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遷都之議

  武德七年。【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周圍的場景快速變幻,李鴻運的視角首先出現在高空中。

  北方邊塞,突厥人又在蠢蠢欲動。

  在梁朝初步平定全國之後,突厥人就改變了扶持割據勢力、繼續製造中原分裂的策略,轉而直接下場。

  從武德五年開始,頡利可汗就接連率領十餘萬騎兵南下擄掠。

  在李鴻運看來,這樣的邊患與齊朝時所面臨的金人侵擾並無什麼太大的區別,從兵力和國力上來說,此時鼎盛的突厥人與靖平之變時的金人,除了在金屬冶煉、兵器與鎧甲鍛造上有所不及之外,戰力都是同樣強大的。

  但人們每每想到梁朝,卻總不覺得突厥是什麼強大的對手。

  即便這是一個「控弦百萬」的龐大勢力。

  李鴻運從高空中俯瞰,河東之地盡收眼底。

  然而這次,突厥人卻並沒有再像之前一樣繼續走河東之地死磕太原,而是直接繞道改走關中,一路長驅直入,直抵豳(bin1)州城下!

  此情此景,與齊朝是的靖平之變是何等的相似。

  突厥人是全騎兵的機動部隊,而且兵力有優勢,完全可以繞開堅城直接抵達梁朝的要害地帶。

  顯然,頡利可汗在前兩次入寇河東沒有討到便宜之後,這次決定換個思維,想要直接兵臨長安城下。

  鏡頭快速向著南方的長安城拉進,與此同時,高度也在不斷降低。

  宏偉壯闊的長安城已經近在眼前。

  只不過此時的長安城上空飄灑著綿延不絕的大雨,時而驟雨滂沱、電閃雷鳴,時而淅淅瀝瀝、雨腳如麻。

  這樣的陰雨,還將持續很長時間。

  鏡頭繼續下拉,很快來到梁朝皇宮。

  梁高祖端坐於皇位之上,下方是幾名近臣。

  太子、梁高祖四子齊王、裴寂、蕭瑀、宇文士及等人,全都齊聚一堂。

  這其中,裴寂、蕭瑀、宇文士等都是朝中重臣,對於此時梁朝的大政方針,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

  太子和齊王就更不用說了,他們的意見更有分量。

  梁高祖聽著大殿之外淅淅瀝瀝的雨聲,臉上的煩躁之情展露無遺。

  「突厥人已經打到了豳州!

  「就知道這些蠻夷賊子,言而無信!我朝去年十一月才剛剛與他們訂立和議,又在并州增置了屯田時邊,結果才過去了沒幾個月,他們竟然改走關中,又打過來了!

  「長安及及可危,諸卿可有良策?」

  豳州是古地名,在涇河上游。此處距離長安城不過二百多里,可以看成是長安的北邊門戶,沿著涇河河谷可以直接抵達。

  顯然,在發現對太原堅城無可奈何以後,頡利可汗打算帶著突厥人干一票大的:直接打到長安城下,搶劫梁朝最為繁華的國都。

  見沒人說話,蕭瑀猶豫了一下,然後說道:「突厥勢大,可遣秦王前去退敵。」

  作為一名重臣、謀士,說出這種話,讓蕭瑀覺得稍微有些臉紅。

  是啊,除了讓秦王去打,還能怎麼辦呢?

  自從武德五年突厥開始屢次進犯,哪一次不是秦王出兵之後突厥得到消息就退了?

  然而,梁高祖卻不置可否,並未第一時間採納蕭瑀的建議。

  他又何嘗不知道秦王好用?

  但,此時秦王與太子之間的矛盾已經愈演愈烈,就連他這個皇帝,也能清晰地感受到秦王的威脅。

  功高震主,封無可封。

  所以,之前突厥人的屢次進犯,如果不到萬不得已,梁高祖都絕對不願意讓秦王出馬。

  因為秦王再立戰功,太子就算是在皇帝不斷拉偏架的情況下,也已經有些頂不住了。

  梁高祖沉吟片刻,然後說道:「有人獻策,說突厥之所以屢次進犯關中,都是因為子女玉帛皆在長安的緣故。

  「既然如此,若是焚毀長安、不再將長安作為都城,則胡寇自息。

  「朕覺得言之有理,諸卿以為如何?」

  蕭瑀愣了一下,差點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皇帝剛才說什麼?

  突厥人屢次進犯,都是因為長安有「子女玉帛」?所以只要焚毀長安、不再將長安作為首都,突厥人就不會再打過來了?

  這是何等臥槽的腦迴路……

  一個有錢人,走夜路總是被搶,然後他的反應竟然是只要我把錢全都扔在水裡,然後就不會被搶了?

  作為一名腦子清醒的正常人,蕭瑀的第一反應當然是勸諫。

  然而,殿內古怪的氣氛,卻讓他的求生欲悄然占據上風,並未第一時間發言。

  眾人沉默片刻之後,太子說話了。

  「回稟父皇,臣以為此計可行。

  「長安懸於突厥人的刀鋒之上,每到初秋,突厥人都可以沿著涇河河谷南下,不論他們是走太原還是走豳州,都為禍甚重。

  「若是向南遷都,突厥人便不能再以長安為目標,我朝便可安枕無憂。」

  齊王也點頭:「父皇,兒臣也認可此計。」

  裴寂沉默片刻:「陛下若是下了決斷,便該早日實行,以免夜長夢多。」

  梁高祖很高興:「嗯,很好,看來諸卿與我的想法一致。

  「既然如此。

  「宇文愛卿,你是中書侍郎,便由你替朕越過南山去考察樊、鄧一帶,若是有可居之地,便遷都過去。」

  所謂樊鄧,便是古代樊國、鄧國的遺址。也就是後世襄陽一帶。

  這裡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往西北走可以走武關進入關中,東方便是淮河,是整個江淮防線最為至關重要的地方,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這裡確實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絕佳壁壘。

  齊高宗在剛剛南渡時,李綱便將此地作為國都的理想地點之一,而後來齊朝之所以能抵禦北蠻數十年,也是靠著襄陽與淮河防線。

  它唯一的問題在於……

  太靠南了。

  更何況,在梁朝時整個華夏的經濟中心還沒有南移,北方的經濟條件仍舊高於南方。

  關中平原雖然面積不大,但沃野千里,仍舊是當時最為繁華富庶的地區。

  而且,河東、河北這兩地的經濟水平,也高於南方。

  長安、洛陽這兩座城市,可以將關中、河東、河北、川蜀、南方等地給連接起來,在當時來說,不論是地理位置或是險要地勢,全都是建都的不二之選。

  若是南遷到樊鄧一帶,固然在地利上更好一些,但此地對於關中、河東、河北這些地區的掌控力將會大幅下降。

  換言之,基本上等於是把這些寶地白扔給了突厥人。

  蕭瑀徹底迷湖了。

  他難以理解為什麼這些人竟然全都同意了這個方案。

  且不說焚毀長安、長安城的百姓要怎麼辦,就算能將百姓全都遷走,那除了長安之外的其他城池、村落呢?

  沒了長安,突厥人難道就不能去搶別的地方了嗎?

  遷到樊鄧一帶,如果勉強要找到唯一的好處,就是以梁高宗和太子為首的統治階層能夠更加高枕無憂,因為突厥人幾乎不可能打到那個地方。

  至於關中、河北、河東突厥肆虐……

  顯然,他們打算把頭埋到沙土裡當鴕鳥,裝看不見。

  蕭瑀雖然內心十分不認同這個扯澹的計劃,但看到太子、齊王和其他的重臣竟然全都不反對,他也不敢說話了。

  畢竟,梁高祖也並非一個心胸寬廣的皇帝。

  以上帝視角觀看這一切的李鴻運差點高血壓犯了。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差點以為自己手裡拿的是齊朝的劇本。

  北方蠻族南下,統治階層的對策是遷都……

  這既視感未免也太強烈了一點。

  齊朝正統在梁高祖?

  眼瞅著遷都這麼扯澹的方案真的要推行下去時,殿外傳來了急匆匆的腳步聲。

  秦王邁著大步前來,身上都被雨水淋濕。

  「父皇,不可遷都!

  「戎狄為患,自古有之,父皇以聖武龍興、光耀華夏,精兵百萬、所征無敵,此時不過是胡寇犯邊,尚未有大戰,便要遷都以避鋒芒,豈不要成四海之羞、百世之笑嗎?

  「歷朝歷代都有勇將為國北征,兒臣為秦王,為國領兵,胡塵不息,是兒臣之過。懇請父皇派兒臣出兵,數年之內,必然將頡利之首獻給父皇!

  「若是兵事不利,再言遷都未遲。」

  梁高宗看到秦王到來,又聽他說反對遷都,臉色本來沉了一下。

  但聽秦王說完之後,臉色卻又有所和緩,考慮一番之後說道:「善。」

  以上帝視角看到這一幕的李鴻運,自己都有點為梁高祖感到羞恥,結果沒想到,梁高祖竟然還頗為受用的樣子。

  什麼聖武龍興、光耀華夏?

  什麼精兵百萬、所征無敵?

  那跟你有關係嗎?

  不都是秦王領兵南征北戰嗎?

  扣除掉秦王,你手下還有幾個能打的……

  不過在梁高祖看來,這顯然都是他自己的功勞了。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來,秦王並不是那種居功自傲、沒有政治智慧的人。

  古往今來的許多將領,立了戰功便立刻膨脹,目中無人,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

  這種人,狂妄自大暴露出來的是政治智慧太低。

  而他們的結果,往往不好。

  而秦王此時的功勳雖然已經超出歷朝歷代的開國大將軍,但面對梁高祖,還是很會說話的。一通馬屁把梁高祖拍舒服了,他的建議自然就更容易被聽進去。

  然而,梁高祖點頭之後,太子卻不樂意了。

  「呵,昔日馬鋪之圍,也是有武將諫言說十萬眾即可橫行北狄,秦王這話何其相似!」

  馬鋪之圍,乃是燕楚之交時的事情。當時中原王朝發兵征討北狄,卻被圍在馬鋪山,差點全軍覆沒。

  而當時決心攻打,正是因為朝中的一些武將認為足以打贏北狄。

  秦王冷然道:「形勢各異,用兵不同,太子何必將我與那些庸將相提並論!

  「不出十年,我必定漠北,絕無虛言!」

  梁高祖一拍扶手:「好了,你們兩個不要吵了!

  「秦王,你與齊王點齊兵馬,出師豳州,擊退突厥人!」

  秦王點頭:「是,父皇!」

  說罷,他大踏步離開了。

  齊王與其他的大臣們也各自告退。

  偌大的宮殿之中,只剩下樑高祖和太子兩個人。

  太子面色陰沉,說道:「父皇,突厥雖然久為邊患,但往往得賂則退,談不上是心腹大患。

  「可秦王此舉,倒是想托禦寇之名,總攬兵權,成其篡奪之謀。

  「父皇,不可不察啊!」

  梁高祖的臉上露出煩躁的表情,但也沒有斥責,只是擺了擺手:「知道了,你也退下。」

  等太子也離開之後,梁高祖在大殿中走了幾步,看向外面綿延的雨幕,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

  鏡頭一轉,一支兵馬從長安出發,沿著涇河河谷一路北上,前往豳州。

  秦王和齊王統兵,冒雨前進。

  等到大軍進入豳州城內,頡利可汗也率領萬餘精銳騎兵行進至城西,在五隴坂的高地上擺開陣列。

  而李鴻運的視角也快速下降,附身到秦王身上。

  那種人形高達的無敵感覺,再度充盈於體內。

  之前的幾次,李鴻運扮演的秦王才剛剛出發,突厥人就已經退兵了,一直沒能好好地打一場。

  而這次,突厥人應該不會讓他失望了。

  「二哥。

  「關中已經下了很長時間的雨,糧道阻絕,士卒疲憊,器械遁弊,依我看,不如我們退守豳州,依託堅城防守,過段時間突厥自然就會退兵了。」

  李鴻運轉頭一看,說這話的人正是他的四弟,齊王。

  對於這個齊王,李鴻運沒有任何的好印象。

  在歷史中,齊王確實經常跟秦王一起出征,比如虎牢關之戰一戰擒雙王時,齊王就帶領主力大軍圍攻洛陽城。

  但,這並不代表著秦王對齊王很器重,齊王是直接空降的。

  從歷史記載上來看,齊王的個人武力值還是不錯的,但其他方面,包括政治智慧、軍事才能等等,全都是一言難盡。

  當初梁高祖起兵、進入長安之後,讓太子負責後勤、總理朝政,讓秦王開疆拓土、征戰四方,至於齊王,由於當時只有十五歲,便留在太原,鎮守整個河東地區。

  畢竟這裡是梁朝的興起之地。

  結果,這位齊王不僅天天打獵,還放縱手下人搶奪百姓財物,甚至在大街上公然射箭,看路人躲避,以此為樂。

  於是,整個河東之地很快就搞得人心盡失,甚至就連曾經救他一命的乳母,也因為勸告他而被殺掉。

  很快,劉武周進犯,直接打得齊王抱頭鼠竄,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太原。梁高祖雖然大怒,但河東之地已經丟了,他也有了徹底放棄整個河東、固守關中的想法。

  最後又是秦王執意出兵,艱苦奮鬥幾個月之後,才打敗劉武周、重新奪回河東之地。

  後來梁高祖就不再讓齊王獨當一面,但卻一直讓他跟秦王一起出兵。一方面是為了分秦王的軍功,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監視。

  所以,太子聯合齊王一起算計秦王,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鴻運看了看齊王,直接將他說的話當成是在放屁。

  已經下了很長時間的雨,這確實沒錯。

  由於下雨,路面泥濘,後方的後勤輜重運輸不暢,士兵們也士氣低落,這也沒錯。

  可若是因此就慫了不敢出戰,被突厥人看破了虛實,那再想讓突厥人退兵,就絕無可能了。

  他們確實可以固守豳州不出,可如果突厥人繞開豳州,去四下燒殺擄掠呢?

  又或者突厥人壓根不管豳州,直接殺奔長安呢?

  到時候難道還是繼續留在城中,眼睜睜地看著突厥人為所欲為?

  李鴻運四下打量此處的地形。

  豳州處在涇河衝擊出來的一個小平原上,也是交通要地之一。而在豳州的城池周圍,也有各種各樣的支流沖刷形成的各種小溝和丘陵。

  而此時,突厥人的萬餘名騎兵就在城西的五隴坂上。

  這裡是一處高坡,而面向梁軍的方向,前方還有一條小水溝。

  這條小水溝也可以看成是涇河的一條支流,不過,雖說這段時間一直都在下雨,小水溝的水位有所上漲,但仍舊是騎馬可以渡過的狀態。

  當然,此時突厥人在小河溝對面的高坡上居高臨下,可謂是占盡地利。

  如果梁軍貿然渡過這條小溝,突厥人決意直接從五隴坂往下衝鋒,半渡而擊,那梁軍恐怕很難招架。

  雖然知道不能退守城池,但具體要怎麼打,李鴻運也沒什麼頭緒。

  他的軍事指揮水平雖然不像趙海平等人那麼高,但一些基本的戰爭常識還是很清楚的。

  此時,突厥人雖然是遠道而來,但已經在豳州附近劫掠了一段時間,反而是梁軍剛剛從長安發兵抵達。

  突厥人算是以逸待勞。

  而從地勢上來看,突厥人占據高處,前面隔著一道小溝,能夠將騎兵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梁軍這邊,因為長時間的下雨,不僅後勤很成問題,士氣也十分低落。

  如果就這樣傻乎乎地想要A上去,最後的結果一定必然不樂觀。

  甚至可以說必敗。

  既不能露怯,又不能莽撞。

  該怎麼打呢?

  李鴻運暫時按捺住了看太宗皇帝標準答桉的衝動,想要先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這個困局。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