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封侯,維新侯!

  第397章 封侯,維新侯!

  坐在上首位置的劉徹見著群臣紛爭結束,一切塵埃落定,殿內重歸安靜。💎✌ 69SнǗx.Č𝓞爪 🐍🐠

  重新坐下的眾人將目光投向上首。

  雖然他們明白察舉制的推行實施不可逆轉,但常規的過程還是要走的。

  察舉制的實施是項大工程。

  它涉及到整個大漢的選官用官制度,甚至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朝堂的格局。

  因此將這項制度確立下來,必須得有劉徹清楚的旨意。

  而且後續的安排不僅僅是一兩道聖旨就可以解決,整個過程會涉及到大量的人事變動,或許會有無數權貴在這次的變動中失去權勢,又會有無數的新興勢力因此崛起。

  意識到到這點,殿內群臣的呼吸都不由得放低下來,緊張地等待著劉徹開口,想知道誰人可以從這次的變化中,率先受益。

  眼睛微微眯著的劉徹顯然心情極好,笑著開口道:「剛才陳議郎的諸多言語,大家應該都聽清楚,聽明白了吧?

  察舉之法,有利天下賢才,有利大漢官場風氣。

  至於這些被推舉的賢才呢,自然是有專門考核他們的才能,幫助他們學習的機構,朕將其命名為『太學』。

  而這太學之長,乃是比兩千石之官。

  恰好陳議郎在賑災時表現優良,立下功績,又在御史部兢兢業業,得到陽夏侯與淮陰侯二人頗多讚賞,趙大夫對他亦是讚不絕口。

  故而朕覺得他很合適這個位置,你們覺得呢?」

  話語落下,不少人偏過頭去,望向正安靜坐在角落裡的陳洛。

  此可謂「一朝得道」啊!

  按照劉徹的說法,這太學與察舉制存在極大的關聯。

  那些被察舉上來的賢才,先得過了太學這關,方可出仕。

  若是坐在太學之長這個位置上,想要貪腐的話,真是隨隨便便的事情。

  每個被推舉上來的賢才,讓他們每逢節日,送個一兩百銅錢給「師長」,以貫徹尊師重道的禮儀,不過分吧?

  太學有三五百學生,每歲又有六七個節日可以收禮。

  合理合規的「禮物」,就至少有兩千貫銅錢了。

  如果再走歪門邪道的話……簡直想都不敢想。

  一時間,不少人咽了咽口水,這太學之長的位置,比他們想像得更香啊。

  何況這太學之長並非簡單的油水部門。

  要知道它可是比兩千石的官職,即是一千二百石,再往上一步,便是兩千石了。

  以他陳珣的歲數,更進一步乃是板上釘釘的事。

  無論是成為兩千石的郡守,還是留在長安,成為「中兩千石」,坐上九卿的位置,前途都不可限量,至於三公之位,那就要看陳洛以後的發展了,若是表現得極佳,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不過這倒也在眾人意料之中。

  剛才陳洛一人舌戰群臣,辯倒眾人的發揮相當出色,單單憑藉一張嘴,就折服了許多人,免去了察舉制實施的初步障礙。

  當然,更重要的點在於察舉制乃是由他和劉徹一唱一和提出來的。

  顯然這是他們倆人提前商量的結果。

  此時不少前日去陳府拜訪的朝臣,恍然大悟。

  難怪陳議……陳學長那天進宮待了那麼久,想必陛下就是在授意他該如何去做吧。

  在大部分人看來,陳洛乃是由於家世、能力等種種因素影響,受到了劉徹看重,成為了察舉制的「代言人」,他們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想像與事實天差地別。

  恰恰相反。

  正是陳洛提出了察舉制的構想,他才會在未央宮中連續待了數個時辰,最終出現今日早朝這幕場景。

  「既然無人反對,那就這麼定了吧。」劉徹觀察著群臣的反應,震驚者居多,嫉妒者寥寥,看來伯玉在朝堂內還是頗受歡迎的。

  陳洛起身行禮言謝。

  點了點頭,劉徹繼續對他道:「凡是不預則廢,太學初立,第一批學生尚未招來,但事先的準備工作卻不可懈怠了。」

  「明白。」陳洛應聲。

  這些事先的準備工作,大概就是找好場地、老師還有教材,至於考核那些賢才的方式,到時候自己再與劉徹商量著來。

  「好,朕相信你可以做出讓人滿意的成績來。」頓了頓,等陳洛坐下後,劉徹又道,「至於太學博士,得需要飽學之士,不可出現誤人子弟的情況,朝中官員亦可兼任,如此便能多四百石的俸祿,趙綰、王臧、劉安……你們可否願意?」

  被點到名字的這幾人,齊齊起身道:「臣願意。」

  畢竟這是陛下親自交代下來的任務,

  而且太學與察舉,乃是非常重視的任務,估計與大漢未來格局息息相關。

  從劉徹點到的這幾個名字來看,都是屬於他的親信,先帝留下的那些老臣,沒有一個被選中的。

  這難道是因為那些人沒有才學嗎?

  故而他們要是選擇拒絕,那才是怪事。

  何況成為太學博士,並不需要他們把原本的官職辭去,而是只需要兼任就好了,至於兼任太學博士,則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每旬大概也就去教學三四個時辰,平攤到五日內,工作量並不繁重。

  見到幾人果斷應答,劉徹滿意地點了點頭後。

  太學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緊接著,他的目光再度偏移到了角落,放在了陳洛身上。

  「伯玉賑災有功,獻策有功,按理來說,應當封侯,不過其身上已有侯位,卻無侯號,故而朕便賜其侯號,加封三百戶,諸位可有疑義?」

  在宣布這個決定的時候,劉徹其實還真擔心有人出面反對。

  要知道自己在位的這些年裡,不是沒有封過侯,但封賞出去的那些人都姓竇,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些人封侯完全是因為竇太后的緣故。

  因此論起正經的封侯,那還真就是一個都沒有,故而陳洛算得上是頭一個。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其實心裡沒有多少底氣,出現朝臣反對,也不會覺得奇怪。

  但殿內罕見的繼續保持沉默。

  絕大部分臣子的思維停滯宕機。

  剛才陛下的話里,明明白白的是說著「獻策有功」,而且按照順序,是排在賑災之後。

  這肯定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而非按照功績大小來排列的。

  畢竟陳洛在前去賑災之前,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議郎,並未提出過什麼建設性的言論,如果提出了什麼優秀的策略,他們肯定會有印象。

  那麼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排列的話。

  陳洛獻策,獻的是什麼策。

  答案不言而喻。

  察舉制。

  有著這般功績,如果不能封侯,反倒是說不過去的。

  何況陳洛本身就是有著侯位在身上,只是之前一直沒有定下合適的侯位名號,暫且擱置在那裡。

  畢竟之前陳洛初入仕途,安排的是議郎的位置,而把一位列侯安排到六百石的官位上,多多少少有些不合適,畢竟作為御史大夫的趙綰,亦是陳洛的直系領導,身上都沒有個侯位。

  但是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陳洛成為了太學之長,給一名列侯安排比兩千石的官職,不算辱沒了身份。

  要知道漢初長安列侯過百的時候,實在沒有那麼多關鍵位置安排給他們,有些關鍵的千石官位,亦會安排給一兩千千戶的列侯。

  現在陳洛哪怕加上新封賞的三百戶,那也不過是兩千三百戶,這個安排可以說是正好合適。

  「臣支持陛下封賞陳學長。」趙綰站起身來,率先表態。

  說到底,伯玉終究是自己曾經的下屬,自己作為上司,肯定是要支持一下的。

  而且封賞伯玉的事情,自己和陛下還有過討論。

  故而他更應該站出來表態。

  其他與陳洛關係不錯的朝臣,亦是站起身來表示支持。

  還有一些和陳洛本人關係沒有那麼親近,但是與陽夏陳氏關係不錯的人,同樣開始表態。

  這批人的聲音匯聚在一起,支持的數量已經足夠。

  劉徹緩緩點頭道:「看來諸位對於伯玉封侯,擁有侯號的事情,沒有什麼意見。

  而在朕看來,伯玉所做所行,皆是為了天下百姓,為了革除舊的弊病,為了大漢的天命不衰。

  如此種種,是謂維新。

  那就給伯玉的侯號定為維新侯吧。」

  對於這個侯號,他思考了很久,最後才選出這麼一個合適的名號。

  它不僅僅是給陳洛的嘉獎,同樣劉徹給自己的勉勵。

  漢已七十載,天命維新否?

  很多舊的制度需要破除掉,很多糟糕的事情需要治理好,很多思想腐朽的人則該掃進垃圾堆中。

  朕要讓大漢的天命,繼續延續下去!

  「謝陛下賜侯號,我定不負維新之意,革故鼎新。」陳洛起身,言語鏗鏘。

  維新一詞,確實是極好的詞。

  代表著希望與未來,代表著嶄新與夢想。

  他相信自己可以把它擔得起來。

  ————

  上察吏治之害,欲行察舉,朝中多反對之聲。

  是時,珣起,據理而辯,眾莫不服。

  察舉既定,上喜曰:「有革故之志,行維新之舉,可稱維新侯矣。」——《史記·維新侯世家》

  ————

  帝立太學,命維新侯掌,諸臣兼任博士,再募賢良,故有巍巍學府,厚哉,重哉。——《漢書·武帝紀》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