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幕府初成
最先到來的是駐留於吳縣的諸文士。
其中包括了步騭、衛旌、陳矯、徐宣、秦松、陳端、杜畿、賈習、袁渙、袁霸、袁敏、杜襲、趙儼、繁欽、閻象、嚴畯、呂岱等諸人。
另外還有吳范、魏滕、高岱等士人也在北上的路中。
劉封直接公布了在心中思索良久的方案,他欲調整左將軍幕府。
幕府之中,原本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從事郎中兩人,負責參謀、掾史兩人,一為稟假掾史,負責俸祿,一為兵曹掾史,負責軍械,除此以外,尚有掾屬二十九人,令史三十一人。
劉封覺得這些幕位明顯不夠用,他此刻已經決定走曹操的霸府模式,他的幕府職位要成為天下人夢寐以求的位置,這麼點怎麼夠安置天下之士?
所以,劉封大手一揮,進行了大規模的擴招。
首先,幕府的長史、司馬,擴編為一正五副,共有六長史,六司馬。
除此以外,各曹掾整編為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這五部自然是沒有異議的。
可工部卻需要調整,暫時拆分成工業部、工程部和資源部,同時新增農業部,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商務部、衛生部、人力部、公安部、內衛部和審計部。
吏部等於組織部、戶部等於財政部、禮部兼容了外交和教育兩個部委,兵部則是國防部,刑部自然是司法部。
劉封想要提升科技生產力,因此將工部拆分為二,將其中工業單獨列部,同時新增科技部,鼓勵創新技術。
同時,鼓勵桑農,推進三農技術,規劃審核田畝數量、種類、產量、種植情況的農業部,也一併列部。
衛生部則是劉封很早就想要設立的部位,只是一直沒有足夠的力量和財帛推進。眼下則是時候設置起來了,以應對東漢末年大量的傳染病和糟糕的衛生情況。
至於水利部,完全是看見這次江北整頓修繕新建水利工程的好處,特此成立,並推進劉家勢力範圍內各處水利設施修繕、新建、規劃工作的部門。
交通部自然是負責道路,同時會和水利部、工程部交叉培養工程人才,孕育專業工程團隊,並將他們整理成例,並推廣普及開來,最終目的自然是為了將中國封建時期最為可怕,最為頑固,最為喪心病狂的惡政——徭役徹底廢除奠定基礎。
當然,僅靠幾個工程團隊自然是不可能達成的,最主要的還是得看科技生產力的發展。
只有大規模使用火藥開山鑿路,增加工程中機械力量的占比,才能徹底解決依靠堆砌人力的古老做法,最終讓徭役的土壤徹底消失。
人力部其實本質是從戶部拆分出來的部門,用以統計人口,而在東漢時代,人口和錢糧賦稅幾乎是畫等號的。
嚴格的來說,人頭稅可是要比田稅高的多。
別說按照東漢十五稅一的田稅制度了,就是算上東漢朝廷和貪官污吏加征的部分,那也比人頭稅要少的多。
為了牽制戶部,劉封將這一塊給挖了出來,單獨成部。
人力部不但分管人頭稅,同時還分管普查人口統計的任務,以保證劉封對領內人口的執掌力度。
客觀的說,這似乎是一種冗餘,可問題在於劉封目前是人才多,官位少,縣一級的官位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人才了,可又沒有那麼多的郡守職務,更別說劉封還要搞霸府了,所以人力部的單獨列部明顯是利大於弊。
公安部顧名思義,一個合格的國家制度,軍隊和警察體系是必然需要分開的,劉封嘗試將衙役轉化成公安,不過劉封並不著急,打定主意慢慢推進。
最後的審計部和內衛部則是對內的審核以及執行部門。
如此一來,幕府下轄總共十八個部委,正長史總攬,副長史則分為第一至第五,分管二至多個部位。
至於六位司馬,則是為外領軍將領所準備的。
隨後,劉封當即頒布委任,任鍾繇為幕府長史(正史),董昭、陳群為副長史,另外兩位暫時空缺。
吏部為百部之首,無疑是最為重要的。
劉封屬意陳群出任吏部曹掾(相當於尚書),已經跟自家老爹要人了。只是目前陳群還在琅琊三郡中擔任郡守,需要先派人替換,隨後才能將他調來江東。
許多人覺得陳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狗,就是倒行逆施,開歷史倒車。
實際上這些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歷史界,九品中正制是公認的進步政策。
你覺得他落後,那得去和科舉制度比,而且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和兩晉朝的九品中正那根本就不是一碼事。
舉個例子,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重點在於提出一個客觀評價人才的標準,來規範當時已經越行越濫的察舉制。
可曹丕為了篡漢,讓渡了部分權力出去,這才導致九品中正制開始走歪,沒過幾十年,司馬家篡位,又要給士族讓渡權力來收買士族的支持。
到了司馬炎當政的時期,九品中正制雖然是一個名字,但和陳群那會兒的制度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了。
把這些鍋全甩在陳群的頭上,實在是沒有道理的。
與其說陳群是士族的舔狗,還真不如說陳群是士族的敵人。
陳群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和地方爭奪清議。
什麼是清議?
簡單的理解,就是地方上的話語權。
眾所周知,兩漢察舉制是做官最重要的一條道路,而察舉的東西,就是你的品德和孝行,能力都得次一等。
在這種情況下,可謂是群魔亂舞,大家都在孝行上玩出花了,難度也是越來越高,以至於出了王祥這種臥冰求鯉的神話級孝行。
到了這個地步,問題就出來了。
第一個問題是道路快走到終點了,臥冰求鯉都出來了,下一步不得上天攬月了?
第二個問題是負擔太重了,隨著孝行出花,難度提升,成本自然也是猛增,而且還很容易翻車曝光。
這兩個問題使得士族們都覺得這條路不靠譜了,難度過大,不能再繼續這麼卷了。
否則官沒當上,命倒是要先丟了。
於是,聰明機智的士族們發現了另外一條更好走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吹捧。
長輩吹晚輩,晚輩吹長輩,朋友之間互相吹。
只需要一通嘴炮,就能幫人揚名,而且還沒有翻車的機率,這簡直是天賜良方。
這種互相吹捧,就叫做清議。
而清議從誕生之初,就是掌握在士族手裡的,根本不需要陳群去當舔狗,創立什么九品中正制。
很多人不知道清議在東漢晚期的影響力有多恐怖。
當時中原有兩個大名士,一個叫李膺,是汝南大名士,一個叫郭泰,是太原大名士。
郭泰善於點評人,和許劭合稱許郭,郭泰南下前往洛陽拜訪李膺,臨走時,洛陽有數千輛車送別郭泰。
你想想看,一個人去北京城探友,臨走的時候有數千輛豪車送行,這個影響力大不大?
漢桓帝之所以會發動黨錮之禍,就跟這巨大的影響力有著很深的關係。
沒有一個皇帝受得了人事權大權旁落的,一個名士張張嘴,給另外一個人評價幾句好話,後面這人就得到了名聲,會有士人徵辟他出來做官。
這麼玩下去,還要皇帝做什麼?
而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其實是秉持曹操的用人理念,他的核心思路是把清議權力從地方上收歸國有,由國家來安排人選定人才,本質其實是在給察舉制打補丁。
本來九品中正制即便會慢慢腐爛,但也不會爛到歷史上那個樣子。
關鍵是曹丕和司馬昭這兩位,為了當皇帝,直接把清議權又還給士族們了。
這下可就炸了,本來清議權雖然為地方上的士族所掌握,但畢竟只是地方輿論權力,是沒有法律效益的。
簡單來說,就是本來地方上名士互相吹捧,雖然有名氣了,但是否能當官,還要看官員是不是吃這一套,認不認你。
可這麼繞了一個圈子之後,曹丕和司馬昭等於是把收歸中央之後,已經具有法律效益了的清議權又還給士族們了。
這就等於你這名氣是有法律背書的了,不管官員認不認你這個人,都得給你官當。而且除了負責點評的大中正外,哪怕是你的上級都沒法決定你的升遷。
這就使得上級的權威徹底淪喪,所有官員想要升遷,都得去討好大中正和中正,如此一來,中央的士族只需要掌握中正權力,就能輕而易舉的壟斷官途。
所以別再罵九品中正制爛了,真正爛的是曹丕和司馬昭。
如果說曹丕讓渡權力還只是一時之急,篡漢之後就開始打壓士族,收回權力,那司馬昭是乾脆擺爛,連皇帝都沒當上,就把家底子給賣了。
司馬昭真比他爹和他哥差太多了。
陳群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創始人,還是《魏律》的創始人,才能極其出眾,善於為領導歸納總結思想,並形成法律條文。
這等人才,在劉封眼裡的價值絲毫不遜色於王佐之才。
因此,劉封寧可暫時空缺了吏部,也要等陳群就任,反正有鍾繇這個長史,以及自己這個將軍在,也不用擔心部門會運轉不起來。
其次重要的自然是相當於財政部的戶部了,掌握著度支權限和資金,無疑是最為緊要的部門之一。
劉封本來心裡是有候選人的,但現在卻改了主意,居然任免楊修為戶部曹掾。
楊修這人記憶力極好,而且在南下的路途中,劉封還發現楊修的數學水平相當不錯,出任戶部曹掾是綽綽有餘。況且戶部本就是機密較少,事情繁雜,尤其是數字,相當繁重。
對於壓榨一下楊修,劉封表示毫無壓力可言。
之後的刑部曹掾,有現成的人選可用,那就是杜畿。
杜畿祖上可是律法達人,杜周、杜延年父子倆更是名垂青史,留名於《史記》和《漢書》之中。
杜畿本人也很擅長律法,陳壽更是盛讚其為寬猛克濟,惠以康民。
劉封知人善用,自然不會放著杜畿而旁置。
禮部曹掾暫時空缺,也是待人而至。
隨後的兵部,則以趙儼暫任。
趙儼這人,在演義中幾乎毫無蹤跡,可實際上在正史中,他的才幹、能力,德行以及地位是極高的,和滿寵是一個級別。
趙儼死時是司空,而滿寵死時是太尉,再加上滿寵的食邑要比趙儼多,也算是滿寵小有勝出,但兩人大致還是一個等級的曹魏大佬。
趙儼和滿寵不同,並非是兗州舊臣,而是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才從南方北上投奔曹操。
其人發跡就是在官渡之戰時,助力李通安定了汝南,為曹操開闢了一個大後方。
此後,曹操提拔趙儼為參軍,其人迅速的發揮出了超乎曹操意料的能力。
沒錯,趙儼最擅長的並非是戰略,也不是戰術,更不是勇武,而是調和。
趙儼能夠讓張遼、于禁、樂進這些彼此互相敵視,幾不交流合作的大將,在他的調節之下,暫時擱置爭議,展開合作。
可千萬別小看了這一點,別的不說,二爺若是在荊州時,麾下有一個趙儼輔佐,專司調和諸將,那糜芳、博士仁八成就不會叛變了。
趙儼治軍有方,又擅長調和矛盾,周濟諸將,是非常合適的兵部曹掾的人選。
接下來,農業部委任給了杜襲;水利部委任給了袁敏;工業部委任給了諸葛瑾;工程部委任給了呂岱;資源部委任給了嚴畯;公安部委任給了徐宣;內衛部委任給了賈習;科技部委任給了閻象;交通部委任給了步騭;審計部委任給了袁渙;衛生部委任給了華佗;商務部委任給了陳矯;人力部委任給了秦松。
陳端被委任為稟假掾史,衛旌被委任為兵曹掾史。
袁霸、繁欽二人被委任為從事郎中。
此外,劉封還設置了一個機構名為內閣,任務是輔佐劉封處理政務,暫時成員為諸葛亮、陸遜、龐統三人。
幕府中長史及各部匯總後呈報給內閣,由內閣批紅生效。
至此,劉封的左將軍幕府初成規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