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封神之戰

  第208章 封神之戰

  就蘇晨所知道的,大家之所以對李世民如此推崇備至。6⃣  9⃣  s⃣  h⃣  u⃣  x⃣  .⃣  c⃣  o⃣  m⃣

  除了李世民在文治方面的成就,最主要的就是李世民在武功方面的卓越功勳。

  李淵雖然建立了大唐,但只是一個割據政權罷了,領土面積只有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而剩下四分之三的領土,全都是李世民一個人打下來的。

  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的封神之戰,才使得他有這麼大的威望,乃至於最後成功奪取皇位。

  要細數李世民的封神之戰,一共有四次大型戰役。

  正是通過這四次戰役,才使得大唐統一天下,也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積蓄了實力。

  要介紹李世民,就不得不說他的封神之戰,蘇晨慢條斯理的給各朝古人緩緩說來。

  「李淵建唐之後,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

  「此時出生的唐王朝還只控制著山西、關中和四川,並未完全統治全國。」

  「外部此時還有強敵,開疆擴土這種高危作業交給皇帝和太子顯然不太適合,也只好請秦王李世民辛苦辛苦了。」

  「如果說建唐之前是老李家群英薈萃的群戲,那建唐之後就屬於李世民一枝獨秀了。」

  「在歷時近五年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四處征戰,為建立統一的大唐帝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成為李唐王朝第一大功臣。」

  李淵:哎!朕後悔啊!早知道不給老二功高震主的機會,現在說什麼也晚了。

  開疆拓土確實如主播所說的,他身為一國之君不適合出征,而老大是太子也不適合。

  想來想去,也只有戰功赫赫的老二最合適了。

  最後老二也確實沒有讓他失望,把天下的割據政權全都消滅殆盡。

  可也正是給了老二征戰天下的機會,才讓老二越做越大,以至於實力膨脹的同時,野心也跟著一起膨脹,最後釀成弒兄殺弟的慘劇。

  他時常在想,要是當初不給老二做大的機會,說不定可以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

  「公元617年,反王薛舉稱帝,建立西秦政權。」

  「薛舉率十萬大軍攻打大唐,一路南下兵臨大唐邊境,李世民臨危受命發兵迎敵。」

  「第一次獨自領兵的李世民很開心,摩拳擦掌打算秀一把身手。」

  「可惜出師未捷先犯病,也不知道路上吃啥了,剛趕到前線就生了重病。」

  「虛弱的李世民叫來了心腹劉文靜和殷開山,對著兩人就是一番囑託。」

  「李世民:薛舉此時孤軍深入,糧草不足,咱們可千萬等我病好了再出戰。」

  「劉文靜和殷開山嘴上答應得好好的,然後領著大軍出城,和西秦軍殺了個我死他活。」

  「最終唐軍慘敗,屍體被薛舉擺成了小山。」

  「劉文靜拽起躺在病床上的李世民就逃回了長安。」

  「李世民很鬱悶,自己這屬於啥也沒幹成,專門出去得了場病。」

  李世民:誰說不是呢,信心滿滿的去建功立業,結果一路上光生病了。要是這樣也就算了,可偏偏手下不省心,打了敗仗,被迫落荒而逃。

  也不知道該說他運氣差還是什麼,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那個時候生病,導致他功虧一簣。

  現在想來,他還覺得鬱悶。

  更讓他心裡不爽的,就是手下不聽他的指令,導致大軍損失慘重。

  要不是劉文靜和殷開山都是他的心腹,他說什麼也不會善罷甘休,輕易饒了他們兩人。

  「聽說唐軍大敗,李淵慌了,嚇得想遷都。」

  「李世民這時病總算是好了,苦勸李淵讓自己再次領兵一雪前恥。」

  「九月,薛舉死亡,其子薛仁杲(gao)繼立。」

  「李世民又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討伐薛仁杲,兩軍在城池相持不下,雙方挖深溝築起高高營壘相持六十多天。」

  「薛軍十多萬,軍隊的氣勢強盛,多次前來挑戰,李世民按兵不動以挫敗敵軍的銳勢。」

  「無論敵人怎麼叫囂,拒不迎敵,手下將領不管怎麼勸就是不打。」

  「等到敵人糧草快吃光了,薛軍將領牟君才、梁胡郎前來投降。」

  「李世民認為敵軍的銳氣已經喪失殆盡,於是下令開城迎敵。」

  「緊接著派將軍龐玉先在淺水原南駐紮以引誘敵人,敵將集中軍隊前來抗擊,龐玉軍幾乎失敗。」

  「這時李世民親自率領騎兵出其不意出擊,敵方將領遠遠望見,再次回軍抗拒。」

  「李世民率領精銳騎兵數十人攻入敵陣,他與軍隊裡外配合一齊奮力攻擊,敵人全軍潰敗。」

  「李世民斬賊首級數千個,掉入山澗山谷而死者不計其數。」

  「李世民率領隨從二十多個騎兵追趕逃跑敵軍,一直追擊到敵人大本營。」

  「當晚,李世民大軍陸續到來,四面合圍,令敵人恐懼不已。」

  「早晨,薛仁杲打開城門投降,李世民俘虜對方的精兵一萬餘人,男女五萬口。」

  李淵:主播又來這套,朕什麼時候被嚇得想遷都,不能為了捧老二就貶低朕吧!

  之前主播通過貶低他來抬高老二,他都沒有說什麼,結果這次又來這一套。

  薛舉建立的西秦政權雖然強大,也遠遠不是大唐的對手。

  即便老二出征不利,打了敗仗,他也不至於嚇得遷都。

  他大唐兵強馬壯,打敗西秦政權不成問題。

  況且老二隻是生病了,並非不是薛舉的對手。

  只要老二病好了重新來過,打敗西秦政權輕而易舉。

  所以說他嚇得想遷都,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假的不能太假。

  「在戰勝敵人後,李世民和諸位將軍大擺慶功宴,有人趁機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剛開始大王野戰攻破敵人,但敵人還保有堅固城池,而大王沒有攻戰之器具,用輕騎兵轉戰追逐,不等待步兵,直接迫於敵人城下,我們都懷疑你不能取勝,然而竟然攻下了城池,這是什麼緣故?」

  「李世民:這是用權宜之計逼迫他,使他們的計謀沒有機會發出,因為這個原因戰勝。」

  「李世民:敵方將領依靠往年取勝,加之長期養足了銳氣,見我軍不出,心中對我輕視。現在敵軍見我出戰,十分高興,全部軍隊前來作戰,雖然我已擊破他,但擒捉殺掉的還少。假若不急速追逐,敵軍回軍投入折墌城,薛仁杲收攏安撫,那就不可能戰勝了。」

  「李世民:再說敵軍兵眾都是隴西人,戰敗逃散,來不及回顧,敗逃到隴外,則折墌城自然空虛,我軍隨後壓上,敵人因恐懼而投降。這些可謂是已定的計劃,諸君難道全部看不見嗎?」

  「眾位將領聽完後,對李世民是佩服不已,紛紛表示這不是普通人能想得到的。」

  李世民不禁點點頭,表示贊同,情況也確實如此。

  主播所說的那番話,也正是他當年親口說的。

  他之所以不等著大部隊到來再去攻城,只因他看得到其中的最佳進攻時機。

  當初他雖然使用計謀打敗了敵人的主力部隊,但根本就沒有殺多少人,敵人的實力還保留著。

  一旦敵人跑回老巢緩過勁來了,那他到時候就不好對付了。

  況且他下令追趕也是想要嚇唬那些敵人,把敵人嚇回老家。

  那些敵人都是隴西人,只要一路嚇唬敵人,那些敵人就會繞過城池跑回老家。

  如此一來,敵人堅守的城池就沒有多少守軍了,他再去攻打的話就容易多了。

  最後事實證明,戰事的發展也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熱血青年李世民打仗時總是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

  「這種打仗方式,讓李世民總能清晰的感知戰場的第一手信息,從而做出絕對精準的戰略決策。」

  「當然,這種戰鬥方式的缺點就是危險。」

  「李世民的六匹神駒,颯露紫身中九箭而亡,拳毛騧(gua)身中九箭而亡,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亡,青騅身中五箭而亡。」

  「戰馬如此,那戰馬上的人可想而知有多麼危險。」

  李世民:朕小時候沒有看過太多兵書,但是總能一眼就看到敵人的弱點所在。

  他最後仔細思索了一下,為什麼可以在戰場上非常準確的做出戰略決策。

  這多少得益於他親臨戰場前線的拼殺經驗,這種身臨其中的戰爭感悟可比兵書上學到的更加鮮活。

  不過雖說親臨戰場能夠讓他做出最準確的決策,但缺點同樣明顯,神駒的下場就是代價。

  六匹神駒是他最喜歡的坐騎,可最終的結局卻並不好,相繼戰死沙場。

  不過為了表彰這六匹神駒做出的貢獻,他已經讓人製作昭陵六駿浮雕石刻。

  等他百年之後,就讓六匹神駒陪著他到地下世界。

  「這一戰繳獲精銳騎兵很多,李世民仍令薛仁杲兄弟率領。」

  「李世民與他們遊樂騎射,沒有什麼距離隔閡。」

  「投降的敵將感恩並懾於李世民的威勢,都願意以死報效。」

  「當時李密剛剛歸附,李淵命令李密騎馬去迎接李世民。」

  「李密見李世民天姿英明威武,軍威嚴肅,深表佩服,私下對殷開山誇讚李世民。」

  「真是英明之主啊。不是這樣,憑什麼來平定禍亂呢?」

  「李世民凱旋歸來,在太廟獻大捷。」

  「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尉、鎮守長春宮,關東兵馬全部受他節制調度。」

  薛仁杲:李世民的胸襟令我深表佩服,也難怪可以奪得最終的皇位。

  說實話,他一生中很少佩服什麼人,而李世民就是其中一個。

  在李世民率領大軍包圍城池的時候,他迫不得已之下不得不投降。

  在投降那一刻,他都已經做好了被李世民羞辱的心理準備。

  可沒想到,李世民不僅沒有折辱他,還讓他繼續率領精銳騎兵。

  這份胸襟之寬大,令他深深折服,並心甘情願為李世民效力。

  試問天底下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一點,上一刻兩人還是敵人,下一刻兩人就是親密無間的戰友,恐怕也唯有李世民這樣心胸的人才能做到。

  「滅掉西秦政權僅僅幾個月後,另一個割據政權劉武周就有大動作。」

  「619年,武德二年十月,劉武周部下宋金剛攻陷澮州,軍隊氣勢強盛。」

  「一路打到晉陽,接著攻下其他州縣,把李唐家的龍興之地山西打了個七零八落。」

  「一聽說後院起火,李淵派出大臣裴濟領兵迎敵。」

  「這個裴濟是個文官,李淵放著熱血青年李世民不用,為啥派個文官?」

  「合理的猜測是當時李淵已經感覺到李世民功高震主,風頭蓋過了太子李建成,打算打壓一下李世民。」

  「在這期間,還殺了李世民的親信,就是陪李世民一起滅西秦的劉文靜。」

  「文官裴濟自然是大敗而歸,守軍守不住,援軍打不過。」

  李淵:朕也是沒辦法,老二滅了西秦政權之後威勢太盛,必須要打壓一下。

  一想到這個,他就責怪裴濟不爭氣。

  要是裴濟能夠爭點氣,他也就不用老二出馬了。

  自從老二滅了西秦政權,一時之間風頭無兩,隱隱有超過老大的勢頭。

  這可不是好現象,容易引起兩兄弟的對立。

  為了防止兩兄弟自相殘殺,他不得不打壓老二,就是希望斷了老二不該有的念頭。

  為此他甚至對老二身邊的親信下手,就是為了警告老二不要越過紅線。

  反正劉文靜打了敗仗,藉此機會除掉也說得過去。

  儘管他千防萬防,不希望兩兄弟兵戎相見。

  可無奈的是,兩兄弟還是走到了他不想看到的那一步。

  「此時相繼有人趁機叛亂,一些州郡接連陷落,關中震動驚駭。」

  「李淵:賊人氣勢像這樣厲害,難以與他們爭勝負,應該拋棄河東之地,只守住關西就好了。」

  「李世民:太原是王圖霸業的基礎,國家的根本,河東富裕是京城的憑藉。假若全部拋棄,臣感到憋悶遺憾。希望能借臣精兵三萬,必定能消滅平定劉武周,收復汾州晉州。」

  「李淵於是調遣全部關中兵馬給李世民,又親自駕臨長春宮為李世民送行。」

  「十一月,李世民率軍隊奔赴龍門關,踏冰渡過黃河,與敵將宋金剛對峙。」

  「眾多將領紛紛請求出戰,但都被李世民一一拒絕了。」

  「李世民:宋金剛是奔走千里的孤軍,深入我地,精兵強將,都在這裡。劉武周占據太原,專門依靠宋金剛來抵抗。士卒雖多,內面實際很空虛,意在速戰。我鞏固營壘,養精蓄銳以挫他的鋒芒,等到他糧盡計窮,自會逃跑。」

  李世民:最終還是要朕出馬,儘管父皇再不願意,也沒有其他選擇。

  在劉武周政權攻打大唐,父皇不讓他出戰的時候,他就已經知道父皇是什麼意思了。

  無非就是怕他再立大功,威脅到大哥的地位。

  但可惜的是,這個大唐必須靠他打天下,沒有他不行。

  沒有他李世民,其他人想要打敗劉武周政權根本不可能。

  事實也正是如此,裴濟大敗而歸,這在他的預料之中。

  這個時候,哪怕父皇再怎麼打壓他,也都必須派他出馬。

  唯有如此,才能解決敵人的威脅。

  「李世民下令大軍龜縮,自己則帶著士兵去偵查敵情。」

  「太累了就在敵營附近的小山上給睡著了,不知道是不是呼嚕聲太大被敵人發現了,敵軍慢慢的從山下包抄上來打算活捉。」

  「奇事在這時發生了,一隻蛇追著一隻大老鼠,大老鼠慌亂之下跳到了士兵的臉上,士兵嚇得大叫。」

  「被驚醒的李世民這才發現有敵人,於是趕緊跑了,最終死裡逃生。」

  「你說這天寒地凍的,誰也不好好冬眠。」

  「如果不是史書瞎編,那就是老天爺幫忙了,專門派蛇和老鼠去提醒李世民。」

  李世民:確有其事,多虧了大老鼠,朕那時才能死裡逃生。

  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他不禁後怕不已,差點就被敵人活捉了。

  他去偵察敵情,由於太過勞累,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誰能想到被敵人發現了,還好一蛇一鼠幫了他大忙,這才沒有讓他淪為階下之囚。

  至於大冷天的,為什麼還會出現蛇和老鼠,他也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他只能把這歸結於自己有大氣運在身,這才能在危險時刻化險為夷。

  畢竟他是真龍天子,能夠得到上天的垂青也是理所應當的。

  「通過偵查,李世民得出結論,敵軍的戰線拉的很長,前線的宋金剛已經糧草吃緊了。」

  「這時候別跟敵人打,耗著敵人,然後派軍去騷擾敵人的後方。」

  「再加上敵人這麼長的運糧路線上還有兩座唐軍孤城,在孤城的配合下,敵人斷糧指日可待,到時候就可以出擊了。」

  「620年,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剛終於因為軍眾飢餓而逃遁,李世民率軍追擊。」

  「宋金剛排列軍陣,南北七里長,以抗拒李世民的大軍。」

  「李世民派總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抵擋宋金剛的北面軍隊,秦武通抗擊宋金剛南面的軍隊。」

  →

  「大軍戰鬥稍稍退卻,就被敵軍占據優勢。」

  「李世民率精銳騎兵攻擊宋金剛,衝擊他行陣的後部,敵眾大敗,追擊數十里。」

  「然後繼續一路奔襲,追上了宋金剛,八戰八捷殺敵數萬人。」

  程咬金:跟著陛下打仗就是爽快,不用動腦筋不說,更關鍵的是能夠獲勝。

  他是一個粗人,只擅長舞刀弄槍,對於動腦子制定戰術什麼的最是頭疼。

  可他只要跟著陛下行軍打仗,就根本不需要考慮這些。

  陛下英明神武,會制定出最準確的策略。

  而他只需要按照陛下的命令行動,就能輕鬆取得戰場的勝利。

  他跟著陛下打的每一場仗,都是這般輕鬆,不需要自己費腦子想七想八的。

  能夠跟隨在一個英明的君主手下辦事,是他們這些武人一輩子的幸事。

  畢竟不用他們出謀劃策,他們只需要聽令行事就行。

  「敵軍將領尉遲敬德看大勢已去,率領殘部八千人歸降。」

  「李世民仍舊命尉遲敬德統率殘部,與李世民的軍營混在一起。」

  「部下害怕尉遲敬德發生叛變,以此向李世民請求不要讓尉遲敬德率兵。」

  「李世民:過去漢光武帝劉秀對人推心置腹,使人都能盡力效命,現在委任尉遲敬德,又何必疑懼。」

  「史料記載,得到尉遲敬德後,李世民很開心,畢竟湊齊了一對門神。」

  李世民:朕是很開心,只是因為尉遲敬德將軍是一員猛將。

  他知道主播所說的門神是什麼意思,畢竟之前的視頻有介紹過。

  死後被封為神的古人,其中就有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他們兩人被封為門神。

  他之前就有聽說過尉遲敬德的威名,知道此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也正是如此,他才會在尉遲敬德歸降後,給予那麼高的禮遇。

  想要收服尉遲敬德這樣的人才,他知道該用什麼辦法。

  對待人才,錢財倒是其次,最主要的就是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

  唯有讓人才感受到他這樣的上位者的敬重,才能真正的折服對方,從而讓對方為他所用。

  「高興完,李世民繼續追,劉武周自知不敵,逃到突厥,後為突厥所殺。」

  「劉武周先前所占領的州縣盡歸大唐,李世民凱旋而歸。」

  「李世民立下如此大功,李淵當然很開心,給李世民舉辦宴會。」

  「叫群臣來府里開懷暢飲,讓大家在府里盡情玩,看上什麼拿什麼。」

  「將士們也高興的唱起了歌,舊曲添新詞,就成了鼎鼎大名的《秦王破陣樂》。」

  「李世民平定戰亂,又全部恢復了舊地,李淵詔命就在軍中加拜李世民為益州道行台尚書令。」

  趙匡胤:秦王破陣樂的魅力遠不止如此,令朕都為之驚嘆。

  秦王破陣樂的生命力之強,一直貫穿到大唐的最後時刻。

  哪怕大唐到了窮途末路,秦王破陣樂依舊可以給大唐將士帶來力量。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曲秦王破陣樂,可以再續大唐三十年。

  在唐朝末年,黃巢帶著起義軍席捲全國,各地的節度使都要投降。

  黃巢的使節進入軍營,當夜宴會上有人演奏了一曲秦王破陣樂。

  眾將士聽聞,突然開始嚎啕大哭,當夜他們就斬殺了黃巢的使節。

  第二天更是全軍出擊,氣勢恢宏,擊敗了黃巢大軍。

  由此可見,秦王破陣樂的魅力有多大,時隔上百年依舊可以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在李世民忙著滅劉武周的時候,東都洛陽的王世充一直在忙著撿漏。」

  「趁著唐軍沒工夫搭理他,他使勁蠶食大唐地盤。」

  「李淵很生氣,這次也不派別人了,知道派別人也不行,只讓李世民休息了一個月,就派他總攬一切軍務,開戰王世充。」

  「這次和以往的出征不太一樣,此時的李世民通體黑衣黑甲。」

  「而他身邊也始終跟隨著一支同樣通體黑甲的精銳部隊,就是穿鐵甲的重裝騎兵,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玄甲軍。」

  崇禎:唐太宗手中大名鼎鼎的玄甲軍,真是令朕羨慕啊,要是朕也能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玄甲軍,怕是很快就能解決國內外的戰亂。

  他非常清楚,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拿下一場又一場的勝利,玄甲軍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玄甲軍是李世民從騎兵中挑選出來的精銳,每一個將士都披著堅固的鎧甲。

  這樣一支精銳,每一人都能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也是有可能的。

  他當初也想組建一支這樣無堅不摧的玄甲軍,可奈何所需要花費的財力物力人力都不是此時的大明可以承受的,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

  隨著大明局勢慢慢好轉,他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組建一支屬於大明的玄甲軍。

  「620年,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統率各軍在洛邑攻打王世充,軍隊駐紮在谷州。」

  「王世充率精兵三萬出擊應對,李世民用輕騎兵挑釁。」

  「當時寡不敵眾,李世民陷入重圍,左右的部下都很恐懼,害怕李世民出事。」

  「李世民命令左右的人先行歸營,獨自一人率軍在最後跟隨。」

  「王世充麾下勇將單雄信率數百騎兵夾道進逼,爭先進攻,李世民幾乎被他活捉。」

  「李世民拉開弓箭左右射敵,敵人沒有一個不是應聲而倒,還俘虜了王世充的大將。」

  「九月,李世民用五百騎兵先行觀察戰場地勢,終於與王世充一萬多人相遇。」

  「兩軍交戰,李世民再次打敗了他,斬首級三千,俘虜了王世充大將陳智略,王世充僅僅本人逃脫。」

  王世充:碰到李世民這樣的對手,我也很無奈,明明大好形勢也能戰敗,我還能說什麼呢!

  或許李世民是上天都眷顧的人,以至於他都把李世民逼到了絕境,最後還能讓李世民翻盤。

  他用三萬精兵重重包圍李世民,眼看著就要活捉李世民,可最後還是讓李世民溜走了。

  就這樣逃之夭夭的對手,他派大將去追擊,還能被李世民俘虜,這上哪說理去。

  最後就更離譜了,他率領一萬大軍對戰李世民的五百人,還能被打得丟盔卸甲,死傷慘重。

  要不是他最後機靈逃之夭夭,就連他都要交待在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一看洛陽勢頭不好,附近的九個州郡一個一個前來歸降。」

  「此時的唐軍,猶如一個大口袋把洛陽給裝了起來。」

  「李世民看時機成熟了,下令圍攻洛陽。」

  「王世充慌了,趕緊派出使者向遠在河北的割據政權的老大竇建德求援。」

  「621年,武德四年二月,李世民又進駐青城宮。」

  「營壘尚未建立,王世充的軍隊二萬人在大河對面駐紮。」

  「李世民以精銳騎兵在北邙山駐紮,令部下率五千步兵渡水攻擊王世充,並趁機告誡部下。」

  「等到雙方交戰時就放煙,我當率騎兵南下。」

  「雙方軍隊才接戰,李世民用騎兵衝鋒,自己挺身衝鋒在前,與部下裡應外合。」

  「李世民指揮兵士追擊,俘獲、斬首共八千人,於是進兵屯營到城下。」

  「王世充被打怕了,不敢再出戰,只是環城自守,以等待竇建德救援。」

  「李世民派遣將士挖掘壕溝,環繞布置打算長期圍守王世充。」

  王世充:我對不起竇建德,把他拖下水了,可沒辦法,只能找竇建德求援了。

  李世民太厲害了,他不得不尋求外援,能想到的強大援軍就只有竇建德了。

  眼看著李世民就要把他圍困在洛陽,他這時候唯一的希望就是竇建德。

  畢竟能夠和大唐分庭抗禮的,除了他王世充,就只剩下竇建德。

  他也不擔心竇建德見死不救,只要竇建德不傻,對方就一定會出手的。

  畢竟如今大唐有了李世民,可謂是如日中天。

  他和竇建德就屬於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他被李世民消滅了,那下一個就是竇建德。

  「河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雖然在河北的竇建德是山東漢子,不過也挺慷慨的,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支援洛陽。」

  「竇建德帶領大軍是一路平推,攻占了剛剛歸降大唐不久的州縣。」

  「一看竇建德這麼猛,李世民的部下擔心腹背受敵,請求李世民退師到谷州觀看形勢。」

  「李世民:王世充糧食已盡,內外離心,我軍不需攻擊,可以坐收敵軍破敗之功。竇建德新近攻破城池,將官驕傲士兵怠惰,我軍當進攻占據武關,扼守山川要衝。」

  「李世民:敵軍假若與我軍爭勝負,我攻破敵軍是必然的了。如果不戰,十日之間王世充當會自我崩潰。若不急速進攻,敵軍進入武牢,諸城剛剛歸附,必定不能堅守。他們兩方力量合併,還能把他們怎麼辦呢?」

  「竇建德在板渚駐紮,李世民駐軍在武牢,兩軍對峙二十多天。」

  竇建德:王世充真是廢物,硬是被李世民逼成了縮頭烏龜。

  他忍不住對王世充破口大罵,被李世民打得丟盔卸甲,都不能消耗李世民的實力。

  大唐和劉武周大戰的時候,王世充趁機侵占大唐的地盤。

  他得知這一切的時候,別提有多開心了。

  因為他知道,一旦李世民解決了劉武周,下一個要對付的就是王世充。

  他原本還想著王世充能和李世民打得兩敗俱傷,到時候他出來坐收漁翁之利。

  可沒想到王世充太廢物了,被李世民壓著打,毫無還手之力。

  眼見王世充快被李世民消滅了,他也是迫不得已的過來支援。

  他自然是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也知道和王世充聯合對付李世民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李世民派人去打探敵方消息,很快斥候帶回來情報。」

  「竇建德探聽到我軍牲畜的飼料已盡,等候在黃河北岸放馬吃草時,想要趁機偷襲武牢。」

  「李世民知道他們的陰謀,於是放馬在黃河北岸吃草來誘敵。」

  「早晨,竇建德果然率全部兵馬到來,陳列軍隊在汜水之上。」

  「王世充大將扎陣在南面,綿延數里,大聲吶喊,李世民部下諸將大為恐懼。」

  「李世民率幾名騎兵登上高高的土丘遙望敵軍,對諸將做心理建設。」

  「李世民:賊人起兵山東,沒有遇見過強大的敵人。現在渡過險要之處而叫囂,這是沒有政令的表現。逼近城牆扎陣,有輕視我們的思想。」

  「李世民:我按兵不出,敵軍氣勢便衰竭,扎陣太久士卒飢餓,必將自我撤退,這時再來追擊,可以無往而不勝。我與你們約定,必定在午時以後攻破敵軍。」

  「竇建德排兵布陣,從上午直到下午,兵士又餓又累,都坐在陣列中,又爭著飲水。」

  「李世民見此情形,知道時機已經成熟,可以攻擊了。」

  劉徹: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面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包圍,也能臨危不懼的給將士們鼓舞士氣。

  他雖然沒有親自帶過兵,但也知道軍隊士氣的重要性。

  尤其是面對敵人圍攻的危難時刻,士氣就更為重要了。

  而李世民不愧可以得到天策上將的稱號,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鼓舞士氣,這不是一般人將領能做到的。

  「於是李世民親自率領輕裝的騎兵追擊引誘敵軍,大軍陸續趕到。」

  「竇建德回軍扎陣,還來不及整頓陣列,李世民就已經攻打過來了,敵軍紛紛潰散。」

  「不久,眾軍會合作戰,塵土飛揚,呼叫四起。」

  「李世民率程咬金、秦叔寶等將領揮動大旗沖入,衝過敵軍戰陣,衝到敵人後方,然後張開唐旗高聲呼喊。」

  「竇建德的士兵本來就累了,一看後方唐旗飄飄,以為中了埋伏,迅速崩潰。」

  「李世民率兵追逐攻打三十里,斬首級三千多,俘虜賊眾五萬。」

  「竇建德在逃跑途中跌落馬下,被唐軍生擒。」

  「李世民:我興師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干伱事,為什麼越過邊境,冒犯我軍鋒銳?」

  「竇建德:現在我假若不來,怕麻煩你遠遠地攻取我!」

  「隨後李世民將竇建德帶到東都城下,王世充恐懼的帶領官屬兩千多人到軍門請求歸降,由此山東全部平定。」

  「李世民進入宮城,命令部下封存守衛府庫,什麼東西都不取,只讓房玄齡收取地圖與戶籍。」

  「接著殺了共同作惡的段達等五十多人,冤枉被囚禁者全部釋放,無罪而被殺者加以祭祀並寫祭文致以哀悼。」

  「李世民一戰擒雙王,一舉消滅了兩個割據政權。」

  大唐貞觀時期的天下臣民聽到他們當今皇上的英勇事跡,無不拍手稱快。

  儘管皇上的戰績已經過去好些年,但如今再次從主播口中詳細的了解到,還是讓他們心潮澎湃。

  大唐建立後,當今皇上打敗四個割據勢力,使得大唐真正的統一天下。

  可以說,大唐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全靠當今皇上的功勞。

  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這四個割據勢力哪一個都不是好對付的。

  可偏偏當今皇上能夠一一打敗他們,足可見他們的皇上是多麼英勇無敵。

  皇上能有如此耀眼的戰績,他們這些臣民自然臉上也有光。

  「李淵聽說此次大捷後,自然很開心,令大臣在軍中慰勞,並親手寫下詔書誇讚李世民的功績。」

  「隋朝分崩,函谷關隔絕。兩雄會合,一朝清平。軍隊已經獲勝,更沒有死傷。做臣子的不慚愧,做君父的不擔憂,都是你的功勞。」

  「六月,李世民班師凱旋,親自披掛黃金鎧甲,在太廟貢獻俘虜的竇建德和王世充。」

  「李淵認為自古以來舊的官階與特殊功勞都配不上李世民,於是另外發徽號,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勳德望。」

  「十月,李淵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和三公之上。」

  「說白了就是兩人之下萬人之上,兩個人就是皇帝老爹和大哥太子。」

  「增加食邑二萬戶,連以前的共計三萬戶,賜給金車一輛,王公之袞衣和冠冕一套。」

  「同時,還允許李世民開府,可以自制官署,允許自己招人。」

  「等於在李唐的大朝廷之中,又有了一個屬於李世民的小朝廷,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策府。」

  李世民:兩人之下,萬人之上,還遠遠不夠。

  可以說,大唐的疆域之所以這麼大,絕大多數都是靠他打下來的。

  大唐統一天下,他功勞最大,獲封天策上將。

  到了這個時候,大唐外部的威脅已經剷除,接下來就是他和大哥之間的戰鬥了。

  畢竟要他把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拱手讓人,不僅他不願意,就連跟隨他的部下也不會同意。

  他和大哥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為了他自己,也為了部下,他都必須發動玄武門之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