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
朱元璋再次痛恨起女真族來。
就是因為他們對華夏閉關鎖國!
鎖著鎖著,百姓連老祖宗的文字都質疑,覺得是愚昧落後的!
鎖著鎖著,他們就要開始崇洋媚外,要放棄華夏的文字!
連他這樣沒啥文化的人都知道,要識字,要讀書,才能讀懂歷史,才能讀懂先人的智慧。
所以,他登基之後,大力興辦學校,積極鼓勵文學創作。
若是後人要廢除漢字,那華夏文人的作品,該如何傳世?
華夏的史書,無人能讀懂!
朱元璋不由得捏緊了拳頭。
這該死的女真族,真是不滅不行!
......
【第二種方案,是繼續使用繁體字。】
【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無需任何改變。】
【但是,正如大家所擔心的那樣,學會讀書寫字談何容易。】
【漢字的難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出了名的地獄級難度。】
【想想看,我們上了六年的小學,才勉強掌握了常用的簡體字。】
【並且如果我們不上繼續上中學的話,這些簡體字也未必能完全記住,更別提更為複雜的繁體字了。】
......
歷朝歷代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看到天幕中那複雜的繁體字,都有些發怵。
他們要是讀幾年書,也未必能寫出來常用的繁體字。
一個字,那麼多筆畫,看著都頭大。
而有些讀書人,此刻內心卻泛起一絲酸楚。
為了掙點銀子,他們選擇抄書。
他們會在讀書的空餘時間抄書。
往往抄一本書,就要耗費大半個月。
就是因為繁體字難寫,還得抄得工整。
但也正是得益於古代書籍數量有限,他們才能得到不錯的報酬。
所以,抄書讓他們得以維持生計,卻是少了一些讀書的時間。
他們心中總是有些患得患失的情緒。
......
【當時新華夏主要的生產力來自於青壯年,即十幾歲到三十多歲的人群。】
【所以,得給這幫人掃盲,讓他們趕緊識字。】
【這樣才能對推動社會生產、實現民族復興起到關鍵作用。】
【可是,如果讓十幾歲到三十多歲的青壯年都去接受長期教育,那麼誰來搞生產呢?】
【本來就糧食短缺,很容易餓死人。】
【而一旦勞動力減少導致糧食產能下降,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推廣繁體字不是難不難的問題,它完全就行不通。】
......
各朝代的皇帝們陷入了沉思。
事實確實如此。
掌握繁體字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需要數年的努力。
新華夏急需培養識字的青年,他們才是未來國家發展的主力軍。
不管是發展生產、發展科技、還是發展經濟,都需要這群年輕人。
然而,在新華夏成立之初,國家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威脅,國內更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華夏實在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來全面投入教育事業,尤其是耗時較長的繁體字教學。
......
【最後一種方法,是讓漢字進化。】
【前面兩種方法都不好。】
【第一種方案,其弊端就不用我過多解釋了。】
【用四個字可以形容棒子國文化受到棒子語的影響。】
【那就是,文化閹割!】
【而棒子語就是那把無情的剪刀。】
【那第二種方案也不行。】
【所以為了民族復興,漢字必須進化。】
【或者說我們需要重新創造一批漢字。】
......
各朝皇帝均感到慶幸不已。
只要不是廢除漢字就好。
華夏的文字,豈能輕易的廢除?
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也做了很多次演變。
由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用於占卜的文字,變成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而後又出現大篆、小篆、隸書。
最後再到楷書。
如今,為了適應後世時代的需求,將漢字進行簡化,也並未有不妥之處。
......
【1909年,陸必奎在教育雜誌上首次引進了「俗體字」這一概念。】
【他不但倡導將漢字簡化,使其更加便於書寫,更是主張除了官用文體之外,其他文人就應該儘可能地採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進行創作。】
【簡單來講就是,沒啥必要咱們就別再寫文言文,儘可能講人話。】
【大家得把話說清楚,才能有更多的國人看懂,文化傳播才能事半功倍。】
......
各朝沒讀過書的古人,對這幾句話深感共鳴。
大部分讀書人每每說話,開口就是「之乎者也」。
他們根本就聽不懂。
讀書人解釋說,他們的四書五經、典籍,甚至是話本子,皆是如此行文。
就連一些稍識文字、讀過幾本書的人,也會刻意說上幾句這樣的話,以顯示自己頗有學問。
更別提官府發布的通告了,也是根本看不懂。
為何大家就不能說得更加簡明易懂,讓人一聽就明白呢?
唉。
他們輕嘆了一口氣。
只能怪自己沒文化,跟不上「之乎者也」的節奏。
......
【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字簡化被越來越多的華夏人認可,包括胡適、錢玄同等知名人士也逐漸轉變立場。】
【他們不僅支持漢字簡化,還開始積極的推廣這場驚天動地的文化革命。】
【這無疑是象形文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