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簡化字經過了很多次改版,逐個逐個字地進行討論研究確定。】
【最終才形成了我們現代的文化瑰寶,簡體字。】
【對於我們而言,簡體字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換了一種寫法。】
【但是縱觀整個歷史過程,不難發現,我國文化的根曾經經歷過多少驚心動魄、艱難曲折的進化歷程。】
【同時,簡體字的出現也並不會讓大家對繁體字感到陌生。】
【比如我現在創造一個火星文,這個字你可能不會讀,但你還是能看懂這句話。】
【這正是華夏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啊!】
此時,彈幕彈出。
「現在還有很多多筆劃漢字仍有簡化空間,需要簡化。」
「繁體字書法好看,但是現實不適用。」
「當人們開始追究繁體字的文化程度時,就代表了簡體字的創造目的已經達成。」
「其實,簡體字在華夏早就出現過啦。」
「在文盲率近乎為零的今天,要恢復繁體字也不現實。但是也不能完全放棄繁體字,我們還是可以學習了解一下繁體字,讓古老的文字語言文化得到傳承延續。」
......
嬴政一愣,瞬間就看懂了天幕中這幾個字的含義。
於是,他腦袋瞬間生出了幾個大大的問號。
「我,秦始皇,打錢?」
「這是何意?」
「為何不是別人打錢?」
「為何朕要打錢?」
「後人為何要創造這個文字?」
正當他陷入沉思之際,李斯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
「陛下,簡體字的優勢顯而易見。」
「既能降低書寫和閱讀的難度,且有利於文化傳播和教育普及。」
「那麼,大秦是否需要再次統一文字呢?」
聽到李斯的話,嬴政陷入了沉思。
車同軌、書同文。
這是他統一天下的大勢所趨。
在秦統一之前,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導致語言各異,文字紛呈。
李斯擅長書法,他便將這統一文字的任務交給了李斯。
李斯將大篆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畫簡潔,字形整齊的文字,稱之為秦篆。
他看到秦篆後,頗為滿意,於是將其定為官方字體,在全國推行。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還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
於是,李斯與趙高,胡毋等人,用小篆書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眾人臨摹學習。
後來,他多次出巡,所留刻石,皆出自李斯之手。
小篆之韻,當流芳百世。
而今,看到天幕中簡單且易懂的文字,他不禁有些心動。
大秦百姓識字者,寥寥無幾。
教育普及迫在眉睫。
「既如此,李斯你就將天幕中的簡體字記錄下來。」
嬴政沉吟道。
「不過,秦篆不可輕廢。」
「日常書寫,可推廣簡體字,以求便捷。」
「至於官方場合,仍需沿用秦篆。」
......
永樂年間。
朱棣看著彈幕中提到,簡體字在華夏早就出現過,緩緩開口說道:
「確實,簡體字在歷史中也是出現過的。」
「宋微宗就在石碑上寫過,「摹勒立石,以垂無窮」。」
「「無」,與後世的寫法並無二致,並非繁體的「無」。」
朱瞻基輕笑了一聲,補充道:
「人的本性是偷懶嘛,總是想著能簡便些。」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中,也有著簡體字。」
朱棣點了點頭,思索片刻後說道:
「繁體字,文言文,是華夏的文化;簡體字、白話文,也有其優勢。」
「後世的簡化字幾乎都取自華夏已有文字,也不會失去其原有的字形和本意。」
「只講文字本身,也只是文化延續的一種工具而已。」
朱棣也同意後世的說法,於是繼續開口說道:
「文盲不除,華夏何以復興?」
「既然簡體字乃大勢所趨,就在大明也推廣簡體字吧。」
「當然,華夏古老文字不可廢。」
如嬴政和朱棣一樣,其餘意識到教育普及尤為重要的皇帝,也開始準備推行簡體字。
正在這時,下一個視頻開始播放。
【為啥清末的時候,西方侵略者沒有對咱們實施語言侵略?!】
......
李世民看到標題的瞬間,不由得一愣。
語言入侵?!
然而,他轉念一想。
應該是入侵過,但是沒有成功吧。
不然後世在簡體字推行時期,也不會有人提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文或是英文了。
......
【有網友提問,為何在清朝末年,西方侵略者沒有對華夏實施語言侵略?】
【並且好多東南亞國家,現在都是在說英語。】
【但朋友,這不是他們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們能不能做到的問題!】
【那就相當於我沒去清北,是因為我不想嗎?】
【不,那是因為我考不上。】
【在古代,文化入侵的第一步,叫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