認為是慈禧要動手了,光緒是在有意保護自己。」

  「為了報答皇恩,康有為竟然發動維新派,聯絡了唐才常、袁世凱。」

  「據說還有著名的江湖人士大刀王武五,制定了一個圍園殺後的計劃以解救光緒。」

  「這個計劃相當扯,且不說唐才常領導的會黨才幾百人,袁世凱也不可能冒著殺頭的風險摻和這事。」

  「就說康有為的想法也是相當可笑,直到這個時候還固執的認為只要挾持了慈禧,逮住守舊派的頭頭,變法就能水到渠成。」

  「卻殊不知,中國幾千年的政治運行到了清末早已經定型了。」

  「皇帝挾持太后就是不孝,作為統治集團的代表,皇帝若是離經叛道,背叛自己的階級,下場只能是被趕下台。」

  「9月19日,慈禧聽說英、俄在山海關一帶有不正常的軍事調動,可能會引發邊患。」

  「加之慈禧還聽說光緒第二天要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打算聘請伊藤博文為客卿,主持變法。」

  「慈禧認為這很扯,便從頤和園回到紫禁城。」

  「當天晚上,慈禧見到光緒,要求逮捕維新派,光緒不同意。」

  「兩人發生了一些不愉快,慈禧返回了頤和園。」

  「9月20日,康有為悄悄離京。」

  「同一天深夜,慈禧接到榮祿密報,說光緒打算對付自己。」

  「慈禧聞言大驚,不等天亮就趕回紫禁城,直入皇帝寢宮,將光緒囚禁於瀛台。」

  「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宣布臨朝訓政。」

  「又以結黨營私妖言惑眾的罪名,出動三千士兵在全城搜捕維新派人士。」

  「部分維新派和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被抓,這就是戊戌政變。」

  劉徹:這個康有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僅害了自己的弟弟,也害了光緒被軟禁。

  他原以為康有為有什麼大能耐,現在看來和光緒一樣,都是志大才疏的庸人。

  圍園殺後也不知道康有為是怎麼想出來的,不僅想法很可笑,就連計劃也不靠譜。

  而且這麼重大的刺殺事件,居然也能擅自做主,不和光緒商量一下。

  孝道對於皇帝而言,異常重要,光緒要是知道康有為的計劃,肯定是不會同意的。

  可就是康有為自作主張,導致光緒也被坑害了,成為了階下之囚。

  要是沒有政變謀逆這件事,以慈禧對光緒的感情,還不會把光緒怎麼樣。

  可康有為策劃了政變,慈禧肯定會認為政變是光緒指使的。

  兩人哪怕再深厚的感情,對於想要致自己於死地的人,慈禧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此時慈禧還沒有打算殺人,但是到了9月28日,康廣仁招供承認了圍園殺後的驚天密謀。」

  「慈禧聞言勃然大怒,隨即令人宣讀懿旨,大逆不道,劫持皇太后。」

  「結黨營私和劫持皇太后這兩個罪名的區別很大,前者充其量只是內部矛盾,搞小動作免官就行了,而後者則是妥妥的謀逆大罪。」

  「對此,慈禧決定殺人立威。」

  「隨後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押赴菜市口開刀問斬,這六人便是戊戌六君子。」

  「維新派的一番瞎折騰,不僅坑了自己,也坑了光緒。」

  「對於慈禧來說,她悉心培養光緒,光緒要變法她很支持。」

  「儘管光緒做了一些有違階級利益的決策,但是沒關係,有自己撐著出不了什麼大事。」

  「只是某些維新派不是東西,要逮起來安撫人心,就這麼簡單。」

  「但慈禧萬萬沒想到,自己養了二十多年的養子,居然要把自己給抓起來殺了。」

  「這對慈禧的人生形成了重大轉折,導致了慈禧與光緒之間的關係徹底崩裂。」

  「從過程和結果來看,戊戌政變顯然是個烏龍。」

  「康有為以為慈禧會對光緒不利,為了變法成功,制定了一個圍園殺後的計劃,這個計劃光緒應該是不知道的。」

  「而慈禧知道了圍園殺後的計劃後,以為光緒要殺了她。」

  「出於自身安全,便解除了光緒的一切權力,將其軟禁了起來。」

  「而光緒在整個事件中,很可能就是一個躺槍的角色。」

  「於是,歷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就這樣以一場鬧劇的形式結束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1898年的戊戌變法能夠成功,中國的歷史進程也顯然會完全不同。」

  「但歷史沒法假設,只能感嘆國運衰敗至此,說再多也沒用了。」

  清朝晚期的老百姓對康有為怒罵的同時,對躺槍的光緒也格外同情。

  清政府的權力一直被慈禧牢牢掌控,毫無實權的光緒原本就很可伶。

  可現在光緒經過被康有為這麼一坑,直接被慈禧軟禁起來了,要多悲慘有多悲慘。

  不過相比於光緒皇帝的悲慘,他們普通老百姓要更加悲慘。

  要是變法可以成功,大清的實力也會增強,也就不用擔心被列強欺負了。

  可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老百姓依舊擺脫不了被剝削壓榨的命運。

  不過即便沒有康有為發動政變這件事,在慈禧撐腰的反對派的強烈阻攔下,維新變法依舊不可能取得成功。

  此時此刻,清朝晚期的老百姓眼神非常迷茫,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這亂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