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傳奇伊始

  第207章 傳奇伊始

  時間一晃就到了晚上,各朝古人也都紛紛做好了觀看直播的準備。✊😺 ➅❾𝕤Ĥ𝕌𝓍.𝒸๏ᗰ 🐨☺

  相比於之前,大家對今晚的直播話題人物格外感興趣,一個個翹首以盼等待著主播開場。

  之所以這麼期待,只因今晚的主人公是唐太宗李世民。

  對於唐之後的朝代,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就沒有不知道李世民盛名的。

  在李世民出現之前,各朝的皇帝一直把漢文帝作為執政的目標。

  而在李世民出現之後,唐朝之後朝代的皇帝就以李世民為楷模。

  由此可見,李世民在各朝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即便是唐之前的朝代,通過這段時間天幕普及的知識,也都紛紛了解了李世民的豐功偉績。

  也正因如此,大家才會對今晚的直播話題甚為期待。

  畢竟這樣一個偉大的帝王,沒有一個人不感興趣,全都想了解李世民的傳奇事跡。

  當然了,對於今晚直播最期待的,那自然是當事人李世民。

  李世民想要搞清楚自己晚年都發生了什麼重大的變故,以至於最後的皇位是李治來繼承。

  除此之外,今晚也是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

  對於他這樣的皇帝來說,獲得天下百姓的認可是他一輩子最大的願望。

  自從他通過不光彩的手段奪取皇位登基稱帝後,他之所以在文治武功上兢兢業業,就是為了獲得天下百姓的認可,不希望聽到老百姓對他的流言蜚語。

  現在他已經知道自己在後人眼中的評價極高,而今晚主播將詳細的講述他的豐功偉績。

  如此一來,各朝各代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將傳頌他的美名。

  除了李世民,貞觀時期的大臣和百姓也都翹首以盼,他們對當今皇上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各朝古人熱切的期待下,今晚的直播準時準點的開始。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播蘇晨,歡迎大家準時觀看直播。」

  蘇晨燦爛的俊臉出現在天幕上,熱情的和大家打著招呼。

  和往常一樣,回應蘇晨的同樣是各朝古人熱烈的問候,鋪天蓋地的彈幕襲來。

  過了片刻,蘇晨見差不多了,也就開始了今天的第一個環節。

  「主播今天將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個人,他是主播最喜歡的一位偉大帝王。」

  「提刀上馬,他是那個時代騎兵將領中的天花板。」

  「提筆治國,他親手開創了令人心曠神怡的貞觀盛世。」

  「成吉思汗說,遇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論軍事才能,他被封為天策上將。」

  「論治國才幹,他被鄰居邦國尊稱為天可汗。」

  主播此話一出,各朝古人就已經知道此人是誰了。

  頓時,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出現在彈幕上,密密麻麻的。

  可以說,主播所說的正是對唐太宗李世民最好的概括,可以說非常準確。

  作為最偉大的帝王,李世民有此讚譽一點也不意外。

  李世民滿面春風的仰望天幕,那一句句讚美真是夸到他心坎上了。

  平時也不乏有大臣如此誇讚他,但他雖然受用,卻也沒有太大的波動。

  可如今主播誇他就大不相同了,主播所說的是代表後世人的觀點。

  能夠得到後世人高度的讚揚,他內心是極為受用的。

  貞觀時期的大唐臣民,一個個喜笑顏開。

  他們皇上當著各朝古人的面被如此誇讚,他們也倍有面子,與有榮焉。

  「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是誰,沒錯,就是今晚的主人公,唐太宗李世民。」

  「說到李世民的家世背景,到頂了,他爸是開國皇帝李淵。」

  「說起別的開國皇帝,大家會誇他們雄才大略。」

  「可說到李淵,大家稱讚他最多的是生了個好兒子,也就是李世民。」

  「所以李淵最響亮的稱號可不是開國皇帝,而是李世民他爹。」

  「李世民是真的耀眼,他17歲起兵,19歲烈土封侯,22歲時一戰擒雙王,幫他爹平定北方,被封為天策上將。」

  「有些皇帝半輩子乾的活,李世民大學沒畢業的年紀就都搞定了,是當之無愧的傳奇。」

  李淵:???幾個意思?朕就這麼沒有存在感嗎?好歹朕也是大唐開國皇帝啊!

  他家老二確實優秀,這個他承認。

  但也不能因為老二太優秀,就忽略他的豐功偉績吧!

  他可是大唐帝國的開國皇帝,是盛世大唐的締造者。

  一句他是李世民的爹,就把他開創大唐的功績抹去了大半,這誰能受得了。

  楊堅:不好意思,現在朕才是楊世民的爹。

  看到楊世民一項項豐功偉績,他笑得合不攏嘴,認下這個兒子真是賺大發了。

  十七歲起兵,十九歲烈土封侯,二十二歲時一戰擒雙王被封為天策上將。

  這樣的成就,可比他當初還要厲害百倍。

  「眾所周知,傳奇的誕生,往往都得伴隨著這些超自然現象,李世民也沒能免俗。」

  「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李世民出生於陝西武功縣的李家別館。」

  「據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出生時,有兩條龍來到他家門口,來回在那溜達了三天。」

  「相比於劉大媽和龍雜交生下劉邦這種限制級的表達,李世民的描述就比較含蓄了。」

  「不過意思差不多,李淵生兒子,龍在產房外焦急的轉圈,這到底生的是誰的兒子不言而喻了吧!」

  李世民:額,這有些誇張了,朕出生的時候沒有這麼玄乎。

  他哪怕是天子,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出生時伴隨著天地異象什麼的,都是無稽之談。

  但他清楚,史官之所以這麼描述,主要也是為了告訴世人,他李世民命中注定就是皇帝。

  兩條龍在他出生時飛到他家門口,這足以說明他天生就是帝王。

  這樣老百姓聽聞後,才會更加心悅誠服的接受他的統治。

  劉邦:朕就說不要編得這麼離譜,看吧,後人果然要揶揄朕。

  他登基稱帝後,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大臣非得給他編撰一個非凡的出身,說是這樣更利於統御天下百姓。

  他當時就不太同意,哪有母親和龍結合生下他的,真龍天子也不是這麼來的。

  現在果然如此,後人要拿這點來嘲諷他。

  「李世民四歲的時候,當地有個書生大大咧咧的跑進李世民家,上來就對李淵說了,公是貴人,且有貴子。」

  「然後指著李世民說了,貴子就是他,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也。」

  「李淵很開心,取其中濟世安民的美好寓意,四歲的小孩子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李世民。」

  書生:看吧,我果然沒有說錯吧,當初看到皇上小時候的樣子,就知道皇上一定能夠濟世安民。

  他對看相這方面有一些研究,能夠通過別人的面相來判斷此人的富貴前程。

  當初他看到太上皇的面相,一眼就斷定太上皇有貴子。

  看到皇上的面相,他就什麼都明白了。

  「李世民的童年過得不錯,當時他爹李淵已經在隋王朝里當大官了,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加上隋煬帝是他的親表叔,李世民屬於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

  「關於李世民的童年經歷,史料記載的不多,我們只能從中找點蛛絲馬跡。」

  「李世民繼位後,曾對身邊的大臣說,我小的時候最擅長的就是射箭,能掌握裡面的奧妙。」

  「後來在李世民給魏徵的手諭中還寫道說,我小時候最喜歡就是體育課,不喜歡文化課。」

  「學習先王們的治國之道,就像掉進了無邊的大海一樣茫然。」

  「我們可以看出來,李世民屬於嚴重偏科的體育生,這恐怕得歸功於李世民的血脈了。」

  「李世民的媽媽和奶奶都是鮮卑人,所以李世民的身體裡,至少留著一半以上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血脈。」

  「有人說,李唐之所以崛起,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故能別創空前之盛世。」

  「李世民血脈里流淌的這股尚武精神,將在靠拳頭說話的隋末亂世之中大放異彩。」

  李世民: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他大致也能聽明白主播所說的體育生和文化生,小時候只對騎射感興趣,對經史子集不太精通。

  雖說對聖賢之道不精通,但也沒有到嚴重偏科的地步。

  只是相對來說,他更喜歡馬上功夫罷了。

  還別說,之所以對騎射感興趣,可能就是跟他從母親那裡遺傳下來的血脈有關係。

  母親身上有北方遊牧民族的血脈,天生就適合戰鬥。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身上流淌著尚武的血液。

  「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出任治禮郎的高士廉對年幼的李世民極為器重,主動將外甥女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

  「其外甥長孫無忌此後也成為大唐的開國功臣,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門之變中協助李世民奪得了政權。」

  高士廉:當初我一眼就看出皇上長大後有大出息,這才果斷的把外甥女嫁給皇上,現在看來,我的眼光果然沒錯。

  他當初就有聽說李家老二聰明伶俐,後來親眼看到時,就斷定李家老二貴不可言。

  再根據當時動亂的環境考慮,他猜測李家老二一定可以建功立業,闖出一番大名堂。

  也正因此,他當即就存了拉攏李家老二的心思。

  他不僅把外甥女許配給李家老二,更是把外甥長孫無忌也一併介紹給李家老二。

  後來隨著李家老二一路成長,他越發發現自己的決定有多么正確。

  「李世民在史書上第一次展露頭角時才十六歲。」

  「615年,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表叔隋煬帝巡遊北塞,被突厥可汗率其數十萬圍困在了雁門。」

  「隋煬帝慌了,眼睛都哭腫了,趕緊發通知號召天下勇士前來勤王。」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十六歲的熱血少年李世民果斷從軍,響應招募前去救援。」

  「將要出發時,李世民向將軍雲定興獻策,布置疑兵陣容以震懾擊退敵方。」

  「李世民:一定要攜帶旗鼓來設置疑兵,再說始畢可汗全國的軍隊敢於包圍天子,必定是認為國家倉猝之間無人救援。」

  「李世民: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里,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話,敵眾我寡,他們全軍來戰,我們必不能應付。」

  「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來說,第一次上戰場就能提出這樣的妙計很了不起了。」

  「隋煬帝最終能擺脫雁門之圍,和李世民的妙計沒啥大關係。」

  「不過從中可以看出來,少年李世民便已經是有勇有謀了。」

  隋煬帝:朕什麼時候眼睛都哭腫了,為了襯托李世民,大可不必抹黑朕。

  他巡遊北塞,說是被突厥可汗圍困在了雁門,看樣子很狼狽。

  其實不然,這都是他故意設下的圈套。

  為的就是裡應外合,以自身為誘餌,一舉消滅突厥可汗。

  可無奈的是,他的兒子不給力,浪費了這麼好的機會,沒能留下突厥。

  嬴政:長篇大論的講述李世民當年的妙計,最後突然來一句大轉折,和李世民的妙計沒關係,真有意思。

  不過不得不說,十六歲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戰場,能夠想出這樣的辦法。

  不管有沒有用,足可以看出李世民從小就足智多謀。

  「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

  「當時有高陽賊首魏刀兒來攻打太原,李淵進攻魏刀兒,深入賊人陣營中。」

  「李世民見李淵深入敵陣,用精銳騎兵突圍進入賊陣,箭射賊兵,敵軍潰散,把李淵從上萬賊兵的圍困中救出。」

  「這時正好遇上敵人步兵來到,李淵與李世民又奮力進擊,大破敵兵。」

  李世民:嚴格說起來,這是朕第一次領兵作戰,現在想起來還記憶猶新,令朕印象深刻。

  想當初,高陽賊首來攻打太原,他絲毫沒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種莫名的興奮。

  <center>

  </center>

  那時他迫切的想要建功立業,立下一個又一個戰功。

  因此得知賊首率軍來襲時,他有的只是聞戰的喜悅,恨不得立刻率兵去打敗敵人。

  最後也果然不出他所料,進展一切都很順利。

  雖說第一次和敵人面對面交戰,但一點都不帶怕的,輕鬆大破敵軍。

  「617年,大業十三年,隋王朝發動大動盪,天下反賊四起。」

  「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隋煬帝的統治搖搖欲墜。」

  「李世民暗中圖謀起義,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財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沒有一個人不願效死力。」

  「此時李淵任河東討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鷹揚府司馬許世緒、武則天之父武士彠等人均勸說李淵舉兵起事。」

  「李淵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不可輕舉妄動,僅讓部下偽造敕書大量徵兵招攬人才。」

  「李世民見反叛隋朝的劉武周已占據汾陽宮,便鼓動父親李淵早點定下大計起兵反隋,否則將被劉武周占了先機。」

  「李淵趁此機會召集將領幕僚商議,並於同年五月,起兵於山西晉陽,史稱晉陽起兵。」

  趙匡胤:現在看來,太宗想要造反的野心比高祖還要迫切。

  隋朝剛剛有動亂的跡象,太宗就已經在暗中準備造反了,拉攏士人為將來造反做準備。

  後來太宗更是見劉武周反叛隋朝,就立馬迫不及待的鼓動高祖造反。

  這一切的種種,足可以看出太宗一開始就有野心。

  此刻他也明白了,從這裡開始,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就已經是必然的。

  畢竟從太宗的野心就能看得出,天下江山是他的追求。

  太宗是不可能為了兄弟情義,就放棄心心念念的天下。

  「在隋末的一眾反隋勢力之中,李淵的運氣是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樣樣都占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才成了大家角逐天下的最稀缺資源。」

  「李淵就從來沒有這個焦慮,他的兒子女兒們武德充沛,在人才方面屬於自產自銷了。」

  「李淵起兵後,首先劍指關中地區。」

  「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李世民一路上展示出了超凡的領導力,和兵士們同吃同住,打起仗來身先士卒。」

  「而且治軍極嚴,路上想吃個瓜果蔬菜,都一定要給老鄉錢,非買不許吃。」

  「如果士兵偷吃沒給錢,李世民他們就會出面替他買單,士兵和百姓都誇讚李世民是仁義志軍。」

  「李世民率軍攻打西河郡,斬殺郡丞高德儒,並宣布政令。」

  「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經歷過李世民這一時期的大唐百姓,深刻的明白主播所說的都是真的。

  他們的皇上當初治軍有多麼嚴明,他們作為親身經歷者最清楚不過。

  也正是看到皇上當年的仁義之師,他們就已經認定天下最後肯定是皇上的。

  因為他們知道,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有多麼難得。

  他們遇到的幾乎所有其他勢力的軍隊,都會侵犯他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

  搶劫東西那都還算好的,嚴重的會胡亂殺人,他們深受其害。

  也只有皇上的仁義之師,不侵犯他們老百姓,才能得到他們真心的擁護。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駐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

  「當時遇上幾天幾夜的大雨,再加上糧草也快沒了。」

  「李淵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起義舉事。」

  「李世民:本來興起大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應當先攻下咸陽,號令天下。遇到小小敵軍就退軍,恐怕跟從起義的人將會一鬨而散。回軍守衛太原一個城池,這是為賊打算,拿什麼來自我保全!」

  「李淵不採納李世民的建議,催促命令大軍回太原。」

  「於是李世民在外大聲嚎泣,哭聲傳到李淵帳中,引得李淵召見詢問哭泣的緣故。」

  「李世民:現在軍隊憑藉仁義起事,進戰則必勝,退還則軍隊必潰散。眾軍在前面潰散,敵軍在後面乘虛進攻,死亡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

  「李淵聽完李世民所說的,覺得很有道理,這才醒悟而停止退軍。」

  李淵:額!雖說確有其事,但也沒必要當眾說出來吧,朕的面子還要不要了。

  他在聽到主播極力推崇老二的時候,心中就有不好的預感。

  現在果然應驗了,主播為了塑造老二聰明機智的人設,把他當做反面例子用來襯托老二的才智。

  他很想說一句,大可不必這樣。

  他怎麼說也是大唐的開國皇帝,雖說不如老二英明神武,但也絕非庸碌之輩。

  可現在經過主播這麼一說,顯得他很愚蠢,還沒有自己的兒子聰明。

  要知道全天下的百姓可都聽著呢,這讓他還有何威嚴。

  「八月一日,好些天的大雨終於停了,李淵率軍奔赴霍邑。」

  「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戰,於是率領幾個騎兵先奔到城下,舉鞭指揮,好像要圍城的樣子,以激怒宋老生。」

  「宋老生果然被激怒,開門出兵,背靠城池擺開陣法。」

  「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會合扎陣,李世民及柴紹在城南扎陣。」

  「宋老生指揮軍隊猛衝,首先直逼李淵,致使李建成墜落馬下。」

  「宋老生乘勢攻擊,李淵與李建成都退軍。」

  「李世民從南面率領兩千騎兵衝下高坡,沖斷了宋老生的軍隊,率領軍隊奮力攻擊,宋軍大敗,都拋棄武器而逃。」

  「此時霍邑的城門已經懸掛起來,宋老生拉住繩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勢斬殺宋老生,平定了霍邑。」

  李建成:得,現在我成了反面例子。

  他此刻不想說話,內心很受傷。

  原本皇位要被老二奪走就已經夠悲傷的,現在主播為了表現老二的英明神武,把他描述得極為窩囊。

  又是墜落馬下,又是退軍而逃,合著那場戰役全都是老二一個人的功勞,沒他什麼事。

  要是事實確實是這樣,那他無話可說。

  可偏偏真實情況並不是那樣,他並不是墜落馬下,只是演給敵人看的。

  而且也不是退軍而逃,而是引誘敵人。

  現在可倒好,原本和老二一起配合,結果全給老二做了嫁衣,功勞全給了老二一個人。

  「李世民大軍到了河東,關中豪傑爭著投奔義軍。」

  「李世民請求進軍入關,攻取永豐倉來賑濟窮困百姓,收服群盜來謀取隋朝都城大興城,李淵認為很好。」

  「李世民以前軍渡過黃河,先平定渭北。」

  「官員、百姓以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者,每天用上千人來計算,扶老攜幼,布滿在大旗之下。」

  「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為備用的官員,遠近聽說此事的人,都來獻身投效。」

  「李世民的軍隊在涇陽駐紮,精銳士兵九萬人,擊破胡賊劉鷂子,兼併了對方的部隊,留下劉弘基駐紮在大興城。」

  「李世民率軍親自奔赴司竹,賊首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來會合,屯兵在阿城,獲得兵士十三萬。」

  「大興城父老鄉親拿牛、酒到軍門的很多,李世民慰勞他們而後送走他們,什麼也不接受。」

  「並且李世民的軍令嚴明整肅,秋毫無犯,獲得老百姓一致拍手稱快。」

  劉徹:也難怪李世民最後能夠奪取天下,從這民心就能看出老百姓對李世民的擁戴。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時的李世民不過才十七歲而已,就能得到豪傑和老百姓的簇擁。

  足以看出大家對李世民的敬佩,要不然也不會投效一個十七歲的毛頭小子。

  不過還別說,李世民一路走來,勢如破竹,沒有遇到什麼阻礙。

  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戰績,也難怪能成為那個時代騎兵將領中的天花板,如果名不虛傳。

  「李淵不只兒子強,女兒也是狠角色。」

  「李淵晉陽起兵時,女兒平陽公主遠在隋都城大興。」

  「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那留在隋都城的女兒肯定就危險了,會被隋軍抓了當人質。」

  「所以起兵前,李淵派人趕去大興,打算接女兒到晉陽來一起創業。」

  「女兒不走,說我一走,肯定會引起朝廷的猜忌,不用擔心我,我作為女人,化妝是看家本領,能保護好我自己。」

  「那平陽公主是怎麼保護自己的呢?她散盡家財,招攬天下反隋豪傑,部眾人數迅速達到了七萬人。」

  「因為江湖人稱她為李娘子,所以她的部隊被稱為娘子軍。」

  「等李淵和李世民風塵僕僕打到關中時,驚呆了,彪悍的平陽公主自己在關內已經幫他們打下來四座城池了。」

  平陽公主:誰說女子不如男,男人能夠上陣殺敵,我也一樣可以上陣殺敵。

  楊堅:李淵好福氣啊!不僅兒子這麼厲害,就連女兒都這麼厲害,也難怪主播都說李淵人和占盡了優勢。

  天時地利人和,李淵全都占了優勢,天下最後被李家奪走也不意外。

  他不得不羨慕李淵太會生了,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全都武德充沛,打起仗來一個個都是猛人。

  再看看他自己的親生兒女,就沒有一個頂用的。

  不過唯一讓他欣慰的,就是收了楊世民為兒子,一個頂所有。

  「不久李世民與大軍攻克隋朝都城大興城,李淵推代王楊侑為皇帝,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

  「李淵自封為大丞相,自立為唐王,輔佐國政。」

  「李淵任命李世民為京兆尹、封光祿大夫、唐國內史,改封為秦國公,食邑萬戶。」

  「恰逢敵人率領精兵十萬逼近渭水之濱,李世民親自率軍攻打,打敗敵人,斬殺一萬多人,攻占敵軍土地。」

  「617年,義寧元年十二月,李世民再次被任命為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未能成功而返回。」

  「等到將要回軍時,李世民設下三次埋伏等待跟蹤追擊的敵人。」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隋將段達率領一萬多人從後追到。」

  「過三王陵時,李世民發動伏兵攻擊,段達大敗。」

  「於是在宜陽和新安分別設置熊州和谷州,派人留守而回。」

  「隨後,李世民被遷徙改封為趙國公。」

  隋煬帝:悔不當初啊,當初就覺得唐國公心有不軌,那個時候就應該斬草除根的。

  底下有人報告過唐國公有反心,但他那時卻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當時全國局勢很不好,要是再對付實力強大的唐國公,恐怕會加速天下大亂。

  於是他派人盯著唐國公,得知唐國公沒有造反的跡象,反而整日尋歡作樂,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沒有再理會對方。

  現在看來,唐國公那時候應該是在自污,想要打消他的戒備。

  要是早知道唐國公會篡奪大隋江山,他那個時候說什麼也要把威脅扼殺在源頭。

  「618年3月,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

  「618年5月,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年號武德,定都大興,改名長安,至此唐朝建立。」

  「李淵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李世民:建國大唐,一個秦王還遠遠不夠。

  再次回顧大唐建立,他心中感慨良多。

  他為了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潑天的汗馬功勞。

  可以說建立大唐,他居功首位,是最大的功臣。

  原本父皇答應要把太子之位給他的,可最終還是食言了,只是讓他做了秦王。

  或許從那一刻開始,玄武門之變就已經是註定的。

  大唐建立之初,他獲封秦王,儘管心有不甘。

  但他知道還不是時機,還需要忍下去,還需要積蓄威望和實力。

  大唐建立之後,屬於他一個人的獨角戲也正式粉墨登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