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天可汗
楊堅無法理解主播所說的後世農業稅政策,他完全想像不出來。
不僅不收取農業稅,甚至還要補貼農民種地。
這在他看來,多少有些天方夜譚。
唯一的解釋,就是後世的商業非常發達,才能用商業稅負擔廣大農民的種地補貼。
他為了促進大隋朝工商業的發展,全面取消了商業稅。
可後世的做法讓他疑惑,難道商業稅的前景真的這麼好嗎?
這一刻,他不禁有些怦然心動,或許可以重視一下商業稅。
他之所以下令取消商業稅,只是想著商業稅也沒有多少錢,完全看不上那點蚊子肉。
所以他索性取消商業稅,正好也可以促進一下商業的發展。
但現在,有了後世的對比,他覺得可以重點關注一下商業稅。
說不定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商業稅也能成為朝廷財政主要的來源之一。
不過現在還不是機會,還需要等幾年,看看工商業的發展情況再做決定。
「楊堅除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貢獻,在軍事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變革,那就是改革府兵制。」
「以往的府兵制度,府兵為獨立的軍戶,家屬隨軍營住於軍坊,不同於一般民戶。」
「楊堅改革府兵制,把軍人及其家屬的軍戶轉為民戶,軍人及其家屬需按照均田法令受田地。」
「軍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
「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
「兵民合一是府兵制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藏兵於民既節省國家的軍費開支,又可以預防府兵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發生。」
很多朝代施行的就是府兵制,因此大家對於府兵制格外熟悉。
有人對府兵制倍加推崇,但也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出了府兵制的一些缺陷。
李世民:府兵制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建立一支穩定的軍隊,其次就是有嚴格的選拔制度,確保軍隊的士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和考核的精銳之師。
在府兵制下,每個州縣都設有一個府,確保每個州縣的軍隊都是相對穩定的。
可以在大唐需要的時候迅速調集起來,為大唐的安危和穩定做出貢獻。
王安石:府兵制優點雖好,但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對老百姓的壓迫和剝削。
每個州縣的軍隊都需要徵召一定數量的男子入伍,這些男子往往是從本地的百姓中招募而來。
也正因為這種招募方式,往往會對百姓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擾和影響。
「楊堅在民族政策上也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對威脅較大的突厥採取離強合弱、恩威並用的民族政策,對西域採用以和為主的民族政策,對東北異族、長江諸族和關中以北的異族採取以德服人的懷柔政策。」
「楊堅北擊突厥,打擊了遊牧帝國的囂張,同時穩定了東亞局勢,為隋朝發展乃至後世安穩發展奠定了牢固基礎。」
「經過楊堅採取的挑撥離間及軍事打擊,突厥分裂成兩部,DTZ和西突厥。」
「DTZ可汗稱臣歸附,給楊堅上尊號『聖人可汗』,意指聖賢的君主。」
「楊堅即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是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
「楊堅施行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民族壓迫的性質,但這種消極性在封建特權的背景下是難以避免的。」
「整體上楊堅的民族政策還是有利於隋初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
劉徹:居然能兼任異族的首領,這個楊堅在軍事上的成就還真不容小覷,什麼時候朕也能兼任匈奴的大單于就好了。
楊堅在軍事方面的功績,看得他眼饞不已。
他們大漢和匈奴打了幾十年,從大漢建國就在打了,一直打到現在。
要是他可以收服匈奴,也弄個大單于噹噹,光是想一想就揚眉吐氣。
不過他也知道難度很大,打敗匈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想要徹底收服匈奴就更難了。
楊堅的可汗稱號,極大的刺激了宋朝的各個帝王,讓他們心生羨慕。
就連普通老百姓也是無比心酸,心裡很不是滋味,那種憋屈無以言表。
隋文帝可以打得異族俯首稱臣,甚至甘願讓隋文帝成為他們突厥的可汗首領。
可他們大宋的皇帝……
一想到大宋為了和平,每年屈辱的獻給異族那麼多歲幣,他們身為大宋子民內心很憋屈。
「楊堅在文化方面同樣做出了不少貢獻,比如最重要的復漢策略。」
「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曾經一度熱衷於鮮卑化與胡化。」
「楊堅之父楊忠因輔助宇文泰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台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馬上開始推行漢化。」
「由於幾百年來的混戰,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
「楊堅下旨全國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可以說楊堅對漢文化的發展傳承起了重要作用。」
「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
劉徹:隋文帝在復漢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朕好不容易打出來的大漢威名,決不能斷了傳承。
他辛辛苦苦打異族,就是為了打出一片尊嚴,讓後人不再遭受異族欺辱。
可聽到北周北齊的貴族階層居然放棄漢人的身份,熱衷學習異族的東西,他就氣不打一處來。
不過好在隋文帝及時阻止了這一切,讓漢人文化得以延續,不至於斷絕傳承。
各朝的讀書人對隋文帝能夠延續漢文化非常讚賞,可謂是由衷的欽佩。
尤其是隋文帝全國求書,極力傳承漢家文化典籍,這一點得到各朝讀書人一致認可。
文化典籍是一個民族延續的根基,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旦沒有典籍,整個文化也將遭遇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身為一個讀書人,理應對隋文帝表達感激。
「楊堅在文化方面的貢獻還在於復興佛教,極大的促進了佛教文化的發展。」
「隋朝建立之初,楊堅便開始了包括度僧、建寺、造像、寫經等一系列大規模復興佛教的措施。」
「楊堅全面復興佛教,既出於個人信仰,又有社會歷史原因。」
「周武帝用行政手段強行壓制佛教的作法,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廣大信徒的不滿,往往會引發信教者更為強烈的宗教感情。」
「楊堅普詔天下,全面支持和復興佛教,招喚流民歸土耕墾,對於隋王朝贏得民心、鞏固統治都是非常有利的。」
「隋朝佛教在楊堅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使得民間佛教極為興盛,佛教文化藝術大力發展,並將佛教文化推向周邊鄰國。」
玄奘:大唐的佛教之所以這麼興盛,多虧了隋文帝打下的堅實基礎,否則也不會有貧僧今日的西行。
正在去西天路上的玄奘對此感觸最深,從隋朝開始,一直到現如今的大唐。
佛教在民間的發展勢頭一直高歌猛進,到了現在已經極為繁榮。
佛教文化發展這麼好,除了自身努力外,也離不開當初隋文帝的大力支持。
也正是因為有了隋文帝不遺餘力的支持,天下老百姓才會擁護佛教,讓佛教文化興盛。
他已經打定主意,等他西行取經回來,除了推動佛教文化在大唐的發展,也要大力促進佛教文化向周邊國家傳播,好讓佛祖的佛光照耀周邊國家的天下眾生。
朱元璋:隋文帝身為一代帝王,卻大力發展佛教,讓佛教的影響力做大,這一點極為不智。
他了解過楊堅的一些過往,知道楊堅年輕的時候有在寺廟當過和尚。
可能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楊堅改朝換代之後,才會以舉國之力發展佛教,使得民間佛教極為昌盛。
他是非常不認同的,一個皇帝推動佛教大發展,在他看來,這就是把皇權分給那些和尚。
他在起兵之前也當過和尚,可他也沒想著當了皇帝之後就大力發展佛教。
佛教影響力大了,這對王朝統治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再說了,老百姓都跑去拜佛求經,都想著當和尚,那就沒有人從事生產了。
「前面說了那麼多,其實都不是楊堅最大的功績。」
「後世很多人認為楊堅有資格成為千古一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楊堅開創了延續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
「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是官吏選拔的標準,選拔官吏多看重門第出身。」
「楊堅認為九品中正制積弊很深,於是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度,將科舉考試成績作為官吏選拔的標準。」
「在科舉制度下,選拔官吏比較重才學而不重門第。」
「為庶民中的知識分子參與朝政提供了較為公平的途徑,也同時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
「雖然隋朝的科舉制度處於草創和未完善的階段,並沒有徹底改變豪強世族把持各級政權的狀況。」
「但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從隋朝開始為之一變,從隋唐至清末,科舉制度維持了1300年之久,對歷代封建統治的影響都很大。」
張居正:科舉制度確實稱得上是隋文帝最大的功績,甚至比他開創隋朝的功績還要大。我能夠成為如今的大明首輔,也要多虧了隋文帝開創的科舉考試。
他身為讀書人,自然明白科舉制度的重要性。
不僅是他,全天下的每一個讀書人都要感激隋文帝。
正因為有了科舉考試,天下的讀書人才有了考取功名的機會。
科舉制度到了大明朝已有千年時間,深刻影響了歷朝歷代,不知道多少名臣都是因為科舉考試脫穎而出的。
相比於隋文帝建立的隋朝,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度影響力更大,歷史功績也同樣如此。
雖說隋文帝的科舉制度還非常簡陋,並不能和大明比較成熟的科舉制度相比。
但即便再怎麼不完善,隋文帝開創科舉制度是毋庸置疑的。
僅僅從科舉制度來說,隋文帝還是夠得上千古一帝的門檻。
隋唐之後朝代的讀書人,不管對隋文帝的評價是讚美還是批評,都不能否認隋文帝開創科舉制度的功績。
絕大多數的讀書人,家境平平,就指望著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所以不管是從隋文帝的歷史功績,還是從他們讀書人自身利益出發,隋文帝值得他們的敬重。
對於隋唐之前的朝代,無數老百姓羨慕不已,他們也希望自己的朝代可以有科舉考試。
尤其是對寒門出身的讀書人來說,他們需要科舉考試來實現心中的理想抱負。
他們所處的時代,當朝者選拔官吏是以舉薦的方式進行,並不是更加公平公正的科舉考試。
舉薦方式雖然在招攬人才方面不拘一格,也沒有出身背景方面的限制。
但一個人才能否被發現,完全取決於全國各地擁有舉薦權的長官。
而這些長官往往和當地的士族勾結,舉薦的名額完全被官宦子弟占據,根本就沒有他們普通讀書人的份。
但隋唐之後實行的科舉制度是經過定期的科目考試,根據成績的優劣來選取人才,選拔官吏,是一種學而優則仕的公平公正的選拔機制。
科舉考試為他們這樣的普通讀書人開闢了一個平等競爭、向上流動的官場通道。
他們希望皇帝陛下可以採用科舉制度,為他們這些普通人提供一個報效朝廷的機會。
在公平公正的科舉考試中,他們要是還輸給了那些官宦子弟。
那他們無話可說,輸得心服口服。
但目前的現狀並不能讓他們甘心,那些紈絝子弟仗著家裡的權勢牢牢把持著官場,絲毫不給他們普通人機會,如何能讓他們心悅誠服。
不過這些讀書人不知道的是,他們朝代的皇帝已經在著手準備此事了。
相信要不了多久,屬於他們朝代的科舉考試就會頒布天下。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