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烽火戲諸侯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大唐皇帝唐懿宗李漼駕崩。】

  【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李儇,跪在靈堂里哭著接下了大唐的爛攤子。】

  【小皇帝李儇也挺倒霉的,從他繼位開始,關東地區就開始持續大旱,整個秋季顆粒無收。】

  【老百姓只能以麥穗渣為米,以槐樹葉為菜。】

  【不僅吃不飽飯,還要賣妻鬻子來繳納給朝廷的租稅。】

  【小皇帝李儇聽說以後立馬下令,免除關東百姓的租稅,希望能為他們減輕些許負擔。】

  ......

  李世民微微頷首,肯定小皇帝的行為。

  在天災之下,不管朝廷有多艱難,都要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

  而給百姓減負,首要便是減稅或者免稅。

  畢竟,歷史上無數王朝的動盪,都是從百姓吃不飽飯開始。

  ......

  【地方官吏得到通知後,高興得是手舞足蹈,紛紛向天跪拜,以感念小皇帝聖明。】

  【然而等他們跪拜完後,就幹勁十足歡天喜地的衝出門,收租去了。】

  【既然皇帝大氣不收租,就由小氣的他們代收。】

  【於是百姓賣兒賣女換來的租稅,最終卻落入了這些貪婪官吏的私囊,化作了他們餐桌上的美食和床上的佳麗。】

  ......

  李世民瞬間憤怒無比。

  這些地方官吏真是該死啊!

  欺上瞞下!

  這不是把百姓往死路上逼嗎!

  ......

  【災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

  【絕望之下,他們心想,既然橫豎是個死,不如抱團為盜,死他個轟轟烈烈!】

  【一時之間,潼關以東民變四起,起義隊伍四處開花。】

  【開得最盛那一朵不是黃巢,而是王仙芝。】

  ......

  李世民內心湧上一股無力感。

  每當一個王朝步入末路,總會引發無數人的揭竿而起。

  這便是王朝更迭、歷史演變的鐵律。

  ......

  【私鹽販子出身的王仙芝是有錢又有勢,輕輕鬆鬆的就拉扯起了一支起義隊伍。】

  【起義後的王仙芝很苦惱,怎麼才能搶占有限的災民資源,迅速擴充自己部隊人數呢?】

  【咱們大家雖然不常起義,可大學招新還是經歷過的,首先得喊出一個響亮的口號。】

  【王仙芝喊出的口號是「天補平均」,要讓這天下的財富平均,實現平等。】

  【這口號對於吃不飽飯的災民來說,太有感召力了。】

  【災民們聞著飯味,就走進了王仙芝的大營。】

  ......

  劉邦對於起義之事可謂駕輕就熟。

  起義之際,必須要營造聲勢,使人歸附。

  陳勝、吳廣當時也是起義的首領,喊出來的口號是「大楚興,陳勝王」。

  他們宣揚的是,大楚會興盛,陳勝會當王。

  在劉邦看來,陳勝、吳廣實在是太過小家子氣,他們想破頭也只是局限於復興楚國,踐位稱王。

  而他就不一樣了,以斬白蛇起義為契機。

  宣稱自己乃赤帝之子,斬殺了白帝之子,此乃天命所歸。

  劉邦捋了一把鬍子,雙眼微眯。

  還得是自己!

  這格局,一下子就大了嘛。

  ......

  【王仙芝自封「天補平均大將軍」,麾下的隊伍被喚作「草軍」。】

  【儘管草軍的人數持續增長,但王仙芝知道單純的人數多沒有用,他還需要一場決定性的勝利來鞏固自己的江湖地位。】

  【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率領草軍向濮州、曹州發動進攻。】

  【朝廷急忙派遣天平節度使薛崇出兵。】

  【此時的王仙芝兵多將廣,薛崇所率的朝廷大軍一敗塗地。】

  【濮州、曹州相繼淪陷。】

  【王仙芝大敗大唐正規軍的消息一經傳出,各路起義軍歡騰雀躍。】

  【無數起義軍猶如過江之鯽,紛紛游向王仙芝,使得他的草軍人數迅速擴展到了數萬人。】

  ......

  黃巢此時發出了一聲輕蔑的笑容。

  什麼大唐正規軍!

  一觸即潰。

  也不過如此!

  ......

  【不過曹州附近的百姓有個疑惑,王仙芝雖然攻占了曹州,但這似乎與流傳的預言有所出入。】

  【有這樣一首民謠,「金色蛤蟆睜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

  【喜歡歷史的人或許早已發現,古代起義或者王朝覆滅時,都免不了配上兩句謠讖。】

  【早在29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過先例。】

  【西周周宣王時期,流傳過這樣一首民謠。】

  【「月將盛,日將浸;檿弧箕服,幾亡周國。」】

  【預示著一個賣弓箭的人將滅亡周朝。】

  【周宣王因此心生恐懼,下令全國搜捕賣弓箭之人。】

  【一對賣弓箭的夫婦死裡逃生,逃向了褒國。】

  【逃亡途中,這對夫婦撿到了一個不愛笑的女嬰,後世稱這個女嬰為褒姒。】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

  ......

  永樂年間。

  朱瞻基不假思索地喊道:

  「假的吧!」

  朱棣聞言,眉頭微微一皺。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耳熟能詳。

  且記載於《史記》、《呂氏春秋》中。

  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的一笑,竟屢次點燃烽火台,導致各路諸侯對周幽王失去了信任。

  最終,西周在面對犬戎的入侵時,諸侯們並未前來援助。

  周幽王因此被迫逃離鎬京,向東遷徙至洛邑,並於逃離途中被殺。

  多本史書都記載的故事,難道還會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